編者按:
小時候,我們經常問父母「我從哪裡來?」,這是一個稚嫩的問題,無非想搞清楚和父母的關係。長大後,我們再問「我從哪裡來?」,此時涉及到更多的可能是我們村(祠堂)的祖宗是哪裡遷來的?然而,對於更多的源流研究者和愛好者而言,這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我從哪裡來?」可能追溯到唐宋,追溯到秦漢,甚至追溯到更遠或最初的文獻可考的林氏人物。本文便是在擺脫家譜的局限,從現有歷史文獻如《左傳》、《論語》、《史記》、《元和姓纂》、《通志》、《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先秦姓氏制度考索》、《殷墟的發現與研究》等出發,艱苦搜尋著史海中林氏人物的影子,仔細辨識和剖析文獻記載的真實性,深入淺出地分析他們可能存在的淵源。
史海漫漫,隨著更多考古資料的解密和更多歷史文獻資料上網,我們得以有機會一步步探索著我們姓氏的本源。然而,考慮到每個人手頭掌握的資料來源和視角的不同,我們特發布此文供廣大讀者瀏覽,我們也希望藉此機會吸引更多的林氏源流研究者和愛好者參與研究、探討,期待更多讀者能分享你們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
這不是一個終點,這或許更是一個起點,一個藉助歷史文獻資料探討祖源的新起點。
淺析林氏始祖
林忠論述 林和燦整理
我們在家譜研究中,都會遇到始祖這個概念。究竟什麼叫始祖呢?我認為有必要進行一次系統性的好好論述。首先我們先看看始祖概念是什麼。始祖:是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遠祖。從這個解釋告訴我們,始祖是得姓的第一人和世系可考的最初遠祖。那麼我們林氏得姓的第一人和世系可考的最初遠祖是誰呢?提到林氏得姓第一人自然而然會想到比幹之子林堅。目前能夠找到關於林堅記載的文獻,應該就唐朝林寶元和七年(公元812)成書的《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卷五 第736—741頁記載:
林 殷太丁之子,比幹之後。比幹為紂所滅,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
(參見連結:【唐】林寶《元和姓纂•林氏篇》及岑仲勉四校記)
如果一定要說林堅是林氏得姓始祖,也就是唐朝《元和姓纂》開始。在此之前沒有發現關於記載林堅的蛛絲馬跡。按照始祖概念,林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商朝末期的比幹之子林堅嗎? 那麼誰是比幹呢? 他有沒有真實的叫林堅的兒子呢? 這個是我們急需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提到比幹,《論語·微子》記載: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參見連結:【宋】方大琮《殷有三仁》(比幹 箕子 微子))
據西漢東方朔《七諫》第二篇《沈江》:
紂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呂望。修往古以行恩兮,封比幹之丘壟。
這裡都提到了比幹,而且還提到封比幹墓,可惜沒有提到比乾兒子林堅。
再看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王子比幹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採於書詩。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目前從殷墟出土的文物考古,雖然沒有發現比幹的記載,但是從殷墟考古分析基本肯定了《史記 殷本紀第三》的歷史價值。早於司馬遷一千多年的比幹應該屬於真實的人物。但是司馬遷並沒有記載到他的兒子及改姓林。殷商六族也沒有看到關於林氏的記載。也就是說從商末、西周到唐朝林寶近2千年的歷史,我們都無法看到有關於比乾兒子林堅及改姓林的記載。當然唐朝人也不是空穴來風,《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記載:是以聖王覺寤,捐子之之心,而能不說于田常之賢;封比幹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此,英明的國君醒悟,摒棄子之虛偽的心腸,喜歡田常的賢能;封賞比幹的後代,整修被剖腹孕婦的墳墓,所以功業回歸於天下。由此可見,文獻只是記載周武王封比幹之墓,用於祭祀、緬懷而已,並沒有給予封地爵位。到了西漢又衍生為「封比幹之後」,也沒有提他的後代是誰,封哪裡。也許後人根據「封比幹之後,修孕婦之墓」這個衍化版又衍化一個傳說,編輯一個孕育林堅於長林的故事。林寶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故事,不然他也不敢冒然寫入《元和姓纂》。除此之外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任何比這個更有價值的記載可以用來證明林寶《元和姓纂》說法的來源和出處。從漢代到唐代以前所有的譜系包括皇室都明顯作偽。新發現的《唐故處士濟南林君墓志銘》記載:魯公族公子林之孫,以王父字為氏。墓志銘的墓主應該和林寶同一個時代人物。他的家族當時就不認同「比幹始祖說」。當然這種姓氏來源是春秋時代的普遍認知,確實有這個可能性,但更多的是屬於臆想,在沒有佐證情況下,是無法確認真實性,不過至少知道來自魯國,比林寶更先進一些。隋朝的《故魏徵虜將軍林君墓志銘》(連結)、唐朝楊授的《林存古墓志銘》(連結)都沒有提到遠祖。直到北宋1063年的《宋朝散大夫太子賓客致仕林公墓志銘》(連結)才記載:林氏出比幹後,食採於周。這個應該是受林寶《元和姓纂》影響的結果。當然唐代墓志銘敘述的遠祖、姓氏起源,大多數是牽強附會、荒邈無稽。而且同一個姓氏,同樣在唐代都有不同的起源說法,基本上都是不可信的。也許很多宗親會問,唐朝林氏怎麼會認同比幹為祖先而製造一個林堅為得姓始祖呢? 這個問題,不妨我們也討論討論。商朝滅亡後,有文獻記載商末的子姓直系名人就比幹、微子、箕子及紂王父子。微子已經是孔子祖先了。箕子有明文記載封到朝鮮。紂王屬於亡國君,他兒子也反叛西周死了,為世人所棄。也就剩下比乾沒有後代記載。加之殷商有大量遺民在魯國。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林姓有個名人叫林放,據《論語·八佾》記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因為 「問禮之本」得到了孔子的欣賞,從而被《論語》記載,名揚天下。對於一個名人,好事者就會去追究他的祖源。唐朝林氏基本自認為是林放的後代,認比幹為林放的祖先,根據《史記 殷本紀第三》就可以直通三皇五帝,何樂不為。當然時人也不傻,虛構個其子堅逃難長林之山遂姓林氏的故事來自圓其說。當然,唐朝持「比幹始祖說」還有溫彥博、林蘊等。溫彥博《林氏源流總序》,文獻無法找到,現在能夠看到的都是保留在林氏家譜中,抄寫不一,難辨真偽。林蘊《續慶圖》、《林氏宗譜序》、《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收入於《林邵州遺集》,屬於宋明整理版本,《全唐文》沒有,故不足信。薛南金《論林氏血脈相生·錦幖寶軸宗譜序》、林萍《莆田林氏族譜序》都是家譜記載,可信度不高。對唐代開始林氏,包括其他姓氏為什麼熱衷於比幹,認其為祖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唐朝之前我們確確實實看不到有關於比幹是林放祖先的文獻記載。
討論到這裡,我們還沒有回答目前有文獻記載林氏真實的可考祖到底是誰。據《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6年)記載:
師及齊師戰於炊鼻。齊子淵捷從洩聲子,射之,中楯瓦。繇朐汰輈,匕入者三寸。聲子射其馬,斬鞅,殪。改駕,人以為鬷戾也而助之。子車曰:「齊人也。」將擊子車,子車射之,殪。其御曰:「又之。」子車曰:「眾可懼也,而不可怒也。」子囊帶從野洩,叱之。洩曰:「軍無私怒,報乃私也,將亢子。」又叱之,亦叱之。冉豎射陳武子,中手,失弓而罵。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鬚眉,甚口。」平子曰:「必子強也,無乃亢諸?」對曰:「謂之君子,何敢亢之?」林雍羞為顏鳴右,下。苑何忌取其耳,顏鳴去之。苑子之御曰:「視下顧。」苑子刜林雍,斷其足。鬒而乘於他車以歸,顏鳴三入齊師,呼曰:「林雍乘!」
(可參見連結:歷史上林氏同名現象(四)9個林雍)
林雍只是魯昭公時期的武將,中等的魯國貴族。在春秋時代,有很多像林雍這樣,文獻缺失,根本沒有家譜世系可言,來自於哪裡,是誰的後代,怎麼得姓林,沒有記載,目前也無法考證了。只是在歷史上有留下一點點痕跡而已。但是,起碼讓我們知道早在公元前526年,魯國就已經有姓林,名字叫林雍,而且還有旁人佐證他的真實存在,是文獻記載的林姓第一個可考人物。古代一個名字的出現,不當是本人,同時也代表了一個族群的存在,正是這個族群體繁衍了後來的濟南林氏。
再看《左傳·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記載:
陽虎前驅,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鈹盾夾之,陽越殿,將如蒲圃。桓子咋謂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爾以是繼之。」對曰:「臣聞命後。陽虎為政,魯國服焉。違之,徵死。死無益於主。」桓子曰:「何後之有?而能以我適孟氏乎?」對曰:「不敢愛死,懼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選圉人之壯者三百人,以為公期築室於門外。林楚怒馬及衢而騁,陽越射之,不中,築者闔門。有自門間射陽越,殺之。陽虎劫公與武叔,以伐孟氏。公斂處父帥成人,自上東門入,與陽氏戰於南門之內,弗勝。又戰於棘下,陽氏敗。陽虎說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以出,舍於五父之衢,寢而為食。其徒曰:「追其將至。」虎曰:「魯人聞餘出,喜於徵死,何暇追餘?」從者曰:「嘻!速駕!公斂陽在。」公斂陽請追之,孟孫弗許。陽欲殺桓子,孟孫懼而歸之。子言辨舍爵於季氏之廟而出。陽虎入於歡、陽關以叛。
這裡的記載告訴我們一個很好信息,林楚的祖先是季氏之良,也就是說林楚的祖先是魯國季氏家臣,世襲的士族階層,和上面的林雍家世差不多。
再看《左傳·哀公十一年》(公元前502年)記載:
師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右師奔,齊人從之,陳瓘、陳莊涉泗。孟之側後入以為殿,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誰不如?」曰:「然則止乎?」不狃曰:「惡賢?」徐步而死。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宵,諜曰:「齊人遁。」冉有請從之三,季孫弗許。孟孺子語人曰:「我不如顏羽,而賢於邴洩。子羽銳敏,我不欲戰而能默。洩曰:驅之。」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林氏在中原,春秋時期本身屬於超稀有的姓氏,從有歷史記載到春秋時期的林氏就這麼4個人。而且都生活在魯國,時間上又是接近代距排列。以上這些記載更加肯定了魯國林氏的族群存在性和繁衍性。這個群體才是最可信的,也是最具代表林氏祖源的群體。
至於南宋鄭樵《通志》記載:
林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後。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
周王室的後代「林開說」,目前看到的是來源於鄭樵自己,並沒有更早的依據。鄭樵當時為什麼這樣說,也無從考證。當然這個說法,也肯定是錯誤的。單從林英、林茂起名風格看都是草字頭,不符合周代人的名字,更別提其他論證。
《金文世族譜》有林氏,孤文隻字,並無更多的證據,無法確認是不是真正的「氏」,或者只是異寫、部族符號,故存疑。《山海經》、《逸周書》都有林氏,可能是寓言虛構,此林國之事,如果是真實的,無疑就是春秋魯國林氏的祖先。《竹書紀年》也有,不過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並無,目前的通行本應該屬於後人偽作,不足以採信。
《左傳》的成書時間比《史記》、《元和姓纂》早,記載的可信度自然比《史記》、《元和姓纂》高。一部唐朝成書的《元和姓纂》讓世人津津樂道,忽略了比他早千年的《左傳》是不可取的。《左傳》中林雍祖先究竟是誰,已無從稽考,將來考古可能會有所發現。既然《左傳》都不可知,《元和姓纂》又怎麼知道林雍是比幹之子林堅的後代呢?如果一定要給林雍安個發源地,那就是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一代。至於唐代以後的林氏,也就是現在的林氏,主要是南方林氏,興盛於福建、浙南、潮州。很大一部分東南姓氏最大的特點是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先民的後代,這個應該與春秋末年齊魯和吳國交往的結果,連魯國國君都可以避難吳國,何況齊魯老百姓向東南遷徙發展,也是符合歷史。
綜上所述,唐代以前文獻已經找不到林氏與比幹有關係的記載。東南大姓林氏屬於發源於春秋時期的魯國中層貴族,季氏之良。壯大於閩、浙、粵,繁衍於世界各地。與商末比乾沒有關係。有確切歷史文獻記載的各個時期加入林氏隊伍的派別及改姓始祖都不早於林雍記載。林雍是林氏最早的人物記載,當仁不讓為林氏始祖。我們更應該去宣傳先祖林雍、林楚、林不狃、林放春秋林氏四傑文化。撥偽返真,引導宗親走上正確的歷史的認祖歸宗之路。
參考工具書:
1.《左傳》
作者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2.《論語》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3.《史記》
作者司馬遷,《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漢代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所寫成的,是所有史書中用時最長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4.《元和姓纂》
作者林寶,濟南人(一作三原人),《元和姓纂》是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兩種。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812)成書。
5.《通志》
南宋鄭樵撰。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是自《史記》之後,現存的又一部紀傳體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隋。因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與《通典》、《文獻通考》並稱"三通"。
6.《林邵州遺集》一卷。
按《直齋書錄解題》作《林蘊集》,宋林大鼐刻本作《紹仁集》,明成化、清康熙時,都有刻本,但均佚。現存本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福鼎王遐春請福州陳壽祺考訂後刊行,名《邵州遺集》。凡存詩二首,文十餘篇,收入《王氏匯刻唐人集》。
7.《商周姓氏制度研究》 作者陳潔。商務印書館出版。
8.《先秦姓氏制度考索》 作者張淑一。福建人民出版社。
9.《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 作者雁俠。天津古籍出版社。
10.《殷墟的發現與研究》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方志出版社
註:原標題為:《林氏始祖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