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2020-12-11 歷史作坊

吳國的來源

資料圖片

在周朝始祖古公亶父時期,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二兒子虞仲,三兒子季歷。他們都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古公,而且彼此之間也互敬互愛。 據說季歷的妻子太妊在生兒子的時候,招來了祥瑞,非常討古公的歡喜,古工想讓這個孫子繼承王位,來使周國昌盛,但是孩子太小,就想讓孩子的爸爸先繼承王位,然後再傳給他,這個孩子就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古公亶父心裡的想法,被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虞仲得知。太伯和虞仲也是很乖覺,他們深深的體查了老父親,一心想使周國昌盛的心情。便假託為古公採藥之名,跑到了南嶽衡山。又從那裡跑到了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紋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城郭建立國家,成為吳國的始祖,這就是吳國的來歷。

楚國的來源

資料圖片

楚國的祖先是居住在淮水下遊的淮夷的一支,曾是商王朝東南部力量最強大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滅淮夷後,他們與商王朝的聯繫更為加強。在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商王朝的強烈影響。周朝滅商以後,淮夷曾與紂王的兒子武庚等串通一氣,反抗周朝的統治。周公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把這場叛亂平息下去。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沿長江向西發展,在長江中遊一帶定居下來,成為楚地的先民。

楚國新開闢的地區,東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蠻,西南是百濮,東北是鄭國,北部過的漢水,就是周王朝封的同姓諸侯。是一個面積廣大,復員遼闊的大國,這就是楚國的來歷。周朝周昭王時期曾對楚國,屢次用兵,但始終不能徵服。到了春秋時代以後,楚國終於發展為雄踞南方的大國。

秦國和趙國的祖先

資料圖片

秦國的始祖最早可追溯到堯舜禹時代的伯益,伯益很有才能,跟大禹一起治水,為舜帝馴養鳥獸,頗有功勞,被舜帝賜姓為贏,封地在西北。伯益有兩個孩子,分別叫大廉、若木,若木的子孫有的在夷狄,有的在中原。若木有個裔孫叫費昌,他所處的時期正是夏桀時期。費昌受不了夏桀之暴,便離開了夏朝,投奔了商湯,專門給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 伯益長子大廉玄孫中衍,為商王太戊駕車,太戊又把女兒嫁給了他。 嬴姓部族因之成為商朝的貴族,世代輔佐商朝。中衍重孫生兩子,分別叫惡來和季勝,惡來被周武王所殺。季勝重孫叫造父,不但為周穆王駕車,並在周穆王平定徐國徐偃王造反時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賞趙城(今山西洪洞),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趙國的先祖)。

造父的侄孫非子(秦國的祖先),處於西周周孝王時期,為了對外戰爭的需要,對養馬也十分重視。據說非子,特別善於養馬,被人舉薦給周孝王,周孝王把非子請來,讓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間的平原上主管養馬之類的事宜。由於他對馬匹調教有方,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對非子十分賞識,把秦(現甘肅一帶)地封給了他,並讓他繼承了舜時賜給他的祖先伯翳的贏姓,號稱秦贏非子,成為秦的始祖之一。

秦國成為一方諸侯

資料圖片

在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的時期,周幽王為了討得寵妃褒姒的一笑,幾次烽火戲諸侯。直到周國的諸侯申候,勾結犬戎一起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再一次點起烽火,可這一次沒有一個諸侯帶兵前來。直到各國諸侯得到周幽王確實被戎人殺死的消息之後才知道,這次不比尋常,此時衛國、晉國、鄭國和秦國都派了人馬來救援周王朝。

此時秦國帶兵前來的是秦襄公,秦襄公與西戎是世仇,他的祖父就是周宣王時期的秦仲,秦仲,被宣王提拔為大夫,在伐西戎的戰鬥中,兵敗身亡。秦仲的長子莊公帶領四個兄弟繼承父志,得到宣王為他補充的7000人馬,大敗西戎,被封為西陲大夫。秦莊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名世父,他一心想為祖父秦仲報仇,立下誓言說:戎人殺了我祖父,我非得殺死戎王才善罷甘休。把他該繼承的爵位也讓給他弟弟襄公自己則帶兵與西戎廝殺去了,後來出師未捷,戰敗淪為戎的俘虜,一年多才被放了回來。秦襄公在幽王被殺以後,為雪祖仇兄辱,帶兵全力救周也立下了很大戰功。

資料圖片

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周平王繼位。在建立東周王朝的過程中,秦襄公起了重要作用,他不僅在驅除犬戎時戰績卓著,而且護送周平王「東徙洛邑」也出了很大力,周平王對秦襄公感激涕零。把他從大夫的爵位一下子就擢封為諸侯,並把歧西的大片土地封給秦國,周平王還與秦襄公有盟約說:「戎人太猖獗了,無端奪走了我,歧、豐一帶大片土地,今後秦國能把戎人趕跑,收復的土地就歸秦國所有。」從此秦襄公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在汧、渭一代建了國家,與各國諸侯正式發生了聯繫。這就是秦國的來歷。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而秦國進行統一六國的戰爭順序是韓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於是秦軍遭遇了最艱難的對手楚國,開始了艱難的滅楚之戰。對於志在統一天下,掃平六合的秦國來說,楚國最難打。首先楚國一直是是南方大國。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西周秘史之笑裡藏刀:西周君與三晉國王之間的互相出賣與暗害
    邾國和莒國被齊國滅亡,陳國和蔡國被楚國滅亡,都是因為過於親近援助國而輕視近處的敵國。現在主君過於親近韓魏,反而輕視秦國,恐怕國家會被秦國所害,倒不如派公子周最暗地聯合趙國親近秦國,做個兩面好人。」雖然,最終昌他還是死於西周君之手,但是後來的西周君也確實採納了昌他的建議,甚至主動在韓趙魏之間挑撥離間。
  • 中國歷史脈絡,一切從西周說起,春秋時期2
    晉國有錢有勢,和楚國是死對頭,和秦國關係不錯。晉文公之前,晉國多次出現奪嫡事件,晉國向秦國尋求幫助,又稱秦晉交好。可是秦國太實在,晉國經常當白眼狼,於是秦晉兩國之間經常上演塑料兄弟情。楚國是部落出身,最早並不是封國,因此別人都稱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楚稱為楚莊王。有一次打到周天子家門口,問鼎中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也是楚莊王。齊國沒落之後,中原經歷了漫長的晉楚爭霸時代。吳國和晉國聯手對付楚國,使楚國腹背受敵,分身乏術,一打二確實打不過。
  • 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後,為何楚國還能堅持50多年?原因有四個!
    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楚頃襄王聚集東部的士兵,共有十多萬,又向西攻取秦國佔領的長江畔的十五座城池劃為郡縣,奪回西部一部分地區。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楚襄王派三萬人幫助趙國、魏國、韓國攻打燕國。於是楚國又和秦國講和,讓太子熊完到秦國做人質。
  •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什麼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佔領楚國,一般說的是吳國攻陷楚國郢都的事件,從楚昭王十年冬(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聯合唐、蔡國軍隊討伐楚國,楚國不敵吳國軍隊大敗,吳國軍隊攻入郢都,至後來楚昭王十一年六月(公元前505年),楚國收攏散兵並聯合秦國軍隊反擊吳軍,吳兵退卻,再到後來楚昭王返回郢都
  • 楚國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跟秦國交好?若沒秦國幫忙楚國早亡國了
    至楚平王時期,楚國國力大不如前,逐漸衰落。當時,為了穩固楚國地位,楚平王選擇與秦國聯姻,即:太子建與秦景公之女結成姻親。太子建身邊有一位少傅,名為費無極,為人奸滑,並不受太子建待見。於是,費無極準備另謀出路,有次,他前往秦國準備聯姻之事時,發現孟嬴是一位絕色女子。費無極大喜,暗道這是一個機會,可用來討好楚平王。
  • 戰國時期,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相對於秦國、燕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的疆域是最為遼闊的。在戰國時期,趙國消滅中山國,秦國消滅巴國和蜀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楚國消滅了哪幾個國家呢?
  • 佔小便宜吃大虧,戰國時期的楚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在之前的西周亦或是商朝都是很難出現的,夏、商、周的國祚時間都特別長,後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就要短了許多,這一現象從第一個封建王朝末期就被總結了出來,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也體現了下層對上層一定程度的覺醒。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楚頃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楚頃襄王收集東部地區的士兵,共得十多萬人,向西收復秦國攻佔的楚國長江沿岸十五邑設置郡縣,抵拒秦國。也即在戰國時期,楚國通過消滅越國等諸侯國,得以將疆域擴張到東部地區,所以儘管在西部遭到了秦國的重創,但是,楚頃襄王還可以從東部徵調兵馬。
  • 9張地圖,看懂春秋戰國時的秦國形勢變化
    但不是誰都是天生強大的,哪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他也是從弱小一步步走向輝煌的。1,春秋初期西周初期,周武王在西周疆域裡分封了800多個諸侯國。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所殺,因為秦襄公救周有功,不然秦國想過要被分封為正式的諸侯國,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再說趙國韓國,雖然步兵比不上魏國,但趙軍因長期與遊牧部族作戰,僅僅擁有數十萬軍隊卻有「騎萬匹」,騎兵足以匹敵三大國;而韓軍的優勢則是勁弩,這同樣是密集戰車部隊的噩夢,楚軍難以逾越的大殺器。所以,從實力上來說,楚國不足以一統天下。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公元前230年,享國200多年的韓國被滅,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這一年,秦國的華陽太后去世。二、第二個被滅的國家趙國,也是最難打的國家。這要歸功於趙武靈王改革的胡服騎射,戰國時的趙國以騎兵和弓弩兵為主,從「步戰」走向「騎戰」,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輕鬆滅了中山國,使趙國成為秦國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趙武靈王趙國又是出產名將最多的國家,趙奢、廉頗、李牧、扈輒、龐煖等,戰國四大名將有兩名(廉頗和李牧)就出在趙國。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吳國和楚國可謂是世仇,從吳國第一代國王壽夢開始,兩國的摩擦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吳國第五代國王,吳王僚也不個願意吃虧的主,總想找點勝利的感覺。王僚傳讓公子光率領大軍討伐楚國。楚國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方,對吳國的大規模進攻準備不足,被吳國軍隊成功偷襲,楚國的邊境兩城居巢、鍾離及許多田地、人口也被吳國奪佔。吳楚之間的仇恨越結越深,勢同水火。
  • 秦國不是唯一?戰國時代還有誰有一統天下的能力?
    這句出自《史記·項羽本紀》的名言,以極其凝練的語言,概括了秦國與楚國勢不兩立的關係,也暗示了「楚必亡秦」的歷史宿命。不過現實情況卻讓楚國非常尷尬,畢竟最終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楚國不過是秦國統一之路上的一個獵物罷了。但,即便如此,也掩蓋不了楚國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可怕實力。
  • 楚國那麼強大,為何被吳國攻破都城?
    公元前506年的吳楚柏舉(或稱伯莒)之戰,是強大的楚國永遠洗不掉的歷史恥辱。而吳國經此一戰,一躍從東南小國成為強國。吳國傳到吳王僚時,已有了制霸天下的雄心。還沒等吳王僚動手,他的堂弟公子光(吳王闔閭)收買假廚子專諸,魚腸劍刺死吳王僚。為吳國掙面子的事,落到了闔閭頭上。
  • 西周秘史之雍氏之役:楚懷王時代,秦國人,韓國人,如何對抗的?
    對於研究春秋戰國歷史的我們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關係就是塑料國家情,例如三晉與楚國。戰國中期,楚國與三晉為了對抗秦國,時常搞搞合縱。不過,秦國並不懼怕,因為眼前的敵人看似變多了,但是基本上都是各懷鬼胎。反而秦國由於只有自己一個,可以隨時分化他們,或者拉攏其它國家來對付合縱聯盟。
  • 吳國在攻下楚國首都之後,竟然沒有將其滅掉,楚國最後逆風翻盤
    在楚國和吳國作戰很多次的過程之中,吳國軍隊從北方坐著小船開始沿西面趕來,這些水域大都是在淮水流域,並且吳國登陸的地點是在蔡國的境內。所以當吳國去進攻楚國的時候,楚國壓根一點兒都不知道。到人家一直到了漢水的東岸,並且已經開始襲擊祖國的邊境了,楚國這才後知後覺的知道自己已經被迫陷入了被包圍的狀態之中。
  • 春秋時期,除了楚國,還有哪些諸侯國「僭越稱王」了?
    但是,非常無奈的是,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天子的權威和實力都在下降,甚至連鄭國這樣的小國,都敢和周天子相抗衡,所以,周王室面對僭越稱王的楚國,自然是敢怒不敢言了。吳國吳國,是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姬姓,存在於長江下遊地區(約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
  • 秦國的第一位君主:護送周平王東遷,奠定秦國基業!
    在春秋戰國的諸侯國,秦國不僅非常強大,而且擁有悠久的歷史。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不過,對於這一時期的秦國,還不是周朝正式的諸侯國。而這一情況的改變,始於西周末期和東周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