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跟秦國交好?若沒秦國幫忙楚國早亡國了

2020-12-27 指點江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國風·秦風·無衣》

有專家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徵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秦哀公,春秋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景公之子,嬴姓,趙氏,其名不詳。

春秋戰國,諸侯亂世,各國之間徵戰殺伐已成常態。大國吞併小國,小國聯盟對抗大國,更是屢見不鮮。各諸侯國為了快速對外擴張,會對獲得戰功者,進行豐厚激勵。如:每次吞併新的國家,諸侯王都會劃出大片土地,賞賜給立功的大夫,有時會連續封賞多人。

這種激勵方式初期還好,並未有弊端出現,但是,隨著時間增長,缺點就顯露出來。如:這些受封的大夫,經過數年封地經營,勢力逐漸坐大,他們相互之間會出現摩擦,甚至,是跨國戰爭。在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得不令各諸侯國停止殺伐,以穩定國內統治。

公元前546年,晉國、楚國聯合其餘諸侯國,在宋國舉辦了「弭兵會議」。此會議內容的主角為晉國大夫、楚國大夫,分別代表南北兩大軍事集團。會議中,晉楚兩方先是講和,結束多年來的對戰,訂立盟約。

盟約規定:「除了齊、秦兩個兩國外,其餘諸侯小國應向晉、楚兩國納貢。」這種平分霸權的方式,換來了短暫的和平局面。此後五十年間,南北兩方都未發生大規模戰爭。至楚平王時期,楚國國力大不如前,逐漸衰落。

當時,為了穩固楚國地位,楚平王選擇與秦國聯姻,即:太子建與秦景公之女結成姻親。太子建身邊有一位少傅,名為費無極,為人奸滑,並不受太子建待見。於是,費無極準備另謀出路,有次,他前往秦國準備聯姻之事時,發現孟嬴是一位絕色女子。

費無極大喜,暗道這是一個機會,可用來討好楚平王。

他立刻趕回楚國,向楚平王報告此事,並挑唆平王佔為己有。楚平王本就好色之人,哪裡經得住費無極如此挑撥,當即同意迎娶孟嬴。就這樣,原本應該嫁給太子建的秦女,結果,被楚平王撬走,太子建雖心有不滿,但也不敢與平王頂撞。

儘管,費無極目的達成,但是,內心卻充滿憂慮。因為是他挑撥平王迎娶孟嬴,必然受太子建憎恨,若是將來太子建登上王位,他這小命可就危險了。於是,費無極在平王面前大肆詆毀太子建,極盡污衊。周平王聽得多了,自然信以為真,對太子建產生疏遠。

最後,把他派到邊疆,留在城父。

楚平王娶回秦女後,對她十分寵愛,沒多久,即生下一子,即公子子珍。同年,楚平王廢除太子建,另立子珍為太子。然而費無極還不放心,污衊太子建在城父招兵買馬,暗通外敵。於是,周平王召回太子建身邊的太傅伍奢回城,當面質問此事。

面對無中生有之罪,伍奢自然不會承認,最後,被關押入獄中。在費無極的煽動下,周平王先是派人誅殺太子建,後又逼迫伍奢寫信,引他的兩個兒子前來。長子伍尚為營救父親,被抓到楚都與伍奢一併處死。

次子伍子胥,頭腦聰慧,極富謀略,他深知楚王心計,僅憑一意孤行,非但救不出父親,反而會白白送死,不如隱忍一時,留待日後報仇。他聽聞太子建已經逃脫捕殺,如今,身在宋國,於是,他也逃離楚國,至宋國與太子建匯合。

二人在宋國生活期間,恰遇宋國內亂,他們只好前往鄭國。鄭國對兩人十分友好,禮遇有加,不過伍子胥覺得這裡不適合自己復仇,遂帶著太子建前往晉國。在晉國期間,太子建與晉頃公達成一項交易,準備裡應外合覆滅鄭國。

其後,太子建、伍子胥返回鄭國,藉助鄭定公的信任,私下通敵晉國。然而,沒多久,計劃洩露,太子建被殺,伍子胥倉皇逃離,投奔吳國。吳國公子光對於君位一直虎視眈眈,但是,又沒有把握除掉吳王僚,伍子胥的到來令他大喜不已。

最終,在伍子胥的幫助下,公子光成功奪取吳國君主之位,即:吳王闔閭。

伍子胥幫助闔閭,是有著自身目的,他的父親伍奢、伍尚皆死於楚君之手,如今他就要借替吳國之手,覆滅楚國。事實上,就算沒有伍子胥,吳國與楚國之戰亦不可避免。吳王闔閭與伍子胥有著共同的目標,配合起來更加齊心。

為了萬無一失,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舉了孫武,極大提升了吳軍作戰能力。面對伍子胥、孫武的強強聯手,楚國完全無法抵抗,數次會戰皆敗給吳軍。公元前505年,楚國都城淪陷,危機形勢下,申包晉趕到秦國,請求援兵。

秦哀公對此充耳不聞,誰料包晉就賴在秦國宮門前,寧死也不願離開,日夜伏地痛哭,這一耗就是七天七夜。最終,他的這種堅持,打動了秦哀公。秦哀公動容道:「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秦國即出兵援楚,擊敗吳國軍隊,不久後,吳王闔閭收兵回國。

至此,伍子胥終於完成了「滅楚」壯志,儘管楚平王已經去世。但為解心頭只恨,伍子胥挖屍刨墳,對楚平王屍體狠狠鞭打三百下,方才大仇得報。準確來說,楚國僅是都城失陷,算不上滅國。但是,若沒有秦哀公最終出兵援救,楚國或許已經成為了歷史。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詩經·秦風·無衣》』

相關焦點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韓非一死,韓國很快就亡國了。公元前230年,享國200多年的韓國被滅,秦國遂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這一年,秦國的華陽太后去世。二、第二個被滅的國家趙國,也是最難打的國家。——《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國的這次吃虧,讓嬴政在一定程度上失了顏面,也讓秦重新審視楚國,不得不對其慎重對待滅楚、滅其它國家的大計,最起碼不可急於求成。王翦率60萬兵馬攻楚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攻佔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長江流域,公元前222年,楚亡。
  • 楚國羋月,嫁到秦國後,為什麼不替楚國說話,也沒讓楚國佔到便宜
    她本是楚國女子,並不是秦國人,面對著群雄爭霸,她為什麼從不為自己的母國進言爭取利益,全力為秦國奉獻自己的所有力量呢。她為什麼不為母國說話,甚至還對付自己的母國呢?羋月為何不幫助楚國一、遠嫁秦國,已將秦國當作自己的終點羋月的聰明也表現在這裡,她雖為楚國人,但是她嫁到秦國後,她就已經確認了自己的身份,自己是一個秦國人,所以一定要將泰國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利益。所以當有人想讓她向秦王獻言為楚國說話時,她直接把他們給罵回去了。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在《史記》中,關於羋啟的記載只有兩處,第一處是在嫪毐叛亂時期:長信侯嫪毐作亂而覺……王知之,令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眾所周知,當年秦武王嬴蕩舉鼎而亡,宣太后扶持嬴稷(秦昭襄王)繼位,因為宣太后出自楚國羋姓,因此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楚系勢力」,宣太后去世後,華陽夫人是另一位羋姓代表,而且,華陽夫人對嬴政的父親嬴異人(秦莊襄王)有提攜之恩,若無華陽夫人,嬴政父子都無緣成為秦王。正是因為華陽夫人在秦國地位特殊,因此,人們猜測,羋啟可能是華陽夫人的侄子。
  • 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為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然而,秦國國力能夠蒸蒸日上,是因為秦國清除了特權階層,國家掌握了土地和人口數據。但垂垂老矣的楚國,卻已經做不到這一點。在楚國歷史上,曾經有兩個人進行過跟商鞅一樣的嘗試,一個是戰國初期的軍政全才吳起,另一個是文化達人屈原。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鄢郢之戰後,白起並沒有率領秦軍繼續攻打甚至消滅楚國,也即沒有貫徹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理念,反而留給了楚國恢復元氣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楚國的來源周公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把這場叛亂平息下去。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沿長江向西發展,在長江中遊一帶定居下來,成為楚地的先民。楚國新開闢的地區,東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蠻,西南是百濮,東北是鄭國,北部過的漢水,就是周王朝封的同姓諸侯。是一個面積廣大,復員遼闊的大國,這就是楚國的來歷。
  • 六個和尚沒水喝?結合秦國削弱楚國的過程,聊聊合縱為啥敗給連橫...
    對於秦國的狼子野心,楚威王看得很清楚,並且若兩國一對一,自己並沒有必勝把握,因此其後楚國積極參與合縱。公元前329年,楚懷王繼位後,也繼承了這一戰略。公元前318年,為回擊秦國的頻繁東進,在蘇秦的組織下,楚國作為合縱長,率六國聯軍伐秦,兵鋒直抵關中的大門函谷關。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而秦國進行統一六國的戰爭順序是韓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於是秦軍遭遇了最艱難的對手楚國,開始了艱難的滅楚之戰。對於志在統一天下,掃平六合的秦國來說,楚國最難打。首先楚國一直是是南方大國。
  • 秦國的一統戰爭:韓國為什麼第一個被滅?
    到了呂不韋掌權年間,秦國攻下了衛國的濮陽,與齊國接壤,設立東郡,割開楚國和韓、魏、趙、燕四國的聯繫。這時的韓國基本上已經接近完蛋了,國土僅僅比當時的東周大一點點。要是論形勢的話,比當時被秦國滅亡的東周稍微好一點點,但是好不到哪裡去,因為當時的秦國已經像一個鉗子一樣將韓國夾在中間。
  • 戰國七雄國都變遷,楚國7個都城,楚國為什麼喜歡遷都?
    戰國時代,七雄的首都都是當時的繁華中心,楚國前後竟然有7個都城,楚國為什麼喜歡遷都呢?秦國公元前768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秦國先後共有4個國都,雍城(陝西寶雞鳳翔縣治)、涇陽(陝西涇陽北)、櫟陽(陝西臨潼縣北)、鹹陽(陝西鹹陽市東)。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戰國七雄,經過變法改革的國家都取得巨大成功而變法的結果也沒有讓各大諸侯國失望,進行過比較合理變法的諸侯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像魏國就在戰國初期通過變法,成為中原霸主,引導著時代的格局;趙國的胡服騎射變法也讓它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了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延緩了秦國東進的腳步,更是延長了山東六國的存國時間。
  • 吳國攻下楚國都城後,為什麼不趁勢滅了楚國,反而退兵呢?
    吳國佔領楚國,一般說的是吳國攻陷楚國郢都的事件,從楚昭王十年冬(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聯合唐、蔡國軍隊討伐楚國,楚國不敵吳國軍隊大敗,吳國軍隊攻入郢都,至後來楚昭王十一年六月(公元前505年),楚國收攏散兵並聯合秦國軍隊反擊吳軍,吳兵退卻,再到後來楚昭王返回郢都
  • 藍田大營到底在哪,抵禦楚國,秦國為何要駐紮15萬軍隊?
    在關於秦國崛起的電視劇中,有兩個地方經常出現,一個是軍事要塞函谷關,另一個就是秦國軍隊主力的聚集地藍田大營。藍田大營是首都鹹陽的門戶,同時也是秦國東出的一個渠道。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秦國的藍田大營到底在哪,為何要駐紮10多萬軍隊。
  • 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楚考烈王熊完在位25年,前238年去世之後,其四個兒子先後都當上了楚王,分別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和楚王啟,其中楚王啟的一生經歷頗為傳奇,今天就來說一說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之後,秦國數次攻伐楚國,奪取楚國土地無算,秦楚之間的仇恨也愈來愈深。
  •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楚國都城被三次攻破呢?
    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周王室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裡)。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
  • 6張地圖,分析戰國時期最後6位楚王,是如何讓楚國走向滅亡的
    可惜楚懷王沒能像他父親那樣,帶領楚國走向又一個頂峰,反而是讓楚國開始走下坡路。早期的楚懷王是很有能力的,要不是他破格提拔屈原並委以重任,也許我們現在就不會有端午節放假。公元前323年,楚國大敗魏國。在楚國強大的實力面前,魏國趕緊帶著韓國倒向楚國,然後又想辦法讓楚國進攻秦國。
  • 歷史名人屈原:楚國的暖男,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屈原根紅苗正,是楚國貴族,又有才華,楚懷王最初對他很信任,仕途一片光明。可是上官大夫嫉妒屈原,想方設法詆毀屈原。楚懷王讓屈原起草一份政府文件,屈原還沒寫完的時候,上官大夫想要先 睹為快,可是屈原偏偏不給。
  • 秦國統一的最大功臣不是白起王翦也不是商鞅李斯而是燕國
    不可否認這都是秦國能統一的原因,其實很多人還忽略了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堅定的盟友燕國,正是他的幫忙,才讓秦國的統一的變成了可能。戰國時期,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剛開始最強的國家不是秦國,戰國前期最強的是魏國,戰國中期是齊國和秦國,戰國後期是秦國和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