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一統戰爭:韓國為什麼第一個被滅?

2020-12-15 騰訊網

嬴政正式接管秦國政權,擺平嫪毐和呂不韋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制定出消滅六國的計劃,首先要滅亡哪個國家,然後再滅亡哪個國家。韓、魏、趙、楚、齊、燕這六個國家,為什麼嬴政偏偏選擇韓國為秦國首個滅亡的國家?

韓國弱小,滅亡韓國比較輕鬆

秦昭襄王年間秦國出現了個範雎,將丞相魏冉給擠了下去。範雎獻給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之策」成為秦國直至一統六國的國策。

正是這條國策,讓秦國的鄰國韓國領土不斷受到秦國的侵略。秦昭襄王年間,韓國正面對著秦國的領土,不斷的被秦國侵略,北部的領土也不斷的被秦國侵略。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郡大部分地區原本就是韓國北部的領土,韓國招架不住秦國的攻打才拱手讓給趙國。

到了呂不韋掌權年間,秦國攻下了衛國的濮陽,與齊國接壤,設立東郡,割開楚國和韓、魏、趙、燕四國的聯繫。這時的韓國基本上已經接近完蛋了,國土僅僅比當時的東周大一點點。要是論形勢的話,比當時被秦國滅亡的東周稍微好一點點,但是好不到哪裡去,因為當時的秦國已經像一個鉗子一樣將韓國夾在中間。

與韓國同樣被夾在中間的還有魏國,但是魏國的形勢並沒有像韓國那麼惡劣,魏國起碼還可以向趙國求援,而韓國根本無法向他國求援,楚國已經被秦國隔斷,魏國自顧不暇,根本管不了自己,只有一條路——等著秦國把自己滅掉。這也是為什麼當韓國的韓非見到嬴政的時候,跟嬴政說韓國只不過是秦國的一個郡,秦國隨時可以接管。之後的秦國滅韓之戰,韓國幾乎沒有做出能看的反應,可見當時韓國已經弱小到了什麼地步。

滅掉弱小的韓國可以起到恐嚇列國的作用

當時的列國除去身居最為偏僻之處的燕國外,每一個國家都遭到了秦國的大肆侵略。侵略的同時又有軍功爵制度加持,列國的士兵都見識到了秦軍的勇猛,對秦國聞風喪膽,將秦軍形容成「虎狼之師」。如果秦國把六國中的一個國家滅掉,就會加劇列國對秦國的恐懼感。還沒上戰場,一個國家的君王,還有國家的士兵,都沒有信心戰勝對手,這種國家必敗無疑。

如果不滅亡韓國,韓國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不滅亡韓國,韓國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這個定論是由當時的秦國重臣李斯所提出來的,到最後也被嬴政所肯定。如果沒有嬴政的肯定,這個定論說了也是白說。

當時的韓國雖然弱小,韓國的韓非也向嬴政保證,如果嬴政不攻打韓國,到時候韓國會跟小弟一樣跟在秦國的身邊,秦國指哪,韓國就會跟著秦國去打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等到秦國把其他國家收拾完後,韓國直接宣布亡國。但是韓非說的這種話,說實在的,像李斯那種精明人絕對不信。

你韓非說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想拖延亡國的時間嗎?拖延亡國不就是不想亡國嗎?誰知道你以後會不會突然間反水,聯合各國反過來攻打秦國。到時候被你打個措手不及,秦國就得完蛋。好不容易等到「萬世之一時」的機會,你韓非拿我李斯當白痴嗎?

總結

當時的秦國朝廷裡面,嬴政所重視的有三位大臣,分別是李斯、姚賈、韓非,其中李斯、姚賈都向嬴政進諫首個滅亡的國家,韓國將會是不二之選。只有韓非一人苦苦的勸嬴政不要滅韓國,韓國是秦國的忠實小弟。如果「不要滅韓國」的主張是出自他人之口,嬴政可能就會鄭重的考慮一下,但是這句話是出自韓國貴族所出身的韓非之口。

李斯、姚賈只需要稍微抨擊韓非的身世,那麼韓非必定在秦國混不下去。主張「不要滅韓」的韓非在秦國混不下去,李斯、姚賈的主張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嬴政的青睞。而且嬴政也不是一頭驢,對於這種利益分明的關係,嬴政看得相當清楚,滅掉韓國的利益比滅掉其他國家的利益相比起來更加豐厚,因此韓國成為了秦國首個滅亡的國家。

相關焦點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最近吶,已經被《大秦賦》給迷上了,雖然我們不敢說,《大秦賦》當中的事件皆為真實存在,但是大致的歷史線索和正史是一樣的,轉眼間《大秦賦》就到了一個新的開端,那就是滅六國,那么正史之上,這六國哪個國家先滅的呢?在李斯和尉繚為秦王政輸人了大量的信心後,秦王政便下定決心開始他各個擊破的統一之路了。此時,就在整個秦國的支持中,秦王政開始將他的野心公之於世。
  •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
    秦國歷代國君及秦國滅六國順序秦國歷代國君,從秦非子建秦國到秦始皇稱帝,泰國列代國君共有38位。秦國在列代國君的共同努力下,勵精圖治,最終成就了大秦帝國。秦朝皇帝列表,看秦國如何消滅六國。秦國歷代國君 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嬰,共傳三帝,享國十五年。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你懂的有什麼含義嗎?
    最近歷史大劇《大秦帝國之崛起》正在熱播,雖然目前秦國的崛起還只在第三部,但是秦帝國的形成已經處在了雛形,奠定秦帝國基礎的正是這部裡面的秦昭襄王,在秦惠文王之後的90年時間裡,秦國陸續擊敗了其它六國,從此中國再一統!
  • 秦滅六國,為何最先選定的是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到秦王政時期,六國已經今不如昔,實力下降嚴重,不具備抗衡秦國的實力了。 秦王政長大後,除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將權力攬在了自己手中。秦王政親政後,在李斯的勸說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當時秦國有6個對手,為何秦國會最先選定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秦滅六國,為何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韓國?
    始皇九年,嬴政終於加冠親政,開啟了東出滅國的進程。 從公元前238年開始,到公元前230年結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滅掉韓國,之後更是以每一到二年滅亡一國的速度,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
  • 此將是秦國後期第一個戰略大師,白起是他帶出來的,卻被歷史忽略
    之所以說司馬錯讓秦國獲得雄渾的經濟實力,就在於當時張儀主張先攻打韓國,而司馬錯提倡先攻打蜀國。張儀當時瞧不起司馬錯的這個主張,認為蜀國是邊遠山區,攻下來沒什麼用?只有攻打韓國,才是大功業。司馬錯則認為:「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奮六世之餘烈 亡六國之諸侯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講清楚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向。這個基本動向是由兩個層面共同作用的: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一是歷史的偶然性。
  • 秦國滅韓《史記》僅記載數十字,它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派秦軍攻佔了韓國的南陽,第二年,駐守在南陽的秦軍向韓國都城新鄭進兵,韓國幾乎未做抵抗都城就被攻破,韓國最後一任國君韓王安被俘,滅韓進展得異常順利,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王政滅韓的總字數只有幾十個字。
  • 鄭國作為韓國的水利專家,為什麼要為秦國修渠?和臥底行動有關
    這位鄭國呢,就是戰國末期韓國派往秦國的「臥底」。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原有的七雄爭霸局面正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而一點點被打破,時而組起的「六國合縱」、「五國聯盟」就多是其他國家針對秦國的手段。在關東六國之中,最為弱小、最容易被秦國吞併的就是韓國。
  • 秦國先滅東周,為何還再滅西周?
    就是電視劇劇情尊重歷史、正說歷史,但卻可以適當的藝術性虛構和創造,劇中的主線劇情,無論是從秦國攻打邯鄲,還是呂不韋幫助嬴異人回秦,又或者嬴異人拜華陽夫人為母等,都是遵循歷史,有據可查。
  • 2、秦惠文王 ——秦國的第一個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26年),爺爺秦獻公,父親秦孝公,自己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亦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王。    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以宗室多怨,族滅了商鞅,但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
    春秋戰國時,秦國滅了六國以後,暴虐秦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在商鞅變法結束之後,秦國這個國家的勢力也是一步步達到頂峰,秦國也在幾名大將的幫助下想出了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在早些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的時候就開始進行對韓國的收復戰爭,再到221年的時候消滅了最後一個國家——齊國,統治時間也是長達十年之久,在消滅了幾個國家之後,秦國也是我國歷史上面開創中央集權國家的國家,大家肯定都想知道在秦國統一其他國家之後,那些國家的皇帝又會何去何從呢
  • 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而秦國的決策,可以說導致了韓國舊貴族的動亂,而這次動亂,是讓沒有參與計劃的韓王安遭遇牽連,被秦王所誅殺,可以說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這次動亂就是發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鄭之亂。其實秦滅六國時,必然存在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安置他國貴族,你總不能直接殺盡吧,那樣的話,勢必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人家也不殺,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戰,還能有一絲生的機會。
  • 秦滅六國次序圖,趙國不是第一個被滅的!
    秦滅六國次序圖:最近看了一點《大秦賦》,還是不錯的,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秦國從邊陲小國,經過歷代國君的努力,在嬴政時期終於一統山東六國,韓趙魏、楚燕齊相繼退出戰國舞臺,補充說明下公元前228年趙國國都邯鄲被攻破,殘餘勢力逃到代郡成立代國,在公元前222年被滅,趙國實質意義上是在公元前
  • 作為戰國中最不起眼的存在,韓國是如何並列七雄的?
    戰國有七雄,分別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國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存在,而其中的韓國爭議頗大,一是因為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國的,二是戰國時期韓國實在是沒有幹什麼事,存在感極低,如果不是列入戰國七雄之一,很少有人能記住這個國家。韓國的實力真的很低麼?韓國為何會被列入戰國七雄之一?
  • 韓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八卦史記61)
    韓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呢?從客觀情況看,韓國優勢不少啊!首先是人才。韓國出過暴鳶這樣的名將,申不害、張開地(張良的爺爺)這樣的宰相,馮亭、靳黈、公仲朋、田苓這樣的謀臣,韓陽、尚靳、張翠這樣的說客,就連在秦國修建鄭國渠、把關中變成糧倉的鄭國也是韓國公派輸出的水利專家。其次是關鍵技術。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韓國國土面積小,人口少,國力羸弱,但經申不害術治變法後,也有十年的大治時期;墨守成規的燕國固守王道政治,但樂毅變法後,燕國聯合五國伐齊差點滅了齊國;而齊國經過吏治變法後,成為中原地區最富裕的國家。甚至都被秦國當成是在滅國戰爭中最大的敵人,哪怕是在秦宣太后時期,對楚國的國家實力有一次比較大的削弱,在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王翦還是要求舉國之兵出戰。那麼,楚國沒有進行過完整的變法,為何能擁有強大的實力?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楚國在戰國時代屹立不倒的原因。
  • 《大秦賦》中韓王安,為何向秦國臣服4年後,嬴政還是要了他的命
    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實力最為弱小,由於其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都是大國,而韓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綜合國力,都是這幾個國家當中最小的,所以他也是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諸侯。
  • 《大秦賦》中,秦國滅掉西周,又滅東周,東西周為何會同時存在?
    這一階段,秦襄公(下圖)為了擁護周平王登基,也立下大功,於是,周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若秦國能趕走戎人,就把戎人的地盤封給秦國,直到這時,秦國才成為諸侯,和晉、鄭等國互通使節。東周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為春秋時代,後部分為戰國時代,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是三家分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