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正式接管秦國政權,擺平嫪毐和呂不韋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制定出消滅六國的計劃,首先要滅亡哪個國家,然後再滅亡哪個國家。韓、魏、趙、楚、齊、燕這六個國家,為什麼嬴政偏偏選擇韓國為秦國首個滅亡的國家?
韓國弱小,滅亡韓國比較輕鬆
秦昭襄王年間秦國出現了個範雎,將丞相魏冉給擠了下去。範雎獻給秦昭襄王的「遠交近攻之策」成為秦國直至一統六國的國策。
正是這條國策,讓秦國的鄰國韓國領土不斷受到秦國的侵略。秦昭襄王年間,韓國正面對著秦國的領土,不斷的被秦國侵略,北部的領土也不斷的被秦國侵略。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上黨郡大部分地區原本就是韓國北部的領土,韓國招架不住秦國的攻打才拱手讓給趙國。
到了呂不韋掌權年間,秦國攻下了衛國的濮陽,與齊國接壤,設立東郡,割開楚國和韓、魏、趙、燕四國的聯繫。這時的韓國基本上已經接近完蛋了,國土僅僅比當時的東周大一點點。要是論形勢的話,比當時被秦國滅亡的東周稍微好一點點,但是好不到哪裡去,因為當時的秦國已經像一個鉗子一樣將韓國夾在中間。
與韓國同樣被夾在中間的還有魏國,但是魏國的形勢並沒有像韓國那麼惡劣,魏國起碼還可以向趙國求援,而韓國根本無法向他國求援,楚國已經被秦國隔斷,魏國自顧不暇,根本管不了自己,只有一條路——等著秦國把自己滅掉。這也是為什麼當韓國的韓非見到嬴政的時候,跟嬴政說韓國只不過是秦國的一個郡,秦國隨時可以接管。之後的秦國滅韓之戰,韓國幾乎沒有做出能看的反應,可見當時韓國已經弱小到了什麼地步。
滅掉弱小的韓國可以起到恐嚇列國的作用
當時的列國除去身居最為偏僻之處的燕國外,每一個國家都遭到了秦國的大肆侵略。侵略的同時又有軍功爵制度加持,列國的士兵都見識到了秦軍的勇猛,對秦國聞風喪膽,將秦軍形容成「虎狼之師」。如果秦國把六國中的一個國家滅掉,就會加劇列國對秦國的恐懼感。還沒上戰場,一個國家的君王,還有國家的士兵,都沒有信心戰勝對手,這種國家必敗無疑。
如果不滅亡韓國,韓國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
「不滅亡韓國,韓國將成為秦國的心腹大患」,這個定論是由當時的秦國重臣李斯所提出來的,到最後也被嬴政所肯定。如果沒有嬴政的肯定,這個定論說了也是白說。
當時的韓國雖然弱小,韓國的韓非也向嬴政保證,如果嬴政不攻打韓國,到時候韓國會跟小弟一樣跟在秦國的身邊,秦國指哪,韓國就會跟著秦國去打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等到秦國把其他國家收拾完後,韓國直接宣布亡國。但是韓非說的這種話,說實在的,像李斯那種精明人絕對不信。
你韓非說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想拖延亡國的時間嗎?拖延亡國不就是不想亡國嗎?誰知道你以後會不會突然間反水,聯合各國反過來攻打秦國。到時候被你打個措手不及,秦國就得完蛋。好不容易等到「萬世之一時」的機會,你韓非拿我李斯當白痴嗎?
總結
當時的秦國朝廷裡面,嬴政所重視的有三位大臣,分別是李斯、姚賈、韓非,其中李斯、姚賈都向嬴政進諫首個滅亡的國家,韓國將會是不二之選。只有韓非一人苦苦的勸嬴政不要滅韓國,韓國是秦國的忠實小弟。如果「不要滅韓國」的主張是出自他人之口,嬴政可能就會鄭重的考慮一下,但是這句話是出自韓國貴族所出身的韓非之口。
李斯、姚賈只需要稍微抨擊韓非的身世,那麼韓非必定在秦國混不下去。主張「不要滅韓」的韓非在秦國混不下去,李斯、姚賈的主張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嬴政的青睞。而且嬴政也不是一頭驢,對於這種利益分明的關係,嬴政看得相當清楚,滅掉韓國的利益比滅掉其他國家的利益相比起來更加豐厚,因此韓國成為了秦國首個滅亡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