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為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2020-12-17 至簡侃史

【核心提示】楚懷王去世,楚人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宣言。同年,齊、韓、魏、趙、宋五國伐秦。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

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張儀是魏國人,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去遊說諸侯。期間,張儀曾陪著楚國國相喝酒,楚相丟了一塊玉璧,其門客認為張儀貧窮,品行鄙劣,懷疑是張儀偷去了楚相的玉璧,於是將張儀拘捕起來拷打逼問,差點把張儀活活打死。

公元前328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王任命為卿相。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張儀前往楚國,尋機破壞楚國與齊國的聯盟。

張儀來到楚國,以獻上商於六百裡土和秦國美女來引誘楚懷王斷絕與齊國的聯盟關係。楚懷王聽後十分高興,當即決定與齊國斷絕關係,並重賞張儀,之後又派使者隨張儀去秦國接收商於六百裡土地。

不料,張儀回到秦國後,卻假裝墮車,三月不上朝,直到楚國與齊國徹底斷絕聯盟關係後,這才故作驚訝地對楚國使者說:「你為何還不去接受割地?從某處到某處,有六裡多見方。」

楚國使者方知被張儀忽悠,回國報告楚懷王。楚懷王勃然大怒,於是發兵攻打秦國。

公元前312年,秦、楚兩國軍隊在丹陽大戰,結果楚軍大敗,八萬甲士被殺,屈匄等七十多名官員被俘,漢中郡也被秦軍乘勢奪取。楚懷王不甘心,又徵發國內全部兵力與秦國在藍田決戰,結果楚軍再次大敗。在此期間,韓、魏等國見楚國危困,趁火打劫,出兵襲擊楚國,直達鄧地。楚懷王無奈,只好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然後率軍回救。

次年,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懷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黔中之地。楚懷王痛恨張儀欺騙自己,表示不願意換地,只願用黔中之地換張儀。張儀聽說後,主動請求秦惠王同意讓他前往楚國。張儀之所以能如此有恃無恐,主要是因為他早已買通了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果不其然,張儀來到楚國之初,雖被楚懷王打入監牢,但經靳尚給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做思想工作,楚懷王很快就改變了主意,將張儀放走了。

同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回到魏國。公元前309年,張儀在魏國去世。兩年後,喜好習武較力的秦武王與孟說進行舉鼎比賽,因用力過猛,血管破裂而死,於是秦昭王繼位。

秦昭王的母親羋八子(宣太后)是楚國人,且因為秦昭王繼位時年紀還小,秦國大政主要掌控在羋八子和魏冉(與羋八子異父同母)手中。因此,在秦昭王繼位之初,秦國與楚國的關係似乎出現了緩和的跡象。

公元前304年,秦昭王與楚懷王在黃棘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叛抗秦同盟,聯合出兵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羋橫(即後來的楚頃襄王)到秦國當人質,向秦國求救。秦國也立刻派軍隊援救楚國,逼退三國聯軍。

但僅僅過了一年,即到公元前302年,秦國與楚國的關係就又急轉直下,十分緊張。秦、楚關係緊張的導火索是由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羋橫引起的。當時,秦國有一名大夫與羋橫因私事而產生矛盾,羋橫便殺了這位秦大夫,然而逃回楚國。

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秦昭王以此為藉口,先後於公元前300年和公元前299年兩次出兵攻打楚國,斬殺楚軍數萬將士,奪取楚國九座城池。

即便如此,秦昭王尤覺得不夠。他之後又寫信給楚懷王,誘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趁機將楚懷王扣押為人質,要求楚國用土地來換回國王。

這樣的無禮要求,不僅楚懷王不答應,楚國人也不答應。他們把在齊國當人質的太子羋橫迎回楚國當楚王(即楚頃襄王),然後通知秦國說:「蒙上天神靈佑護,我們楚國又有君王了。」徹底絕了秦國試圖以楚懷王為要挾,奪取楚國土地的企圖。

秦昭王因此惱羞成怒,再度出兵攻打楚國,斬殺楚軍五萬將士,奪佔楚國十六座城池。

大概是由於楚國已經迎立新君,所以秦國人認為楚懷王不再重要,放鬆了看管的緣故,在公元前297年的某一天,楚懷王竟然逃脫了看守,從小路逃到趙國。不巧的是,此時趙武靈王正好在代郡,趙國官員不敢作主收留他。楚懷王只好改道逃奔魏國,卻被秦國人追上,抓回秦國。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發病,死在秦國。秦國人將楚懷王的屍體送回楚國。楚國人見了,就像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全都悲痛欲絕,並喊出了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充分反映了當時楚國對秦國深仇大恨。

有意思的是,就在楚懷王去世的同一年,就在楚國人喊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口號的同一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即齊、韓、魏、趙、宋五國共同出兵攻打秦國,軍隊直達鹽氏,逼得秦國把武遂歸還韓國,把封陵歸還魏國求和,五國聯軍才撤兵。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就會產生疑惑: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我以為,楚國之所以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齊、韓、魏等國不願帶楚國玩

原本,楚、齊、韓、魏、趙、燕等國是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的。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孫衍的撮合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伐秦。值得一提是,當時,楚懷王還是五國伐秦的縱約長。

然而,後來的楚懷王見利忘義,聽信張儀的遊說,出爾反爾,斷絕與齊、魏等國的聯盟關係,破壞合縱,從而不僅令楚國自身遭受到沉重的打擊,也令魏、韓等國遭受到秦國的進攻。齊、魏、韓等國因此大怒,於公元前312年和公元前303年兩次聯合出兵攻打楚國。

換句話說,此時的楚國已經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齊、魏、韓等國聯合伐秦,自然不會邀請楚國加入。

第二、楚國內部意見不一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面對強敵時,都會出現意見相左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當時的楚國也不例外,以公子羋蘭為首的一班舊貴族主和,而以屈原、昭睢為首的則主戰。

屈原主張革故鼎新,聯合齊、魏等國與秦國抗爭到底,起初還能得到楚懷王的重用,不僅參與了楚國許多內政、外交大事,還隨軍參加了第一次五國伐秦的戰爭。但公子羋蘭等人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令楚懷王逐漸疏遠屈原。屈原也因此被流放到漢北地區。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寫信坑騙去楚懷王武關會面。昭睢和屈原都認為,秦是虎狼之國,早有吞併各國的野心,不可信任,不僅勸楚懷王不能去,還應該趕快調兵固守。而羋蘭等主和派則勸楚懷王應該去。楚懷王聽從了羋蘭等人的意見,前往武關,結果就被秦國扣押了。

就在楚懷王死於秦國,屍體送回被楚國的同一年,即公元前296年,屈原因為主張對抗秦國,再度被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

從屈原的遭遇來看,當時的楚國不僅存在主戰派與主和派,而且主和派還佔據了上風。而在主和派佔據上風的情況下,楚國自然不會參與齊、魏等國發起的五國伐秦的戰爭。

第三、楚國國力大不如前

公元前318年,楚懷王作為縱約長,率領楚、魏、趙、韓、燕五國軍隊合縱伐秦,儼然成為了天下霸主。此時的楚國,應該是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

楚國國力變弱的關鍵轉折點,是在上述張儀戲楚之後的那兩場大戰,即丹陽大戰和藍田決戰。在這兩場大戰中,楚國損兵折將,國力受到極大的削弱,此後,楚國就不再是能夠與當時的秦國比胳膊、掰手腕的強國了。

正由於此時的楚國國力大不如前,自保尚且捉襟見肘,力有不逮,又怎能有餘力出兵參加齊、魏等國發起的伐秦戰爭呢?即便當時的楚國沒有主和派幹擾,上下齊心想要參加伐秦戰爭,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相關焦點

  • 黃歇與楚國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為何能成為公子
    在《羋月傳》中,黃軒飾演的黃歇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物,他渴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羋月想將其留在身邊時,他毅然決然選擇回到楚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得到了楚考烈王的重用,並成為了公子。然而,黃歇並非楚國皇室成員,為何也能成為公子呢?原因有三點。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鄢郢之戰後,白起並沒有率領秦軍繼續攻打甚至消滅楚國,也即沒有貫徹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理念,反而留給了楚國恢復元氣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 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
  • 結合秦國削弱楚國的過程,聊聊合縱為啥敗給連橫...
    而對於秦國的威脅,楚國君主也看得很清。公元前333年,面對蘇秦的遊說,楚威王曾作出如下表態(《戰國策·楚一》):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
  • 邊界糾紛引發戰爭,吳國差點將楚國滅亡,強大楚國為何不堪一擊?
    中國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各種戰爭連連。楚國在南方不斷壯大,先後滅亡了幾十個小國,一躍而成為響噹噹的南方大國。先後與中原的齊、晉等北方大國一爭高下,謀求霸主地位,在晉國成為霸主之後,晉楚兩國之間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各自拉著一幫小夥伴與對方爭雄。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在歷史上,郭開確有其人,但卻沒有關於鄭貨的記載。除了這兩位外,還有一個人演技也不錯,此人就是《大秦賦》中的昌平君——羋啟。只是,羋啟在歷史上非常尷尬,因為關於歷史上的確有羋啟的存在,但關於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以至於成為了一個謎團。
  • 秦始皇最強的對手楚國有多強?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而秦國進行統一六國的戰爭順序是韓國、趙國、燕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楚國的建國時期很早,《史記》記載他是顓頊的後代,它在西周建國不久就在南方立國,但是周武王並沒有分封楚國,到周武王兒子周成王時封楚國為子爵,這是一個非常低的爵位,但是楚國並不在乎,在南方開疆拓土,並不聽從周天子的調遣,到西周的第四代王周昭王時期,周昭王看楚國不爽,親自帶兵徵討楚國,但是不僅沒有成功,而且昭王自己還死在伐楚途中。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那麼有人說了,此時的秦國不也沒有實力碾壓嗎,楚國地大物博,實力成長也應該很快啊?誰分走了蛋糕的確,秦國國力在這之後才開始起飛的,而楚國的實力如果發揮到極致,也並不只是上面所表現的那樣。
  • 藍田大營到底在哪,抵禦楚國,秦國為何要駐紮15萬軍隊?
    在關於秦國崛起的電視劇中,有兩個地方經常出現,一個是軍事要塞函谷關,另一個就是秦國軍隊主力的聚集地藍田大營。藍田大營是首都鹹陽的門戶,同時也是秦國東出的一個渠道。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秦國的藍田大營到底在哪,為何要駐紮10多萬軍隊。
  • 楚國:滅盡小國,獨霸南蠻,不思進取卻被秦國視為滅國戰最大敵人
    楚國沒進行過完整的變法,不思進取卻很強大,屹立不倒可是在戰國七雄當中卻有一個例外,從來都沒有進行過任何一場變法,這個國家就是楚國,不過讓人們感到意外的是,雖然楚國從來都沒有進行過變法改革,這個國家一直孤注一擲的墨守成規,可是它卻依舊是戰國時代比較強盛的諸侯大國。
  • 秦楚爭霸,楚國為何要徵服神秘的夜郎國
    神秘的夜郎古國如一顆流星划過天際般,在中華歷史中曇花一現而後又徹底消失,最早是戰國時期楚國將領莊礄入滇徵服夜郎這件事把神秘的夜郎國帶入人們的視野之中。那麼楚國為何要派莊礄去徵服夜郎國呢?這事要從秦楚爭霸說起。
  • 楚國為什麼在很長一段時間跟秦國交好?若沒秦國幫忙楚國早亡國了
    此後五十年間,南北兩方都未發生大規模戰爭。至楚平王時期,楚國國力大不如前,逐漸衰落。當時,為了穩固楚國地位,楚平王選擇與秦國聯姻,即:太子建與秦景公之女結成姻親。太子建身邊有一位少傅,名為費無極,為人奸滑,並不受太子建待見。於是,費無極準備另謀出路,有次,他前往秦國準備聯姻之事時,發現孟嬴是一位絕色女子。
  • 西周歷史:吳國、楚國、趙國、秦國的來源
    楚國新開闢的地區,東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蠻,西南是百濮,東北是鄭國,北部過的漢水,就是周王朝封的同姓諸侯。是一個面積廣大,復員遼闊的大國,這就是楚國的來歷。周朝周昭王時期曾對楚國,屢次用兵,但始終不能徵服。到了春秋時代以後,楚國終於發展為雄踞南方的大國。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之後,秦國數次攻伐楚國,奪取楚國土地無算,秦楚之間的仇恨也愈來愈深。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戰國初期,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韓國面積最小,實力最弱,距秦國又最近,簡直就是兔子的窩邊草,隨時都能吃掉。更何況秦國按照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這個具有戰略遠光的總方針,韓國有排名第一了。所謂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嘛!韓國地處中原,處於四戰之地,周邊大國虎視眈眈。北有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它沒能力往外擴張,經常被其它六國打的體無完膚。
  • 楚國羋月,嫁到秦國後,為什麼不替楚國說話,也沒讓楚國佔到便宜
    中華歷史上,女人能夠在歷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的機會很少,女人被作為男人的附庸一向是毫無主動可說。但是的確有一些女人,憑藉自己驚人的智慧和深遠的謀慮成就了一番連男人都不敢小看的事業。有武則天女皇,也有垂簾聽政的政治家,這些女人在男人為主要角色的政壇上做出了自己的驚豔成績。
  • 楚國最尷尬危機:國君扣押在秦、太子被齊勒索,該如何度過困境?
    公元前317年,山東六國合縱伐秦,楚懷王又成為了縱長。雖然六國聯軍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戰敗,但當上縱長一事足以證明楚國在天下諸侯國中的重要地位。總而言之,楚懷王的前半生其實並不窩囊。可此後,楚懷王就像是吃錯了藥,開始接連下出「昏招」。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來到楚國,以商於之地六百裡(今陝西西鄉至河南淅川一帶)來誘騙楚懷王與齊斷交。
  • 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後,為何楚國還能堅持50多年?原因有四個!
    不過,對於楚國來說,卻堅持到公元前223年才被秦國徹底消滅。那麼,問題來了,白起攻破楚國都城後,為何楚國還能堅持50多年?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以下四點!一首先,對於戰國七雄來說,都城不僅擁有大量的人口,還囤積了充足的物資。因此,都城一旦被敵人攻佔的話,後果很可能就是直接滅亡。
  • 吳國在攻下楚國首都之後,竟然沒有將其滅掉,楚國最後逆風翻盤
    這些霸主為了獲取更多的地盤和人口,不許打著周天子的名號,到處去發動戰爭。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時,諸侯國之間發動戰爭的藉口,就不再是維護周天子,他們這個時候大多是圍繞著自身利益而展開的。就像中國南方的楚國和吳國一樣,這兩個國家也經常因為一些利益糾紛,而不惜大動幹戈。在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大紛爭時期,南方的楚國一直是一個特別強悍的存在。這個國家號稱帶甲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