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2020-12-20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被秦國左庶長樗裡疾率軍打敗。

秦國在修魚之戰中斬首八萬韓國軍隊,一戰擊破五大諸侯國後,天下諸侯莫不驚恐懼怕,於是六國在短時間內都放棄了對秦國的大型軍事進攻;而這一場戰爭可謂在戰略意義上極大程度地改變了戰國進程,我們可以大致從失敗的五國和秦國兩個角度來解讀:

五國伐秦失敗,合縱聯盟破裂

對於失敗的五國而言,由於戰爭的失利,各國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紛紛脫離合縱聯;首先,懾於秦國威勢,與秦國地理位置上緊密相連的魏國立即做出了反應;魏國此時的國君是年輕的魏襄王,張儀此時正是魏國的相國,在他的勸說之下,魏襄王在修魚之戰後不久便派遣其前往秦國,希望他向秦國示好,並且表示不再與其他五國結盟。

此後,張儀回到秦國,著手準備締結秦、魏兩國之間的聯盟;張儀認為,此時的秦國,需要的是在恢復元氣後再出兵攻打韓國,而韓國國土面積較小,且地處秦、魏兩國之間,張儀的觀點是秦國若聯合魏國、楚國,先攻下韓國,此後便可挾持身在鎬京的周天子以號令天下諸侯。

燕國在對秦的戰爭失敗後,不再尋求對外徵伐,於是政治的天平倒向了國內政局;燕王姬噲戰爭決策失利,加之國內群臣一致推崇善於治理的子之,由此篤信儒家禪讓思想的燕王在公元前314年,廢掉了太子平,而將國君之位禪讓給了國相子之;禪讓的舉動使得燕國將軍市被深感不服,於是率軍反叛相國,燕國國內掀起內亂。

而趙國在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然而由於與秦國、齊國兩大強國地域相連,不得不向北進發;在一次與中山國的戰爭失敗後,趙武靈王在國內掀起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號召國人穿胡服、學騎射以及強大的騎兵戰術。同時,趙國向北部少數民族地區進攻,奪下大量的北境土地。然而趙國的軍事改革後,面對的是國內的經濟問題,大興軍事而忽略民生。

修魚之戰後,秦國受益匪淺

對於秦國而言,修魚之戰後,秦國國力大勝,此時堪能與秦國抗衡的便只有楚、齊兩國;而此時,原本穩定的巴、蜀兩國發生了戰爭,巴蜀戰爭改變了秦國向東的策略,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張戰爭在修魚之戰的基礎上,徹底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均勢。

春秋時期以及戰國早期的巴蜀地區,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巴國在東,以江都為中心;蜀國在西,以成都為中心;巴、蜀兩國,坐擁山川之利,易守難攻,在諸侯紛爭的情況下,兩國位處遠離中原主要戰爭的西南區域,保持了穩定的農業經濟局面,所以國內的軍事實力仍然保持在較低水平,軍事裝備也相對比較原始。

巴蜀內戰,秦國獲得漁翁之利

一旦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最有利的方式便是徵求秦國的支援,哪一方得到秦國支援便可以取得勝利;而秦國在戰爭後,國內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受到也強烈衝擊,而東面有趙、韓兩國協力對抗、南面有楚國虎視眈眈,此時的秦國便有了兩條路出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向東,擊敗韓國,並且徐圖蠶食中原其他地區,一條路則是向南,穿過秦嶺的茫茫山脈,經略西南。

在經過權衡後,秦國選擇了向南進軍,於是在大將軍司馬錯的率領下,秦國出兵向南,一舉滅掉巴、蜀兩國,並且於兩地設置郡縣予以管理;巴、蜀兩國之間的戰爭,只是希望秦國支援其中一方,然而秦國鐵騎卻一舉踏破了山川障礙。

同時滅掉兩國,這一次巴、蜀兩國的求援,成為了自身滅亡的序章,也成為了秦國成就帝業的一步大棋;「巴、蜀」位居中華大地西南端,土壤、氣候條件較優越,適合農業生產,而四川盆地北有秦嶺,東有雪峰山,南有雲貴高原,對外的交通渠道只有艱險的茶馬古道、蜀道等。

於是秦國國土大量擴展,並且同時獲得了長久的經濟效益,從而有利的保障了此後長期的軍事活動;而秦國對巴、蜀兩國的勝利成果不僅是在經濟層面,從對擴張的角度上講,巴、蜀國納入秦國的版圖後,秦國國境直接面對楚國,為之後對於楚國的徵伐也做了一定的戰爭準備。

修魚之戰後,聯合攻秦的局面宣告崩盤,聯盟的瓦解使得本來生存空間較小的燕、韓兩國只得將目光轉向國內,燕國更因為政策的失利引發朝政危機。而齊國雖然通過對燕國的入侵獲得了一時成功,卻也因為燕國最終的復仇而國力大減。

綜述

筆者認為,處於中原西陲的秦國在修魚之戰中獲得的勝利,直接促成了秦國威勢的增長;戰國的大爭之世,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除了對外的徵伐外,也需要對內政治、經濟改革的眼光,只重軍事而忽略了經濟民生的趙國便是反例,而改革也並不意味著如燕王噲;不切實際地一般急於求成。

而同樣作為對外徵伐的軍事行動秦國、齊國和趙國的徵伐;則深刻表明了戰略視野的重要性;秦國將重心一向以富庶著稱的巴蜀之地,為國內所需要的政治經濟活動和軍隊後勤工作作出了保障,而齊國則是為興起軍事而興軍事,在對燕國的軍事活動則心存仁善,有滅國之勢,卻仍舊留存其火種,則為之後的燕國的傾軋埋下隱患。

相比之下,趙國的軍事投資則顯示出明顯的單一性,由這樣的單一性使得趙國軍事力量無論如何強大,沒有國內穩定的聯勤和保障工作,始終難以促進軍隊獲得長期的軍事勝利。秦國將巴蜀之地納入版圖後,對西南地區的歷史發展也有重要的貢獻意義,此後巴蜀設置郡縣,發展生產。

東漢末年劉備聽從諸葛亮《隆中對》,從劉璋手中奪取四川,建立蜀國,延續大漢基業;唐代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攜楊貴妃一應人等南逃蜀地以求得生存;在抗日戰爭時期,川渝兩地不僅是前線物資儲備的大本營,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成為了戰爭的大後方。這都表面了佔據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性。

修魚之戰的勝利,並不是秦國單方面的勝利,從多元的視野和角度分析,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到春秋戰國的走勢,從而更好地勾勒出春秋戰國混亂歷史的脈絡;「修魚之戰」和「秦國吞併巴蜀之戰」間接上改變了戰國本就脆弱的平衡,正如宋人蘇洵在《六國論》中寫道:「滅六國者,六國也。」

六國之所以覆滅,其最大的弊政在於對於日漸強盛的秦國不僅沒有保持距離,聯合徵伐,反而在秦國的東進中一次次屈服,轉而以土地為資本賄賂秦國藉以完成內部的軍事鬥爭,六國的生存空間本就狹小,而在不斷地出讓土地和放棄聯合中,缺乏合作和鬥爭的意識,因為一時得失而放棄長遠規劃,只能最終成為秦國的刀下之卒。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漢書》、《呂氏春秋》等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的戰略思想
    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說:「周室既衰,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國,五伯迭興,總其盟會;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為七……」所謂「七」者就是戰國七雄,即魏、趙、韓、燕、齊、楚、秦。事實上,至少在戰國初期,除七雄以外還有若干小國存在,例如宋、衛、中山、和泗上十二諸侯等。但那些國家不僅在當時的國際關係中已不能發生任何作用,而且也都逐漸被大國吞食。
  • 新鄭之亂,韓國貴族意欲復國,影響秦國統一步伐,韓王安背鍋而死
    戰國後期,秦國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滅掉韓國後,就加快了攻滅一統天下的步伐,從此之後,關東諸國先後被滅,不過對於攻滅的國家,秦國如何實施統治,這個問題事關秦國是否可以穩定戰後局勢。而秦國的決策,可以說導致了韓國舊貴族的動亂,而這次動亂,是讓沒有參與計劃的韓王安遭遇牽連,被秦王所誅殺,可以說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這次動亂就是發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鄭之亂。其實秦滅六國時,必然存在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安置他國貴族,你總不能直接殺盡吧,那樣的話,勢必阻礙秦國的統一步伐,人家也不殺,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戰,還能有一絲生的機會。
  • 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宜陽鐵山的戰略意義
    戰國的強國順序一直在不停的變化,因為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強國根本,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也有著自己的獨特資本——宜陽鐵山,這也是讓諸侯國豔羨的戰略資本。所以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慢慢的掌握了冶鐵技術,也就開始慢慢的製作鐵質武器。生鐵當然也是易碎品,不過在與青銅的比較中,生鐵製品的硬度要高上很多個等級,所以生鐵武器一旦投入戰場,軍隊的勝率也就直線上升,而戰國時期的韓國就有這樣的優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韓國宜陽的鐵山!天下強弓、勁弩、利劍皆出於韓——蘇秦。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前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後有群雄逐鹿、魏蜀吳三足鼎立,而三國可以說是東周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相互爭霸的一個翻版。 在軍事上,魏國任用吳起等人,採用武卒制訓練精銳步兵,史稱「魏武卒」,是當時職業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為精銳彪悍的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達到6、7萬人,吳起率領魏武卒南徵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為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開拓了大片的疆土,其中更是有過「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己的秦軍」的關輝戰績。可以說,在戰國初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魏國的綜合國力可以說是遠超於其他六國。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這個七雄之中最為弱的國家,早期夾在秦、齊等各大國之間,四而楚歌的環境決定了它難以往外實現突破的道路,要不是曾有韓昭候立志改革,更得申不害等能臣大力變法,韓國想躋身七雄之似乎都缺乏正當的理由然在韓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這種輝煌也只能保證這個國家不被他國侵犯而已。
  • 一怒而諸侯懼,戰國牛人一生擔任三個國家的宰相差點打敗秦國
    大家都知道戰國時期的人才交流很頻繁,那時候當官的換個國家服務就跟現在職場上跳槽一樣,做得不舒心就走人。老福今天人說的這個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孟子·滕文公下》裡曾這樣形容一個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戰國七雄,為何秦國可以統一天下?
    在戰國中期,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在各種慘烈的戰爭和紛爭中脫穎而出,被稱為戰國七雄。儘管當時也有宋、衛、中山、魯、費等小國,也有較為特殊的周代。但是說到統一天下,講的是資源,講的是抱負,也只有這七雄能夠擔當。
  •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
    戰國初期,強大的魏國為何不直接將秦國滅掉?在歷史上的戰國初期,魏國是當時綜合國力最為強盛的一個國家。但是他們卻沒有一舉將秦國殲滅,這才有了後來秦國一統六國的局面。說到秦國和魏國之間的關係,還略有些複雜,他們之間的各種糾葛還延續了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了解到的秦晉之好。
  • 韓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完蛋的?(八卦史記61)
    李大嘴 大嘴讀史以前學歷史的時候,戰國七雄的說法是:秦齊楚燕韓趙魏,記憶的辦法就是反覆誦讀,熟能生巧,一直到脫口而出。現在有了新的記憶法:韓趙魏楚燕齊秦,「喊趙薇出演齊秦」的諧音,不但容易記憶,而且這個順序也是這戰國七雄滅亡的順序。很好的記憶法。
  • 與戰國時的魏國有關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與戰國時魏國的生存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在戰國七雄中,生存環境相對較好的有三個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陝西地區,北面和西面都沒有強大的敵人,南面雖有巴國與蜀國,但實力與秦國根本沒法比。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了蜀國,佔有了巴蜀地區,秦國變法後實力更加強大。
  • 戰國時期韓國的十三位君主
    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起)去世,之後至公元前455年之前,韓氏家主有:韓貞子(韓須)、韓簡子(韓不信)、韓莊子(韓庚)。韓須在公元前541年之時已為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514年繼其父為韓氏家主,在位時間當不長。韓莊子在位時間已不可考,本文以韓莊子之子韓康子為戰國時期韓氏第一位家主。第一位:韓康子(?-前425年),韓虎。
  • 將帥傳 | 戰國秦國·甘茂
    在費城,魯國有個與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前後兩人告曾參
母:'曾參殺人了!,其母神色自若,織布如常。等第三個人告訴
他:'曾參殺人了!,這時曾參的母親就立刻丟下織稜,越牆逃走。
以曾參的賢能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都會令他母
親心生恐懼。我的賢能還不及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定不及曾
母,而懷疑我的人卻不只三人。我恐怕大王也要投下織稜呢!起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作為戰國七雄之中不起眼的存在,韓國究竟有多浪?答案你想不到!
    秦、齊、楚、燕、趙、魏、韓,戰國七雄之間的合縱連橫、縱橫捭闔,毫無疑問演繹了一段 精彩絕倫的時代。但是在這七雄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便要數韓國了。如果我們單純只是從歷史課本上了解韓國,那麼這是一個極為容易被忽視掉的國家。但是為什麼偏偏韓國又能夠位列七雄之中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多幅地圖,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的擴張和小國滅亡過程
    春秋後期春秋後期,很多小國被滅掉,幾個大國逐漸崛起。晉國本來就地盤大,吞併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國,順便把周天子也納入勢力範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最早的霸主。秦國悶聲發財,打敗了西戎,鞏固疆域後也吞併了一些小國。齊國對山東境內的小國進行了整合,然後一直和魯國較勁兒。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秦國消滅,疆域卻被晉國佔據!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 長平之戰的背後隱藏著秦國的驚天大陰謀
    秦國佔領了野王,韓國最北邊的領土上黨郡於是成了一塊飛地,韓國為了讓秦國罷兵,於是提出將原本就無法控制的飛地上黨郡獻給秦國,秦國同意了,韓王命令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可身為當地人的馮亭不願意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在與長平百姓協商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當時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同意了馮亭的獻城,畢竟上黨郡有17座城池,而且還是戰略要地。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不過,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戰國政壇叱吒風雲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公孫衍劇照)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
  • 如何記住戰國七雄各自的滅國時間和順序?只要掌握它就可以了
    公元前230年,在秦始皇的詔令下秦國戰車浩浩蕩蕩的向著韓國出發,這次徵戰不同於以往的向對方索要土地和珍寶,秦始皇的目的很簡單讓韓國消失在這片土地上,讓韓國變成秦帝國的一個郡,當然這一切都不是韓王安所能知曉的了,直到他被俘虜,韓國首都變成潁川郡的那一刻,韓王安、世人才明白紛紛擾擾幾百年的戰國時代要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