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宜陽鐵山的戰略意義

2020-12-22 海叔說春秋

戰國時期,如果從戰國初期開始排名,魏國排在第一位,這個時候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與吳起建立魏武卒,讓天下側目,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成為第一個稱王的戰國諸侯國。而到了中後期,秦國的發展讓諸侯國始料未及,迅速成為了戰國強國,憑藉的是商鞅變法的強力推動。戰國的強國順序一直在不停的變化,因為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強國根本,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也有著自己的獨特資本——宜陽鐵山,這也是讓諸侯國豔羨的戰略資本。

韓國的地理位置

戰國之前,武器的製作上很多都是用青銅作為原材料,特別是在戈矛戟以及劍等常規制式武器上,青銅使用都非常平凡,而青銅卻有致命的缺點,就是脆,容易折斷,所以在軍隊中有不易折斷而又硬度都很理想的武器,那麼軍隊的武力值就能夠直線上升。所以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慢慢的掌握了冶鐵技術,也就開始慢慢的製作鐵質武器。生鐵當然也是易碎品,不過在與青銅的比較中,生鐵製品的硬度要高上很多個等級,所以生鐵武器一旦投入戰場,軍隊的勝率也就直線上升,而戰國時期的韓國就有這樣的優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韓國宜陽的鐵山!

天下強弓、勁弩、利劍皆出於韓——蘇秦。

蘇秦

這句話是蘇秦在合縱抗秦的時候,對於韓國的評價,當然這句話也是戰國時期諸侯對於韓國的最基本認識。韓國的地理位置在戰國時期比較尷尬,被魏國、秦國、趙國、楚國圍在中間,幾乎隨時都面臨著與其他幾個大國的紛爭。魏國是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韓國剛不動,趙國一直在與北方外族對抗,實力一直很強,楚國坐擁南方大片領土,也是實力超群,中後期的秦國更像是一個開掛的諸侯國,天下基本上沒人能夠獨自對抗秦國,所以韓國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能夠躋身戰國七雄,憑藉的就是強弓勁弩利劍,用科技力量來武裝自己的軍事力量。

申不害

韓國擁有宜陽鐵山是其自身的資源優勢,而將這座鐵山開發到極致的人應該算是申不害。韓昭侯時期,韓國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申不害變法講究「術治」,變法中,申不害還鼓勵手工業生產,當然更加鼓勵武器的生產。韓國擁有戰國時期知名的鐵山,結合申不害鼓勵武器製造的政策,韓國迅速開發出了許許多多其他諸侯國羨慕的制式武器,這些武器在戰國時期備受推崇,成為諸侯國的軍隊急需品,韓國也因為宜陽鐵山發展壯大了一支自己的強力軍隊,這也是「勁韓」的由來。這支勁旅在申不害時期的韓國,打了很多的大仗硬仗,讓天下的其他諸侯吃了不少苦頭。不過韓國的輝煌也就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在韓國的申不害去世、韓國的鐵山被秦國佔據之後,韓國也就迅速的跌落下去,成為其他諸侯國蹂躪的對象,甚至連二流諸侯國宋國都能對韓國指手畫腳,可見韓國的宜陽鐵山對於韓國的重要戰略意義。

相關焦點

  • 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戰國策有這麼一段話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淆水,南有陘山,地方千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
  • 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
    韓國在變法期間兵器的生產技術有了飛躍性的突破,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因此當時的諸侯不敢侵略韓國。遠水不救近火。——《韓非子·說林上》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這句話和《莊子·外物》裡的「遠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
  • 天下的強弓勁弩都由這個國家出口,卻在爭霸天下中,被第一個滅國
    但申不害變法之後,最大效果是諸侯不敢侵韓。也就是說,沒變法之前,其他國家主要就是,吃飯,睡覺,打韓國。電視劇中申不害秦國東出,韓趙魏都是攔路虎,趙國比較硬不太好啃,魏國被打跑了離得遠,還是韓國又弱又好打,地也割的差不多了,那就是它了。所以,秦王採納李斯的建議,先滅韓以震諸侯。
  • 揭秘|秦國哪些國君為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作用?
    到達之後,甘茂卻對向壽說,你回去,就說魏君已經同意聯合攻韓了,但是,一定要告訴秦武王攻韓之事行不通。只要你這樣說了,將來事成了,功勞全歸你。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匯報。秦武王覺得很納悶,既然魏國允諾聯合攻韓,為什麼還不能攻呢?甘茂一回國,秦武王馬上召見了他。甘茂回答,宜陽是一個大縣,戰略儲備非常充足,名義上是縣,其實相當於韓國的一個郡。如果現在我們去進攻,很難得手。
  • 諸葛連弩排不上號,冷兵器時代最強三種強弓勁弩,哪種能排第一?
    翻閱史料和古代兵書我們就會發現:要列出古代三種強弓勁弩,諸葛連弩還真排不進去,因為那根本就不是諸葛亮發明的,這一點在《三國志》中寫得很明白:「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所謂「損益連弩」,就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創新。
  • 宜陽之戰,秦國三百年東進夢想的關門之戰暨一統六合的開門之戰
    而秦武王雖然討厭張儀,但他短暫執政生涯所幹成的唯一一件大事,恰恰源自張儀的戰略構想,至少兩人不謀而合。當初和司馬錯辯論「南並巴蜀」戰略的時候,張儀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 甘茂久攻宜陽不勝,秦王命回師,甘茂拒絕並回信只寫兩個字
    戰國中期,秦國秦惠王在位時,張儀曾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稱霸策略,即秦國先奪取宜陽,逼近周王室邊境,然後伺機控制周天子,拿到國之重器——九鼎,再號令天下各諸侯,成就霸業。於是戰略要地——宜陽就進入了君臣的視野之中。宜陽境內有澠池,二殽,是控扼之地,本山名,即今之福昌山,在今天的河南宜陽、福昌二縣。宜陽在當時是大縣,名為縣,實為郡。秦國動了此念,於是一場以宜陽為目標的博弈在各大國上演。秦國左丞相甘茂,楚國下蔡人(今安徽潁上甘羅鄉),以客卿身份仕於秦。由於甘茂來自敵對國楚國,因此秦武王並不十分的信任他。
  • 舉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使天下諸國皆賓從,卻成一個笑話?
    舉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使天下諸國皆賓從,卻成一個笑話?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的長子,在前310年的時候,秦惠文王去世了,而秦武王作為惠文王和惠文后的兒子,秦武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秦國的新君主。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嬴蕩率文武大臣前往洛陽瞻仰「九龍神鼎」。九龍神鼎那可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秦武王看著九龍神鼎,熱血膨湃,他不滿足於單純佔有九鼎,還想把鼎舉起來,以璋現他無上的勇力,於是他叫來任鄙、孟賁,一起比試舉鼎。秦武王本就身強力壯,重武好戰,舉九鼎對他來說是個炫耀武力的好機會。
  • 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卻攻蜀而不攻韓的背後有何戰略意義
    導語:戰國風雲,韓國蕞爾小國,秦國不先攻打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先打巴蜀地區,背後有何戰略意義公元前318年,隨著商鞅變法在秦國深入進行,秦國的崛起對其他強國如韓、趙、魏、燕、齊等國構成了重大的戰爭威脅,於是,五國將領率領本國軍隊和匈奴軍隊一同攻打秦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秦,在修魚地區(今河南原陽
  • 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
    宋代陳亮的《與呂伯恭正字書》之二中說:「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志同道合者有學者,音樂達人,攝影愛好者,事業共同者,甚至驢友,追星族等等在生活中行成的一個個志同道合之圈子。他們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不講強弱,大家懷著共同的理想,為了共同的事業,朝著共同的目標,攜手並肩,以期獲得成功,有所成就。。
  • 2020年12月18日 宜陽手機報
    「做客」宜陽 精準治水構築宜居城市縣委常委會議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宣講團走進宜陽冬日遊宜陽 真的不一樣選好「帶頭人」 展現新作為【天氣】19日 多雲 6℃~-3℃【今日宜陽】白天鵝「做客」宜陽 精準治水構築宜居城市日前,10餘只白天鵝做客宜陽,在洛河宜陽西段洛邑七彩生態園景區駐足休憩,為冬日的宜陽增添了另一份活力和靈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 隨筆:回憶宜陽一高的第一個教師節
    圖片中為作者,1987年夏天離開宜陽縣前夕與兩位老師同事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二十歲的我在豫西宜陽一高作英語老師時宜陽縣城在洛河之南,境內多礦山。我是八四年從洛陽師專英語科畢業分來宜陽的。第一個教師節時,我正教高二兩個班的英語。聽說國家發布了教師節的消息,我們都很興奮,終於有了自己這個職業的節日,表明教師的地位有了提高,期盼著工資提升、找對象容易……。九月十日終於來了。
  • 仁宗暴病,「富韓」還朝宰天下
    舉國皆聖賢,皇帝終平庸?  也因此有人調侃他:「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  其實皇帝會做皇帝,未嘗不是最高的禮讚。  天下有大疑  大宋政壇的「富韓」時代,行將來臨。  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與文彥博並任中書門下平章事(行政長官)。與此同時,韓琦也被任命為樞密使(軍事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