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如果從戰國初期開始排名,魏國排在第一位,這個時候的魏國經過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與吳起建立魏武卒,讓天下側目,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成為第一個稱王的戰國諸侯國。而到了中後期,秦國的發展讓諸侯國始料未及,迅速成為了戰國強國,憑藉的是商鞅變法的強力推動。戰國的強國順序一直在不停的變化,因為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著自己的特色與強國根本,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也有著自己的獨特資本——宜陽鐵山,這也是讓諸侯國豔羨的戰略資本。
戰國之前,武器的製作上很多都是用青銅作為原材料,特別是在戈矛戟以及劍等常規制式武器上,青銅使用都非常平凡,而青銅卻有致命的缺點,就是脆,容易折斷,所以在軍隊中有不易折斷而又硬度都很理想的武器,那麼軍隊的武力值就能夠直線上升。所以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人們慢慢的掌握了冶鐵技術,也就開始慢慢的製作鐵質武器。生鐵當然也是易碎品,不過在與青銅的比較中,生鐵製品的硬度要高上很多個等級,所以生鐵武器一旦投入戰場,軍隊的勝率也就直線上升,而戰國時期的韓國就有這樣的優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韓國宜陽的鐵山!
天下強弓、勁弩、利劍皆出於韓——蘇秦。
這句話是蘇秦在合縱抗秦的時候,對於韓國的評價,當然這句話也是戰國時期諸侯對於韓國的最基本認識。韓國的地理位置在戰國時期比較尷尬,被魏國、秦國、趙國、楚國圍在中間,幾乎隨時都面臨著與其他幾個大國的紛爭。魏國是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韓國剛不動,趙國一直在與北方外族對抗,實力一直很強,楚國坐擁南方大片領土,也是實力超群,中後期的秦國更像是一個開掛的諸侯國,天下基本上沒人能夠獨自對抗秦國,所以韓國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能夠躋身戰國七雄,憑藉的就是強弓勁弩利劍,用科技力量來武裝自己的軍事力量。
韓國擁有宜陽鐵山是其自身的資源優勢,而將這座鐵山開發到極致的人應該算是申不害。韓昭侯時期,韓國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申不害變法講究「術治」,變法中,申不害還鼓勵手工業生產,當然更加鼓勵武器的生產。韓國擁有戰國時期知名的鐵山,結合申不害鼓勵武器製造的政策,韓國迅速開發出了許許多多其他諸侯國羨慕的制式武器,這些武器在戰國時期備受推崇,成為諸侯國的軍隊急需品,韓國也因為宜陽鐵山發展壯大了一支自己的強力軍隊,這也是「勁韓」的由來。這支勁旅在申不害時期的韓國,打了很多的大仗硬仗,讓天下的其他諸侯吃了不少苦頭。不過韓國的輝煌也就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在韓國的申不害去世、韓國的鐵山被秦國佔據之後,韓國也就迅速的跌落下去,成為其他諸侯國蹂躪的對象,甚至連二流諸侯國宋國都能對韓國指手畫腳,可見韓國的宜陽鐵山對於韓國的重要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