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使天下諸國皆賓從,卻成一個笑話?

2021-01-09 不抗拒看劇

舉鼎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使天下諸國皆賓從,卻成一個笑話?

秦武王嬴蕩是秦惠文王的長子,在前310年的時候,秦惠文王去世了,而秦武王作為惠文王和惠文后的兒子,秦武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秦國的新君主。秦武王即位之後沒多久秦國的蜀相就反叛了,秦武王不得不緊急地派甘茂前去平定蜀國的叛亂,要知道蜀中一帶就是秦國的一個重要領地,所以不能有失,之後沒有多久,秦武王就驅逐了張儀等人,並且派兵攻打魏國。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又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蕩,秦惠文王的兒子。秦武王從小就身強體壯,力氣過人,而且好勇鬥狠,經常找國內力氣大的人比試蠻力。秦武王這種體格,在現代很適合做拳擊手,或者舉重運動員。可古代沒有這種職業,秦武王只好跟力氣大的人較量了。

嬴蕩做了秦國君主後,除了日常處理朝政外,還是忘不了比力氣這個愛好,因此國內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均獲重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嬴蕩率文武大臣前往洛陽瞻仰「九龍神鼎」。九龍神鼎那可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秦武王看著九龍神鼎,熱血膨湃,他不滿足於單純佔有九鼎,還想把鼎舉起來,以璋現他無上的勇力,於是他叫來任鄙、孟賁,一起比試舉鼎。

秦武王本就身強力壯,重武好戰,舉九鼎對他來說是個炫耀武力的好機會。嬴蕩即位之初,經過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代國君的努力,國力日漸昌盛,《史記卷五秦本紀》載:「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到公元前307年,嬴蕩已先後平定了蜀國叛亂,攻取了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韓國軍事重鎮——宜陽。攻克宜陽意味著:秦軍自此兵出函谷關,有了物資與兵員的保障。所以,急性子的嬴蕩以為時機已經成熟,迫不及待的要舉鼎,以使天下諸國皆賓從。

嬴蕩舉鼎並非魯莽之舉,雖然最後以嬴蕩身死結局,看起來像是一場鬧劇。但是不可否認,嬴蕩做的是自其祖父秦孝公開始直到秦始皇才實現的一統天下的夢。在舉鼎這件事當中,嬴蕩犯的唯一的錯誤就是操之過急,以致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成為了歷史上死得最悲壯的一位皇帝。卻被後人看成一個笑話

秦武王嬴蕩的母親則是惠文后,在電視劇羋月傳裡面是羋月的姐姐,是楚國的嫡公主,而羋月則是陪著她嫁過去的。而在歷史上惠文后應該是魏國人,在嫁給了秦惠文王之後沒幾年就生下了秦武王,但是在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登基之後,惠文后的日子也就不那麼好過了,現在一般來說認為她是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之中失敗,因為謀權失敗而死。秦武王死的時候才23歲,膝下無子,於是他的異母弟弟嬴稷繼位,就是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相關焦點

  • 秦王嬴蕩因舉鼎被砸死,成歷史笑話,可你看看他這麼幹目的是啥?
    秦王嬴蕩可能是歷史死的最搞笑的人之一,秦王嬴蕩是秦昭襄王的哥哥,此人不但武力超群,力大無窮,而且能爭善鬥,樂結天下之士,所以手底下有不少能徵善戰的大將,也正靠著這些大將,嬴蕩一口氣打到了洛陽,讓周天子無還手之力。
  • 文化之謎:勺子曾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後來為什麼變成了「傻子」?
    如果你因此覺得這是地位低下的象徵,那就只能說你太年輕太天真了。後來勺子還成為一個抽象的權力象徵符號,人們供奉山神常常都是用勺子作為最高的祭品,在日本至今還保留著女主人將勺子移交個下一代女人就意味著權力的轉移,勺子就是現實社會最真實的權杖。
  • 美國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誰給的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1803年,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馬歇爾通過對馬伯裡訴麥迪遜一案(Marbury v.Madison,1803年)的判決,正式確立了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生活中至高無上、一槌定音的權力和權威。  (一)馬伯裡為啥要起訴麥迪遜國務卿  威廉。
  • 秦武王嬴蕩被大鼎砸死,後世嘲笑了他兩千年,他為何非要舉鼎
    因為死的太憋屈,死法過於另類,嬴蕩一直被笑話了兩千年,那你可知道嬴蕩為什麼非要舉鼎?所以說,嬴蕩的這次舉鼎,向天下宣告了他的野心。嬴蕩雖然繼位的時間不長,但他的才能不比秦惠文王差。宜陽之戰打開了東邊的門戶,秦國正式開啟了東徵。又利用張儀,成功挑起了齊國和魏國的矛盾。嬴蕩的智慧和城府,不容小覷。
  • 人品,至高無上!
    做人,錢財不是至高無上的,名利不是至高無上的。錢財再多,總有花完的時候,名利再大,總有散盡的一天。唯有人品是至高無上的,能流傳千古,被人傳頌! 人品是什麼?人品,不是權力,卻比權力長久。人品,不是後臺,卻比後臺牢固。因為人品體現一個人的涵養,決定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人品好,別人念念不忘,必然會重視重用。
  • 霸王舉鼎700斤,換算到今天有多少?
    霸王舉鼎700斤,換算到今天有多少?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鼎不只是單純烹食的器皿,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鼎器之重在當時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可。舉鼎也自然而然成為彰顯力量的一大方式,古代的不少氣力驚人之輩都有舉鼎的事跡,在這之中最為出名,讓無數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霸王舉鼎。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武王舉鼎背後的雄霸之心
    公元前311年,遊說了諸國的張儀決定返回秦國向秦惠王匯報成果。然而就在他走到鹹陽時,秦惠王就因病去世,秦武王即位。當時朝中很多臣子看出了秦武王對張儀的厭惡,於是紛紛上書彈劾張儀,稱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 「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權力、制度
    權力必須同道理結合,才會有生命力和價值;必須臣服於道理,才會結出好的果實來。人們容易只看到權力的力量,看不到道理的力量,甚者嘲笑道理、蔑視道理。智者可不這麼做,《管子》認為,「道」更有用,無處不有道的作用:「道者,扶持眾物,使得生育,而各終其性命者也。故或以治鄉,或以治國,或以治天下。故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管子·形勢解》)「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餘。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
  • 在古代扇子的作用太大,竟然成了身份的象徵,不是誰想用就能用的
    在當時,扇柄如同權力的象徵,這應該是心理上的一種暗示吧!畢竟,扇柄和權柄都有讓人掌控的欲望。以當時的觀點看,如果,扇子的柄長、面弱,那可是大兇的兆頭,會有人擅權犯上。 當然,這不過是古代統治者將權力物化的表現,時時刻刻提醒他的子民們,誰是這個國家的主人而已。
  • 作為一個世襲國王制的國家,泰國國王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國家都搭上了文明的列車,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但是依舊有 不少的國家保留著國王的制度,比方說我們的鄰國,日本,就依舊保留著天皇的職位,只不過如今的天皇更像是日本的象徵,並沒有多大的實權。
  • 《羋月傳》:舉鼎而死的嬴蕩,真那麼粗鄙嗎?真實歷史該給他正名
    01引言《羋月傳》中的秦武王,形象很是粗莽不堪,好勇鬥狠,最後居然因為舉鼎,折斷臏骨而死,也是秦國歷來君主中死得比較「奇葩」的。而嬴蕩單單一個「武」字,足以見其地位。還有在《羋月傳》中嬴蕩名字的含義是非常霸氣的,「蕩平列國」「蕩平四海」之意。而嬴蕩,從他即位四年的表現看,他的確是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惜他在位時間太短,要不然定會有更大的功業。
  • 印章:權力和玉石結合的華章
    到秦一統六國後,規定天子所用印章為「璽」,普通臣民所用印章為「印」,印章開始成為權力和身份的信物。玉璽在古代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隨著時代進步,印章用來象徵權力和等級的功能慢慢弱化,而用來證明身份和行為的功能則成為主要功能。
  •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
    周王室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再加上都城有點偏,所以如何管轄和治理國家,成了一個大問題。宋國士兵那麼被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宋國,可以說是有著「高貴」的血統,為何卻在春秋戰國時活成了一個笑話?不過,宋國的君主看不清局勢,他們依然保留著殷商貴族的遺風,當天下諸侯都不屑於被周禮約束時,宋國依然堅持,堅持自己崇尚的「仁義」,儘管這份堅持,已經成為了諸侯所鄙夷的笑話。宋國的尷尬地位讓其承受「地域黑」。
  • 古代最開始當作鍋用的器具為何突然身份變得尊貴,象徵國家權力?
    在我國悠久歷史的長河中,鼎是個流傳下來的具有國家權力象徵的器物,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高大上的鼎在古代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個用來烹飪的器具,你能想像到嗎?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物種之一,在古代最開始的時候是用來烹煮肉和盛肉的器具,由斧、陶支腳還有灶組成,鼎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的方鼎,在鼎的足下燒火就可以達到熬煮食物的目的了,「民以食為天」也讓鼎與食物直接相關聯,人們由於看重食物所以對烹飪食物的器具也很看重,而鼎「承天之恩澤,順天之意願」,所以後來也發展成為權力和國家的象徵,而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成為了一種祭祀神靈的重要禮器。
  • 十二生肖中,龍才是古代權力的象徵
    龍蛇之間的互補體現中國人的人生經驗在四個字叫剛柔相濟,龍代表著剛猛,蛇代表著柔韌,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一種生存智慧,比方說你在單位是個領導,你既要體現你威嚴的一面,同時也要體現對下級的這種關愛,也就是可親和可敬的區別,大到一個中國社會,假如說龍如果代表著權威法律,蛇則代表著這種人情和道德。
  • 甘懷真:天下概念成立的再探索
    ⑧ 成文化或成書化的時間本身是一個歷史事實。但成文化並不意味著該文件或文書的內容是在這個時間點才成立。《禹貢》一文成立於戰國中期或其後,並不意味其內容是成立於此時且只是反映這個時期的事實。在成文化之前,人類更常運用的是口語傳播。我們相信許多事實是通過口語被表達與傳播,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斷地被轉述,故可能會轉述錯誤,或被加上說話者的當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