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羋月傳》中的秦武王,形象很是粗莽不堪,好勇鬥狠,最後居然因為舉鼎,折斷臏骨而死,也是秦國歷來君主中死得比較「奇葩」的。那麼,歷史上的秦武王嬴蕩果真如此粗莽嗎?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諡號為「武」的君主屈指可數,且個個英武不凡,如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等等,都是一代人傑,千古傳頌。而嬴蕩單單一個「武」字,足以見其地位。還有在《羋月傳》中嬴蕩名字的含義是非常霸氣的,「蕩平列國」「蕩平四海」之意。而嬴蕩,從他即位四年的表現看,他的確是在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並且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惜他在位時間太短,要不然定會有更大的功業。
02秦武王在位最具代表性的功業便是假道伐韓
秦人尚武,19歲繼位又天生神力的秦武王贏蕩尤甚。彼時,齊國還是齊宣王當政,國力正強;燕國的燕昭王,啟用樂毅,正在謀求改革發展;楚懷王雖然執政接連失誤,但楚國祖先強悍,打下的家底豐厚,國土廣大,那時候還經得起楚懷王的折騰,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秦武王要稱霸,其實很難。為了這個「蕩平列國」的超級夢想,公元前308年,他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
為何要攻打宜陽呢,從《史記》的記載的秦武王的一段話可以看出:
「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史記·秦本紀》
秦武王想「窺周室」,自然要打通通往洛陽的這條路。而這條上的一大障礙,就是韓國,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離周天子的都城洛邑(洛陽)實在太近了,是周天子的屏障。韓國軍事重鎮宜陽,正好是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保證物資與兵員的運輸通暢,就必須掌控此地。
秦武王把自己的想法與左右丞相甘茂、樗裡疾商議,對伐韓一事,王叔樗裡疾表示反對,因為到韓國的路途遙遠,勞師費財,還不一定能有收穫,萬一趙、魏二國再從背後偷襲後果不堪設想,看來樗裡疾是個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人。
而甘茂卻贊成武王的想法,他認為「伐宜陽,定三川」是秦國挺進中原、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但是要伐韓宜陽,就一定要先破韓魏聯盟,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能越過魏國去援助韓國,韓一旦被孤立,宜陽雖然城池堅固,兵精糧足,但秦軍任然有很大機率能攻破,看來,這是個追求高回報的投資人。
甘茂和樗裡疾兩人爭執不下,最後甘茂自請入魏,去賄賂拉攏魏國,不但要打破韓魏聯盟,還要讓魏國出兵助秦。武王大喜,賜予甘茂很多財物,令其出使魏國。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爭取魏王,並施以政治軍事壓力,與其建立了秦魏聯盟,魏國答應出兵助秦,共伐韓國。
但此時甘茂卻希望武王暫時別攻打韓國。因為宜陽地處險要關隘,秦國又是勞師遠徵,肯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攻克,而如果這時候有人對大王進言伐韓的種種不利,說的人多了,就會「三人成虎」可能大王就會動搖。其實,甘茂這裡多了個心眼,為了防止自己在前頭打仗,後院起火,被反對派樗里子和公孫奭(shì)他倆給參了,於是他跟秦武王約定,無論如何,秦武王不能改變攻下韓國宜陽的決定。秦武王聽了甘茂的擔憂,就與他訂立息壤之盟,表示將全力支持甘茂,派他和庶長封率軍攻打宜陽。
甘茂攻打宜陽五個月還沒能攻克,秦國國內以樗裡疾和公孫奭為首的大臣,就開始彈劾甘茂了,提出種種伐韓的不利,說的人多了,秦武王也有些動搖了,就想召甘茂回國,打算退兵。甘茂派手下給秦武王代了一句話:「息壤之盟就在那裡,大王您可不要忘記。」秦武王是個重諾守信的君王,立刻想起何甘茂的約定,於是不再做退兵的打算,還增兵五萬,派烏獲前往協助甘茂。由此可見,武王不僅重諾,還很有魄力和決斷。
甘茂也散盡家財,賞賜部下,君臣團結,勁往一處使,秦軍果然士氣大振,擊退韓國援兵。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孤城,斬首六萬,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韓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從打韓國這事兒看出,秦武王絕不是聽人擺布的無能之輩。他的弟弟秦昭襄王在歷史上遠比他有名,也是19歲繼位,但是宣太后,魏冉等把持朝政長達幾十年之久。若不是魏國失意之人範雎對秦昭襄王的一頓醍醐灌頂的提醒,可能,秦昭襄王還不能下定決心對親人下手。甘茂是楚國人,自稱為「羈旅之臣」,樗里子是秦武王的叔叔,孰親孰遠,一望而知,但秦武王竟能堅持讓甘茂打完這一仗,他的見識、氣度、抱負,絕不比弟弟秦昭襄王差。
03武王舉鼎的深意——如果認為竟是逞能就膚淺了
攻下了韓國的宜陽、武遂後,秦武王派樗里子帶著百輛戰車開進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秦武王則帶著他喜歡的三個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一同去觀賞周天子的九鼎。
九鼎並不是一般的國家禮器,相傳大禹鑄九鼎,代表著九州天下,春秋時期,楚莊王就曾經陳兵洛水,問鼎的大小、高度、重量,給後世留下一個「楚王問鼎」的成語,也成為了後世英雄人物圖謀天下的代名詞。
楚莊王還只是詢問九鼎,野心就已經昭然若揭,再看看秦武王幹了什麼呢?舉鼎,而且是剛打敗韓國,就到周天子的家裡舉象徵九州天下的鼎。他這一行為,看在周天子眼裡,看在諸侯的眼裡,是什麼信號呢?
所以,如果以為他只是圖好玩、愛舉重,那就真的是太膚淺了,嬴蕩是秦惠文王的嫡子、長子,生來就是要繼承君位的,他可能有武夫的一些性格,但他舉鼎的行為,除了向周天子示威以外,更重要的,是對其餘的六國示威。「蕩平諸侯」這才是他要傳達的信息。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秦武王舉鼎而死,我們才覺得他身為君王好武、逞勇、仿佛不妥。如果秦武王舉鼎成功了呢?可以想像,由樗里子帶進洛陽的百輛戰車,千萬將士,那是何等歡欣鼓舞,秦國,絕對就是在實力上和心理上都震懾諸侯,甚至都有可能直接廢了周王室,將秦國滅周的進程提前。
武王在位的雖然時間段,只有四年,但他做的事很多都是在史書中閃耀光芒的,和春秋戰國的很多國君相比,秦武王都堪稱佼佼者了。他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武王完成了包括一代霸主楚莊王在內的很多諸侯一生都沒有做到的事。
「武王元年,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史記·秦本紀》
04總結
秦武王在影視劇中的形象一直都不是很正面,這和他扛鼎而死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死得的確比較「奇葩」。很多人也會認為他作,逞強,好勇鬥狠,但仔細分析,好像我們看到的那些負面又都太膚淺了。
賈誼的《過秦論》是一篇鞭策入理的議論文,尤其開篇和結位,可謂發人深省「滅六國這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可以說,賈誼老先生的見地是相當精闢的,但《過秦論》中對秦武王卻是持正面肯定態度的。「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秦國的國君,英明有才的多,昏庸的少,就像跑接力,每一棒都似乎比別的隊更突出些,所以,最終才能吐並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