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背後隱藏著秦國的驚天大陰謀

2021-02-12 艾星維

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晚期最重要一場戰爭,是趙國實力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場戰役,趙國在此戰中損失了幾乎全國所有的青壯年男子,在人口是第一生產力的戰國,趙國從此再也無力對抗秦國,而發生這一場戰爭的原因卻是秦國與韓國之間的戰爭。

關於長平之戰的起因,原本是因為秦國攻打韓國的野王地區,拿下了野王,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沁陽市,當時韓國的都城是新鄭,新鄭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野王位於黃河以北,新鄭位於黃河以南,野王就是連接韓國都城新鄭與上黨郡的唯一通道,現在被秦國人佔領。

秦國佔領了野王,韓國最北邊的領土上黨郡於是成了一塊飛地,韓國為了讓秦國罷兵,於是提出將原本就無法控制的飛地上黨郡獻給秦國,秦國同意了,韓王命令上黨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可身為當地人的馮亭不願意將上黨郡獻給秦國,在與長平百姓協商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當時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同意了馮亭的獻城,畢竟上黨郡有17座城池,而且還是戰略要地。

秦昭襄王

於是秦昭襄王不幹了,原本是囊中之物的上黨郡,到嘴的肥肉居然被趙國拿去了,於是以此為藉口率軍攻打上黨郡,接著就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然後就有了白起坑殺趙國45萬軍隊的慘案,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獨自抗秦,直到滅亡。

原本引發長平之戰的原因就是上黨郡太守馮亭將上黨郡獻給趙國,那麼問題來了,馮亭為什麼要將上黨郡獻給趙國呢?韓王都同意割讓給秦國了,一個小小的太守憑什麼敢違抗韓王的命令把上黨郡17城私自獻給趙國呢?

史書上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當地百姓不願意歸附秦國,畢竟上黨郡一百年來都是韓國的領土,投靠趙國這個原本的三晉之國,更有歸屬感,而秦國在東方六國人的眼中完全是一幅野蠻人的形象,所以馮亭和上黨百姓做出了投靠趙國的決定。

趙孝成王

這麼說似乎有些道理,但整個事件中有著大量的疑問:

疑問一:馮亭後來被封為華陽君。

君是戰國晚期的一種爵位,不同於早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君是有封地,但只能享受封地內的經濟利益,而沒有政治權利的爵位,與漢朝的封國有些類似,馮亭因為獻城被封為華陽君,就是因為獻城是一種巨大的功勞。

可這個時候最大的疑問來了,馮亭的封地是華陽,可當時的華陽是秦國領土,差不多就是今天秦嶺以南的陝西勉縣一帶,而且上一任的華陽君是當時秦國的四貴之一,叫羋戎,羋戎是秦宣太后同父異母的弟弟,是當時秦國國君秦昭襄王的舅舅,如果馮亭的爵位也是華陽君的話,那這個爵位有可能是秦國封的。

更神奇的是,華陽君羋戎是公元前262年去世的,是被秦昭襄王驅逐到自己的封地華陽的途中去世的,而馮亭被封為華陽君的時間正好在這之後,這個時間也大概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時間上如此巧合,不得不讓人懷疑,馮亭的華陽君封號是秦國人封的。

那麼問題來了,馮亭不是不願意投降秦國,故意將城池獻給趙國,挑起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按理說秦國應該恨馮亭才對,怎麼還會封馮亭為君呢?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馮亭將上黨郡17城獻給趙國是在秦國的授意下進行的,表面上對趙國有利,實際是秦國為發動對趙國的戰爭所找的藉口而已。

疑問二:馮亭的後人在秦國擔任高官。

秦始皇時期的右丞相馮去疾和御史大夫馮劫父子兩人就是馮亭的後人,當時的左丞相是李斯,秦國以右為貴,右丞相馮去疾的地位還在左丞相李斯之上,馮去疾與馮劫是馮亭的後人沒有疑問,但是馮亭如果是秦國的敵人獻城給趙國,秦國怎麼能容忍敵人的後人在秦國擔任如此高官呢?

況且秦國以軍功爵位製作為官員上升的通道,沒有功勞是很難成為權貴高官的,馮亭的後人如果不是因為有功,怎麼會成為秦國地位比李斯這個左丞相還要高的官職呢?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馮亭為秦國立了大功,然後爵位世襲給後人,才會有馮去疾擔任高官,當然也不排除馮去疾很有才能,但是關於馮去疾的才能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記載。

上黨郡位置圖

從這兩個疑問上看出,馮亭似乎在為秦國立功,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馮亭向趙國獻城就是秦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目的就是逼迫趙國參戰,讓秦國有藉口發動對趙國的戰爭。

首先來看秦國的戰略,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以強大的實力多次發動對東方六國的戰爭,將楚國、韓國、魏國多次打得大敗,而且在白起的率領下,楚、韓、魏多次被斬首數量較大的士兵,比如秦昭襄王28年,白起攻佔了楚國的陪都鄢城及都城郢都,斬首二十萬以上,楚國元氣大傷。

秦昭襄王34年,秦國攻打韓國,斬首了13萬韓魏聯軍,同時淹死了2萬趙國士兵。

而秦國唯二兩次不勝的戰爭發生在秦昭襄王37和38年,秦國攻打趙國的閼與(山西晉中和順),兩次被趙奢統領的趙軍擊敗,而在同一年,魏國人範雎成為秦國的客卿,開始為秦昭襄王出謀劃策,尤其是「遠交近攻」的戰爭策略。

範雎入秦後,可以明顯看到秦國戰略的轉變,不再攻打離秦國較遠的國家,而是安心攻打離秦國較近的國家,比如韓、趙、魏三國,可這個時候的韓國和魏國幾乎被秦國揪著打,毫無還手之力,秦國如果要威脅韓國,可以直接兵出函谷關攻打黃河南岸的韓國都城新鄭,而沒有必要去攻打野王,切斷韓國新鄭與上黨的聯繫,可秦國人仍然這麼做了,可見秦國攻打野王這個地方是有戰略意義的。

再從地理上看秦國的軍事行動,秦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后,便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身為飛地的上黨郡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被秦國收入囊中,要麼投靠北邊的趙國,無論上黨郡的選擇是什麼?秦國都可以以上黨郡為跳板,達到最終攻打趙國的目的,因為此時的趙國算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了。

長平在上黨郡的東南方向,再往東是趙國的都城邯鄲了,長平往北是趙國的重鎮和龍興之地晉陽,而且長平地勢險要,處於太行山脈,只要拿下了太平,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了,這裡也是秦國進入中原的通道之一。

而且上黨郡這個地方不僅僅是韓國一家的,而是韓、趙、魏三家各佔三分之一,這個時候韓國所屬的上黨郡如果被秦國佔領了,那麼對另外兩家絕對是嚴重的威脅,這也是趙孝成王接收了馮亭獻城的原因,他不是沒有擔心過秦國的報復,只是上黨這個位置太過敏感。

由此可以看出,秦國攻打韓國野王地區,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正因為秦國佔領了野王,所以上黨郡就要選邊站,如果上黨選擇投靠秦國,那麼秦國就有了繼續東進的橋頭堡,如果上黨選擇投靠趙國,那麼秦國就有了進攻趙國的藉口,一石二鳥。

所以長平之戰更像是秦國的驚天大陰謀,更像是秦昭襄王和範雎設計的一個戰略計謀,秦昭襄王和範雎顯然是選擇了激進的攻打趙國之策,首先拉攏了韓國上黨郡守馮亭,故意以獻17城給趙國,表面上是趙國得到好處,其實真實的目的就是秦國要取得攻打趙國的藉口,從後來發生的上黨之戰和長平之戰來看,秦國做好了一切戰爭的準備,整個長平之戰完全就是一個大陰謀,一盤很大的棋。

從後來歷史發展來看,馮亭獻城後,趙國接收了上黨,然後秦國才進攻上黨,並在很短的時候內攻佔了上黨郡,趙國無法抵抗,全軍撤退到長平依險而守,接著就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由於廉頗的堅守戰略,秦國無法遇到了些挫折,於是施行反間計,而昏庸的趙孝成王派出趙括急於主動出戰,最終導致了趙國45萬大軍的陣亡,這一切,都是秦國的意料之中,論戰國時期的戰略,秦國無人能及。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是馮亭和範雎的大陰謀,只是為了給秦國進攻趙國找個藉口
    戰國中後期七雄中的韓、魏、楚、燕、齊,已經無限衰弱,威風不再,早已不是強秦的對手,而趙國在這時期的強勢崛起,對於秦國而言,是統一道路上最後的一大阻礙,所以秦趙之間的大決戰,早已一觸即發。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長平之戰無法避免的爆發了。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在《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他用趙括取代廉頗,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損失了40多萬大軍。當然,趙孝成王也並非一無是處。長平之戰後,儘管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他依然敢和秦國死磕,從而打贏了更為關鍵的邯鄲之戰。
  • 讀史筆記 長平之戰
    碎片化多,系統性少,更有應缺乏學術研究精神,總覺比較淺顯,不夠深入,也不想翻閱其他資料,怕有些想法早已有之,有剽竊之嫌。姑且記之以自娛。說起長平之戰,我們經常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提到趙括。可這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那會還沒紙。雖然這場「長平之戰」以趙國戰敗告終,我們很多時候都為趙國臨陣換將而扼腕,派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領兵,不輸才怪。
  • 流淚的英雄——趙括和長平之戰(下)
    長平之戰戰場和秦國、趙國之間的距離(衛星地圖)在這種苛刻和危險態勢下,趙括幾乎每一次決策,都和秦軍,尤其後來的白起的決策針鋒相對。秦軍為此吃夠苦頭。被譽為前秦時期的大軍事家、軍神的白起,也絕無僅有對趙括這個對手予以非常高的評價。官史說趙括無能,老鄉們說趙括無能,其實,這也是間接否認了白起的評價。
  • 看內外因素五個維度如何分析長平之戰!
    我們通過長平之戰,看看「數境勢理命」五大因素是如何決定戰爭走向的?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交戰雙方是當時的秦國和趙國。秦國的主帥首先是王齕,到後來換成白起;趙國這邊首先是老將廉頗,到後來換成趙括。人們對長平之戰的印象一般來說就是四個字——「紙上談兵」。
  • 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為什麼秦國不滅掉趙國?秦昭襄王怕了!
    在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趙國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及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國力大增,在攻下巴蜀之地以後,糧食供應得到巨大改善,整個國家的戰鬥力非常強悍。而趙國也並不示弱,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軍隊為之一振,軍事實力得到空前高漲。
  • 揭秘長平之戰的真正勝負手,趙括背的鍋太久!
    當歷史迷和軍事迷還在津津有味地探究長平之戰中關於國君能力、帶兵將領、軍隊實力、戰術體系、外交策略等誰是其勝負手時,《大秦帝國之崛起》一針見血地指出糧食才是長平之戰的關鍵。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秦趙兩國在長平對峙期間,拼的不是兵種優劣,也不是將士勇氣,更不是兵法戰術,拼的就是誰有飯吃,誰能持續的有飯吃。如果趙軍一直有飯吃,趙國就不會用趙括換廉頗進行生死一搏。
  • 白起一生的四大戰役:除了長平之戰,你還知道哪一場戰役呢?
    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戰國名將,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以是,白起也毫無懸念地成為戰國四臺甫將之首。在白起的平生中,批示的大小戰鬥難以逐一枚舉。不過,在這些戰鬥中,有四場非常關鍵重要的,甚至對戰國七雄的汗青走向都造成了悠久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除了長平之戰,別的三大戰鬥劃分,都有哪些呢?
  •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戰敗呢?趙括真的沒有實力呢?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戰敗呢?長平之戰無論誰趙國怎麼打都是一個字:輸!先從戰略角度分析,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已經把周圍的國家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還有國力方面趙國根本經不起,而反觀秦國,上下一心獎勵耕戰,加上收掉了後方巴蜀之地,那可是個糧倉!
  • 長平之戰,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趙國失敗的原因在這裡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其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歷史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一、秦趙戰前洗牌二、秦國的半韓戰略三、長平之戰導火索四、廉頗的布局五、秦趙大換將六、趙括大攻勢七、白起的布局八、趙軍受困九、秦昭襄王雪中送炭十、趙括突圍十一、大戰落幕以下是正文:一、秦趙戰前洗牌長平之戰前
  • 當年秦國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40萬,天道輪迴,幾十年後秦軍也慘遭...
    秦昭王時期,秦國截斷了韓國的上黨,準備將其據為己有。結果上黨軍民不想被秦國統治,紛紛投靠了趙國,趙國便順理成章的接收了上黨的土地,搶了秦國到嘴邊的肉。因為上黨糾紛,秦國和趙國徹底決裂,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長平之戰。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得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邯鄲之戰對比於長平之戰,趙國的實力更弱,秦軍的實力相差不大,兩軍統帥相同,為何戰爭結果相差如此之大。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戰心不足,首鼠兩端,趙王要承擔主要責任趙國戰敗原因一:趙國戰略決策的首鼠兩端,堅守決心不足,臨陣換將,意圖反攻,招致大敗。現在有《大秦帝國》作品對秦國的美化,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敗是因為平原君趙勝主張接收上黨郡。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必然性:SWOT分析法告訴你答案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很多人都把責任推到趙括身上,認為其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但其實趙國的慘敗是多方面原因的。那麼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潰不成軍了呢?讓我們從SWOT分析法及孫子兵法中「五事七計」的角度出發,看一看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
  • 湖北發現秦墓,揭開長平之戰真相,學者:白起能殺45萬俘虜並不難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人們在教育後代時,都會讓其行善事,得善果。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發生了一場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秦、趙交戰,趙軍連連落敗,最終45萬士兵降於秦國。而秦將白起坑殺45萬俘虜,更是舉世震驚,也因此白起「殺神」稱號名揚天下。不過認真思考一下,戰國時期總人口並不如現在這麼龐大,而七國「瓜分」之下趙國的人口總數只會更少。
  • ...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屍骨曾被收購做飼料 現擬建國家文化公園
    7月8日發現的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郭庭榮供圖「白骨嶽積四十萬,至今此地無青春。」距今22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史料記載,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國投降士兵四十餘萬。7月8日,一處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的帶狀屍骨層在山西高平市南王莊村被當地農民發現。
  • 長平之戰後,大傷元氣的趙國,為何還能將,燕國打得無還手之力?
    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60年,執政的趙孝成王,貪圖韓國的上黨郡,引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戰爭結果,趙國大敗,四十餘餘萬將士遭到活埋,元氣大傷。 但長平之戰結束後不久,公元前251年,此時燕國由燕王喜執政。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王」故事中,荊軻受燕太子丹之命,前去刺殺秦王。這個燕王喜便是太子丹的老爹,其派出相國慄腹,攜帶五百金前往趙國,為趙王祝壽。回國後,慄腹認為「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意思是,趙國現在是掉了毛的鳳凰不如雞,燕國可以出兵,將其按在地上摩擦。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公元前294年,率軍攻打韓國新城,因此登上歷史舞臺。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裡,於伊闕之戰中,全殲韓魏聯軍;於鄢郢之戰中,先後攻克楚國重鎮鄢城、國都郢城,使得楚國丟失了腹心之地,國力大損;於華陽之戰中,千裡奔襲,以一場漂亮的閃電戰,殲滅了魏趙聯軍;於長平之戰中,坑殺四十餘萬趙軍主力。
  • 【深度長文】血流漂杵:長平之戰
    倘若歷史,如長平之戰這樣慘絕人寰的場景,都只是屏幕前一串數字、一行文字和一些圖片而已,請問這樣的歷史知識,對你我有啥用?顯示自己勝人一籌的學問、多些被誇獎讚嘆的臉面?讀史不只為鑑今(這是最基本的訴求),而是永不能忘記【人性】二字。只有在歷史事件的重疊反覆裡,將自己置身其中,或哪怕只是用心想像一番,體會一下,都可喚起我們對人性的慨嘆,進而理解【尊重生命】與【周旋世事】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