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很多人都把責任推到趙括身上,認為其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慘敗。但其實趙國的慘敗是多方面原因的。
那麼長平之戰為什麼會突然之間就潰不成軍了呢?讓我們從SWOT分析法及孫子兵法中「五事七計」的角度出發,看一看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
一、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在SWOT戰略模型中的體現
SWOT分析法是一種分析企業競爭態勢的方法,通過評價自身的優勢、劣勢、外部競爭上的機會和威脅,用以在制定發展戰略前對自身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
在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中,開篇講解的「五事七計」就是早期的SWOT分析法,充分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已達到百戰百勝的目的。
(一)、孫子兵法中的「計」是最早的SWOT分析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開篇便講解了「計」,而這其中的」計「不是計謀,而是計算。通過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也就是所謂的「五事七計」,來判斷勝利的概率,從而決定戰與不戰。
「五事」是五件事,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七個科目,分別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①「主孰有道」,就是看國君和民眾是不是上下一條心;
②「將孰有能」,就是比較誰的將領更有本事,更有軍事才能;
③「天地孰得」,就是比較天時地利到底誰佔優勢;
④「法令孰行」,是指雙方的軍法、法令誰更加嚴明;
⑤「兵眾孰強」;就是看士兵的多少
⑥「士卒孰練」,就是誰的士兵更加強悍,平時的訓練更加完備;
⑦「賞罰孰明」,就是軍法賞罰是不是嚴明。
這就相當於現在咱們寫方案,經常用SWOT分析來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這四個維度。《孫子兵法》一上來就講「五事七計」, 就是先做SWOT分析,充分的計算比較敵我雙方。只有勝算大時,才會進行戰爭,這樣勝算才大。
(二)、SWOT分析方法
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了「SWOT分析法」,他認為企業戰略的制定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內部的優勢(Strength)
—— 內部的劣勢(Weakness)
—— 外部的機會(Opportunity)
—— 外部的威脅(Threats)
韋裡克認為優劣勢分析應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與競爭對手的比較,機會與威脅分析則著眼於企業外部大環境的影響,通過綜合考慮這四個方面,就可以得到SWOT分析圖。
從分析圖中我們可以看出:
當企業內部優勢>劣勢,外部機會>威脅時,應採取增長型戰略。相對應的的「五事七計」應該優勢多於劣勢,這樣才能保證戰爭的勝利,從而達到擴張的目的。當企業內部優勢>劣勢,外部機會<威脅時,應採取多種經營戰略。此時對應的「五事七計」應該優勢多於劣勢,但兩者相差不大,應該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部分,從而轉化為增長型戰略。當企業內部優勢<劣勢,外部機會>威脅時,應採取扭轉型戰略。此時的「五事七計」中優勢少於劣勢,應全心發展自己,靜待時機,壯大自己。當企業內部優勢<劣勢,外部機會<威脅時,應採取防禦性戰略。此時的「五事七計」中劣勢佔多半,應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思想,潛心發展,早日擺脫困境。通過SWOT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自身所處的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對策,在戰爭中亦是如此。戰爭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是多種條件下的共同作用。從《孫子兵法》的「五事七計」出發,對自身進行「SWOT」分析,就可以對自身實力進行一個詳細的了解,從而有效的進行戰略規劃,已達到百戰百勝的目的。
二、長平之戰前的趙國SWOT分析
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通過SWOT分析,結合《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就能最大程度的了解敵我雙方實力,進而選擇戰與不戰,這也是《孫子兵法》的精髓所在。
(一)、趙國內部的優勢
趙國士卒擅長騎兵作戰,具有「士卒孰練」的優勢戰國時期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進行了相當徹底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志向遠大,眼光不凡,意志堅定,力排眾議,大膽地推行移風易俗,並選練精銳弩弓騎兵。趙國在六國中率先組建起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公元前307年至前二公元前296年的12年間,趙國西破林湖,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餘裡。
自從五國伐齊後,齊國衰落。趙國之威達到鼎峰,帶甲60萬,車千乘,兵力雄厚。且作為最早組建騎兵的趙國,趙兵訓練有素,軍事素質極高,經驗豐富。而秦國素以步兵為主,在對佔戰騎兵時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趙國擁有士卒孰練的優勢。
趙國君臣一心,擁有「主孰有道」的優勢趙國君臣睦,將相和。藺相如,廉頗,樂毅等良將輩出。趙國民風彪悍,崇尚力氣,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因此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國為之側目。在戰國中後期,東方三強(魏國,齊國,楚國)相繼衰落,趙國已經儼然成為六國中的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在面對秦國的進攻,趙國屬於被入侵者,因此,在面對秦軍時會軍民一心,共同抗敵。而且,上黨郡寧可歸趙也不降秦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趙國的軍民一心,都反對秦國。可以說此時的趙國具有「主孰有道」的優勢。
(二)、趙國內部的劣勢
西側沒有天險,缺少「天地孰得」的優勢趙國處於四戰之地,西有秦國,西北有匈奴,東北有燕,東有齊國,南有魏韓。因此,需要在對外戰爭時分兵防備其它方向敵人的侵擾。而且趙國西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利於騎兵進攻,但缺少堅固的防禦陣地,不利於防守。此時的趙國缺少了「天地孰得」的優勢。
趙國將領稀缺,造成了「將孰有能」的劣勢趙國自趙奢去世後,廉頗已經成為趙國獨有的能夠統軍的將領,而趙括雖然是趙國年輕一代的佼佼者,精通兵法,但是缺少戰場的歷練,缺少實戰經驗,此時還不具備統帥大兵團作戰的實力。反觀此時的秦國名將迭出,白起更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將領。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將孰有能」上,趙國已經處於劣勢。
(三)、趙國外部的機會
上黨的依靠為趙國緩解了「天地孰得」的劣勢自古以來,上黨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秦國佔有上黨便進可以直逼邯鄲,退可以逐漸蠶食晉陽地區。而趙國擁有上黨便可以彌補自身西方一馬平川的防線,防止秦軍入侵。這也是趙國明知會得罪秦國,也不得不拿下上黨的原因。擁有上黨的趙國,面對著秦國的進攻可以說是佔據了天時地利。因為秦軍是從外面打過來,趙軍是在本國設防。自古以來攻城者都往往要遠比守城者消耗的多。這可以說是趙國的一個不用耗費兵力來鞏固西方防線的機會。
上黨郡的加入彌補了趙國一直以來地利上的不足,可以擁有了憑險而守的地理優勢,在對秦作戰中又增加了一分勝算。
(四)、趙國外部的威脅
秦國後勤保障強,趙國失去了「兵眾孰強」的優勢秦國是自春秋以來就一直是屹立的大國,坐擁富庶的八百裡秦川,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從經濟,政治再到軍事,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經過不斷的擴張,在長平之戰之前,擁有了大量戰略要地,特別是取得渭水、黃河、洛水的航運船後,糧草可以輕易運到中原作戰各區域。而且,秦國變法使得秦國全民皆兵,在戰時可以快速地進行兵員補充,打消耗戰。秦國的強大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趙國的安全。此時的秦國已經可以全民皆兵,佔據了「兵眾孰強」的優勢
商鞅變法為秦國帶來了「法令孰行」和「賞罰孰明」的優勢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堅持以法家思想治國,逐漸的將法律應用到各行各業。在軍隊亦是如此,通過建立明確的賞罰制度來激勵士兵奮勇向前。此時的秦國已經具有「法令孰行」和「賞罰孰明」的優勢。
通過SWOT分析趙國內部的優勢,劣勢,外部機會和威脅,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趙國劣勢大於優勢,而威脅也多於機會。此時的趙國的趙國應採取防禦性戰略,潛心發展自身的國力,以圖穩定發展,不利於進攻。
結合著《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我們可以看到長平之戰前的趙國在將、天、法、兵、賞等都是不如秦國的。因此,此時是不能和秦國進行戰爭的,戰則必敗。
三、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
在戰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卒百姓,趙國都是不如秦國的,因此,在戰爭中趙國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狀態,最終走向了失敗。
(一)、趙國的優勢在趙國一系列失誤下逐漸消失
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大舉進攻的判斷不足,沒有認識到秦國吞併趙國的野心,在丟失了西南的戰略要地後,倉促應戰。在戰役前期,廉頗過於保守,在四處無險可守的形勢下還避而不戰,消極防禦,使得無法發揮出趙國騎兵的優勢,逐漸將戰爭引入持久戰中。
戰爭中期秦趙雙方採用拼國力的消耗持久戰。趙軍數戰不利,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消極防禦是守不住陣地的。在秦國以強大的水運和後勤的保障下,趙國本土作戰中糧草運轉快捷的優勢也蕩然無存。
戰爭後期為緩解後勤壓力,趙國決策層開始制定決戰方針,以求速戰速決,這也成為了一場軍事冒險。而在任命將領上,趙國君臣也出現了分歧,藺相如主張繼續以廉頗為帥而趙勝主張以趙括為帥,使得大臣之間出現了爭鬥。而相比於身經百戰的白起,趙括雖精通兵法但缺少帶兵經驗,使得趙國在將領上的優勢也逐漸消失。
(二)、趙國內部劣勢的增強使得趙國不得不轉守為攻
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的在於拖垮秦國。然而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準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連年戰爭。
廉頗的持久戰雖在戰役指導下是穩定的打法,但有悖於國力的不足,宏觀上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這實際上是趙國在戰國時期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因此,趙國在對外戰爭中常以騎兵的機動力為主,主張速戰速決,而被秦國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使得趙國經濟不足的劣勢不斷的擴大,最終不得不拼死一戰,以求速戰速決。
廉頗和樂毅自趙奢去世後已經是趙國可獨當一面的大將,而樂毅身為燕將而投趙,一直不被重用。趙括聰明好學有才能,在趙國年輕將領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實戰經驗的鍛鍊,趙王受其外表誇誇其談所迷惑,從而選擇讓他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趙括錯誤的理解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在秦國白起的刻意引誘下給秦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三)、趙國沒有把握住機會
在戰爭前期,趙國應在戰略運用上採取積極的防禦和侵擾戰術,應集中重兵扼守上黨地區,憑險據守時使秦軍主力無法在崇山峻岭中展開。這樣既可以疲師以老秦軍,又可以為動員全國軍民贏得時間。
在上黨失守後,趙軍可以向南方逐步退卻,並搶佔有力地形,採用以進為退的戰略,將秦軍引入腹地,從而使秦軍無險可守,增加秦國後勤的運輸壓力。在秦軍暴露在平原地帶後,發揮出騎兵的優勢,不斷侵擾秦軍糧道。
趙國晉陽守軍趁機南下就可以切斷秦軍糧道,也可以東出太行,威脅秦軍後方以達到策應正面的趙軍的目的。這樣就可以使秦國補給不利,並有後顧之憂,使秦無法專心攻趙。這樣戰爭就會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面發展,趙國便可以抓住秦國的失誤,尋找戰機消滅秦軍。
如果在趙國形勢有利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外交手段,遣使赴魏楚兩國共約合縱抗秦。兩國與秦素有世仇,因此,都希望秦國戰敗 因此,如果趙國能夠佔據上風,而魏楚兩國必會出偏師攻打秦國,使秦收尾不能相應。不過可惜的是趙國在對秦國的戰爭中並未抓住這些機會,一味地消極防禦。
(四)、趙國的求和使得潛在威脅不斷的增多
趙國在初露敗亡之際,沒有選擇向韓魏兩國求救,反而向秦國求和,致使錯失了與楚國,魏國合縱抗秦的機會。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隨著趙國的議和,楚國和魏國等原本支持趙國的諸侯也開始放棄趙國,北方的燕國也開始在邊境進行騷擾,加劇了趙國的危機。
總結
通過SWOT分析可以看出,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在「五事七計」處於劣勢的防禦性戰略的狀態下,接受了上黨郡,最終導致了了秦國的進攻。在戰爭中始終處於劣勢,又無法及時尋求突破,舉全國之力以據之,逐漸的將自身優勢淡化,將劣勢擴大,最終走向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