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長眼量保證,發表在文章中的所有地圖和圖片均為自製,絕對原創!
這是一篇長文,先來個目錄,閱讀可能需要15分鐘,讀者可以先收藏。
一、秦趙戰前洗牌
二、秦國的半韓戰略
三、長平之戰導火索
四、廉頗的布局
五、秦趙大換將
六、趙括大攻勢
七、白起的布局
八、趙軍受困
九、秦昭襄王雪中送炭
十、趙括突圍
十一、大戰落幕
以下是正文:
一、秦趙戰前洗牌
長平之戰前,戰爭的雙方秦趙,都完成了一輪人員重組和洗牌,兩大巨頭都做好了大戰的準備。
先來看秦國的情況。
自秦昭襄王即位三十多年來,除秦昭襄王本人之外,秦國還有一股重要力量,自成體系,制約著秦昭襄王駕馭秦國這架馬車。
這股力量,以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為首,再加上宣太后的兩個弟弟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以及宣太后的兩個兒子高陵君秦悝、涇陽君秦市,號稱秦國四貴,組成了一股外戚勢力,讓秦昭襄王不能完全放開手腳。
這股力量中,又以穰侯魏冉勢力最大。魏冉立過不少戰功,但是他得到的封賞遠勝於其戰功,秦昭襄王任命其為相國,並將天下最富裕的陶郡封給了魏冉。
隨著外戚勢力日趨強大,足以威脅秦昭襄王的統治時,秦昭襄王開始採取手段,他先是培植魏國人範雎,然後廢掉了這股勢力中的所有人。
公元前266年,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先後「病逝」,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被驅逐到自己的封地上,而穰侯魏冉的封地陶郡,也收歸秦國國有。秦昭襄王封應侯範雎為相國,替代穰侯魏冉,秦國完成了相國這個層面的更新換代,權力高度集中到秦昭襄王手上。
再看趙國的情況。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丹即位,是為趙孝成王。不久之後,太后趙威后也去世,年輕的趙孝成王,在叔父平原君趙勝的輔佐下坐穩國君之位。
外交方面,趙國不但與齊國言和,還利用齊國內鬥的機遇,用城邑從齊國交換來齊國頭號名將田單。
將領方面,馬服君趙奢去世,廉頗還是勇不可當,又多了一位名將田單,不過趙孝成王格外器重和著意提拔的三位將領是:李牧、樂乘、趙括。關於這三人,後文再詳細描述。
二、秦國的半韓戰略
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
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由於秦國已經全部佔領魏國太行山以西的領土,如果秦國佔領上黨郡,將切斷趙國晉陽與邯鄲的聯繫。
攻佔上黨郡對於秦國來說,有三重意義,一是削弱韓國,以進一步兼併韓國;二是從中間分離趙國領土;三是居高臨下對趙、魏形成地緣優勢。
如此一舉三得,秦國當然是要發兵攻打上黨。
圍繞太行山的爭奪,實際上主要是圍繞太行山十條通道的爭奪。太行山十條通道,東西走向九條,南北走向一條。其中第二到第六條通道,與韓國上黨郡有關。
圖2-長平之戰前上黨形勢
我們來看看這五條太行通道:
「2軹關陘」,這是太行山中最快捷的一條通道,連接河東郡和河內郡,因為山路短,因此通行速度快,當前也已經被秦國佔領。
「3白陘」,西入口由秦國控制,東入口由魏國控制,中間的通道屬於韓國上黨郡。
「4羊腸陘」,又稱「羊腸坂道」,只有東側一個入口,由趙國控制,山上的道路則歸屬韓國上黨郡。
「5滏口陘」,溝通趙國的晉陽與邯鄲,是趙國的生命通道,東西兩個出入口由趙國控制,中間的通道還是屬於韓國上黨郡。
「6太行陘」,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通道,與上黨郡其他三條通道都相通,唯一一個出入口和通道,全部控制在韓國手中。
從地圖上看,秦國通向上黨郡的唯一入口,就是「3白陘」的西入口,起初秦國正是從這裡發起攻擊的。
公元前265年,秦軍從「3白陘」登上太行山,攻佔韓國上黨郡西部的端氏,但也遭到韓國的頑強抵抗。
如果把上黨郡分為三個板塊的話,是北部以屯留為中心的北上黨,西部以端氏為中心的西上黨,以及以長平為中心的東上黨。
現在秦國攻佔了西上黨端氏這個板塊,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而當秦軍繼續東進,試圖進入東上黨的時候,被韓國人依空倉嶺修築的高平關給阻擋了。
秦軍傷亡慘重,韓軍抵抗激烈,算下來秦軍共傷亡達到七萬之巨,還只攻下了三分之一個上黨,而上黨另外兩個板塊,韓軍的防禦力度明顯加強了。
秦昭襄王、相國範曄、武安君白起,不得不重新規划進攻上黨郡的策略。
韓軍抵抗頑強,重要原因是來自韓國本部的援兵和物資源源不斷,韓軍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
秦國如何來削弱上黨郡的對手,甚至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呢?
新的戰略很快制定出來,秦國將改變進攻方向,將兵力轉移到太行山南部,切斷韓國本土通往上黨的道路,以此孤立上黨,進而再奪取上黨。
我們注意到「6太行陘」的南端,有一個徑城,「陘」原是指山脈中斷之處,陘城就是「6太行陘」的入口所在要塞,這裡是「6太行陘」的咽喉。
如果秦國攻佔了陘城,那麼韓國將失去唯一個通往太行山上黨郡的入口,上黨郡將成為一塊巨大的飛地。
我們再用一副簡略的圖表,來演示上黨郡的通道:
圖3-太行山的道路
從上圖看,韓國上黨郡的道路,大致構成了一個「王」字,秦國只要攻佔徑城,這個「王」就成了甕中之王,隨時可能被秦國魚肉。
韓國的地形像一個葫蘆,上下兩頭大,中間小,為此,秦國制定了一個「半韓」的實施方案。
所謂「半韓」,就是佔領韓國一半的領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而又自身損失最小呢?秦昭襄王、武安君白起、相國範雎,這可都是當世豪傑,他們鑽研出來的戰略,不可謂不毒辣。
秦國「半韓」戰略為:猛攻韓國中部狹窄處的各要塞,最後攻佔中部的大城野王城,將韓國分割成都城新鄭所轄區域和上黨郡兩塊土地,這樣一來上黨郡自然就成為韓國國都新鄭統治不到的一塊飛地,然後再迫使韓國將上黨郡這塊大蛋糕拱手送上,秦國就能佔領一半韓國的領土。
當然,以秦國的軍事實力,不進行任何戰略布局,一個城一座山頭去攻佔,花上十年二十年,攻佔半個韓國也不在話下,但已經六十歲花甲之年的秦昭襄王可不想等上十年二十年。
三、長平之戰導火索
目標明確了之後,武安君白起親自統兵,幹起了一個普通將軍幹的活,攻城拔寨。
公元前264年,白起統領的大軍,隆隆開到韓國河內郡,重點進攻陘城。
圖4-秦軍的半韓戰略
滾滾煙塵中,白起穩坐戰車之內,黑白分明的瞳眼正發愣,想起了老部下:要是將軍胡陽不死,我這把老骨頭就不用這麼折騰了。
歲月不饒人,馳騁戰國三十餘年的武安君,白髮悄然爬上他睿智的腦袋,過去的戰友所剩不多,白起也漸感去日無多。
韓國人清楚陘城對上黨的重要性,丟失陘城恐怕上黨也將不保。因此韓軍在陘城戰區布置了足足五萬兵力,以陘城為中心,加上方圓數十裡之內的壘城要塞,依託險山惡水組成了一個鋼鐵般的防禦體系。
武安君一生打了多少大仗硬仗,然而眼下韓人抵抗的決心,也讓老將軍暗暗吃驚。
武安君在絕對優勢的兵力下,耗時一年,秦軍經過多次浴血奮戰,以慘痛的代價攻克了陘城防禦體系。而韓軍也非常悲壯,以「城在人在,城丟人亡」的堅強意志,全體殉職,被斬首五萬。
可是身在戰地的武安君,很快發現諳熟太行山地形的韓國人,並沒有因為太行徑被斷而與上黨郡完全失去聯繫。韓國人利用對山勢的熟悉,通過丹水、沁水、以及懸崖峭壁上的小路,與上黨郡依舊保持著往來。
白起立即下令,繼續攻打河內郡其他城邑,並且封鎖河流通道。
公元前263年,秦軍攻佔太行山東南的修武等城邑,至此,韓國河內郡就只剩下野王一座孤城。
公元前262年,秦軍連野王也一併攻克。野王是丹水與沁水匯流之地,秦軍攻佔這裡,不但將河內郡全部拿下,而且徹底切斷了韓國本土通往上黨郡的水上通道。
連續三年,戰國第一名將武安君白起,瘋狂攻打韓國中部要塞,終於將韓國一分為二,將上黨郡徹底變成了一塊飛地。
至此,老將軍白起的工作完成,疲憊不堪的武安君回到鹹陽療養,剩下的事情就交給那些靠嘴吃飯的使臣。
接著,秦國使臣接二連三到韓國,給韓桓惠王施壓,讓韓國割讓飛地上黨郡給秦國。
韓桓惠王,由於他在任期間,韓國是戰國七雄最弱的,且處於秦國東進的槍口上,韓軍屢吃敗仗,韓桓惠王總是被人小看。
韓桓惠王實際上是很不簡單的一個國君,他後來將女兒嫁給秦莊襄王,又慫恿秦國修鄭國渠,表面上唯秦國馬首是瞻,實際上外寬內深,老謀深算。
上黨郡所轄領土,比韓國的新鄭、陽翟所轄加起來還大,韓桓惠王怎捨得白白送給秦國。
但是韓桓惠王必須表態,將上黨送給秦國,否則就在黃河對岸河內郡的秦軍,恐怕還會揮師渡過黃河來攻打新鄭。
怎麼辦,韓桓惠王作出一個完美的計劃,可以一石三鳥。
首先,韓桓惠王表面對外宣稱,韓國放棄上黨郡。但是他又秘密給上黨太守靳黈下令:不得投降秦軍。
這樣一來,上黨郡的守軍拒不退守,更不交出城邑,秦軍卻已經在休整,鬆懈了下來,白起也已經回鹹陽了,秦軍也有秦軍的困難。
秦昭襄王繼續派人,給韓桓惠王施壓,並派將軍王齕統領秦軍,在河內郡營造聲勢。
接下來,韓桓惠王又大張旗鼓派自己的親信,將軍馮亭去接管上黨郡,並要求其將上黨郡獻給秦國。
馮亭到了上黨郡接替靳黈後,不但拒絕投降,並誓與上黨共存亡,堅決與秦軍抵抗到底,而且還聯絡趙國,要將上黨郡獻給趙國。
趙國在長平之戰前,是史上最強的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對這種飛來橫財當然是照單全收。
這麼一來,韓桓惠王在自己沒有任何嫌疑的情況下,將秦軍的戰火成功地引向了趙國,高明!
起初,上黨太守靳黈抗韓王命不尊,天下都以為靳黈只是一位是個純粹的愛國和忠貞之士,誰也沒想到這是韓王的本意。
後來,當韓王派親信馮亭去接管上黨郡,馮亭一到上黨立即違背韓王的「旨意」,其實這也是韓王事先就設計好的故事情節,好讓自己置身事外,讓秦趙狠狠鬥一場。
四、廉頗的布局
趙國接收上黨之後,立即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勇將廉頗親自掛帥,十餘萬大軍開赴上黨。
趙國大軍開進上黨,但見旌旗蔽野,劍戟橫空,人如猛虎,馬賽飛龍,不戰而得上黨郡剩下的十七個城邑,趙軍將士心情愉快。
趙軍在上黨的部署,集中在東上黨這個地緣板塊,由於北上黨的屯留並不需要直接面對秦軍,因此東上黨的長平,就成為了趙軍主力部署地點。
此後的長平之戰,就是圍繞長平這個板塊而展開。
現在我們來看看趙軍在長平的部署:
圖5-廉頗的部署
丹河,將趙軍的防線自然分割為兩個部分,西南部是直接面對秦軍的第一道防線,東北部是廉頗構築的第二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由裨將趙茄鎮守,以光狼城為中心,背靠丹水。防線南部是新修築的長城壁壘,抵禦從太行徑方向前來的秦軍。防線東部,是空倉嶺上的高平關,抵禦從」3白徑「方向前來的秦軍。由於高平關比較狹小,只能容納不到一萬軍士,因此又在高平關背後修築了兩座鄣城,作為高平關人力物力的補充。
第二道防線,由廉頗親自坐鎮,以長平大營為中心,面對丹水,北部是連接北上黨的紐帶百裡石長城,南部則有兩座最高山峰韓王山和大糧山。韓王山上建立了瞭望臺,主將廉頗在這裡發號施令。大糧山則是趙軍屯梁的所在,糧草輜重皆囤積在此。這兩座山嶺高陡峭,各有數萬人把守,就是十倍的兵力也休想攻克。
趙軍這種布陣,即便不懂軍事的人,也能體會到名將的風範,依山傍水,層層設防,滴水不漏。
秦昭襄王很生氣,秦國忙活了數年,最後被趙國撿了便宜,如果就此罷手,那麼上黨郡三個地緣子板塊,秦國佔了最小的一個,趙國則佔了兩個大的。
秦昭襄王本打算徹底打垮韓國之後,再對付趙、魏,現在趙國橫插一槓讓當時軍事實力最強勁的兩個諸侯提前進行決戰。
於是,長平大戰一觸即發。
秦昭襄王令還在河內郡的王齕整頓軍馬,進攻上黨郡。
王齕,在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當中,是個第十級的左庶長,在胡陽陣亡之後,就僅次於武安君白起了。
左庶長王齕,接到軍令之後,第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哪個方向對趙軍發起進攻。
王齕有兩個選擇,一是南部的「6太行陘」,二是西部的「3白陘」,這個問題考驗著秦國的左庶長。
秦軍如果從「6太行」陘發起攻擊,將直面趙軍的南長城,這條防線是由無數壘城組成,趙軍約兩萬人左右,戰線很長,秦軍強攻的話,將步入苦戰卻不能下的節奏。
秦軍如果從「3白陘」方向發起攻擊,將面對趙軍西部的空倉嶺防線。空倉嶺,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嶺,山體石質,嶺高陡絕。這道山嶺從北向南蜿蜒八十餘裡,嶺中央有一道橫貫東西的峽谷陘口,很早之前韓軍就因地形而建造了高平關。
高平關險峻異常,南面是峭壁,北面是陡澗,唯中間峽谷貫通東西。這道峽谷東西長約一裡,南北寬約兩裡,是趙軍咽喉要害之地。
高平關的東面,趙軍裨將趙茄構築了兩座鄣城,與高平關形成犄角之勢,隨時可以支援高平關。
為什麼在雄關的背後,還要修築兩座鄣城?
因為高平關規模不如函谷關、武關這種要塞,可容納的軍士僅僅五千上下,一旦戰爭開打,可以由兩座鄣城的將士來替換高平關上的傷亡者。
高平關的這個弱點,被敏銳的王齕發現,並為此制定了一個戰術。
王齕令秦軍一部原地營造聲勢,然後統領主力從河內郡迂迴到河東郡,再從「3白陘」登上太行山,最後攻打高平關。
秦軍中軍大帳,王齕躊躇滿志,召集一幹大將,高聲訓話:「好男兒建功立業,正在此時!」
將軍們個個熱血沸騰,高呼「踏平趙國」的豪言壯語,大帳四周掛滿上黨郡的野獸毛皮,豺狼虎豹都有,他們一個個陰森地看著這群激動的人類,知道一場大戰便要開始。
趙軍方面,趙茄發現秦軍從西部發起進攻,於是自己親自坐鎮高平關,針尖對麥芒。
趙茄出現在戰爭第一線高平關,讓趙軍士氣大振,人人慷慨激昂,欲與秦軍決一死戰。
可是趙茄卻沒有想到,秦軍此次攻打高平關,並不是先鋒部隊,而是王齕的主力軍,人數是趙軍的幾十倍。
當秦軍漫山遍野發起兇猛攻勢的時候,趙茄意外地被流矢擊中身亡,群龍無首,短期內對關上的趙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影響。
王齕銳眼馬上就看出高平關上的異樣,他哪能給趙軍以喘息之機,立即下令不分晝夜地輪番攻擊。
趙軍廉頗還來不及派人接管第一道防線,高平關便被秦軍攻克,關上五千趙軍全體壯烈殉職。
從高平關開始,趙軍防線依次是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三位一體的防禦體系,如今高平關告破,後面的二鄣城、光狼城並無險峻山脈依靠,失守只是個時間問題。
而趙軍南線的長城防線,也很有可能會被秦軍從內部瓦解。
此時趙國勇將廉頗,又一次讓人看到名將的風範,他趁秦軍休整之機,將南線的趙軍全部調回丹河東岸,放棄第一道防線,固守第二道防線。
王齕當然很清楚廉頗的意圖,他下令所有能站著的士兵,都進一步向東挺進,以圖在趙軍撤退之時擴大戰果。
為了讓南長城兩萬趙軍能順利撤退到丹河東岸,二鄣城和光狼城的趙國守軍,則根本就沒有撤退的打算,他們視死如歸,一直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圖6-王齕的進攻
為了讓南長城兩萬趙軍能順利撤退到丹河東岸,二鄣城和光狼城的趙國守軍,則根本就沒有撤退的打算,他們視死如歸,一直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趙國真是難啃的骨頭,王齕雖然攻佔了趙國丹河以西全部陣地,但是傷亡居然比趙軍還多,接下來面對丹河以東廉頗的第二道防線,秦軍的情況並不樂觀。
我們來看看目前上黨郡的局勢。
北上黨控制在趙國手中,西上黨控制在秦國手中,而東上黨,則以丹河為界,秦趙各控制一半。
我們再放大丹河戰場,看看趙軍第二道防線的格局。
在趙軍第一道防線的東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河,叫丹河,廉頗就在丹河東岸建築營壘,構築第二道防線。
在這第二道防線上,有兩座特別高的山,大糧山和韓王山,這兩座山不但是丹河東岸最高的山,也比西岸所有山都高,因此,西岸秦軍的動向,通過這兩座山,看得清清楚楚。
這第二道防線,才是廉頗的重心所在,因此廉頗把趙軍主力放在這第二條防線上。
可以這樣說,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完全在廉頗的預料之中,只不過秦軍來的比預期更兇猛,趙茄陣亡更是有些意外,第一道防線也丟失得過快了。
廉頗利用丹河天險,以及大糧山和韓王山的地利,將王齕的秦軍阻擋在丹河以西。
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這場以丹河為界的對抗,從公元前262年持續到公元前260年。趙、秦兩軍不斷增兵,陳兵數十萬於韓國上黨郡(現屬趙國)近三年。
這場戰爭成為雙方國君都不願意看到的持久戰。
持久戰有什麼危害呢?由於雙方各幾十萬大軍不能離開上黨郡,而這些大軍每日必須消耗大量軍糧和物資。這造成國內農業生產滯後,商業萎靡,百姓苦不堪言,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丈夫或者兒子在軍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趙國農業根基不如秦國,趙國北方五原郡、九原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面積佔趙國一半,卻沒有農耕,不能提供糧食。平日這些地方還要從中原各地調糧,因此趙國不得不從他國高價購入糧食,趙國國庫空虛,趙孝成王苦不堪言。
如果秦趙兩軍再在丹河兩岸耗上三年,秦國會被耗窮,趙國會被耗垮。
為了停戰,趙孝成王首先派使臣到秦國,請求和談。
在這個時刻,秦國相國範雎,一對眼半開半闔,山羊鬍子的嘴巴裡,吐出了兩個毒辣的建議。
一是昭告天下,趙國派人來求和,以絕諸侯前往趙國的援軍。
二是迫使趙國換將,換上主戰派的將領,再由武安君親自掛帥,與趙軍決戰。
秦國讓天下諸侯知道,趙國派人來求和,諸侯們當然不會傻到,在秦趙停戰的時候來支援趙國。
至於迫使趙國換帥,是因為廉頗打定主意不進攻,雖然趙孝成王多次催戰,廉頗都置若罔聞。要讓趙軍渡河決戰,非得讓趙國換一個主攻派的將領不可。
趙軍丹河防線,韓王山上。
趙軍統帥廉頗正站在山頭,俯視對岸秦軍連綿數十裡的營壘,廉頗身形雄偉如山,在趙軍中的威信有如定海神針。
不過廉頗望著對岸的形勢,始終找不到秦軍的破綻,心中湧起一絲不安。
趙孝成王已經數次派人來催戰,可是廉頗大將軍始終認為,堅守是唯一的良策,拒絕渡河發起進攻。
廉頗望著對岸依稀可見的無數黑色大旗,心中忐忑,他和趙軍的命運究竟會如何呢?
五、秦趙大換將
經過秦國間諜們的一番努力,趙孝成王最終啟用了主攻派的代表將領趙括,替換主守派的廉頗統領趙國大軍。
趙國換將,與能力無關,只是理念上的差異,廉頗固守的思維,讓趙國撐不起,被迫換上主攻的趙括,以早日結束戰爭。
為什麼趙國換上的是趙括呢?趙國還有沒有其他名將?
除了廉頗,還有一位老將龐煖,他是趙武靈王時期的將領,資歷足夠,但是能力還未被證明可以統領幾十萬大軍。龐煖是十幾年後廉頗樂乘都不在的時候,才擔綱起趙國首席大將的重任的。
再就是田單,論能力田單是沒有問題的,就憑他為齊國復國的巨大功勳,到那一國都應該是大將,可是田單終究是齊國宗室,趙國曾用田單攻克過燕國的幾座小城,僅此而已。
現在來看看趙孝成王刻意提報的三位將領,樂乘、李牧、趙括。
樂乘不算新人,他在趙惠文王時期就很受重視。樂乘多年來充當廉頗的左右手兼得力幹將,他的戰術思路和作戰手段與廉頗幾乎一致,可以說他就是趙孝成王的廉頗。
與脾氣火爆的廉頗不同,樂乘的性格低調,對兩任趙王都言聽計從,與朝中大臣關係也比較融洽。作為大將,樂乘比廉頗更容易駕馭,假以時日,若樂乘建功立業,用樂乘替代廉頗也是可能的。
上任伊始,趙孝成王當然不可能立即用樂乘替換廉頗,考慮到廉頗的面子,趙孝成王在任二十年,一直讓樂乘充當廉頗的副手。(後來繼任的趙悼襄王,就不太懂得平衡大將之間的關係,用樂乘替代廉頗,結果釀成大禍)
此外,趙孝成王慧眼看中了另一位來自北邊的將領李牧,趙孝成王令其為將,擔綱抵禦匈奴的重任。此時的李牧,並未立有大的戰功,功勳就更談不上了。李牧還有一個身體缺陷,他的右手是斷肢!
一個沒有顯著戰功的人,一個右手殘疾的人,如果能當上將軍,那只能說當時的國君很開明,趙孝成王就是相信,李牧的腦袋裡面蘊藏大智慧。但是李牧無論資歷和威望都不夠,人也在北方。
樂乘是主守派,李牧去了北方,好在還有一個趙括可用!
趙括是趙奢之子,名將之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趙括被人尊稱為馬服子。
我們從趙括的出身,或許會推測他是個紈絝子弟,但是從馬服君趙奢的嚴厲家教來說,趙括更有可能是將門之後的新銳。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趙括,讚譽之詞溢於言表:「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意思是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談起用兵,天下無雙。
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用詞是非常考究謹慎的,我們再看看司馬遷對其他名將的評價。
太史公評價白起:「善用兵」。就三個字,給改變戰國局勢的戰神,太史公好吝嗇。
太史公評價樂毅:「好兵」。就兩個字,惜墨如金。
太史公評價王翦:「少而好兵」。比樂毅多兩個字,意思差不多。
太史公評價廉頗:「趙之良將,以勇氣聞於諸侯」。在良將前面加上趙國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頗在趙國獨一無二,放眼天下卻難與樂毅、白起、王翦並稱。同時再加一句「以勇氣聞於諸侯」,言外之意廉頗膽略過人,韜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評價李牧:「趙之北邊良將」。良將前加上趙國北方這個定語,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歡李牧,評價比廉頗還要低。
現在我們清楚了,太史公對趙括的評價「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是非常高的,趙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幾乎趙軍換將同一時間,秦國迅速啟用武安君白起,這次啟用是秘密進行的,除了白起的幾個心腹大將,秦軍自己都不知曉。
這次換人,表面上看像足球場上的對位換人,你換一個年輕前鋒,我換有經驗的老將對付。
但是這次換人,內藏玄機。秦昭襄王對秦軍內部將領下令,誰敢洩露武安君為將,立斬不赦。
秦昭襄王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層意思。
一是忌憚趙括,趙括用兵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是趙括早就聲名鵲起,恐怕武安君白起心裡也沒底,能否全勝這個馬服君的天才兒子。
二是擔心趙括知道秦軍換將後,龜縮不前。但是這個可能性似乎不高,因為趙括之所以來長平,就是來結束對峙的,趙國比秦國更耗不起,否則也不會把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廉頗給換下。
六、趙括大攻勢
白起抵達上黨,只見上黨山勢起伏延綿,草木茂盛,風光如畫,武安君卻沒有心情欣賞。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壘城,深挖壕溝,布置陷阱,等待趙軍前來突擊。
趙括到了前線,也做了一番大的變化。
首先,趙括更換了部分將領,也更改了約束。
趙括說到底,也只是一個人一個腦袋,他要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每個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帳下的這些將軍,這些都尉,這些百夫長。如果算到百夫長級別,四十餘萬大軍就有四千多個百夫長,要指揮這麼多人,當然要換上與自己一條心進攻的將領。那些還念念不忘廉頗,一心只想防守的將領,勢必在進攻中不得力,與其戰時拖後腿,還不如現在就換了他們。
至於更改約束,更加勢在必行,因為廉頗此前的約束,是以防禦為主的,要進攻了,指揮號令當然要改成進攻為主的。
趙括就像一個足球教練,要求他將一支義大利式防守型球隊,改造成一支西班牙式進攻型球隊,不更換隊員和改變戰術,肯定是不行的。
每個將軍,都有自己的一套風格,趙括首次作為主將,便指揮四十餘萬大軍,沒有發生什麼亂子,已經展現了其大將風範。
趙括穩定軍心後,指揮趙軍渡過丹河進行了大反攻,長平大決戰終於登場!
趙軍沉寂了三年,突然之間的反攻,爆發的威力還是非常可觀的。
趙軍前部狂飄突進,如同一陣陣狂風捲起,往秦軍壁壘衝來。
為了誘惑趙軍深入,王齕偷偷調走部分第一線的守軍到光狼城集結,同時下令,任何情況下,所有守軍必須堅守壁壘。
數十萬人短兵相接,氣氛攝人心魄,雙方殺得屍橫遍野,上黨的大地顫抖不已。
秦軍光狼城大營,黑色大旗迎風飄揚,上面繡著黑底白字的「王」字,秦軍對內仍然隱瞞著武安君上任的消息。
秦軍中軍大帳,眾將校憋了兩年多,如今見趙軍傾巢出動,紛紛請戰支援前線。
不料王齕卻一反常態,堅持不支援,眾將圍住主將王齕,個個激動不已。
一位裨將懇求道:「大將軍,趙軍氣焰如此囂張,何時才能出戰啊。」
王齕搖頭示意堅守不戰。
又一位將軍鄭安平道:「大將軍,不救前方營壘,至我大軍損兵慘重,究竟是何故!」
王齕不答話,不論怎樣秦軍確實損失慘重,他這個主將難辭其咎。
鄭安平又道:「將軍膽怯的話,我鄭某願帥一軍前往迎敵。」說罷就做出帳領兵狀。
「放肆!」武安君白起一聲厲喝,從屏風後面閃出。
眾將見一位頭不大下巴尖尖的老將,正是白起,眾將大驚道:「武安君!」那鄭安平雙腿亦像綁在木頭上一樣紋絲不敢動。
「諸位將軍,引誘趙軍渡過丹河,退守空倉嶺一線,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正色道。
武安君正待多言,帳外不遠處鼓聲、號角聲四起,一名軍士來報:「稟報將軍,趙軍前部數千人攻打光狼城!」
帳中將校懼驚:「趙軍來的如此快!」
只有武安君笑道:「本侯為何一退再退,馬上就有答案了,諸位立即去指揮守壘,沒有本侯的命令,不準一個軍士出壘迎戰。」
趙軍來的快,而且來的堅決,因為武安君作戰的一貫思路,是不惜軍士性命,無論是對方的還是己方的。
為了讓趙軍遠離丹河,武安君令王齕將部分第一線丹河守軍召回,然後命剩下的守軍堅守不能退,同時又不派援軍,等於是將幾萬丹河沿線守軍置於趙軍的刀槍弓弩之下。
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戲真做,讓趙軍殺死幾萬秦軍,豈能讓趙括繼續進兵。
趙國朝堂之上,年輕的趙孝成王意氣風發,對眾臣道:「馬服子不負寡人之望,秦賊(秦則,即秦昭襄王),待趙括將軍到河內將爾等生擒!」
趙國眾臣紛紛向趙孝成王道賀,趙孝成王躊躇滿志,一副即將完成祖父、父親未完成的功業模樣。
入夜,秦軍光狼城大營,中軍大帳,熊熊燃燒的牛油火炬,將帳內照得宛如白晝。
帳內依稀可聞幾裡外,趙軍將士的吶喊「直搗鹹陽」,聽著分外刺耳,這也說明趙軍主力已經到達附近。
大將王齕緊握拳頭,對上首的武安君興奮道:「君上,趙軍終於上鉤了,此番定要殺他個片甲不留。」
白起壓抑住興奮之情,迅速安排了將軍王陵和司馬梗兩項任務,二人領命而去。
王齕對武安君的計謀佩服的五體投地,為自己的輕率感到些許不好意思,高聲請命道:「君上,可有任務交予莫將?」
武安君道:「將軍莫急,待趙軍後撤,將軍可趨兵猛追。」
這個時候,趙軍大部反擊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了秦軍依城修築的無數壁壘。
長平之戰秦軍損失慘重,從趙軍開始反攻到遭遇壁壘,這一階段已經讓秦軍付出慘痛代價,武安君布置的幾萬誘餌,幾乎全軍覆沒了。
光狼城和附近壁壘,磙木、擂石齊下,趙軍前部數萬人不得不限於停滯。趙軍還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軍數量,要超出趙軍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趙軍迫近,此時弩箭從天而降,黑壓壓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雲蓋下,一瞬間這一支趙軍竟是連呼喊哀號都沒有來得及發出,上千攻城趙軍靜悄悄地瞬息間就被屠戮個一乾二淨。
趙軍震驚!全身汗毛都豎起的驚悚!
秦軍痛快!一口惡氣出之而後快的舒暢!
這是整個戰局的轉折點,若是趙軍繼續全線進攻,這一千趙軍就是他們的前車之鑑。
當趙軍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軍堅固的壘城,趙括審時度勢,下令全線退兵。打不贏就撤,這無可厚非,如果說在野戰中趙軍還佔優的話,攻打堅固的壁壘,趙軍損失就大了。
這好比足球比賽中,一方大舉進攻取得1:0的領先優勢,立即轉為防守。
看來趙括確實有兩把刷子,並沒有一味地只知道進攻,趙括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絕非浪得虛名。
圖7-趙括大攻勢
七、白起布局
然而武安君白起,也絕對配得上「善用兵」三個字,就在趙軍取得局部勝利的同時,武安君白起的兩路神兵,從天而降般於兩側偷襲趙軍丹河東岸的大後方。
第一路秦軍,由司馬梗統領兩萬五千人,從東北面繞到趙軍百裡石長城後面,切斷了長平趙軍與邯鄲以及北上黨的聯繫。
第二路秦軍,王陵領五千輕騎兵渡過丹河,切斷了長平趙軍與大糧山的聯繫,大糧山是趙軍屯糧所在,秦軍雖然不能佔領大糧山,切斷道路卻是可行的。
隨著戰況的深入,白起也對這兩支神軍不斷增兵,力圖困死趙軍。
反過來趙軍撤退,秦軍追擊。
在趙軍撤退的過程中,王齕豈能讓趙軍安然撤退,他統領秦軍對趙軍展開壓迫式的追擊,不讓趙軍返回丹河東岸,也為兩路神兵爭取時間。
趙軍一面放火燒林,一面布置陷阱,用強弩兵斷後,退得盡然有序,秦軍縱然能拖慢趙軍的步伐,卻不能大規模殺傷趙軍。
趙括指揮的趙軍,在付出一定代價後,主力還是渡過丹河,又回到長平大營。
在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趙軍損失不小,至少有數萬人陣亡,秦軍損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軍的損失絕對也是值得的,就在趙軍退回長平大營的時候,秦軍司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裡石長城,王陵部則切斷了大糧山與長平大營的聯絡。
現在戰場的格局大為不同,就在趙軍這一攻一撤的過程中,秦軍已經對趙軍完成了戰略包圍,趙軍被限制在白裡石長城、丹河、小東倉河谷這個三角區當中。
如今趙軍與大糧山的屯糧點失去聯絡,趙軍若要打通糧道,必須控制住小東倉河谷。
然而小東倉河谷河水雖不深,但兩岸懸崖峭壁,亂石嶙峋,除偶爾冒出的幾蓬雜草之外,別無他物。
要在毫無隱身之處的小東倉河谷運送糧草,趙軍明知難有作為,也不得不奮勇突圍。
趙括令部分趙軍分別向百裡石長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圍,吸引秦軍的注意力,卻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糧山強運糧草。
可秦軍主帥是白起,哪能這麼好糊弄,白起錨定趙軍缺糧,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東倉河谷。
八、趙軍受困
趙軍搶運糧食,秦軍拼命阻擊,兩軍在小東倉河谷展開激戰,河裡和岸上,一時喊聲鼎沸,殺聲震天。
小東倉河谷中,屍積河道,血流成渠,極少數趙軍血盈袍鎧,也只扛了數袋糧草到達長平大營。
趙軍長平大營還有三十萬上下,光是千夫長就有三百多個,這點糧食也就是千夫長們一頓的口糧,就連趙軍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圖8-白起的布局
白起下令,秦軍守住各個山口要道,修築壁壘,將三十餘萬趙軍困在長平。
雖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軍此時還未獲勝,從傷亡來說,秦軍還是大於趙軍的,只不過秦軍開始掌握戰場的主動了。
面對秦軍的包圍,兵法造詣天下第一的趙括,並沒有第一時間選擇突圍。
趙括不突圍,看似是個錯誤,但站在趙括的角度來考慮,就不難理解了。
秦軍據險而守,突圍將付出慘重代價,而且三十餘萬人撤退,難以調度,半途還要損失不少,突圍並不划算。
趙括派人向邯鄲求援求糧,此時若是邯鄲方面派來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就能與長平軍一起反包圍秦軍!只要邯鄲運來糧食,長平軍根本不怵秦軍。
要說趙國的援軍,只有李牧的邊軍,實力比較強勁,其他的軍隊數量不足。
生死存亡時刻,將代郡、雲中、雁門等地的李牧守軍調來,也就是十幾天的事情。可是當時李牧還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後才會大破匈奴。若李牧軍南下,是可以改變戰局,但匈奴亦也有可能乘機南下。
權衡再三,趙孝成王還是不敢調動李牧的邊軍。
於是趙括修築和加固營壘,以防秦軍攻擊,雖然援軍無望,但是只要邯鄲方面運來糧草,三十萬趙軍足以與秦軍周旋。
此時趙國國內也在動用外交攻勢,趙孝成王和平原君派人到魏國、齊國、楚國借糧,可是長平勝負未分,這幾個國家都不願意借糧給趙國。
趙國的餘糧,不足以讓趙軍吃飽,但是也可維繫趙軍一段時間不至餓死,長平的確勝負未分。
九、秦昭襄王雪中送炭
然而此時,秦昭襄王卻搞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動靜。秦昭襄王將河內郡所有百姓賜爵一級,將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發到前線。
賜爵一級,相當於每人要發一套田宅,一頃地。秦昭襄王深諳激勵之道,此時他是下了血本,決定與將士一起分享日後勝利果實。
圖9-趙軍突圍
河內郡,原屬於韓國,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國這前幾年一直在攻佔河內郡的領土,但是卻並沒有在河內郡徵兵。
河內郡靠近上黨,秦昭襄王從這裡就地取材,也是時間所迫,這時候時間就是生命。
現在有個問題,秦昭襄王用這一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軍做什麼?是去長平戰區衝鋒陷陣,還是給大軍運送糧草呢?
都不是,秦昭襄王要用這一支大軍,切斷趙軍的糧道。
趙國邯鄲方面,如果要運送糧草,此前是先從「4羊腸陘」和「5滏口陘」運到北上黨,再由北上黨南下。但是南北上黨之間的百裡石長城,已經為秦軍所有,那麼趙軍運送糧草,只能是通過魏國的「3白陘」來實現。
秦昭襄王臨時組建這麼一支軍隊,為的就是將魏國的「3白陘」堵死,徹底斷了長平趙軍的救命糧草。
這支秦軍數量足有八萬至十萬,雖然沒有作戰經驗,但是對付同樣是民兵為主的趙國運糧部隊,不成問題。
圖10-秦昭襄王包抄
戰爭打到這裡,趙括的軍隊就難受了,無糧也無援軍,但這並非全是趙括的錯,年輕的趙孝成王比之年邁的秦昭襄王,確實遜色兩籌。
十、趙括突圍
在這種危難時刻,名不虛傳的趙括也並沒有手足無措,而是指揮趙軍進行了異常猛烈的突圍。
趙軍的猛烈攻勢宛若排山倒海,恰似驚濤拍岸,雷霆萬鈞向著小東倉河谷的秦軍衝擊過來。
血腥的味道瀰漫在小東倉河谷的空氣中,秦軍用屍體組成盾牌陣,抵擋住趙軍一波波箭雨,接著雙方刺刀見紅,血戰到底。
千軍萬馬,殺得沙石瀰漫,天昏地暗,積屍幾層,天地震撼。
白起不斷增兵,這才抵擋住趙軍猛烈的攻勢,重新控制住滿是斷臂殘體的小東倉河谷。
不過,這還只是趙軍強力突圍前的預演,「天下莫能當」的趙括,自然不會只有這點本事。趙軍最為強悍的突圍,在屍橫遍野中隆隆開場。
四萬趙軍精銳,披甲戴盔,整裝待發。
趙括將四萬精銳分為四隊,輪流衝擊秦軍營壘。
好比足球比賽中,在兩隊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全場比賽一支球隊猛攻90分鐘是不可能的,這是體能決定的,與意志無關。但是比賽中,15分鐘之內進行滿場飛奔的猛攻,卻很常見。
趙括讓每一隊趙軍精銳,攻擊一個時辰,然後休整三個時辰,輪番給秦軍造成強勢壓力。
如果在足球比賽中,可以每隔15分鐘換掉所有隊員,那麼球隊勢必90分鐘內都能保持強大的攻勢。
足球比賽換人名額沒有這麼多,但是戰爭中卻可以做到,趙括使用的這種高壓打法,在此前的兵書上絕對沒有出現過,看來趙括「天下莫能當」的兵法素養,太史公並沒有刻意誇大。
趙括的四隊精銳,每隊攻擊一個時辰,休整三個時辰,每隊衝擊了四五次之多,一共對秦軍發起了十六到二十次衝鋒,一直保持強大的張力。
算時間,也就是在長達兩日一夜的時間裡,趙軍的猛烈突圍,有如長江黃河一般滔滔不絕。
在如此困境之下,趙括還能用盡兵法,使出這種分成幾隊,輪番衝鋒的策略,他的兵法素養確實天下沒有第二人了。
如果秦軍的主帥不是白起,恐怕秦軍數十萬大軍,此番絕對要栽在趙括手裡。
武安君白起早就看準了小東倉河谷這個要害,屢次增兵這裡,這才抵擋住趙軍的衝擊,然而趙軍的這次前無古人的衝擊,秦軍能抵擋得住嗎?
圖11-趙括突圍
秦軍負責小東倉河谷防務的是王陵,此人出身於秦軍銳士,勇冠三軍,若無他這樣的猛將統領,這條線只怕已經失守了。
在趙軍這種令人窒息的進攻中,王陵的秦軍頑強抵抗,無奈人的體能有極限,每當趙軍新的生力軍上場之時,秦軍就大吃其虧,所幸白起每個時辰都派援軍前來加入戰鬥。
一日一夜之後,趙軍利用生力軍換班的時機,突入秦軍防線的幾個缺口,秦軍的陣線被殺亂,眼看防線要被突破。
王陵睜著嗜血的雙眼,對四周大聲疾呼:「老秦人,給我頂住,賊他趙括!」
周圍的秦軍聞主將就在身邊拼命,在這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刻,陡然間聲威大震,以其堅忍和頑強,拼死抵抗,秦軍又爆發出一股莫名的力量,堪堪把趙軍趕出陣地,守住河谷通道。
兩日一夜,王陵精疲力盡,眼裡儘是血絲,背靠幾具不知是敵是友的屍體,仰天道:「武安君,莫將盡力了。」
確實,人類有極限,王陵與他的老秦人,都到達了人類的極限,此時趙軍最後一波攻勢被擋住,王陵已經指揮不動雙手雙腳,若是趙軍再有一番攻勢,王陵也只能用嗜血的眼神去對抗趙軍了。
可就在此時,趙軍最後的攻勢來臨,趙括再次選取四千精銳將士,親自突圍,也是最後一次突圍。
趙括親自上陣,說明趙軍也到了最艱難的時刻,趙括抱著要麼戰死,要麼突圍的決心而來,王陵這回恐怕真要前功盡棄。
生死存亡,還是武安君料事如神,他不敢小覷馬服子趙括,又一支秦軍援軍趕到,正巧遇到趙括的突圍。
在整個的趙軍突圍過程中,秦軍始終佔據一個優勢,秦軍是以半飽的狀態出戰,那邊趙軍大多飢腸轆轆,若非如此,秦軍固守的難度將大增。
隨著戰況的進行,趙軍缺糧的劣勢越來越明顯,這就是趙括寧可自己親自突圍,也不願停頓的原因。
趙括最後一次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以身殉國,燕趙慷慨悲歌之士,又多了一個。
趙括陣亡,趙軍在絕食的情況下,全線投降。
王陵因此成為長平之戰的大功臣,日後他將有機會統領秦軍主力,圍攻趙國邯鄲,得益於他在長平浴血奮戰的奇功。
如果長平之戰就此結束,趙國卻並沒有輸。
就雙方的傷亡而言,趙軍損失二十餘萬,秦軍損失三十餘萬,秦軍難言勝利。
但長平之戰卻並未就此結束,接下來最為高潮的部分到來。
十一、大戰落幕
在此前的多年時間中,秦軍雖然屢屢戰勝對手,殺敵無數,但是秦軍傷亡也很慘重,按照軍功爵位制,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是沒有軍功的,何況秦軍很多時候還是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二百。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傷亡一直都比趙軍多,但若是把長平趙軍二十萬俘虜殺了,秦軍可以進爵位的人就比比皆是了。
秦軍殺降卒,已經是一種傳統了,軍功爵位制規定,軍功多是以斬首數量來計。
白起自己已經是武安君,但是跟隨他出生入死的秦軍將士,軍功又有幾何。為了兄弟們的爵位,必須殺俘。
當然,秦軍殺俘的理由還有很多,比如糧草不濟,比如降卒無法安置,但是這些理由都無法掩飾白起心中那個真是的原因:軍功爵位制。
武安君白起,有一個特點,從來不給對方留活口,不論是戰士還是俘虜,統統殺光。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斬首三十餘萬,華陽之戰斬首十五萬,長平之戰斬首四十五萬。
若趙軍知道對方是白起領軍,恐怕就沒有趙人願意投降了,這又反襯出當初秦昭襄王封鎖白起上任的消息,對秦軍絕對是必要的。
秦軍中軍大帳,武安君背對眾將,黑白分明的瞳子異常堅決,冰冷的嘴裡吐出一個字:「殺!」
二十萬卸甲去槍的趙軍降卒,帶著解甲歸田的美好願望,一夜之間被殺了個乾淨。
為了計算戰功,秦軍將趙軍的頭顱集中,堆成一座座小山清點,其狀若人間地獄,魔鬼之城。
為了打擊趙國剩餘軍隊的士氣,白起釋放二百四十個未成年的小軍士,讓他們回邯鄲去給趙孝成王報告這個僵耗。
二百四十個未成年少年,嚇得一個個瑟瑟發抖,驚懼間駭然變色,倉皇間向東奔逃…
秦軍在統一的過程中,不斷刷新著斬首的記錄:
圖12-秦軍不斷刷新斬首記錄
本文所有地圖,均選自《地圖裡的興亡》系列叢書。
《地圖裡的興亡》作品簡介
●歷經十年心血,創意十足。精心繪製500幅春秋戰國精美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
●獲歷史學者易中天先生首肯。
●以美式筆刀,一次廓清大秦帝國從部落到大一統的熱血之路。
●依據正史,又不盲目跟從史書。
作者簡介
風長眼量(王昱祺),美籍華裔。不照本宣科翻譯史書,主張歷史地理不分家,以歷史為經地圖為緯,製作地圖還原當時歷史大勢,美式思維新穎解構春秋戰國史。歷經十多年,製作500餘幅春秋戰國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遂成《地圖裡的興亡》系列圖書。
三四線城市面授市場,想快速招到500人,作文是最可能的途徑。
讓別人爭奪英語生源打得頭破血流吧,我們讓所有英語學校為我們送語文生源。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大語文培訓時代》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