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一些在動蕩年代打出一片英名的著名將領們(春秋戰國篇),都說在戰亂的年代其實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那作為我國最亂的春秋戰國時期,自然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猛將謀士層出不窮,文能運籌帷幄,滿腹韜略:武能計設連環,見招拆招。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在春秋戰國時期能徵善戰的那些猛將們。第一位 孫武,孫武是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軍事家,被後世讚譽為「兵家至聖」,他和伍子胥共同輔佐了吳王夫差,打敗越國,成就了吳王霸業。孫武帶兵打仗有自己的策略,善於計謀,設計破敵堪稱絕佳。
他也經為吳王闔閭出了很多精妙的計謀,幫助闔閭攻破了許多城池,比如他曾經用「伐交」的策略令桐國叛楚、又用「因糧於敵」之策,攻入楚郢,而他和伍子胥共同幫助夫差的那場柏舉之戰,更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一舉打出了自己和伍子胥的名號。第二位 吳起,吳起是戰國初期的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他是一個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你會真的感覺到什麼叫做技多不壓身,他身上有兵家,法家,儒家的影子,是真正的常勝將軍,相傳吳起的一生行軍打仗從無敗績,而且,吳起的政治格局也是非常厲害的。
他曾經主張的吳起變法,是和申不害,還有商鞅的變法齊名的變法,可以說吳起是在當時很特殊的存在,吳起的綜合能力無人能及,但是,吳起此人人品極其惡劣,雖男兒應當有追逐功名的心,但是,吳起追逐功名太過分了。求將殺妻,為了功名傾家蕩產,這也是吳起性格上的缺陷,也為他後來被殺害埋下隱患。即使如此,吳起依然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畢竟從無敗績可不是隨便說說就能辦到的。第三位 白起,對於白起,關於他的稱號有很多,而且都是一些特別霸氣,那種一聽就讓對手未戰心先怯的稱號,像什麼「戰神」,「殺神」等等。
在我國歷史的地位上,白起在作為將領的這一點上就算和吳起相比也是不遑多讓的,白起一生經歷大小70餘戰左右,也是和吳起一樣的從無敗績,尤其是著名的長平之戰坑殺了趙卒近十萬多人,殺的世人人心惶惶,殺的趙王眼睛充血,作為將領白起可以說算得上是最強的將領,雖然,在官場上,也許白起比不上吳起等人,但是,領兵大戰,白起所過之處,都會讓當地君主心頭一顫,很多還沒有開打的戰爭,其實就已經輸了7分。白起的戰神也並非浪得虛名的存在。第四位王翦,王翦也是戰國中秦國的將領,不過和白起不同的是。
兩人背負的使命並不盡相同,王翦所揚名的時期是嬴政當權的時期,也就是秦國準備掃平六國一統江山的時期,而王翦也就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將自己的軍事才能淋漓盡致的發揮了出來。王翦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了兩個戰爭當中,一個就是掃平燕國,另一個就是力克楚國。完成了這兩場戰爭後就是王翦另一個智慧的體現了,他深深明白兔死狗烹這個道理,在幫助秦國打敗楚國之後,他就立刻隱退,誰勸都不聽,這樣也成為他得以善終的重要原因。第五位 廉頗,廉頗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是趙國的保護神。
可以說廉頗用自己的能力將趙國變成了當時最堅不可摧的城牆,他的一生都在為了自己的祖國而奉獻著自己的一腔熱血,戰敗當時如日中天的齊國、四方徵戰破敵、大破燕國這些都是廉頗作為一個將領領兵作戰能力的最好體現,就算是長平之戰如果採用廉頗的堅守策略,趙秦的勝負依然是個未知數,只是很可惜的是,像廉頗這樣既有能力而且對國家絕對忠心的猛將,依舊會被君主猜忌,晚年的廉頗被迫離開趙國在外漂泊,他以為趙王會在危難時重新招用他,但是事與願違,他最終還是沒有被召回來,最終客死他鄉,晚景悽涼。
第六位 李牧,李牧是戰國末期趙國的最後一位良將,也是趙國的最後屏障,他曾經帶領趙軍大破匈奴,多次阻擊了秦軍進攻趙軍的馬蹄,並且在肥之地大破秦軍,李牧此人打仗善於觀察局勢,深諳兵法,布軍嚴密有條理,是趙國在最後時期的最後的良將,結果,趙國君臣當時已經愚昧至極了,竟然自毀長城,冤殺了李牧,結果就只是加速了趙國滅亡的速度而已。李牧和廉頗的悽涼遭遇是我們到現在都覺得惋惜的一個地方,希望,未來的那些英雄們能被更多的人善待。這些只是那個時代優秀將領的一部分,我們無法在這裡一一列舉出來,但是我們只要知道,在那個時代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最群星璀璨的一個時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