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想想看,整個趙國一共只有300萬人,長平之戰一戰就損失了45萬作戰部隊,而且還是青壯年男子為主的精銳部隊,包括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和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比例來說,300萬人口也就是30~40萬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損失了9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
這是對趙國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當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主帥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就能滅亡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與當時的秦相國範雎在韓國和趙國使者割地求和的請求中,經過商議後,同意了趙國和韓國使者的請求,同時也就拒絕了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計劃。
當時的秦軍已經兵分三路開始做攻打邯鄲的準備了,一路由左庶長王齕率領一路攻打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冀城縣,這個地方在上黨的西南面,一路由司馬梗率軍北上攻打太原,太原在上黨的北面,還有一路由白起親自率領,準備經上黨向東直搗邯鄲。
但是秦昭襄王直接拒絕了,根據史記的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功勞可能會超過範雎,會影響範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說動了範雎,當時的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正紅,然後範雎就說動了秦昭襄王退兵,理由是秦軍經過三年的長平之戰,消耗太過巨大,如果繼續徵戰,後勤供應及兵員都供應不上,秦軍需要休整,現在趙國和韓國送上了城池求和,秦國正好找個臺階下。
範雎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範雎是秦國相國,如果私底下真的接受了趙國的說辭和財物,那麼範雎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目的就不單純,但是,秦昭襄王可不糊塗,而且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並且決策也是秦昭襄王下的,秦昭襄王是從政治的角度和秦國大局出發做決定的。
但是,無論是範雎還是秦昭襄王,都忽視了一個問題,他們都不在戰場上,戰場上親自率軍作戰的是大將白起,白起顯然更了解戰場上局勢,白起建議攻打邯鄲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如果白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由,執意攻打趙國邯鄲,能否滅亡趙國?
其實答案很簡單,是不可能的。因為戰爭並不是只有軍事,還有政治和後勤補給,如果白起不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不可能繼續戰爭的,起碼連糧食都沒有吃的,而且還是孤軍作戰,但是,如果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那麼滅亡趙國,還是很有可能的。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這就是為滅亡趙國做準備的,同時白起將240名年幼的趙軍士兵放回了邯鄲,趙國參與長平之戰的45萬大軍,只剩下240個年幼的士兵活著回來,這對趙人心靈上的震懾是相當大的,白起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摧毀趙人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滅趙之戰做準備。
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上下為之震動,也缺乏應對之策,看看地圖就會明白了,長平離趙國都城邯鄲只有180公裡,而且是居高臨下,秦國一個俯衝,兩三天就能趕到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趙國都城邯鄲是空虛的,是不設防的,而且還沒有外援。
在整個三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基本上是在孤軍奮戰,不僅其餘五國沒有支援趙國,就連趙國向東方六國借糧都借不到,為什麼五國不願意聯合起來支援趙國而對抗秦國呢?因為誰也不願意引火上身,一旦支持趙國,秦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他,況且合縱是相當難,六國是各懷鬼胎。
而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趁勝攻打邯鄲的命令,儘管給了秦軍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也給了趙國有時間調兵遣將建立邯鄲的防禦,同時還有時間向東方五國請求支援,同時,當初以割地求和換取秦國罷兵後,趙國居然又後悔,沒有將城池割讓給秦國,實際上,秦昭襄王拒絕白起攻打邯鄲的命令是錯誤的,是沒有任何政治利益的,反而給了趙國非常寶貴的喘息時間。
戰場上的戰機是稍縱即逝的,秦昭襄王如果支持白起攻打邯鄲,以白起的速度2到3天秦軍先鋒就能到達邯鄲,隨後就是圍城戰,這個時候趙國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雖然趙國在北部還有一支對付匈奴的軍隊,但是調動這支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有趙國的世仇燕國在北邊對趙國虎視眈眈。
這個時候,秦軍雖難,但是趙軍更難,邯鄲城基本上是老弱病殘,連趙國平原君都要把自己的財產獻出,要把賓客派上戰場,都到這種艱難的地步,趙軍還缺糧食,再加上秦軍主帥是白起,要把邯鄲拿下來,並不是太難的事,就算有廉頗來防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國仍然是守不住的。
廉頗擅長打防守消耗戰,長平之戰前半段就是廉頗防守的,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的45軍隊中,其有5萬人是廉頗在防守中消耗的,雖然廉頗守住了長平,但是趙國已經沒有實力跟秦國玩消耗了,到最後,要麼無糧可吃全軍潰散,要麼決一死戰看誰能戰勝。
真到了邯鄲之圍,趙國更沒有實力與秦國硬拼了,秦國有穩定的大後方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人口也比趙國多,就算趙國以亡國為由請求東方五國支援,但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白起2~3天就能攻城,趙國請東方五國協助,沒有幾個月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請來援軍,戰場上需要的是兵貴神速。
當年白起率領孤軍都能攻入楚國腹地,攻破了楚國都城,只是因為楚國戰略縱深太大,無法滅亡楚國,但是趙國不一樣,長年的戰爭已經使趙國丟失了大片土地,趙國的戰略縱深已經沒有了,邯鄲的東邊是齊國的領土,北邊是有仇的燕國,西南大片土地已經被秦國奪取了,而北邊的太原也被秦軍圍攻,所以白起只要拿下邯鄲,基本上就能宣告趙國的滅亡。
可惜了,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在不久後,還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錯失了滅亡趙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