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2020-12-14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想想看,整個趙國一共只有300萬人,長平之戰一戰就損失了45萬作戰部隊,而且還是青壯年男子為主的精銳部隊,包括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和四五十歲的中老年人,按照戰國時期的人口比例來說,300萬人口也就是30~40萬青壯年男子,也就是說,趙國幾乎損失了90%以上的青壯年男子。

白起

這是對趙國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當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主帥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就能滅亡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與當時的秦相國範雎在韓國和趙國使者割地求和的請求中,經過商議後,同意了趙國和韓國使者的請求,同時也就拒絕了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計劃。

當時的秦軍已經兵分三路開始做攻打邯鄲的準備了,一路由左庶長王齕率領一路攻打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省冀城縣,這個地方在上黨的西南面,一路由司馬梗率軍北上攻打太原,太原在上黨的北面,還有一路由白起親自率領,準備經上黨向東直搗邯鄲。

長平之戰

但是秦昭襄王直接拒絕了,根據史記的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功勞可能會超過範雎,會影響範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說動了範雎,當時的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正紅,然後範雎就說動了秦昭襄王退兵,理由是秦軍經過三年的長平之戰,消耗太過巨大,如果繼續徵戰,後勤供應及兵員都供應不上,秦軍需要休整,現在趙國和韓國送上了城池求和,秦國正好找個臺階下。

範雎這麼說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範雎是秦國相國,如果私底下真的接受了趙國的說辭和財物,那麼範雎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的目的就不單純,但是,秦昭襄王可不糊塗,而且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並且決策也是秦昭襄王下的,秦昭襄王是從政治的角度和秦國大局出發做決定的。

秦昭襄王

但是,無論是範雎還是秦昭襄王,都忽視了一個問題,他們都不在戰場上,戰場上親自率軍作戰的是大將白起,白起顯然更了解戰場上局勢,白起建議攻打邯鄲是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的,如果白起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由,執意攻打趙國邯鄲,能否滅亡趙國?

其實答案很簡單,是不可能的。因為戰爭並不是只有軍事,還有政治和後勤補給,如果白起不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他是不可能繼續戰爭的,起碼連糧食都沒有吃的,而且還是孤軍作戰,但是,如果白起能得到秦昭襄王的全力支持,那麼滅亡趙國,還是很有可能的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這就是為滅亡趙國做準備的,同時白起將240名年幼的趙軍士兵放回了邯鄲,趙國參與長平之戰的45萬大軍,只剩下240個年幼的士兵活著回來,這對趙人心靈上的震懾是相當大的,白起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摧毀趙人的心理,為接下來的滅趙之戰做準備。

趙孝成王

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國上下為之震動,也缺乏應對之策,看看地圖就會明白了,長平離趙國都城邯鄲只有180公裡,而且是居高臨下,秦國一個俯衝,兩三天就能趕到邯鄲,但是這個時候的趙國都城邯鄲是空虛的,是不設防的,而且還沒有外援。

在整個三年的長平之戰中,趙國基本上是在孤軍奮戰,不僅其餘五國沒有支援趙國,就連趙國向東方六國借糧都借不到,為什麼五國不願意聯合起來支援趙國而對抗秦國呢?因為誰也不願意引火上身,一旦支持趙國,秦國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他,況且合縱是相當難,六國是各懷鬼胎。

而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趁勝攻打邯鄲的命令,儘管給了秦軍休養生息的時間,同時也給了趙國有時間調兵遣將建立邯鄲的防禦,同時還有時間向東方五國請求支援,同時,當初以割地求和換取秦國罷兵後,趙國居然又後悔,沒有將城池割讓給秦國,實際上,秦昭襄王拒絕白起攻打邯鄲的命令是錯誤的,是沒有任何政治利益的,反而給了趙國非常寶貴的喘息時間。

範雎

戰場上的戰機是稍縱即逝的,秦昭襄王如果支持白起攻打邯鄲,以白起的速度2到3天秦軍先鋒就能到達邯鄲,隨後就是圍城戰,這個時候趙國根本來不及做出反應,雖然趙國在北部還有一支對付匈奴的軍隊,但是調動這支軍隊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有趙國的世仇燕國在北邊對趙國虎視眈眈。

這個時候,秦軍雖難,但是趙軍更難,邯鄲城基本上是老弱病殘,連趙國平原君都要把自己的財產獻出,要把賓客派上戰場,都到這種艱難的地步,趙軍還缺糧食,再加上秦軍主帥是白起,要把邯鄲拿下來,並不是太難的事,就算有廉頗來防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趙國仍然是守不住的。

廉頗擅長打防守消耗戰,長平之戰前半段就是廉頗防守的,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的45軍隊中,其有5萬人是廉頗在防守中消耗的,雖然廉頗守住了長平,但是趙國已經沒有實力跟秦國玩消耗了,到最後,要麼無糧可吃全軍潰散,要麼決一死戰看誰能戰勝。

廉頗

真到了邯鄲之圍,趙國更沒有實力與秦國硬拼了,秦國有穩定的大後方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人口也比趙國多,就算趙國以亡國為由請求東方五國支援,但在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白起2~3天就能攻城,趙國請東方五國協助,沒有幾個月時間,根本就不可能請來援軍,戰場上需要的是兵貴神速。

當年白起率領孤軍都能攻入楚國腹地,攻破了楚國都城,只是因為楚國戰略縱深太大,無法滅亡楚國,但是趙國不一樣,長年的戰爭已經使趙國丟失了大片土地,趙國的戰略縱深已經沒有了,邯鄲的東邊是齊國的領土,北邊是有仇的燕國,西南大片土地已經被秦國奪取了,而北邊的太原也被秦軍圍攻,所以白起只要拿下邯鄲,基本上就能宣告趙國的滅亡。

可惜了,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的建議,並在不久後,還逼死了一代名將白起,錯失了滅亡趙國的機會。

相關焦點

  • 秦昭襄王殺了白起,真的是秦國的損失嗎?其實他得到的更多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直驅邯鄲,結果功勞被範雎嫉妒,趙國、韓國兩國割城,說服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最後韓趙兩國背約,秦昭襄王大怒,於公元前259年命王陵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邯鄲,結果邯鄲之戰大敗,趙魏楚韓乘勝追擊,秦昭襄王命白起復出,白起拖病,遂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當然範雎功不可沒)。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結果邯鄲之戰秦國損失三十餘萬將士,直到二十二年後秦國才恢復實力。
  • 弄懂當年的「太白蝕昴」天象,就能明白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會死!
    長平之戰前及長平之戰時,兩人之間的君臣關係看似那麼的魚水交融,賢君明將的形象躍立於紙面之上。但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可以憑白起幾次據理力爭的抗命而毫不手軟地結束戰神的生命。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的表現也很詭異,一個長期衷心順從領袖意志的他居然為了一個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反覆違抗君令且態度強硬,哪怕以自己的性命相抵。
  • 白起為什麼必須死?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因為跟錯了人
    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秦軍兵分三路,一路進攻晉陽,一路進攻武安,白起親率一軍進攻邯鄲,趙國滅國在即。就在這時,秦昭襄王傳來一條命令:即刻撤軍。白起大急,上書秦王此時撤軍將功虧一簣,以後再滅趙就難了。
  • 歷史人物簡歷:秦昭襄王18歲當王,32歲重用白起,65歲長平破趙
    賓客都不贊成孟嘗君出行,蘇代用木偶人和土偶人的故事勸阻,孟嘗君才拒絕前往秦國。後來,齊王再次派田文護送公子芾回秦國,不得已前往秦國。孟嘗君剛剛到秦國,秦昭襄王立即讓田文擔任秦相,此舉引發秦國上下的非議。公子芾是秦惠文王之子。秦宣太后次子,秦昭襄王的弟弟。秦昭襄王28歲,楚懷王入秦和談,扣押之。孟嘗君免相,入獄,其門客雞鳴狗盜幫助其逃秦。
  •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有三位為小人讒言所害
    李牧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催生的著名騎兵將領,是趙國晚期一柱擎天的關鍵人物。長平之戰後十年,北方的匈奴單于曾率10萬騎南下攻趙,趙國將軍李牧一戰成名。李牧排兵布陣的方式是,車兵在前,弩兵在後,騎兵隱蔽尋機。他以1300輛戰車控制住匈奴騎兵後,命令戰車後的10萬弩兵對其展開「屠殺」。匈奴騎兵人仰馬翻,兵敗如山倒。1萬餘趙國騎兵從後掩殺,10萬匈奴兵全軍覆沒,單于隻身逃回。
  • 或許我們該這樣去看待「白起之死」
    此時,在秦王宮正殿之上,一代雄主秦昭襄王想起了此前白起在增兵邯鄲之時,屢次拒絕出兵,而後又冷嘲熱諷,心中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噴湧而出——褫奪白起官爵,即刻逐出鹹陽城,無詔永世不得踏入鹹陽半步!臥病在床的白起接到秦昭襄王的詔命,只能拖著病體,草草收拾了一番便與家眷在秦王特使的「護送」下離開了鹹陽城。
  • 其實秦昭襄王本不會殺他,只因這個小人散風點火
    對於這兩種說法,相信很多人都更願意接受後者,因為對於一個戰神來說仿佛不該死的那麼窩囊,其實兩者都只說對了一半,白起真正的死是被小人給陷害了。這個小人便是範雎,秦國的相邦。此人雖說有一定的能力,但為人太過小心眼。就在長平之戰中,他向秦王舉薦了他的朋友鄭安平,這人啥本事也沒有,完全就是個靠關係上位的,這樣的人被派到戰場上當了將軍,白起自然是瞧不上鄭安平的,以至於平時有一些不滿的言論。
  • 《大秦賦》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行霸道,餘威懾六國
    那麼,在《大秦賦》的時間範圍內,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時間到底幹了什麼呢? 第一,擴張、擴張、再擴張! 長平之戰後,秦國雖然取勝,然而國內消耗巨大,秦昭襄王不顧反對,繼續出兵攻打趙國,逼趙國割讓六座城池換取和平。趙王答應後又反悔,秦昭襄王勃然大怒,派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和楚國求援,秦昭襄王不惜和三國開戰。
  • 秦昭襄王最後的8年,滅東周、迎九鼎、殺功臣、行霸道,威震六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決戰,最終秦國大勝,40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放眼望去,東方六國再無獨立與秦國抗衡的能力。次年(前259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秦趙雙方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戰,《大秦賦》第一集就是以此為背景。這一年,秦昭襄王已經66歲,在秦王的位置上坐了47年之久。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究竟誰最強?
    昭王十五年,白起攻魏,拔六十一城。七年後,白起攻楚,拔五城,次年再攻楚,破楚國都城郢,燒了夷陵,迫使楚王逃亡。楚國因此一蹶不振。昭王四十七年,秦再攻韓上黨,上黨百姓逃難去了趙國,於是秦國攻趙長平。此後,失敗的廉頗和成功的白起都經歷了人生的轉折。長平之戰後,燕國趁趙元氣沒回復,想撈點便宜。趙王再度起用廉頗,廉頗再顯神威,大破燕軍,重振聲威。然而好景不長,隨後趙孝王卒,悼襄王讓樂乘替代廉頗,廉頗因而攻樂乘,逃亡魏國,最後去了楚國。但此後的廉頗就再沒有耀眼的戰績可言,一代名將泯然眾人矣。而白起則登上了事業的顛峰,但功高則危,向來如此。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戰神」白起自盡的真相:成也應侯,敗也應侯
    長平之戰是白起的眾多戰績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戰爭,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使秦國大一統之路前進不少,也讓白起名聲大噪。如果不是應侯範雎的反間計,使得趙括頂替廉頗成為趙國主帥,可能白起的輝煌難由長平之戰塑造,這就是「成也應侯」。
  • 說說大秦賦開頭的歷史背景,平原君一手導致了長平慘敗,邯鄲被圍
    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是趙國最厲害的王。可惜他的子孫是一個不如一個。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佔小便宜引發秦攻趙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本已十分強盛。趙武靈王還親自換上便裝,對秦國的山川地貌考察一番,準備攻趙,可惜子孫不爭氣。
  • 殺人狂魔白起一生殺了多少人,他是怎麼死的?
    白起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確,他也當得起這個榮譽。自白起作為秦將以來,戰必勝、攻必取,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幾乎沒有敗績。但是,白起又是一個殺人狂魔,不僅喜歡「斬首」,而且還喜歡「虐俘」。那麼,這位「人屠」一生究竟殺了多少六國士兵?他的結局怎樣?先來羅列一下《史記·白起列傳》上有明確數字記載的。
  • 李牧為何打不贏王翦?
    趙國破匈奴之戰,李牧帶領著趙國的戰車、騎兵、步兵、弓弩總計達到20萬人,將匈奴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殲滅,可以說是匈奴騎兵的剋星了。而秦國王翦是白起死後秦軍的頂梁柱,秦滅六國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王翦打下來。公元前229年,秦國攻趙,王翦領軍,而趙國由李牧為帥,可惜李牧被趙王所殺,王翦成功滅趙。李牧能夠打敗匈奴,為何擋不住王翦呢?
  • 「殺神」白起的悲慘結局果真是因殺孽太重獲咎於天嗎?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絕對當之無愧。縱觀整個秦國史,奪地之廣,殲敵之多,無人能及武安君白起。白起一生戎馬徵戰長達34年,一生攻取城池超過七十座,殺敵近百萬,為秦國掃蕩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後,六國聞白起之名而瑟瑟發抖,冠之以 「殺神」的威名。秦朝對六國的戰爭中,只要有白起指揮,幾乎都以勝利告終。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得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長平之戰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趙國戰心不足,左右搖擺,上無死戰之心,士有偷生之念,豈能不敗。我們且不說長平之戰誰比較合適,先來看看邯鄲之戰,趙國是怎麼打贏的。邯鄲趙軍的主將是廉頗,趙軍主力只有十萬人,其餘的都是發動起來的邯鄲城內的老弱病殘,總戰力能有二十萬就不錯了。秦軍方面,公元前259年,秦軍的主將是五大夫王陵,秦軍兵力為二十萬。
  • 秦昭襄王在位後期,頻頻出錯,秦國到底丟了多少領土?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任用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國、楚國,攻取魏國的河東郡和南陽郡、楚國的黔中郡和郢都。發動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從而秦國最終消滅山東六國,一統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長平之戰獲得巨大的勝利後,秦昭襄王頻頻出錯,這些接連的戰略失誤,導致秦國攻佔的部分疆域,又回到山東六國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