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當年的「太白蝕昴」天象,就能明白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會死!

2021-02-08 淵海雜談

點擊上面「淵海雜談」可關注本微信公眾號

讀《史記》時常會覺得歷史很弔詭,比如秦昭王與白起之間的關係。長平之戰前及長平之戰時,兩人之間的君臣關係看似那麼的魚水交融,賢君明將的形象躍立於紙面之上。但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可以憑白起幾次據理力爭的抗命而毫不手軟地結束戰神的生命。白起在長平之戰後的表現也很詭異,一個長期衷心順從領袖意志的他居然為了一個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反覆違抗君令且態度強硬,哪怕以自己的性命相抵。這一切的弔詭都是以長平之戰為分水嶺,長平之戰猶如一道鴻溝,讓君臣兩人前後的思維、邏輯及常理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關於長平之戰的各種解讀以及秦昭王、範睢和白起之間關係剖析的文章已經汗牛充棟,我就不再拾人牙慧又喋喋不休的寫一篇。今天我嘗試從另外一個不起眼的角度來臆斷一下當年秦昭王和白起交惡的真相以及白起為何必須死的原因。

 

引起我產生引視角的是一段很不起眼的史料。《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蝕昴,而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喻兩主,豈不哀哉!」這是西漢初期一個叫鄒陽的齊人因蒙冤入獄後對梁孝王上書時提到的史料。這段史料讓我驚奇地發現原來在長平之戰時有一個神秘的衛先生曾經為秦國的長平之戰出謀劃策,只是因為秦昭王懷疑他應該沒有採用他的建議而已。那問題來了,衛先生何許人也?他為秦國謀劃了怎樣的方案對付趙國?秦昭王為何懷疑他?司馬遷雖然在《史記》中對衛先生的描述僅此簡略一筆而沒留下更多的回答,但並不妨礙我們進一步了解衛先生。因為在南北朝時期有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對司馬遷的《史記》有著無比的熱愛之情和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他通過大量閱讀各種史料和反覆研究,為《史記》寫了一本注,叫《史記集解》,這位歷史大咖就是劉宋王朝時期的裴駰。裴駰八十卷的《史記集解》與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但裴駰的著作是現存最早的《史記》注本,沒有之一。

 

裴駰當時能獲取的史料肯定會比唐朝時期司馬貞和張守傑的豐富且更加接近真實,更不用說相比我們今人。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寫到:「「白起為秦伐趙,破長平軍,欲遂滅趙,遣衛先生說昭王益兵糧,乃為應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誠上達於天,故太白為之蝕昴。昴,趙地分野。將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幹歷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將軍也。」」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衛先生應該是白起麾下的一員謀士或者是秦國的一位文吏但在白起處做事。總之,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派他到秦昭王處闡述繼續攻趙的必要性並向秦昭王催要兵糧。但是因為被應侯範睢從中作梗,這位衛先生不僅沒能讓秦昭王批准白起的計劃反而讓自己受到了範睢的迫害。但是我們可以想像當時衛先生在朝堂上苦口婆心赤膽忠誠地對秦昭王勸諫的場景,因為當時連上天都為之忠誠的精神所感動,產生了太白金星吞噬西方白虎中昴星的奇異天象。雖然衛先生最終功敗垂成或身首異處,但蒼天為之感動。

 

為什麼秦昭王就是不同意白起繼續攻趙的計劃?為什麼秦昭王就是聽不進衛先生的苦諫,哪怕出現了「太白蝕昴」這樣的奇異天象也不改初衷?難道蘇代的反間計就是那麼的合乎邏輯完美無缺?難道應侯範睢的個人魅力已經能夠隨便影響一代雄主秦昭王的決斷?其實蘇代、範睢、衛先生、白起以及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在秦昭王眼前都是表象,都不會干擾秦昭王做出下一步的正確判斷。唯一能干擾秦昭王做出決定的因素只有兩個:一個是「太白蝕昂」,一個是遠在陶邑的穰侯魏冉

 

我們先說魏冉。為什麼在這裡會突然出現穰侯魏冉?因為不解決魏冉和秦昭王的問題,就永遠不知道「太白蝕昴」對秦昭王的真正心理影響及白起之死的真正原因。魏冉,秦國四貴之一,曾在秦國政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以範睢進諫秦昭王的說法就是:「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制於諸侯,剖符於天下,政適伐國,莫敢不聽。」魏冉之所以這麼牛氣,不僅因為他是秦昭王的舅舅和曾誅「季君之亂」扶持秦昭王登基,更是因為魏冉對秦國的發展和壯大有著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司馬遷曾這樣評價魏冉:「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也就是說秦國在秦昭王時期之所以能形成對山東六國呈一覽眾山小的態勢,皆是穰侯嘔心瀝血之功勞。但是因為範睢的出現和宣太后的去世,促成了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做出了決定擺脫舅舅穰侯集團的控制和影響及剷除其政治勢力的決定。當然最後秦昭王獲得了成功,穰侯被趕回了封邑定陶。《史記·秦本紀記載》:「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穰侯列傳》司馬遷寫到:「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可見,穰侯是在陶邑最終憂憤而死。

 

既然說到穰侯是憂憤而死,那穰侯到底是什麼時候去世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未交代。但根據我的臆斷,穰侯在長平之戰後秦昭王再令白起伐趙之前尚在人世。這就是為何秦昭王一直堅持長平之戰後不讓白起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最大原因!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穰侯雖然已經遠離政治中心,但是政治影響力仍在。特別是穰侯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更是根深蒂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昭王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截止長平之戰時仍小於穰侯。我提出這個觀點並非絕非憑空捏造,我們就拿白起說事。白起一生戰功累累,但是百分之九十的戰功都發生在穰侯主政期間,而且長期和穰侯並肩作戰。例如《史記·穰侯列傳》記載:「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這是穰侯曾與白起並肩作戰的鐵證,說明他們之間有同袍手足之情。除此以外,穰侯對白起還有舉薦和封君之恩。《史記·穰侯列傳》記載:「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乃封白起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舉也,相善。」可見,白起能出人頭地,能被秦王封君,皆是穰侯傾力舉薦和一手栽培,司馬遷用了「相善」一詞來形容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我認為白起是穰侯集團的一員,不僅是因為恩情,更是因為英雄惜英雄。因而,白起天然和曾算計過穰侯的範睢及做出拋棄穰侯決定的秦昭王有著不可逾越的政治鴻溝,並非因為後來範睢在長平大戰後從中作梗而產生嫌隙,而且範睢也只是配合秦昭王演戲而已。

 

因為白起是穰侯集團的一員,又因為白起在軍隊中有巨大影響力,更因為此時穰侯還在世,所以秦昭王不會讓白起繼續再立滅國這樣的舉世大功。因為一旦這樣的功勞形成,白起的地位就會猛然上升,不再是武安君的地位和一位軍事統帥而已,而是會成為在秦國有著舉足輕重的超級權臣,這也就意味著穰侯集團完全有可能死灰復燃。穰侯當年能夠扶持自己登基為君,現在的穰侯加白起也有同樣的能力。涇陽君、高陵君皆昭王一母同胞的弟弟,隨時可以在魏冉和白起的扶持下替代自己。因而任憑白起要趁長平之威繼續攻趙的理由多麼充分,哪怕衛先生苦口婆心的勸諫,秦昭王都必須在這個時候喊停了。但是喊停又不能從自己口中說出,否則就是嫉賢妒能,有意繼續打壓魏冉和壓制白起。這個時候很能揣摩君意的範睢站了出來,假裝中了蘇代的反間計來規勸秦昭王,那麼秦昭王就可以借坡下驢地官方喊停了。

 

那為什麼秦昭王令白起正月罷兵後,卻又令其在次年的正月再次領兵伐趙?我的臆斷是穰侯去世了。因為趁勢攻趙的策略本身並沒有錯誤,只是因為當時穰侯在世的原因而停步,現在穰侯已逝,所以立刻又重新組織了進攻。當年白起正月罷兵後,在九月時秦昭王曾派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當時白起正在生病。白起為何生病?我猜想是因為穰侯去世,白起悲痛過度所致。當到了次年的正月時,王陵攻趙失敗,秦昭王這時想到了白起。一則是用白起攻趙最有勝算;二則是此時穰侯已經去世,白起一個人成不了氣候,但可以趁勢把白起完全收為己用。所以秦昭王開始不斷發出指令,讓白起出山攻趙。一方面是出於任將的合理性考慮,另一方面看自己是否能調動失去魏冉後的白起。當然結果十分讓秦昭王沮喪和寒心。再說白起一直拒不出山,一方面確實出於軍事合理性方面的考慮,另外一方面因為自己亦師亦友的恩公穰侯去世讓其心力交瘁,同時也因為秦昭王讓範睢這樣的人當道而心裡對君王有埋怨之情和輕視之意。兩人就是在這種有意考驗和有意對抗中走向了決裂。對於君主秦昭王來說,不能為己所用的軍事將領那就是定時炸彈一枚,不除何以安心?所以白起之死就是必然。

 

我們再來說「太白蝕昂」的奇異天象。裴駰認為這是衛先生的精誠感動上天所致,但是這都是後人的解讀,並不是當時秦昭王真正的心理感受。我們談歷史,一定要有代入感,所以必須儘量站在秦昭王的角度去感受。首先,「太白蝕昴」這樣的奇異天象本身就可以從多種角度去解讀。比如太白屬西,代表秦國;而昴,趙地分野,代表趙國。那麼太白蝕昴可以理解為如果秦國繼續攻趙,一定是秦勝而趙亡。但是又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太白乃天之將軍也」,說明太白也可以代表上天授權的軍隊和軍隊首領,昴星本屬西方白虎,而秦國就屬於西,那麼昴星也可以代表秦國。那太白蝕昴,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軍隊將影響秦國的政權。再一聯想到尚在陶邑的魏冉和即將進一步上升政治地位的白起,這個天象是不是可以讓秦昭王如芒在背。再者,即使圍繞這個天象的吉兇爭論不休,在當時穰侯集團有可能死灰復燃的情況下,秦昭王會認為這個天象是吉祥之兆嗎?即使真是因為衛先生精誠所至而形成,那與秦昭王對白起喊停,對穰侯集團的死灰復燃進行遏制又有何相干?所以,我更傾向於當年「太白蝕昴」的天象已經讓秦昭王嚴重懷疑白起是後期將危害其君權的隱患,後來通過多次對白起的調動起用失敗最終坐實了其假想,因而「太白蝕昴」成為了促成白起之死的最後一根稻草。估計白起在臨死的時候也聽說了秦昭王關於「太白蝕昴」的自我解讀,所以在自殺前的還曾向蒼天發問:「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他想了半天,把出現「太白蝕昴」異象的原因歸結於:「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長平殺俘太多,天出異象理所當然,這就是白起最後想通的邏輯。

 

拋開「太白蝕昴」的奇異天象不論,白起之死根本就是秦昭王範睢集團和魏冉白起集團的路線鬥爭。白起重恩情,惜英雄,輕逞口舌謀權之人,加上在政治上的修為比較低,一根腸子通到底,始終無法調和與秦昭王範睢集團的關係,即使在魏冉去世之後。這樣,白起就逐漸走向了君權的對立面,自絕於君權集團,那麼死亡只能是其最後的歸宿。念念不忘初心,哪怕以死相抵也不向自己不爽的勢力低頭,戰神也不枉是個血性的西北漢子。


相關焦點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白起這是對趙國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當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主帥白起向秦昭襄王建議:趁長平之戰勝利的餘勢,一鼓作氣,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就能滅亡趙國。長平之戰但是秦昭襄王直接拒絕了,根據史記的記載,是趙國使者以白起功勞可能會超過範雎,會影響範雎在秦國的地位為由,說動了範雎,當時的範雎在秦昭襄王面前正紅,然後範雎就說動了秦昭襄王退兵
  • 或許我們該這樣去看待「白起之死」
    聽到這句話,秦王特使低下了頭,他深知白起完全就是朝堂之上政治博弈的犧牲品,他的死並不是他觸犯了秦律。良久之後,白起落寞地拔出秦王劍,說到:「我固當死,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話音剛落,這位威震天下的一代名將便引頸自刎,命隕杜郵。
  • 殺神白起之死
    白起善於用兵,他出生的時候,秦國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因為商鞅變法的緣故,秦國實行「軍功封爵」,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本身就是軍人,只要打仗勇猛,就能拿人頭換富貴;白起也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崛起的;      歷史上的白起最著名的戰役是「長平之戰」;其實除了「長平之戰」,白起
  • 因為有他倆,長平之戰後虛弱的趙國依然可以吊打秦軍,全殲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殺人狂魔白起一生殺了多少人,他是怎麼死的?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攻打韓國、魏國,在伊闕之戰中,「斬首二十四萬」。秦昭襄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魏國,「斬首十三萬」,「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攻打韓國,「斬首五萬」。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降卒四十萬人,全部被白起用詐騙的手段坑殺,但是長平之戰卻「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 白起一生的四大戰役:除了長平之戰,你還知道哪一場戰役呢?
    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戰國名將,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以是,白起也毫無懸念地成為戰國四臺甫將之首。在白起的平生中,批示的大小戰鬥難以逐一枚舉。不過,在這些戰鬥中,有四場非常關鍵重要的,甚至對戰國七雄的汗青走向都造成了悠久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除了長平之戰,別的三大戰鬥劃分,都有哪些呢?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對於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戰國四大名將,一般以白起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在白起的一生中,有四場比較知名的戰役,也即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鄢郢之戰。其中,就鄢郢之戰來說,是白起針對楚國的戰役。在鄢郢之戰後,秦昭襄王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對於秦昭襄王來說,之所以封白起為武安君,顯然是因為鄢郢之戰實現了重創楚國的目標。
  • 白起為什麼必須死?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因為跟錯了人
    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秦軍兵分三路,一路進攻晉陽,一路進攻武安,白起親率一軍進攻邯鄲,趙國滅國在即。就在這時,秦昭襄王傳來一條命令:即刻撤軍。白起大急,上書秦王此時撤軍將功虧一簣,以後再滅趙就難了。
  • 山西挖出長平之戰遺址,揭開白起活埋40萬趙軍真相,原來另有隱情
    秦國名將白起,被後人稱為戰神,因為他一生徵戰70餘場,卻未嘗敗績,其中最有名的一場當屬聞名後世的長平之戰了。當時,白起率領秦國能徵善戰的士兵一下子擊敗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所率領的大部隊趙軍,並且還將40萬餘趙軍全部活埋,一戰成名天下驚,從此被後世的人們稱之為殺神,也是實至名歸。《史記》當中曾經記載,白起坑殺了趙兵40萬。
  • 流淚的英雄——趙括和長平之戰(下)
    和北方遊牧民族對抗像趙國當年這般取得優勢,還是在後來的漢武帝早期。可見當年趙國軍力。在戰國時代,趙軍戰力是列國之最,不是之一。因為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大多是速戰,不如戰國之間的作戰大多會涉及對搏國力消耗。後來,秦帝國大一統的鼎盛,蒙恬兄弟率秦帝國最精銳的兵團北上和匈奴交戰,少有記載的,是這次作戰態勢是秦帝國協同匈奴東邊的東胡和西部的大月氏,以三敵一。最後結果也是不清不楚。
  • 「殺神」白起的悲慘結局果真是因殺孽太重獲咎於天嗎?
    縱觀整個秦國史,奪地之廣,殲敵之多,無人能及武安君白起。白起一生戎馬徵戰長達34年,一生攻取城池超過七十座,殺敵近百萬,為秦國掃蕩六國立下了不世之功。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後,六國聞白起之名而瑟瑟發抖,冠之以 「殺神」的威名。秦朝對六國的戰爭中,只要有白起指揮,幾乎都以勝利告終。
  • 探究白起之死,有助於我們對政治和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一提起白起,就會有兩種聲音傳出來。稱讚他的,將他捧上了神位,唾棄他的,恨不得將他打入地獄。不管是辱還是贊,從側面都反應出了白起的成功,他憑本事,讓自己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讓史書上留下了他的名字。可就是這樣有本事的男人,最終卻死的窩囊。
  • 秦昭襄王殺了白起,真的是秦國的損失嗎?其實他得到的更多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直驅邯鄲,結果功勞被範雎嫉妒,趙國、韓國兩國割城,說服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最後韓趙兩國背約,秦昭襄王大怒,於公元前259年命王陵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邯鄲,結果邯鄲之戰大敗,趙魏楚韓乘勝追擊,秦昭襄王命白起復出,白起拖病,遂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當然範雎功不可沒)。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結果邯鄲之戰秦國損失三十餘萬將士,直到二十二年後秦國才恢復實力。
  • 《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
    導言:《大秦賦》:戰國四大名將出現三個,為何白起自始至終都沒出現?《大秦賦》開篇便是以酣暢淋漓的戰爭場景拉開了整部劇的帷幕,秦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的都城邯鄲發起攻擊,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邯鄲之戰」。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後續,是秦昭襄王對趙國發動的滅國之戰。
  • 「戰神」白起自盡的真相:成也應侯,敗也應侯
    白起是一位優秀的政治軍事家,與廉頗、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之首,作為戰功輝煌的將軍,身份顯赫的大將,他徵戰沙場30餘年,六國軍隊只要聽見他的名號就會嚇得望風而逃,他被稱為「戰神」,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他卻最終含恨引劍自殺,結束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為何自殺?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得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邯鄲之戰對比於長平之戰,趙國的實力更弱,秦軍的實力相差不大,兩軍統帥相同,為何戰爭結果相差如此之大。結果一到長平前線,就全盤改變了廉頗的嚴防死守戰略,積極準備反攻秦軍。結果被秦軍抓住漏洞,白起派兩萬五千精銳,攻佔百裡石長城,斷絕趙軍後路。
  • 哭頭村,燒白起,一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屠殺如何被記恨到現在?
    唐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巡遊潞州時曾路過此地,長平之戰雖已過去千年之久,道路兩旁仍然可見森森白骨,唐玄宗見之心生悲憫,遂命人建廟一座,以慰亡魂,並「擇其枯骨中巨者」立像封為骷髏王,廟亦名「骷髏王廟」。
  • 「人屠」白起:中國史上唯一沒有敗績的名將
    在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前276年,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汾城,斬首5萬;前260年,白起進攻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軍,活埋趙軍四十萬人,長平之戰前後共殺趙軍四十五萬人……白起就像一部戰爭機器,不知疲勞地幾乎連年徵戰。
  • 湖北發現秦墓,揭開長平之戰真相,學者:白起能殺45萬俘虜並不難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人們在教育後代時,都會讓其行善事,得善果。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發生了一場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秦、趙交戰,趙軍連連落敗,最終45萬士兵降於秦國。而秦將白起坑殺45萬俘虜,更是舉世震驚,也因此白起「殺神」稱號名揚天下。不過認真思考一下,戰國時期總人口並不如現在這麼龐大,而七國「瓜分」之下趙國的人口總數只會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