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挖出長平之戰遺址,揭開白起活埋40萬趙軍真相,原來另有隱情

2021-02-08 辰觀歷史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順手點個"關注"哦,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歡迎點讚、評論、轉發,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秦國名將白起,被後人稱為戰神,因為他一生徵戰70餘場,卻未嘗敗績,其中最有名的一場當屬聞名後世的長平之戰了。

當時,白起率領秦國能徵善戰的士兵一下子擊敗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所率領的大部隊趙軍,並且還將40萬餘趙軍全部活埋,一戰成名天下驚,從此被後世的人們稱之為殺神,也是實至名歸。

《史記》當中曾經記載,白起坑殺了趙兵40萬。

不過漸漸地,現在有很多人也開始質疑這段描述的真實性,白起到底是否坑殺了40萬趙軍呢?畢竟你想想也知道,如果要挖一個坑埋葬40萬士兵,那得需要挖多大的一個坑呢?

難道這些趙國的士兵都是紙糊的,會乖乖待在那裡看著你挖坑,然而把自個兒給埋咯?

而在1995年之後,這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終於揭開了真相。

山西高平市的一對農村父子在家裡的田裡進行翻耕的時候,突然之間挖掘出了很多青銅箭頭和人的骨頭。

先開始他們還沒那麼在意,然而越往下挖,發現的骨頭就越多,嚇的父子倆趕緊連鋤頭都扔掉了,而且還向有關部門上報了此事。

不久之後,一大批文物專家趕到了現場,開始進行勘測和調查。

在現場,一共發現了130具骸骨,其中很多骸骨的身上都發現了青銅箭頭,要不就是存在被刀劍劈砍過的痕跡,很明顯是戰爭所留下的。

更加殘酷的是,這其中還有差不多60具可以說是死無全屍,也就是缺少頭骨或者軀幹這種身體器官的,還有14具經過專家檢測,可以斷定是被一些鈍器或者乾脆是石頭給殺死的。

經過多方的鑑定和印證,專家們終於得出結論:這些骸骨應該就是當年在長平之戰當中,被白起給坑殺的趙軍的屍骨。

考古學家感到非常奇怪的是,130具屍骨當中只有一具,可能是被活埋了而已。

現場還有一個疑點,就是儘管長平之戰離現在少說也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然而這些埋葬屍骨的泥土厚度竟然僅僅只有一尺多而已,要知道就這麼薄薄的一層土層,其實是根本不足以活埋一個人的。

因此就有專家說,到了現在才知道,原來40萬的趙軍並不是被白起給活埋的,為什麼專家會這麼說呢?

原來在過去,白起把40萬大軍活埋的說法之所以廣為流傳,是因為當時的史學家們往往會將"坑殺"解釋為"活埋"。

但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活埋"是將敵人活活埋葬,而"坑殺"則是殺死了敵人以後再埋,這兩者其實是有顯著的區別的。

而從後來對戰場遺址的發掘來看,白起一直都被後世的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活埋40萬降卒"的說法,其實是存在誤解的,當時白起用的其實應該是坑殺的方式。

想想當年,被餓了整整46天的趙軍,在面對秦軍的屠戮時,其實根本就已經無力反抗了。

雖然說後世的人對白起有所誤會,但是40萬的趙軍確實都是被白起所帶領的秦軍給殺害的,這是無可否認的事情,估計當時的場景也非常的血腥恐怖,可以說用血流成河來形容也不為過吧。

歡迎關注我@辰觀歷史,歡迎轉發、留言、點讚,一起多交流吆,你的每一個互動我都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湖北發現秦墓,揭開長平之戰真相,學者:白起能殺45萬俘虜並不難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發生了一場著名戰役——長平之戰,秦、趙交戰,趙軍連連落敗,最終45萬士兵降於秦國。而秦將白起坑殺45萬俘虜,更是舉世震驚,也因此白起「殺神」稱號名揚天下。不過認真思考一下,戰國時期總人口並不如現在這麼龐大,而七國「瓜分」之下趙國的人口總數只會更少。長平一戰之中,趙國就損失45萬士兵,這合理嗎?或者說,長平之戰被殺的45萬人全都是趙國士兵嗎?
  • ...發現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屍骨曾被收購做飼料 現擬建國家文化公園
    7月8日發現的疑似長平之戰屍骨坑 郭庭榮供圖「白骨嶽積四十萬,至今此地無青春。」距今22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史料記載,秦國大將白起坑殺趙國投降士兵四十餘萬。7月8日,一處厚度約0.6米、長度超過20米的帶狀屍骨層在山西高平市南王莊村被當地農民發現。
  • 殺神白起殺了一百多萬人,滅掉了戰國時期的一半軍隊
    秦國名將白起以殺神人屠為名,那麼他為何會有此稱號?據說他以一己之力就滅掉戰國一半軍隊,在引雀之戰中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華陽擊殺趙魏聯軍二十萬,公處三次使楚國只剩下十萬餘人,最出名的應該是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四十萬趙軍,也因此被稱為人屠。那麼白起是如何坑殺的四十萬趙軍?
  • 「人屠」白起:中國史上唯一沒有敗績的名將
    在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前276年,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汾城,斬首5萬;前260年,白起進攻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軍,活埋趙軍四十萬人,長平之戰前後共殺趙軍四十五萬人……白起就像一部戰爭機器,不知疲勞地幾乎連年徵戰。
  • 當年秦國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40萬,天道輪迴,幾十年後秦軍也慘遭...
    因為上黨糾紛,秦國和趙國徹底決裂,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長平之戰。 而秦軍則有蜀地這樣的糧倉,依舊有著充足的戰爭補給。 趙王不得已之下,只能強行命令廉頗速戰速決,但廉頗執意不肯。趙王盛怒,決定用趙括替換掉偏頗。結果呢?趙括來到前線時,秦軍也臨陣換將,將戰神白起換了過去。激進的趙括自然是不敵白起,帶領軍隊傾巢而出,結果全軍被秦軍包圍了。最終,趙括戰死,白起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從此之後,白起由戰神變成了殺神。
  • 流淚的英雄——趙括和長平之戰(下)
    長平之戰戰場和秦國、趙國之間的距離(衛星地圖)在這種苛刻和危險態勢下,趙括幾乎每一次決策,都和秦軍,尤其後來的白起的決策針鋒相對。秦軍為此吃夠苦頭。被譽為前秦時期的大軍事家、軍神的白起,也絕無僅有對趙括這個對手予以非常高的評價。官史說趙括無能,老鄉們說趙括無能,其實,這也是間接否認了白起的評價。
  • 讀史筆記 長平之戰
    碎片化多,系統性少,更有應缺乏學術研究精神,總覺比較淺顯,不夠深入,也不想翻閱其他資料,怕有些想法早已有之,有剽竊之嫌。姑且記之以自娛。說起長平之戰,我們經常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提到趙括。可這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那會還沒紙。雖然這場「長平之戰」以趙國戰敗告終,我們很多時候都為趙國臨陣換將而扼腕,派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去領兵,不輸才怪。
  • 秦軍在長平坑殺40萬趙卒,邯鄲卻建秦始皇紀念館,還是河北人厚道
    公元前234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接著揮軍北進,被趙國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 長平之戰,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趙國失敗的原因在這裡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其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是戰國歷史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深度長文】血流漂杵:長平之戰
    倘若歷史,如長平之戰這樣慘絕人寰的場景,都只是屏幕前一串數字、一行文字和一些圖片而已,請問這樣的歷史知識,對你我有啥用?顯示自己勝人一籌的學問、多些被誇獎讚嘆的臉面?讀史不只為鑑今(這是最基本的訴求),而是永不能忘記【人性】二字。只有在歷史事件的重疊反覆裡,將自己置身其中,或哪怕只是用心想像一番,體會一下,都可喚起我們對人性的慨嘆,進而理解【尊重生命】與【周旋世事】的深意。
  •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攻邯鄲,為何秦昭襄王拒絕,若同意能滅趙嗎
    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役,說它大是因為長平之戰投入的兵力是整個戰國最多的,秦國和趙國合計投入兵力接近100萬,哪果史書說的沒錯的話,這就是作戰部隊的人數,還不包括運輸部隊和後勤保障部隊,而且長平之戰一戰就導致了趙國損失了45萬人。
  • 殺神白起之死
    >還有大大小小几十起的戰役,戰無不勝,比如: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國,魏國,東周聯軍展開大戰,殲滅韓國和魏國聯軍24萬餘人,徹底掃平秦國東進之路;      「長平之戰」之所以被後世史學家不斷提起並研究,是因為「長平之戰」規模之大,參戰人數之多,殲敵數量之多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據史學記載,「長平之戰」殲滅趙軍45萬餘人,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因為那時候的全國總人口加起來才
  • 長平之戰的結果證明趙括是廢物,廉頗也被打得亳無還手之力,那麼誰做統帥最合適?
    長平之戰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趙國戰心不足,左右搖擺,上無死戰之心,士有偷生之念,豈能不敗。我們且不說長平之戰誰比較合適,先來看看邯鄲之戰,趙國是怎麼打贏的。邯鄲趙軍的主將是廉頗,趙軍主力只有十萬人,其餘的都是發動起來的邯鄲城內的老弱病殘,總戰力能有二十萬就不錯了。秦軍方面,公元前259年,秦軍的主將是五大夫王陵,秦軍兵力為二十萬。
  • 白起一生的四大戰役:除了長平之戰,你還知道哪一場戰役呢?
    對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戰國名將,白起擔負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以是,白起也毫無懸念地成為戰國四臺甫將之首。在白起的平生中,批示的大小戰鬥難以逐一枚舉。不過,在這些戰鬥中,有四場非常關鍵重要的,甚至對戰國七雄的汗青走向都造成了悠久的影響。那麼,問題來了,除了長平之戰,別的三大戰鬥劃分,都有哪些呢?
  •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戰敗呢?趙括真的沒有實力呢?
    長平之戰為什麼會戰敗呢?長平之戰無論誰趙國怎麼打都是一個字:輸!先從戰略角度分析,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已經把周圍的國家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還有國力方面趙國根本經不起,而反觀秦國,上下一心獎勵耕戰,加上收掉了後方巴蜀之地,那可是個糧倉!
  • 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二、秦國的半韓戰略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
  • 他是羋月撿起的小狼位列戰國四大名將、毛主席評價他殲滅戰最厲害
    毛主席作為殲滅戰主要指揮人,還能這麼評價白起,白起殲滅戰到底多厲害呢? 首先給大家普及一下殲滅戰的概念:殲滅戰意思是全部或大部殺傷、生俘敵人,徹底剝奪敵人戰鬥力的作戰。是一種不對稱的戰術,有很多具體的作戰方式。殲滅戰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有一點集中,戰必求殲,不管幾路來,只管一路去的特點。
  • 哭頭村,燒白起,一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屠殺如何被記恨到現在?
    彼時,這一帶名叫長平邑,這場戰爭亦被史學家稱為「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上黨郡守不願降秦,轉而將上黨獻給了趙國,年輕的趙孝成王貪戀土地,在猶疑一番後接手了這個燙手山芋,並派遣大將廉頗駐兵長平,以備秦軍。 秦昭襄王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暴怒,當即命大將王齕向趙軍發起進攻。
  • 長平之戰的背後隱藏著秦國的驚天大陰謀
    關於長平之戰的起因,原本是因為秦國攻打韓國的野王地區,拿下了野王,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沁陽市,當時韓國的都城是新鄭,新鄭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野王位於黃河以北,新鄭位於黃河以南,野王就是連接韓國都城新鄭與上黨郡的唯一通道,現在被秦國人佔領。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在《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他用趙括取代廉頗,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損失了40多萬大軍。當然,趙孝成王也並非一無是處。長平之戰後,儘管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他依然敢和秦國死磕,從而打贏了更為關鍵的邯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