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2021-02-13 老譚話歷史

在人們的印象中,與張儀作為政治對手的人是蘇秦。還有人說,蘇秦和張儀是同學,都曾一起就讀於鬼谷子的門下。不過,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戰國政壇叱吒風雲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

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

(公孫衍劇照)

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一生努力奮鬥的事業,是連橫。也就是讓秦國與東方六國中的某一國或者某幾國聯合起來,攻打別的國家。同樣作為縱橫家的公孫衍,一生做的事情,則是合縱,也就是讓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朝。

奇怪的是,公孫衍雖然一生都在致力於做合縱的事情,但是,他曾經是在秦國發跡的,曾被秦王任命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中的第十六級,算得上是高級軍官,白起就曾擔任過這樣的軍官。而曾率軍攻打趙國的王陵是九級五大夫、王齕是十級左庶長。可見,公孫衍這樣一個爵位實在是不小的。

而且,公孫衍是作為商鞅變法事業的接班人,存在於秦國的。

那麼,公孫衍已經當上了秦國的高級軍官,又是商鞅變法事業的接班人,為什麼後來卻背叛秦國,一生致力於反秦抗秦呢?

我們先來看看公孫衍做過哪些反秦抗秦的事情。

公孫衍做的第一件著名的抗秦的事情,就是「五國相王」。當時魏國早已稱王,韓國也已經稱王,公孫衍便讓魏國拉攏韓國,以及趙國、燕國、中山國四個國家一起稱王。這樣也就抬高了趙國、燕國、中山國的地位。這件事,最終由於秦國、楚國、齊國都反對,雖然最後失敗了。不過,公孫衍卻打出了自己的國際名聲,為他後來提倡東方六國合縱,打下了基礎。

(張儀劇照)

當時張儀為了實現連橫,在擔任秦國宰相的同時,又回魏國擔任宰相。當他擔任魏國宰相後,秦國便想借道魏國與韓國,攻打齊國。不過秦軍最終被齊威王的軍隊打敗。於是,公孫衍便奔走呼籲,促成東方國家驅逐張儀。最終魏國把張儀驅逐,公孫衍擔任了魏國宰相。

公孫衍擔任了魏國宰相以後,就讓魏國聯合趙國、韓國、燕國、楚國合縱,組成五國抗秦。不過,由於當時的國家對合縱的概念不深,因此,實際參加抗秦的只有韓、趙、魏三個國家,而且最終也被打敗了。

由於在魏國失敗,公孫衍只好逃到韓國,擔任韓國宰相。他在韓國依然積極地聯合魏國、楚國合縱抗秦。

這時候,秦國已經發現了公孫衍主張的危險性,因此出面攻打韓國。雖然楚王出面救援,但是在秦國的強力攻擊下,韓國打敗。公孫衍的那些政敵,於是主張割地求和,最後韓王同意此做法。公孫衍在韓國呆不下去,只好逃走。

公孫衍雖然連韓國宰相都不能當了,不過,他依然不放棄抗秦的做法。又攛掇秦國西邊小國義渠趁秦國與東方國家作戰的時候,從背後偷襲秦國。由於秦國國內空虛,義渠竟然打敗了秦國。

公孫衍在韓國失敗逃走後,又回到魏國。最終被魏國宰相田需嫁禍而被殺掉。

(秦王劇照)

那麼,公孫衍為何至死都要和秦國對抗呢?

直接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公孫衍在秦國的時候,曾幫助秦國打敗魏國。後來,由於魏王割讓土地給秦王,同時又由於魏國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說,可以趁秦魏和好的時機,先進攻別的國家。

但這時候,張儀也來到秦國。他為了取代公孫衍的地位,於是對秦王說,公孫衍這樣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傷秦國的利益,同時把魏國保起來。秦王相信了張儀的話,拜張儀為客卿,驅逐了公孫衍。公孫衍才不得不回到魏國。

當然了,除了這種直接的原因以外,公孫衍之所以後來一直堅持合縱,還有為了實現自己主張,與張儀一爭高下的想法。

畢竟他們兩人都是縱橫家的代表,誰能成為縱橫家中執牛耳的人,公孫衍無論如何都要和張儀比一比。所以,此後一生,他都主張合縱,和張儀的連橫對抗。

只可惜當時東方六國人心不齊,公孫衍沒能實現理想。如果當時六國齊心,可能戰國後期的形勢,將是另外一番光景。

(參考資料:《史記》《韓非子》《戰國縱橫家書》)

相關焦點

  • 2、秦惠文王 ——秦國的第一個王,
    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在位26年),爺爺秦獻公,父親秦孝公,自己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亦為秦惠文王,成為秦國的第一個王。    秦惠文王嬴駟即位後以宗室多怨,族滅了商鞅,但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 一怒而諸侯懼,戰國牛人一生擔任三個國家的宰相差點打敗秦國
    後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雖然在公孫衍的努力下簽署了合縱攻秦的協議,但大家都有所保留,加上張儀的破壞,最終攻秦以失敗告終。同時擔任五國宰相是假的,不過今天我們在了解公孫衍的歷史時竟發現他還真的當過三個國家的宰相。公孫衍第一次當宰相是在秦國,公孫衍在秦國任大良造,這個職務雖然沒有叫宰相,但屬於當時秦國職務最高的官。那麼公孫衍在秦國做了什麼事呢?
  • 羋月傳:難怪羋月能獲專寵,公孫衍出逃魏國,看她對秦王說了什麼
    公孫衍已經是大良造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為何要走?」秦王駟輕嘆一聲:「是寡人疏忽了。寡人任公孫衍為大良造,乃以國士相待。公孫衍任職以來。為寡人立下赫赫戰功,不負使命。君臣相知,原是大幸,怎奈時移勢易,公孫衍的政見主張。於今日的秦國來說,已經是不合時宜了。」
  • 平說歷史-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
    秦惠文公就是在「商鞅變法」中被罰的那位太子,因為是太子,所以兩位老師挨罰。父親秦孝公去世後,自然是太子嬴駟即位,太子老師也就是嬴駟的伯父右傅公子虔帶頭髮難說商鞅謀反,最後迫使商鞅走投無路真的在封地起兵謀反,失敗自殺屍體被車裂。秦惠文公殺了位高權重的商鞅,為自己鞏固了地位,但商鞅之法秦國依然繼續實行。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可以說正是這場變法使得秦國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奠定了秦國走向強大的基因。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
  • 商鞅死後,秦惠王發現一個四字秘訣,這秘訣,才讓秦最終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於此而言,商鞅對秦當然是居功至偉的,但取得成績之後,商鞅便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這個毛病對他、甚至對秦國來說,都是非常致命的,從這個層面講,秦惠王,也就是秦惠文王殺他,一點兒都不冤枉。到底什麼毛病呢?需要了解的是,商鞅變法的核心是什麼?
  •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那麼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只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治國。作為一個君主,對臣子的第一印象,幾乎就決定了是否會任用,而秦孝公為何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此事我們還得從商鞅入秦說起。走投無路的商鞅被求賢令吸引了。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商鞅之死,秦國的天才領袖去世,改變了商鞅的命運
    這位在危急存亡之秋拯救了秦國的天才領袖的去世,也改變了商鞅的命運。因為,太子贏駟繼位了,也就是秦惠文王。他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對付商鞅。我們今天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其實秦惠文王並非一個氣量狹窄的庸君,他的出現,為秦國帶來了個大發展的時期,並使秦國的領土擴大了數倍,同時知人善任,擁有大批能臣。這樣一位國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
  • 秦惠文王嬴駟的一生,告訴我們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公元前356年,即秦孝公五年,秦國國都櫟陽的秦宮之中,傳來了一生嬰孩的啼哭,正值壯年的秦孝公迎來了自己的嫡長子,為其取名為「駟」,不久便將其立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惠文王嬴駟。太子駟漸漸在秦宮中長大,性格乖張,後來在別人的教唆之下,觸犯了新法,這個時候,恰逢秦國舊貴族堅決抵制新法,秦孝公與商鞅為了給新法立威,於是決定從嚴處理太子犯法一事,但是因為太子身為儲君,不便受罰,商鞅就懲處了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等人。秦國的變法因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可是,商鞅與太子駟的矛盾卻從此激化。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秦惠文王的一生——彪悍到不需要解釋
    殺商君,除世族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年僅十九歲的嬴駟繼位,秦孝公在位期間,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的變法深刻觸及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嬴駟在年幼時候也觸及新法,其老師也受到商鞅的割鼻子的刑法,嬴駟被廢除太子之位,發配流落,在民間嘗盡人生態度,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嬴駟繼承國君之位,此刻面對的內部,商鞅的威望在秦國極高,嬴駟對於商鞅非常忌憚,以公子虔為首等一幫人趁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
  • 若秦惠文王不殺商鞅,秦國有可能走向分裂,談何掃滅六國統一中原
    公元前352年,已升職為大良造的商鞅,率領秦軍包圍魏國的安邑,安邑城孤立無援只得投降。公元前343年,秦孝公已經被周天子承認為霸主。公元前340年,商鞅再次率兵伐魏,俘虜魏國公子卬,商鞅被封列侯,號稱「商君」。公元前338年,與魏軍在雁門交戰,又俘虜了魏國大將魏錯。這時候的秦國軍隊,所向無敵,讓中原六國惶惶不安,但秦國內部也因為商鞅之法而矛盾重重。
  • 商鞅秦國變法成功,為何遭受車裂之刑?
    就拿商鞅由魏入秦事件來說,商鞅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最初在魏國,是魏惠王執政,後來離開魏國。當時秦出現秦孝公,下令求賢,他來秦國,讓秦日益強大,改變了魏與秦的實力對比。讀《資治通鑑》,會發現,重視秦國的歷史作用,恰恰是從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入秦開始。商鞅這樣重要,魏惠王為什麼放走他?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早年間曾在秦軍中效力,公元前306年,秦武王在洛邑扛鼎,絕臏而亡,秦國陷入了內亂之中。當時,惠文后與羋八子(即大家耳熟能詳的秦宣太后)對迎立新君針鋒相對,此時魏冉的加入,這才使得姐姐羋八子在迎立新君一事上佔了上風,奈何趙武靈王強行插了一腳,把質燕公子嬴稷送回秦國,立為了秦王,是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前期,秦宣太后羋八子掌權,魏冉被委以重任。
  • 說說你不知道的秦國首級軍功制
    秦統一戰爭的頭號功臣王翦,也曾抱怨秦國封侯難。事實上,在商鞅設計的軍功爵制度中,就連能升到左庶長爵的猛士都很少。原因很簡單,秦國軍功首級制度的早期準入門檻很低,但後期升遷的限制條件超多。二十級爵制出現晚,十八級軍功爵才是初始設定另外,《史記》按漢所承的二十級秦軍功爵制來倒推商鞅「為列侯(徹侯),號商君」,跟商鞅時的實際情況不符。因為商鞅設計的軍功爵1.0版只有十八個層級,沒有徹侯、關內侯和駟車庶長。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有人說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任稱王的君王,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國力增長的確十分迅速,靠著張儀、公孫衍、樗里子、司馬錯等人,秦國內部持續高速發展,而對外則是北伐義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