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

2020-12-18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西漢)賈誼《過秦論》

說起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不少人會說這是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的必然結果。

那麼究竟是哪六世呢,我們按照秦王政之前的國君往前推的話,他們是秦莊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武王和秦孝公。

從這六世中,我們會發現只有一個「公」,其餘全是「王」,但也就是這個「公」,奠定了秦可一統的基業。

如果要說秦孝公的事,那麼商鞅肯定是繞不過去的,因為假如沒有商鞅,秦孝公也就不會是真正的「秦孝公」,也正是因為有了商鞅的輔佐,秦孝公的大名才能永久被烙刻青史之中。

但就是這樣一對明君賢臣,起初的見面並不愉快。

相反還差點談崩。

那麼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只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治國。

作為一個君主,對臣子的第一印象,幾乎就決定了是否會任用,而秦孝公為何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此事我們還得從商鞅入秦說起。

走投無路的商鞅被求賢令吸引了。

商鞅(這裡其實稱他為衛秧或者公孫鞅更為合適,商是後來被秦孝公封了商於之地,以封地為姓,才稱為商鞅,但為了表述統一暫且提前稱之為商鞅,後同),他原本是衛國人,後來投靠了魏國丞相公叔痤,從而在相府謀了一個中庶子的小官。

其實吧,說這個職位是個官,有點虧,充其量是個管家之類的職位,但是也正是這個職位,讓商鞅接觸到了魏國的變法核心——李悝的《法經》,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商鞅本來是打算替魏國效命的,但是奈何魏國並沒有重用他,至於原因,還是出在了公叔痤的身上,因為公叔痤知曉商鞅的能耐,怕被其搶了相位,故而到臨死之前才為魏王舉薦商鞅。

但是,公叔痤的這種舉薦,卻被魏王以為是公叔痤死前的胡話,想想也是,就好比一個公司的總經理,臨到退休了說,給我開車的司機,能接替我的總經理之位,這讓董事長也不會相信啊,魏王的不重用,讓商鞅很是無奈,而沒過幾年,秦孝公自秦國發出的「求賢令」,讓商鞅熱血翻湧。

商鞅一見秦孝公,首談帝道。

商鞅看見秦孝公的求賢令血脈擴張,並不是因為他看到了秦孝公的雄才偉略,而是看到了上面寫的四個大字「與之分土」,作為布衣,封土列君不正是夢寐以求的夢想嗎?

於是,商鞅西而入秦,但是一國的君主,哪能說見就見,中間還必須有引薦之人才行,不過幸好,商鞅認識秦孝公身邊的寵臣景監,於是就通過景監的「私人」關係,見到了秦孝公。

商鞅倒也不客氣,見了秦孝公,就對他高談闊論堯舜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帝道」,說白了,也就是說了一大通「仁治」,這顯然和不對秦孝公的胃口,畢竟禮崩樂壞的戰國,堯舜的治國之道,早已無法強大國家了。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那是一個氣啊,把景監叫來,大罵了一頓,說商鞅滿嘴的仁義道德,卻無半點治國之能,怎能重用,景監訕訕而不敢答話。

商鞅二見秦孝公,再談王道。

不過商鞅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委託景監再給安排一次面試,景監說不過商鞅,就再次向秦孝公舉薦,而秦孝公也沒有推脫,就又進行了複試。

結果,這次商鞅又說了一通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美其名曰「王道」,也就是對秦孝公解說,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君主,結果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

等到商鞅走後,秦孝公又臭罵了景監一頓,說商鞅只會不切實際的空想,王道能夠維持的統治,早已分崩離析,這種王道自然也不是秦孝公想聽的。

商鞅三見秦孝公,終談霸道。

俗話說,再一再二不再三,但是商鞅卻請求景監最後一次幫助自己引薦,並且聲稱已經知曉了,秦孝公要的究竟是什麼。

拗不過商鞅的死纏爛打,景監無奈,豁出老臉,就又去勸說秦孝公接見商鞅,秦孝公雖然暴跳如雷,但還是接受了這次終極面試。

商鞅倒也不客氣,因為他確實知道了秦孝公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開始對秦孝公談「霸道」治國,何為霸道,說白了,就是加強君主集權,這點正好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上。

於是兩人的相互試探,就此結束,商鞅也很快被委任為秦國大良造,於是乎,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在秦國開始正式拉開了序幕。

飛魚說:

商鞅為何3次試探秦孝公?不是其傲嬌,是在確定孝公是否願行霸道,商鞅的試探,也為整個秦國,指明今後發展的道路,當然是確定了秦孝公的治國理念,商鞅的「霸道」,就此在秦國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

君主都有脾氣,面對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稽之談」,秦孝公為何要3次面試商鞅?原來他只是為了把自己裝扮成愛才之人。

當求賢令發出去的時候,天下士子爭先奔秦,勵精圖治的秦孝公,也意圖把士子投秦的道路開拓地寬寬的,所以秦孝公接連面試了商鞅三次,從而鼓勵有才之士赴秦進行「西部大開發」。

不過話又說回來,商鞅的三次面試,秦孝公的三次接見,也不僅是良禽擇木而棲,這更類似於是雙方的相互試探和利用,不過所幸,秦孝公知人,商鞅有大才,兩人最終演繹了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列傳》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百家號獨發,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商鞅:魏國管理界最優實習生的坎坷面試經歷
    估計秦孝公比較重視工作經歷,商鞅同學雖然在魏國謀職失敗,但他曾經與魏國經理人長期共事,而且得到最高等級的評語和推薦,就憑這一點,秦孝公就拿起那份用竹簡做的簡歷,請董秘發了份這樣的郵件:「請商鞅同學明天早上來參加面試。」接下來,商鞅肯定做了精心準備,但他是怎樣準備的呢?僅僅是討主考官的歡心,但求有份工作就行,還是有所建樹和圖謀呢?下面正式進入面試場面。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一代霸主秦孝公卻夢斷函谷關
    第一次商鞅用帝道向孝公闡述自己的觀點,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術說孝公,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孝公不感興趣,還說商鞅是個狂妄的人。第二次商鞅用王道向孝公表達自己的看法,孝公依然不接受。
  • 帝道、王道和霸道分別是什麼道?商鞅為什麼會選擇霸道?
    帝道、王道、霸道之別,是戰國中期方始誕生的話語。所謂「帝道」,如上古堯舜讓國之事,未為信史。但戰國中期,平民學術興起,尚賢讓國的「帝道」,確曾是一時時尚。如趙武靈王讓國於其子惠文王,而自出為將,如燕王噲讓國於其相子之,宋康王讓國於宋元,大致都發生在同一時代,可見當時之風尚。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蘇軾在《商鞅論》中這樣寫道: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務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雖然有刻意貶低商鞅之嫌,但這句話也點出了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才是變法的關鍵人物。對於秦孝公的作用,可不僅僅是「功不可沒」,筆者認為可以將其視為秦國大業的「奠基人」與「引路者」。奠基人:力排眾議,推行商鞅變法,奠定秦國強盛的基礎秦孝公是開啟秦國改革大業的第一人。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去世,21歲的孝公即位。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按理說,「費盡心機」見到秦孝公,商鞅應傾其才,讓孝公賞識自己,但商鞅沒有。商鞅一共面見秦王四次,前三次兩人談得很不愉快。第一次見面,商鞅對秦王大談帝道,這個帝指中國歷史上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 「名人歷史百科」力挽狂瀾的天才領袖——秦孝公
    變法圖強商鞅到了秦國之後,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但他並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實意圖。一見孝公,說了些「帝道」之類不實在的空話,以致孝公「時時睡,弗聽」。二見孝公,說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類的大話,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見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終於感到「可與語矣」。四見孝公,「以強國之術說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其為什麼能讓秦國迅速強大呢?
    商鞅笑道:「既然魏王不聽你的建議用我,肯定也不會聽你的建議殺我。」後來果真如商鞅所料,從這點來看,商鞅是個極度智慧的人。商鞅聽聞秦國新任國君秦孝公渴望恢復秦國霸業,廣求賢才,便前往秦國。商鞅託人見到秦孝公之後,與他商量國策,第一次,商鞅說的是「帝道」,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並且責怪了引薦之人。第二次,商鞅所說的是「王道」,秦孝公聽了之後再次睡著了。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 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大秦帝國:公孫鞅,衛鞅,商鞅?還是《史記》最嚴謹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商鞅(按照習慣,先這麼稱呼),衛國人(和呂不韋一個國)。衛國庶出子孫。衛國乃周武王的弟弟衛康叔的封地,因此衛國子孫的姓為姬。
  • 從時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分析秦孝公為何放棄商鞅說的帝道
    秦孝公為何放棄商鞅所遊說的帝道?從時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入手,帝道學說有一定的弊端熟悉戰國時代歷史的人都十分清楚,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之前與秦孝公進行了三次會面,商鞅分別向秦孝公闡述了帝道、王道、霸道等三種不同觀點,從不同方向,利用不同方式來治理秦國;商鞅通過對中原諸國不同的政治體制和變法改革方式對比分析,向秦孝公講述了如何理國家才能夠使得諸侯國實力迅速的成長,商鞅的這三次遊說可謂是都是費盡心思的
  • 秦孝公臨終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商鞅,商鞅為什麼不敢接受?
    魏武侯把這等狠人送回去,秦國還不是瞌睡遇到了枕頭,國內老氏族立馬聯合起來,幹掉秦出子,扶持贏師隰當了君上,即有名的秦獻公。秦獻公一上臺,立刻推廣振興經濟的「初租禾」,承認土地私有,鼓勵多墾荒田。秦孝公商鞅於孝公三年,即前359年入秦、變法,孝公七年,前354年,魏國魏惠王便主動降下身架,到秦國杜平(陝西澄城縣)與秦孝公會盟;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秦便被天子賜號為「霸」,中原諸侯來賀,於是秦孝公派公子少官與諸侯在逢澤
  •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但嬴駟卻為何要殺掉商鞅?
    商鞅就是其中之一,他生前所主持的變法可以說是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史稱「商鞅變法」。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他們二人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共同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並且二人也共同開創了一段君臣合作的佳話。然而,當孝公死後,秦惠文王上位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商鞅。那麼,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為秦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商鞅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 古代歷史,力倡變法振興國家,秦孝公贏渠梁重用商鞅更張秦政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秦孝公贏渠梁重用商鞅更張秦政。孝公既任商鞅變法,便遵照《求賢令》所言,拜商鞅為,左庶長,賜第一區,黃金1000兩。商鞅有了尊官沃地,有了孝公的堅決支持,便放心大膽地擬定了變法令,並將變法令一一呈示給孝公過目,孝公每令都點頭稱是。
  • 華興控股集團葛小松:從《商鞅變法》談企業管理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是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商鞅配合秦孝公締造了秦國富國強兵的良好局面,為秦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被施以車裂之刑竟成為其人生終點,令人唏噓。  今日以商鞅之得失,略思現代企業管理之一二。
  • 理不辯不明:秦孝公安排高手辯論賽,既識商鞅之才,也聚變法共識
    秦孝公錄用了商鞅,但是又擔心變法被人議論。怎麼辦?公元前361年,在好朋友景監的引薦下,商鞅被秦孝公面試了。商鞅是有備而來,準備了五條治國之道,一次一次地試探,經歷了四次面試,最終用「富國強兵」之策,折服了秦孝公,可以按「求賢令」入職秦國了。
  • 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不過你以為這裡,就和秦孝公沒關係了嗎?其實不然。 在秦孝公剛開始接見商鞅的時候,商鞅先是向秦孝公說帝道、王道之術,但秦孝公聽的毫無興趣,甚至昏昏欲睡,還讓景監去責備商鞅,為何?因為秦孝公知道,帝道、王道之術雖然非常吸引人,但對此時的秦國毫無幫助;而後商鞅又向秦孝公獻上霸道之術,秦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因為秦孝公覺得商鞅的確有才,但這也不是秦國此時所需要的。
  • 黑白商鞅
    商鞅死於非命,被五馬分屍,下場悲慘,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沒有因此中斷,相反,進一步強化。從商鞅變法到秦王嬴政,歷經六任君王,其變革措施貫徹始終。秦國由此日益富強、壯大,最終完成統一六國之大業。 商鞅的黑 論功行賞,就是論殺人數量行賞。秦國士兵如虎狼之師,腰上掛著血淋淋的頭顱,衝鋒陷陣,爭搶人頭,甚至內訌。
  • 秦國強大商鞅居功至偉,為何還是被車裂?秦王:殺商鞅能一箭雙鵰
    在秦孝公的一手推動下,商鞅變法深入到秦人血肉裡,可最終的結局是商鞅被車裂。   按理,商鞅對秦國有著巨大的貢獻,應該受到國人的尊敬,可結果卻是被施以車裂,「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商鞅究竟犯了什麼錯,為何要被車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