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秦孝公(前381—前338年),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梁。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雖為嬴姓,卻不叫嬴渠梁。秦獻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諡孝。
【歷史功過】
秦孝公是秦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適時而生的天才領袖,是秦國國政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堅決的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取用軍功爵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國民的徵戰熱情,較為徹底根除秦國的封建製毒瘤,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使秦國國勢蒸蒸日上,為其後代秦始皇嬴政統一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名言名文】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賞析】公元前4世紀的秦王國雖勉強躋身「七雄」之列,但無疑是七國中最為貧窮落後之國家,沒有人看出這個蠻荒偏僻的小國有什麼前途,連近乎式微的周王朝都看不起它,而它的東方魏王國蒸蒸日上。前4世紀初,魏國大將吳起率兵渡河作戰,強奪秦國河西(陝北)大片疆土。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前381—前338)嬴渠梁正式登基,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沒有任何生機、正在加速滑向墳墓的王國。
這是一位責任心非常強烈的君王。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深深知道基礎弱、地理偏、遠離文明中心的未開化的秦土孕育不出匡扶濟世富國強兵的大略雄才。上臺不久,他就頒布「求賢令」,延攬各國人才。
秦孝公的招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
【成語典故】
崤函之固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釋義:比喻地勢十分險要。
詳解:崤函亦作「崤崡「,崤,崤山;函,函谷關。自古為險要的關隘。函谷東起崤山,故以並稱。秦孝公依靠這樣的天險,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生平大事】
求賢納才
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後,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布命令說:
「從前,我們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疆土達到黃河邊上;在西邊稱霸於戎狄,拓展疆土達千裡,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後世開創了基業,盛大輝煌(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徵,收復繆公時的原有疆土,重修繆公時的政令(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我緬懷先君的遺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於是便發兵東進,圍攻陝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án〕王(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鞅聽說頒布了這個命令,就來到西方的秦國,通過景監求見孝公。
變法圖強
商鞅到了秦國之後,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但他並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實意圖。一見孝公,說了些「帝道」之類不實在的空話,以致孝公「時時睡,弗聽」。二見孝公,說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類的大話,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見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終於感到「可與語矣」。四見孝公,「以強國之術說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孝公四見商鞅,表現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態,也表現了他的寬容和耐心。同時還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不喜歡那種空洞無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秦孝公沒有採取強制壓迫的辦法,而是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辯論,以理服人。既讓主張改革的商鞅說話,也讓反對改革的甘龍、杜摯說話,各自把自己要說的東西都講出來,看看誰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使反對派啞口無言,才稱之為「善」,才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這說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也是善於統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對其信任始終如一。在變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應他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國君對變法主政大臣必須深信不疑,不受挑撥離間。否則,權臣死而法令潰。秦孝公欣然答應,並說:「三百年來,變法功臣皆死於非命,此乃國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一世,絕不負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終沒有動搖對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時,曾打算把君位讓給商鞅。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開手腳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以實際行動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諾商鞅,執法不避權貴。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即或宮室宗親,違法亦與庶民同罪。新法實施以後,遭到了一些舊貴族的強烈反對,這些舊貴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挑動太子駟犯法,企圖打開一個缺口,破壞整個變法事業。商鞅毫不動搖,對秦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秦孝公完全同意。考慮到太子是國君的繼承者,不能用刑,便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裡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鄉村、城鎮社會秩序安定(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此皆亂化之民也)」,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後,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盡遷之於邊城。其後民莫敢議令)。
【秘聞軼事】
肝膽相照:秦孝公與商鞅
商鞅來到秦國的這一年正好是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的當年。
很多人認為商鞅是法家,主張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商鞅一直勸孝公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可是這套東西,就像我們小學時上的思想品德政治課一樣,太死板,都是理論,是沒有什麼人願意聽的。
政治家的思路是廣闊的,既然這種老套的思想不能打動秦孝公,那麼就換一個思路。商鞅大談富國圖霸之術,秦孝公立刻被打動了。
怎麼富國呢,照抄一下中學歷史課本,商鞅是這樣做的,編制民戶,加強刑賞;鼓勵小農生產,崇本抑末;獎勵軍功,按軍功重新規定給予名位的標準;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推行縣制;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等。
變法一開始就遇到了難以想像的阻力。秦國的大臣們抱著「利不十不變法」的信條,反對徹底變法,只主張修修補補。公孫鞅對孝公說:「對一個措施懷疑,絕對不能成功。一個有真知灼見的人,必定被世人排斥。高度智慧的見解,往往沒有幾個人能夠理解。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數人相謀,不徵求多數人意見。庸俗的大多數不可共始只可樂成。要國家富強,只有義無反顧進行徹底的變革。」孝公回答說:「我聽說成大事者不謀於眾,孤陋寡聞的才喜歡無謂的爭論,我把國政交給你,你放心地去幹吧,不要有任何顧慮!」一個董事長在變革之初就對他的總經理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授權、充分的支持。
在孝公的充分支持下,秦國奇蹟般地崛起為強國,前後用了十九年時間。公元前340年,秦國率軍攻打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取得了巨大成功,魏國被迫放棄大片土地甚至國都安邑而遷至開封。
【名人評說】
西漢賈誼《過秦論》評價:「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後人評孝公一生做了兩件事:一是遷都鹹陽,二是重用公孫鞅,即商鞅。
【歷史遺蹟】
秦鹹陽城遺址
中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以東約15公裡處。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開始營建,十三年(前349)由櫟陽遷都於此。初都的鹹陽城,大概只有鹹陽宮和類似城門的「冀闕」建築。惠文王時,繼續擴建。據文獻記載,城內已有南門、北門和西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建「六國宮」。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鹹陽,燒宮室,鹹陽城遂成廢墟。鹹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共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1959年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及省、地、市文博部門對鹹陽城進行了多次勘探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啟示】
秦孝公的三百趕死隊
秦、晉的一次戰鬥中,秦孝公欲生擒晉惠公,結果反遭晉國軍隊圍攻,情勢非常嚴重。此時,突然衝進一隊人馬,殺散了晉國軍隊,不但救出了秦孝公,而且還擒獲了晉惠公。這一隊人馬並非秦孝公所帶之正規軍隊,卻被稱作「三百趕死隊」。
這一隊人馬是一些什麼人?為什麼戰鬥力如此之強?下面的故事能說明一切:
話說秦孝公的一匹寶馬跑丟了,被一群鄉下人逮到、殺掉了,此時地方官吏得到消息,派人稟報秦孝公,請求殺死這些人。但是,秦孝公卻說,吃寶馬肉需要美酒,否則容易出毛病,隨即派人送美酒給那些想吃寶馬肉的人……而這一群鄉下人就是後來的「三百趕死隊」。
這一古代故事,用在當前的職場,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正確對待犯過錯誤的員工,員工醒悟後,也會為公司的發展而努力拼搏的,正如秦孝公的三百趕死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