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簡歷】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年),就是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作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後,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後世延續了這種說法,遂稱文王為姬昌。
【歷史功過】
周文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名君聖人,被後世歷代所稱頌敬仰,《詩經·大雅》中有頌詩。 傳《周易》為其所演。
【名言名文】
罪人不孥,有亡荒閱。——《尚書·大傳》
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國語·周語》
【賞析】在姜尚的幫助下,姬昌制定了「修德以安內,施奇以謀商」的戰略。他施行仁政,安民富國,要使國力強大起來,然後出其不意地去討伐商紂王。為了發展生產,姬昌宣布了「罪人不孥,有亡荒閱」的政策,不僅不把罪人的家屬貶為奴隸,還要把逃亡的奴隸找回來,以防止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姬昌又發出「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號召,贏得了百姓的廣泛擁護。他還經常「卑服康田」,穿著破舊衣服下田參加耕作。他勤於政事,常常顧不上吃飯和睡覺。這樣,西周興盛起來了。
【成語典故】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出處:《禮記·雜記下》
釋義: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張:指的是拉緊;馳:指的是鬆弛。意思是說要治理好國家,就要讓人民有勞有逸,勞逸結合,使工作,生活有節奏地進行。現多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賞析:孔子的學生子貢隨孔子去看祭禮,孔子問子貢說:「賜(子貢的名字)也樂乎?」子貢答道:「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孔子說:「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文武指善於治國的周文王、周武王。這段話是說: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緊而不鬆弛一下,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無法辦到的;相反,一直鬆弛而不緊張,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願這樣做的;只有有時緊張,有時放鬆,有勞有逸,寬嚴相濟,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的辦法。
龍驤麟振
周文王與姒氏結婚,他們的孩子十分仁厚,被人們比作麟之趾。麟是吉祥的象徵,性靈仁慈而又厚道。子孫感化了聖德,意思是子孫就能成為一位有德行的君主,周文王開創的事業就能延續下去。
【人物傳說】
西伯侯與掛麵
炎夏一場大雨後,周文王夢見一隻背長雙翅的斑斕猛虎向自己撲來,驚醒後立即佔卜。為了表示對上天的敬重,他吩咐夫人洗手和面,搓成50根麵條代替,用來演卦。周文王發現懸掛的麵條漸漸拉長變細,而且表示陽爻的中間皆實,對推演結果非常滿意。不久,他按照演卦的指引,尋訪到了姜子牙。從此,陝西麵食中又產生了一朵奇葩——掛麵。
飛熊入夢:周文王夢姜太公
周文王怕馬上使用素無功德的姜太公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使了個「曲線救國」之計:
周文王早上對大夫們說:「我夢見一個好人,面黑而長髯,對我說,給你一個好的輔佐,這樣老百姓就有大救星了。」大夫們聽了,都說這個好人就是周文王的太公。周文王欲擒故縱地說還需要佔卜來確定,而信夢的諸大夫卻說這是祖先的命令,無須再佔。就這樣,周文王順理成章地任用姜子牙為太師。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周文王夢見姜太公一事?或許有,或許沒有。同武丁夢見傅說一樣,也許這只是周文王的高超政治手腕。
【生平大事】
在位50年,為滅商做好了充分準備
周文王是很有作為的創業主,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一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於商朝,暗地裡卻積極進行滅商的準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紂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為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佔了商朝在渭水中遊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一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於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
《史記·周本紀》說他能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親季歷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劃分田地,讓農民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稅。商人往來不收關稅,有人犯罪妻子不連坐等,實行著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徵收租稅有節制,讓農民有所積蓄,以刺激勞動興趣。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姬昌自己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自己的國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享國50年,稱王前立國43年。
【秘聞軼事】
周文王孝德譽天下
文王為太子時,每天都給父母請安,問寒問暖,父母身體安康,他就喜形於色,父母身體不適,他就滿臉愁容。每天他都要親自檢查飯菜是否合父母親的胃口。父母吃的好,他就吃的飽;父母進食少,他就沒有心情。人們一看他的臉就知道他父母身體的好壞。
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是商朝部落的領袖,在自己的兒女中,把胸懷大志的文王作為接班人,由他主持日常事務。雖然每天事情繁多,但周文王仍然不忘自己做兒子的責任,把父母的冷暖時刻掛在心上,從不懈怠。當父母有了過錯時,他沒有因此而疏遠,而是和顏悅色,使父母容易接受。在他認為,父母也是平凡人,當壓力超過承受底線時,也避免不了會犯錯誤,這時,做兒女的不應該橫加指責,激怒他們,這才是孝子所為。文王盡孝既有尺度又有原則,既不「愚忠」,也不「愚孝」。他做自己能做的事,忠於職守,兢兢業業。他主政的幾年間,西岐發生了很大變化,王季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因此傳位於他。
獄中著《周易》
假如一個人被無故投進了監獄,一定會憤怒,或者惶惶不可終日,假如一個八十幾歲的人被送進了監獄,就更加痛不欲生了。可是,周文王在監獄中不但沒有沉淪,而且完成了《周易》的創作,他的堅韌實在驚人。
殷帝乙三十七年(公元前1156),帝乙去世,帝辛即位。帝辛就是名聲壞透了的紂王。當時,西伯姬昌五十七歲,他在商朝上下已有很高的威望,同九侯、鄂侯並稱三公。
殷紂王即位後,起初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立志做一個有為之君,但在位二十多年之後,隨著國力強盛,紂王變得極端專橫殘暴,欺壓百姓不說,還經常欺負一些弱小的諸侯國。
當時,周部落也逐漸強大了起來,對商朝無疑是個很大的威脅。有個大臣崇侯虎在紂王面前說周文王的壞話,說周文王的影響太大了,這樣下去,對商朝不利。於是,紂王費盡心機欲置文王於死地。
有一次,紂王聽說九侯的女兒長得很漂亮,就娶了過來。但這位女子非常厭惡他,紂王氣怒之下就將她殺死了,而且還把她的父親九侯剁成肉醬。鄂侯知道後,就向紂王提出了尖銳的意見。紂王不僅不聽,又將鄂侯殺死,還將他的肉做成肉脯。
姬昌聽說這些事情後,覺得這個女子非常可憐,也就不由地嘆了口氣。崇侯虎得知姬昌嘆氣這件事後,立即向紂王作了報告。崇侯虎挑撥說:「姬昌在國內積德行善,這會兒又流露出不滿的情緒,說不定會奪取殷商的天下。」紂王聽後暗自慶幸,因為他終於找到了一個自認為合適的藉口,把姬昌給抓了起來,囚禁在羑裡(在今河南湯陰縣一帶)這座國家監獄裡。走進監獄大門時,姬昌已是八十二歲的老人了。
三千年前,牢獄生活的艱難與勞苦我們可想而知,再加上殷紂王如此殘暴,他肯定會使文王受盡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為了斷絕文王與外界的聯繫,殷紂王不僅在羑裡駐紮了重兵,還在通往羑裡的道路上層層設卡。文王的兒子想看望父親,都沒有得到紂王的批准。
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再加上年歲已高,也許就會停止抗爭,順其自然老死於監獄中。但對於姬昌來說,這卻是個難得的機會。他平常太忙了,憂國憂民,忙於政務,無暇思考,現在,身不自由,可心卻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他就可以安心地考慮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在異常艱苦的監獄生活裡,在不知多少個看不到日月星辰的日子中,姬昌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與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相融合,進一步推演為六十四卦,並對每卦與每卦的六爻,按照象數的內涵和有關緣由,分別配以具有吉兇利否含義的卦辭和爻辭。「群經之首」的《周易》,就這樣誕生了。
周文王在垂垂老矣,並付出驚人代價後,為我們中華文明留下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典籍——《周易》。從此,華夏先民對宇宙和人生的探索有了更大的進步。司馬遷在《史記》中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一偉大事件——「西伯拘羑裡城演《周易》」。雖然之後的《周易》經過了許多人的修改和重著,但它的首創者周文王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多參考和借鑑的地方。
含淚吃下親人血肉
「虎毒不食子」,以和藹慈祥著稱的周文王更不會下這樣的狠心,可當一碗用自己親人的肉烹製的羹端到他面前時,他卻給吃了下去,他那忍辱負重的精神的確讓人欽佩。
姬昌在獄中著作《周易》的事,很快便傳進朝內。紂王知道這個消息後,驚訝之餘還有些半信半疑。為了檢驗姬昌是不是聖人,能不能知過去、測未來,紂王想出了最惡毒的主意,他將姬昌長子伯邑考殺死,用他的肉做成肉羹,然後派人把肉羹送給周文王姬昌吃,如果他吃這肉,就說明他就是一凡夫俗子,如果不吃,就說明他確實有著非凡的才能。
而姬昌看到肉羹,立馬知道這是用自己兒子的肉烹製的羹,他不忍心吃。但是,如果不吃下這羹,紂王一定會為此起疑心。於是,姬昌忍著悲痛,含著眼淚,勉強將肉羹吃了下去。紂王聽了下人的匯報,便冷笑著嘲弄說:「吃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羹都不知道,誰說他是聖人呢?」於是便放鬆了對姬昌的警惕。
而事實上,在吃完肉羹後,姬昌就馬上找地方再吐出來。不能設想當時姬昌的心情,虎毒尚不食子,何況是人?更何況是他這樣的慈愛的老人?
如今,在羑裡城的西北角,距周文王演易處不遠,有一個不太顯眼的墳冢,這是伯邑考之墓,也叫「吐兒冢」,據說這裡就是周文王吐肉羹的地方。當地老百姓說,這是兔兒冢,當時周文王吐下的肉都變成了兔子,一蹦一蹦地跑了。
所以直到現在羑裡城附近的百姓中都流傳著一句俗話:羑裡城的兔子,打不得。因為在他們眼裡,兔子是伯邑考的魂。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這也正表明了,人們並不因此而懷疑或否定周文王的偉大,反而對他更加地崇敬。
給大臣拉車
身為一國之君,本來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躬身為自己的大臣做事。然而,周文王不僅將自己的輦給大臣姜子牙坐,而且還親自拉他行走了八百七十三步,他這種虔誠求賢的做法打動了姜子牙,終於獲得姜子牙的鼎力輔佐,成就了霸業。
紂王把文王抓入監獄之後,周部落的貴族把許多美女、駿馬和其他珍寶,獻給紂王,又送了許多禮物給紂王的親信大臣。
紂王見了美女和珍寶自然高興得眉開眼笑,還得意洋洋地說:「光是一樣就可以贖回姬昌了。」於是,立刻把周文王釋放了。周文王見紂王昏庸殘暴,喪失民心,就決定討伐商朝。可是他身邊缺少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他暗暗想辦法物色這種人才。
一天,周文王坐著車,帶著他兒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獵。在渭水邊,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在河岸上坐著釣魚。大隊人馬過去,那個老頭兒只當沒看見,還是安安靜靜釣他的魚。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車,走到老頭兒跟前,跟他聊起來。
經過一番談話,文王知道此人叫姜尚(又叫呂尚,「呂」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興,說:「我祖父在世時曾經對我說過,將來會有個了不起的能人幫助我把周族興盛起來。您正是這樣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經很久了。」說罷,就請姜尚一起回宮管理國家大事。
姜子牙便問周文王:「大王請我,怎麼讓我進京呢?」
周文王說:「騎馬、坐轎,隨你挑。」
姜子牙說:「我一不騎馬,二不坐轎,大王的輦讓給我坐我就跟您回去。」
跟周文王來的文官武將聽姜子牙這樣說都愣了,心想:「這輦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幾?還要坐輦!」
可是,周文王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姜子牙又出了難題:「我坐輦,還得大王親自拉著。」
文官武將更是嚇了一跳:「姜子牙居然把周文王當成大騾子大馬啦?罪過不小!膽子可真大!」
可是,周文王又很爽快地答應了。
姜子牙坐上輦,周文王拉著,一步一步地走。看來,周文王是真心真意的要請姜子牙!一個大王,平日裡肩不挑擔,手不提籃,這回拉了個輦,哪能拉得動!拉了一段路,停下來歇腳。看姜子牙,在輦裡還睡著了!周文王歇了一陣,再拉一氣,又拉不動了;再歇了一陣,再拉。拉了三段路,歇了三次,累得汗珠子趕點兒滴,連氣兒都喘不上來了,只好對姜子牙說:「實在拉不動了!」
姜子牙睜開眼睛,下了輦問:「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說:「我沒數。」
姜子牙說:「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孫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聽,後悔了,連忙說:「你快上輦,我還拉。」
姜子牙搖頭說:「晚了,不行嘍!」
之後姜子牙就隨周文王回朝了。
因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後來叫他太公望;在民間傳說中,他叫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幫手。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大。
【養生之道】
周文王素食
伏羲創立了八卦,文王將八卦發展為64卦。他們都是聖人,智慧卓越,也都素食。
伏羲說:「戒肉吃素,各全生命,以養天和,無傷無害。豈不為美?」。
文王說:「伏羲時代,沒有如此豐盛的穀物,尚且能不吃肉!何況如今五穀豐盛,美味可口。」
科學證明,素食是有利於養生的。
【名人評說】
《詩·大雅·文王》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孔子稱周文王為「三代之英」,還感慨道:「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孟子稱文王這樣的聖人,500 年才出一個。
【歷史遺蹟】
文王陵
位於鹹陽市北5公裡的周陵鄉崔家村南。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
【歷史啟示】
周文王求才定天下
千百年來,姜子牙的名字一直是家喻戶曉,歷代傳誦。《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行年70而幫助周文王平定天下的故事也一直膾炙人口。當然,人們津津樂道的姜子牙的故事已經被神化了,歷代藝人說唱的姜子牙儼然是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神仙,這當然不符合歷史事實。但是,歷史上確有姜太公其人。
姜子牙年逾古稀仍然未遇明主,後來聽說周文王很重視人才,便拿上釣魚竿到渭水之濱,終日借垂釣來修養心志,磨鍊毅力。他釣魚人來不用魚餌,正所謂「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實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識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進而決定是否為他效力。
古人迷信,凡事總要先佔卜吉兇。周文王要打獵,佔卜的結果是:所獲獵物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可以成就霸業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十分驚奇,自然格外留意。出獵時,果然在渭水之濱遇見姜子牙,被他一番富有哲理的話語所折服。
姜子牙說:「凡是河流源頭淵遠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於是才有魚群棲息;樹大根深者必定枝繁葉茂,於是才能果實豐碩。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唯有相互理解,心靈相通,才有發展偉大事業的前提。比如在溪邊垂釣,小魚總是盯著小餌,若有若無的釣線使它放鬆了警惕;稍大些的魚兒總是看好塊大味香的餌料,即使是釣就在身邊,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會忘掉危險而冒險一搏。而要想釣到大魚,就要安上大塊餌料,釣線也要粗壯結實,否則就會失之交臂,魚餌兩空。魚一旦吞下釣鉤,釣線就牢牢地牽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應的待遇,便會為施恩者盡心竭力地服務。用網捕魚,還會有漏網的;可用餌釣魚,卻可以把水中之魚陸續釣盡。同樣的道理,提供相應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攬而來。懸綸垂釣與治國平天下,雖事有大小之別,目標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卻是相通的。釣魚的三大要領無非是釣點判斷、餌料設計和提竿溜魚,而治國平天下也有三大法寶:提供優厚的待遇是為了讓所用之人貢獻聰明才智,提倡視死如歸的精神是為了讓士兵英勇善戰,設立高官厚祿是為了讓賢臣良將幫助君王成就大業。」
姜子牙這一番言簡意賅、深入淺出的分析使周文王怦然心動,於是躬身而請,竭誠相邀,與之同車回京,委以社稷重任。結果,周文王得以宏圖大展,開創了西周王朝300年的基業。
常言道: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裡馬也就只能駢死於槽櫪之間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周文的留心求才,慧眼辨才,不是更值得我們稱道嗎?
這裡面就涉及到領導者如何識人用人的問題。作為領導者應善於發現千裡馬,善於利用千裡馬,善為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