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國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於此,以戒成王。
姬昌,前1152—前1056年,季歷之子。季歷死後傳位於他,稱伯昌。因在位50年。商紂時為西伯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裡,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周文王的形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為伐商做了很大的貢獻。
姬昌繼承后稷、公劉開創的事業,仿效先人制定的法度,實行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土,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據地。在治岐期間,對內奉行德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對外招賢納士,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但是這引起商紂王的不安,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裡,後得釋歸。被商王囚禁期間在獄中寫了《周易》一書。他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就在這大功即將垂成之際,姬昌不幸死去。
《周易》
「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爻辭為為周文王所創而得名,流行於周朝及後世,卦序以乾坤兩卦為首。
《周易》之「周」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⒈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⒉唐孔穎達《周易正義》中認為「周」是地名,指西周發祥地陝西省岐為周朝代稱。
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鹹﹑恆﹑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鹹、雷風恆、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等(選自百科)
姬昌繼位後,勤政愛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另外姬昌善施人德,廢除了炮烙之刑。開拓疆土,為武王伐紂打下堅定的基礎。周文王六年,周滅崇(今西安市戶縣境內),建立豐邑(今西安市長安區灃河西岸),築靈臺,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稱豐京。
接著周文王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論語·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天下諸侯多歸服於周,而殷商已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
中國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聖賢之君、效法「三代」之法。而文王無疑就是這一良好的榜樣。《淮南子·修務訓》:「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可見當時一代明君對後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