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即《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自古以來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關於《周易》的作者,也是眾說紛紜,目前大多數人比較認可的是《周易》是周文王所著。
那麼,寫這麼一本大智慧書的作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面小編就大家介紹一下周文王的故事。
關於周文王姬昌,在《唐語林·卷二·文學》載:「姬昌姬昌好德,呂望潛華。城闕雖近,風雲尚賒。漁舟倚石,釣浦橫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韜攘惡,龍鈐闢邪。雖逢相識,猶待安車。君王握手,何期晚耶?」這是描寫周文王擺放姜太公時的場景,這幾句寫出了姜太公釣魚所處環境的幽靜偏僻,襯託了姜子牙的高潔情操和遠大志向,也襯託了周文王求賢之心。而「君王握手,何期晚耶?」則是點明了只要「主明臣賢」,那麼不管時候早晚,必有風雲際會,最終必然有所成就。
而《史記周本紀》記載中寫道姬昌:遵后稷、公劉之業,效先祖古公、父親季歷之法,他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的社會風氣,使得「周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在姬昌執政期間,他對內奉行德治,提倡「懷保小民」,也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採用「九一而助」的政策。
周文王治理西周時,就奉行德治,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的從政理念。在教導子民上,他指出: 「為人君應依仁而行,為人臣應立足于謹慎,為人之子女應立足於孝道,為人之父母應立足於慈愛,與國中之人交往應立足於誠信。」
連孔子都誇讚說:「文王之道非常偉大,沒有任何有意的舉動而使人發生變化,沒有有意做任何事情就接近成功,這是因為文王能夠時時嚴格的修養節制自己和寬以待人。」一代聖人都這樣誇讚周文王,可見周文王為人正直,有接濟天下蒼生之德,造福百姓之恩。
當初,伏羲仰觀天象以後,又俯察地理,然後用自己身上的東西來跟天象地理相對應,畫出八卦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天道思想的開始。周文王把伏羲的天道思想,引入了人生的大道。他告訴我們,人類生存之道不應該跟一般的動物一樣,這是周文王的貢獻。
3000年前,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帝辛關在羑裡城的監獄裡。在監獄中,周文王經受了殷紂王的重重折磨和生與死的考驗,文王雖身陷囹圄,但胸懷寬宏,自強不息,總結夏商兩代八卦的精華,將伏羲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辭,爻有爻辭,遂成《易經》。用以探索人生、宇宙變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會變化的規律。此後,周文王「拘羑裡而演周易」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周文王也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偶像之一。
雖然周朝的第一個國君是周武王姬發(周文王之子,在文王被殷紂王拘禁期間發起伐紂行動並取勝),但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其子推翻紂王奠定了基礎。周武王討伐成功後,首先追封父親姫昌為文王。
由此看來,周文王姬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對歷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此這樣一位雄才偉略,又深受人民愛戴的王者,寫出《易經》也無可厚非。果然優秀的人,做什麼都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