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卦爻的奧秘
——《周易》第二講
2020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個周末,萃辰天心書院國學研修班進行了《周易》第二課的學習。
課上,萃辰天心書院院長陳伯安先生首先與大家一起回顧了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武漢國學 | 走進神秘的易學之門)。關於伏羲演八卦的規律,陳老師總結了十六個字:一畫歸天,三定乾坤,乾坤之動,乃成八卦。三條長橫是乾卦,三條短橫是坤卦,乾與坤之間的轉化,就成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後來,文王演八卦為六十四卦,變得更複雜,怎麼記呢?「用創造漢字的會意法。」陳老師說。
陳伯安老師說,《周易》就是講「變」的學問,而變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不變,只有知變,才能通達。《周易》中的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時,是社會人生問題的六十四個專題,而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則是三百八十四種人生處境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和對策。所以,很多古人將《周易》作為最高智慧。古代大文豪,沒有哪一個是不懂《周易》的。
孔子曾說過,「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的意思是,再給我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五十而知天命」,他主張認真研讀《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天命」。
簡單理解,《周易》可以讓你知天命,知人命。知天命方可順天時,知人命,才可盡人事。
此課,陳伯安老師主要從爻位特徵、卦時、乾卦、坤卦幾個方面向大家揭開了卦爻的奧秘。其中,六十四卦的每卦各有六爻,自下而上分別稱為初、二、三、四、五、上六種爻位,代表六種高低不同的層級,或者事物發展的六個階段。
為方便大家理解,陳老師說,用古代人的社會地位為喻,初為庶民,二為士人,三為大夫,四為公侯,五為天子,上為太上皇。若以孔子所劃分的人生階段為喻,初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二為「三十而立」,三為「四十不惑」,四為「五十知天命」,五為「六十而耳順」,上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初位為發端萌芽階段,應潛藏勿用;二為嶄露頭角階段,應適當進取;三為功業小成階段,應謹慎防兇;四為新入高層階段,應警懼審時;五為圓滿成功階段,應注意處盛戒盈;上位為發展終極階段,應注意窮極必反。
其中,第二爻處於下卦的中位,第五爻處於上卦的中位,象徵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最為吉利。蔣介石取名「中正」,即是這個道理。為了讓大家在學習中融會貫通,陳伯安老師提到了此前學過的《中庸》裡一段非常經典的話,並很熟稔地背誦了下來: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中庸,中和,中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周易》這部神秘學經典中,也處處體現了這種思想。
同樣,三、四爻則最為兇險。處於這個時段或階段的人,因為更容易迷茫或受到誘惑,所以尤其要注意警懼審時。
最後,陳老師詳細解讀了乾卦與坤卦,乾卦的六個爻位(上九、九五、九四、九三、九二、初九),以及坤卦的六個爻位(上六、六五、六四、六三、六二、初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人經常引用的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即出自《周易》中乾、坤兩卦的「大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天的運動剛強勁健,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剛毅堅卓,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善易者不卜。」真正學通了《周易》是不算命看相的。南懷瑾先生也曾說,「那一套正確運用是科學,善於運用可以成道,不善於運用通通是迷信。」淺人淺解之,深人深究之,難怪此書會成為儒家十三經中最深奧、最神秘的一部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