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越高,越愛讀書:說到底,讀書就是一條人生捷徑

2020-12-16 優創視角

受朋友之邀,最近去參加了一些活動和會議,去得多了,慢慢也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收入高的人,往往越喜歡讀書學習,跟他們溝通起來越輕鬆簡單。

比如,有一個是高管會議,無論主持人拋出什麼樣的問題,有個三十幾歲的女高管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主持人問她,為什麼了解這麼多事情時,她回答,因為她每天睡覺前要看一個小時的書,累積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懂得多了。

是呀,那些越來越聰明的人並不是天賦異稟,他們只是更喜歡閱讀罷了!

正如查理·芒所說:「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想來也是,一本好書往往是作者多年經驗與知識的結晶,作為讀者如果能夠參透並加以運用,就是變相地走了捷徑了!

正如牛頓的那句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也想讀書啊,可是我堅持不下去,不知道該怎麼讀書怎麼辦呢?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讀書這件事。

一、讀書仍一生事業,需要用心培養習慣

沒有人會否定讀書的重要性,但能夠做到每天讀書的人卻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讀者本身沒有讀書習慣,二是因為有些書確實太難讀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讀書習慣呢?

這裡可以借用史蒂芬·蓋斯在《微習慣》一書中提到的方法:將習慣縮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程度,再慢慢培養。

比如,作者史蒂芬·蓋斯想要健身,但他實在是太懶了,於是他要求自己每天做一個伏地挺身就行了,可真當他趴下做了一個伏地挺身,他又忍不住多做了幾個,結果慢慢就養成了健身的習慣。

我的讀書習慣也是這樣培養起來的,最開始看書時,我連幾頁都看不下去,後來是因為看了一本喜歡的小說,看得多了,對書本沒有那麼排斥了,習慣也就自然而然養成了。

這裡也就衍生了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一定要挑一本你喜歡的、容易讀的書開始。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理財小白,《小狗錢錢》、《窮爸爸富爸爸》就比經濟學著作《黑天鵝》要更加適合。

畢竟前者通俗易懂,裡面穿插著大量故事,而後者則更看重研究,對新手不是那麼友好。

所以,當你剛開始讀書時,最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先把習慣培養起來,再去廣泛涉獵。

二、如何讀書才能過目不忘、拿來即用?

有些人喜歡看書,但是看過的書總是忘記,又等於沒看一樣。

這種情況其實是大腦啟動了「自我清理系統」,大腦認為你看的這些書沒啥意義,就將其當作「垃圾」一直清掃出去了。

想讓看過的書留下印象,靠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經常拿出來用一用。

比如說,你可以看過一個章節後,立刻寫一份筆記出來,並且分享給其他朋友,看看他們對此是怎麼看的。

我前段時間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對村上春樹的書熟悉得連哪個段落在哪一頁都記得清清楚楚。

這並不是因為他記憶力超群,而是因為他辦了一個村上春樹讀書會,每周都會邀請很多朋友過來讀村上春樹的書,讀的多了、分享得多了,自然對這書也就熟悉了!

我們也可以模仿類似的做法,每一次讀完一些書後,通過交流或者書寫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分享給別人,讓書中的知識在大腦中停留得更久一點。

對了,這裡有提醒的是,很多人為了加深讀書印象,喜歡「抄書」和做「摘抄」,結果書是沒少抄,但壓根記不住什麼要點。

這是因為在抄書過程中,大腦並沒有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這種做法只是在做手部活動而已,大腦可能已經停止思考了。

三、讀書要先讀薄,然後再讀厚

近些年,各種讀書訓練營風起雲湧,有些說一天就能讀完一本,有的說一張圖教你看完整本書。

這種讀書方法在我看來還是太過功利,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寫書的梗概而已,實在缺乏深度思考。

要知道,我們讀書的目標不是為了快速讀完一本書,或者是把一本書做成小冊子,而是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寬闊的視角,更深的思考。

所以,在我看來,讀書最重要的,應該是把別人的書讀成自己的書。

比如說,當你在讀《西遊記》時,重點不是去記住哪一回三打白骨精了、哪一回黑熊精偷袈裟了,而是去思考其背後的含義,白骨精為何要騙唐僧、黑熊精為何偷袈裟,以及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如果你是帶著這種觀點去看,那你即便是讀得慢一點,也必然比別人收穫更多。

這些年,我看了不少朋友的讀書筆記,說實話,有些朋友是真的很優秀。

他能從作者的一句話中衍生出一篇文章,能把這本書的觀點與另一本書的觀點進行對比,能舉出自己生活中的例子進行對比。

這樣的讀書方式,顯然是有效果的,他讀的書越多,了解得的知識就越多。

所以,我認為讀書應該是先讀薄,把整個書的框架給提取出來,然後再讀厚,把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嵌入進去,這樣才能變成自己腦袋裡的知識。

最後想說

在我讀書的這些年,總有人問,你都離開學校了,現在讀書還有用嗎?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起了某個知乎高贊回答:說到底,讀書大概不過就是為了,就算有一天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與不讀書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等你真正用到、體會到其中妙處的時候,你會感謝那個曾經努力讀書的自己。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大汪

相關焦點

  • 層次越高的人,越愛讀書
    【MBA中國網訊】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最不可缺的就是想像力,讀書是使人思想變得豐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 就在去年,聽以前同事說,公司在幾年前就已經上市,聽到這個消息,我一點不意外,因為董事長身上有太多閃光點,而愛讀書就是其中一個。
  • 爸爸媽媽們,調查顯示:收入越低越愛看電視,收入越高越愛讀書
    【調查顯示:收入越低越愛看電視,收入越高越愛讀書】國家統計局1月25日公布的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顯示,收入越低的居民看電視時間越多,低收入群體每天看電視時間為1小時50分鐘;收入越高的居民閱讀書報期刊的時間越多,高收入群體閱讀時長為20分鐘。高收入群體中21%有閱讀行為,而低收入群體只有6.6%有閱讀行為。看來,要想富,還要少看電視、多看書啊!
  • 13歲抱孩子,34歲當奶奶:讀書和不讀書,決定了不一樣的人生!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女孩,她在13歲這一年當了媽媽,34歲就當起了奶奶,過起了一眼就看到底的人生。故事要從一篇學生家長的親子日記說起,在他的日記裡談及了這樣一件事。之前看過一條信息,在雲南有個縣,被稱為「早婚縣」,那裡的女孩普遍十四五歲結婚,有些甚至13歲就已經抱上了孩子,34歲就當上了奶奶。
  •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愛讀書 | 讀書是改變生活的捷徑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別忘了樊登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也沒有多高的天賦,他所做的就是大量閱讀,利用讀書來解決問題。,擁抱彼此,認為什麼都不重要了,金錢也好,愛不愛也好,此時此刻,只要身邊是那個人就好。
  • 「媽媽,讀書真苦!」 孩子,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可慢慢的,孩子感覺出不對了。每次他搞小動作時,老師真的就不管他了。每次他想跟同學玩時,同學都很瞧不起他的樣子。而父母還笑呵呵:想玩就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就這樣,孩子的成績逐漸下降,也變得膽小、自卑。他因為不好好學習被整個班級邊緣化,不僅學習上出現障礙,連人際交往都會出現障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人生
    要知道,在我們平凡的一生中,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屈指可數,而讀書便是其中最光明、最好走的一條路。學歷不一定能讓你站上巔峰,但至少可以保護你不跌入谷底;知識不一定能讓你大富大貴,但至少會讓你在眼界上衝破狹隘。
  • 董卿:讀書,可以讓女人高貴又優雅
    在平凡且平等的人生裡,我們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人上人。」要讓自己成為人,上人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其中,讀書就是一條捷徑。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道路上,讀書可以說要伴隨我們的一生,因為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
  • 家長的心聲:孩子,我為什麼勸你好好讀書
    《知否》裡生於古代、長於深閨的明蘭對此反駁道:「依我看,讀書無用論這話,就是騙人的。」讀書有用嗎?讀書當然有用!著名評論家白巖松說,「窮人孩子如果想要翻身的話,只有一條路是一個捷徑。由於不同的家庭出生環境也都不相同,只能靠自己才能有好的出路,這條路就是教育。」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去工地搬磚頭「。「我現在供養你上大學,就是為了讓你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 一個人愛不愛讀書,良好的讀書環境很重要
    如果一個成人通過後天的培養,也喜歡上了閱讀,就會為他打開另一扇窗,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你讀的書越多就越有氣質,越有文化底蘊,所以無論哪個年齡階段,都要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家長如果想要孩子喜歡上閱讀,就要讓他知道讀書的意義,讓他知道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能夠開拓視野,能夠在將來讓他走得更遠。
  • 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
    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高廳 清風徐來 歲月留香 助力成長 6月29日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高廳 孔城初中804班指導教師:吳國才)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而我想說:書如同我的嚮導,帶我暢遊世界,給我引領人生。
  • 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
    中國人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傳統,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讀書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幾乎所有的高考成績優秀者都在自己的經驗中有一條「喜歡讀書,涉獵廣泛」。 可見,無論是從繼承傳統方面,還是個人發展發麵,讀書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讀書呢?
  • 2020美國兒童閱讀報告出爐:孩子越大越不愛讀書,是真的
    這份由美國閱讀機構Scholastic與YouGov發布的《2020年兒童與家庭閱讀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還發現了更多令家長出乎意料的結果:報告 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越愛讀書,年收入在10萬美元及以上的家庭擁有的書籍數量,幾乎是年收入在3.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兩倍。 孩子越長大,越不愛讀書,尤其在3年級出現「閱讀滑坡」。
  • 年齡越大越感覺到讀書重要
    工作了這麼久後才發現讀書沒有止境,學歷也促使著自己保持上進和學習的心。話題從這開始,我也不禁在反思,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越年齡大了,越感覺到需要讀書和學習,那讀書的作用有哪些呢?每個年齡段的重點一定不太一樣上學的時候一定是要上學讀書的,因為這個階段這個是一切的重點和核心。不管是哪個空間的國家,還是放在歷史的長河裡,年輕讀書是一個必然的階段和過程。因為讀書要教會你認識世界,讓你要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則。
  • 最好的讀書方法:沒有方法
    書需要有人讀,這個人就是你,書向你傳達文字信息,這種文字信息表現出多元化、複雜,這個時候你需要做讀書札記,以便讀完書還能產生新的思考。 做札記,是為了讀書時讓複雜的信息變成通俗易懂,自己可以理解的。 作者需要連接書本和讀者,作者最想給讀者傳達信息就是讀完有所收穫,而不是產生一種讀完之後感覺跟沒讀一樣。
  • 50歲護士長陪女兒考研被錄取,讀書與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這背後肯定有常人看不見的艱辛,以及之前所有讀書的積累。餘秋雨說:「讀書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堅持終身讀書的人,一定是不平庸的。一、讀書和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和鍛鍊一樣,短時間看不出效果,日積月聚,終會天差地別。
  • 「教書」的人不「讀書」了,「讀書人」又怎麼可能愛「讀書」?
    看得出來,這個話題似乎產生不了「爆文」----「讀書」?多麼不合時宜又迂腐文酸的話題啊!還讓「買書」?直接無視,飄過。近日重讀朱永新教育文集卷五之《困境與超越---教育問題分析》,驚覺早在2004年,朱先生就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了----《讀書,想說愛你不容易》。掩卷深思,決定專門就教師讀書問題,續作一篇。
  • 愛好讀書,教好孩子,就是人生贏家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是取決於人的智商高低,而取決於做人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抓住人生的重點,抓住人生的關鍵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想要的就是圖個快樂,圖個家庭幸福。正是如此,就要捨去人生中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抓住人生的重點,這個重點是什麼呢?
  • 讀書不讀書,直接決定了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姚婷用自已的實力向世界證明:天底下,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想要與眾不同,就得多吃苦;想要出人頭地,就得多受累;想要不認命,就得拼命讀書。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人生就是不一樣。一說起年薪,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愛讀書就去華為,不讀書就去富士康」的現代家訓。
  • 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讀書無用論 千萬別當真,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結束了,2020年的高考,因為疫情,來得晚了一些,但是頻頻傳來的喜報,卻來得剛剛好。最近,朋友圈,微信群基本上被高考狀元刷屏了,各種採訪、各種贊助和獎勵表揚,十年寒窗,一朝成名,著實不易。讀書無用論是本世紀最大的謊言。
  •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嗎?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
    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嗎?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個不同的答案,但今天我想要說的是,為什麼要努力讀書?因為人生的起跑線不同,當你處於一條落後於他人的起跑線上時,你就必須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有機會去超越領先你的人。說一個我朋友做過的班級實驗活動吧:有一次,我朋友他們學校,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班級賽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