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醫科大學公布碩士研究生最新擬錄取公示名單,50歲的護士長白永旗和她25歲的女兒雙雙被錄取。
白永旗說,此次考研不僅鼓勵了女兒和科室的妹妹們,也實現了自己多年以來的讀研夢想。
白永旗為鼓勵考研兩次失利的女兒努力複習,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做一名陪考媽媽,加入「考研大軍」。
50歲,兒科護士長,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備考,白永旗的作息時間表,尤其勵志。
通過刻苦努力兩個月備研,就被錄取,絕非偶然。這背後肯定有常人看不見的艱辛,以及之前所有讀書的積累。
餘秋雨說:「讀書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堅持終身讀書的人,一定是不平庸的。
一、讀書和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和鍛鍊一樣,短時間看不出效果,日積月聚,終會天差地別。
沒有人會相信一個普通的媽媽可以隨隨便便考上研究生,只不過,你沒有看見她背後那些所有的付出和積澱。
《權力的遊戲》中有一句話:「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不讀書,你以為放棄的是一條路,實際上放棄的是人生的千萬種可能。
二、吃不了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有個企業HR說,在體制之外的企業裡,很少能見到40歲以上的中年人了,尤其是45歲以上的人。」
想想的確是這樣,好多公司,不要說40歲以上的人,就是超過35歲的也只有兩三個。
那些40歲以上的人都到哪裡去了?
40歲以上的人若還能留在公司,要麼就是公司管理人員,要麼就是公司技術大牛。其他40歲以上的人很難留下了,
他們去了哪裡呢?
小部分選擇了創業,大部分進入了傳統服務行業,比如教育、物業、出租、外賣、保潔、環衛工、倉管員、門衛、賣菜等。
你讀書的多少決定了你能走多遠。不讀書,你的選擇面就少,從事的就是那些容易被替代的工作。
三、讀書,是你此生最好走的路。
生活的苦,是心力的消耗;讀書的苦,是成長的收穫。
父親家是個大家族,兄弟姐妹8人。在六七十年代,孩子多的家庭,能夠好好讀書,是一種奢侈。
可是爺爺奶奶省吃儉用,想方設法,讓孩子都去讀書。
後來大伯二伯因為早早掙工分,沒有讀下去。小叔因為調皮搗蛋,初中畢業,不肯再讀。
其他幾個姑姑叔叔,還有父親,都考上了大學。畢業後慢慢的都過上了不錯的日子。
只有沒有上出學的兄弟幾個,依然過著不太如意的日子。
經歷過現實的刁難,才知道生活的苦,遠比讀書要辛苦。
讀書未必能逆天改命,卻能讓日子過得不那麼費勁。
你現在可以不讀書,但遲早有一天會後悔。
四、讀書,才是人生最好的捷徑。
三毛說:「書讀多了,容顏自然改變,很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姜思達在《奇葩說》中說:「你可以一天整成一個範冰冰,但你不能一天讀成一個林徽因。」
再美的容顏,也經不起歲月摧殘。但是你讀過的書,都將化為你的氣質和修養。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生活的苦,遠比讀書要辛苦,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那些熱愛讀書的人,生活不會辜負他們。
要相信,你今天讀過的書,終有一天,會照亮你腳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