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2020-12-13 世間人說

今年可真是不尋常一年,想必諸君也看到各路「妖魔鬼怪」的悉數登場,妖言鬼語層出不窮,叫活著的人不但見了他們的樣子覺得面目可憎,聽了他們的叫囂更覺得驚悚。過去有一句話講「無知者無畏」,好像越是一個無知的人越容易發表錯誤的、偏激的言論,但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高等教育學子的「洞察者」們發表的言論可能證明了另一種事實。

一個人沒有見識和文化的人,大家當然可以講他是無知。可設想,一個人有知識、有文化就是「有知」了麼?歸根結底,這是在拷問知識和文化讓人知道了什麼?孔夫子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他從沒有講「知了什麼,不知什麼」。思考我們一生所受的教育和灌輸的知識,一元二次方程、程朱理學,百家思想,一個集萬千知識於一身的人,他真的有底氣說自己「知了」什麼麼?

這好比說一個落後的村子裡出了一個頂尖的名牌大學畢業生,他懂天文,懂得地理,懂得數學和藝術,不懂這些的村民在他面前自然是顯得無知的,因為他懂得沒有這個大學生多,他不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所以須向大學生請教。看來懂得多是「有知」的前提條件,但卻需要給這個「有知」修建一道豬圈般的圍欄,因為有些豬喜歡到處亂跑,以為曉得太陽是中心,便以為自己通曉了宇宙,是全知全能的主了。

因為知識往往給了人無知的底氣,要成為一個「知了什麼」的人事關智慧,而非智商。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固然是值得讓人欽佩的,但有時候他們充其量可能只是一個人體儲存器,好比往空的杯子裡倒些水進去,搖頭晃腦就是「有知」了。因而我想,寫《道德經》的老子並不懂得天文、數學和物理化學,更不懂社會學、政治學,卻成了開宗立派的大思想家。

看來知識有時候並不是單純的傳承關係,而是思考和探索的結果。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遠比過去更多,文盲率遠比過去更低,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紙文憑可能證明的只是自己多認識了幾個字,眼界稍稍比別人廣了一些。但這種言論很會被視為反智主義,因為飛機、摩天大廈、手機電腦都不是農民發明的,說明知識的作用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幫助人類社會變得更好,這是知識的實用性。老子雖然很偉大,但是他造不出手機和電腦,甚至連英語都不懂,海歸精英恐怕還能據此嘲笑他是一個連學都沒有上過的文盲。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人們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這個問題實是片面的,它是一種現象,需要單獨解答。因為讀書的動機是多元的,並不單純是為了明事理,有高尚理想的人講「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說明是要用知識的實用性來建設國家,封建時代絕大多數人讀書是為了博取功名,《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了舉人以後立馬成了老爺,可見那時讀書的重要性,讀書不單單是為了明事理,而且讀了書也並不一定會明事理。

無知是怎麼造成的?自然並不是和知識的淵博程度有關,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證明這一點——比如一個法律知識淵博的法官,卻可能發問「你為何要扶他」?一個高等大學的教授可能會說「弱小並不一定挨打」,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其價值觀可能淪喪到連娼妓都不如。

凡此種種說明,知識豐富的是人的大腦,而不是人的見識、智慧和價值觀,一個人對世界的判斷和看法並不是知識決定的,而是他的成長環境、人生閱歷,取決於他在象牙塔外見識了多少種人生,多少種生活。

倘若讀書就能豐富我們自己的內在,那麼人人都將能夠成為造物主。但現實是,一個喜歡閱讀浪漫愛情小說的女性以為羅曼蒂克式的愛情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好比以為吃下食物不用排洩,她只看到幻想中美好的一面,因此面對生活的雞毛蒜皮、瑣碎日常的時候便感到絕望煩惱,這是因為她不知道滿桌好看的食物並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花費極大的力氣去獲取,可生活從來不是什麼陽春白雪,就是下裡巴人,所以胭脂粉抹並不是生活的常態,汗流浹背可能才是生活的真相。

因此,一個人雖然擁有了許多知識,卻並不代表他會變成一個明事理的人,因為在他那簡單而又淺薄的一生中,儘管他接受的知識從先秦到明清,從羅馬到希臘,但那些知識是死的,不受用的,他的目光和見識將受限於知識之中,卻不能抵達知識以外更廣闊的天地,他缺少去驗證和感受這些知識真實性的環境。好比一個人成天待在屋子裡做夢,便以為夢裡的世界就是所有人的生活。

知識豐富了人的大腦,其好處就在於它讓一個人懂得更多,不至於無根無據的胡說八道,但它的壞處顯然也是明顯的,會讓無知的人有根有據的胡說八道。他們儘管接受了許多知識,但是他們的心智與智慧依然停留在嬰兒階段,他們可以憑藉自己的智商很輕鬆的掌握和理解知識,成為行業或領域的佼佼者,但有時從他們口中蹦出來的言論卻極其令人震驚和反感,這是因為他們站在知識的城堡上面遠眺,以為站得高,看的足夠遠,就理解了城堡以外的世界,掌握了那個世界的規則。

人生閱歷的淺薄、成長環境的單一以及心智和智慧的差異都影響了人們看待事物的眼光,知識可以改變我們的本性和心智嗎?當然不能絕對的說不能,但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我們的性格、思想、價值觀和人格都是社會和家庭共同孕育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在發揮作用,一個人不是因為擁有了知識而變得更好或更壞,更富有智慧。

知識好比樹上的果子誰都可以摘取,一個聰明的人會找來梯子摘取日照長,更香甜的果子,愚笨的人則只能站在樹下辛苦的跳躍獲取一個並不算飽滿的果子,這是智商的差異。但吃到果子與否和這個人是否懂得明辨是非,通情達理無關,一個聰明的知識分子也是墮落的、奸詐的、可恨的,知識在他們手中有時反而會成為犯罪的工具,掩飾的謊言,這些顯然是某種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共同扭曲的結果,同時也是由於其自身心智水平低下,無法區分和糾正自己的言行。

一個人懂不懂得明事理,論是非,歸根結底是多方面造就的,家庭教育、個人遭遇和心智水平都在共同發揮作用,並不是說一個人懂得許多知識,他就是一個明事理的人,這固然也就造成儘管很多人雖然擁有知識,但他們的心智和思想都是扭曲的,有時反而因為自覺懂得許多知識,便滋生了驕傲自大的性格和心理,進而變得更加扭曲傲慢,不可理喻。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序言中對這個問題也有很精彩的解讀,他說:

明辨是非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你什麼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的人?我年輕時所見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淺(且不說是荒謬)的原則,就以為無所不知,對世界妄加判斷,結果整個世界都深受其害。

其原因在於:

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見解受所處環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覺得明辨是非是難的。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以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很容易。

人的見解和價值判斷之所以會出現偏頗,是受思維片面單一導致的結果,沒有去充分考慮自己的言論和判斷是否適用於絕大多數情況,因此他們的言論很多時候傷害了很多人。他們偏執的認為自己說的是對的,可沒有想到可能在別人那裡是錯誤的,他非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以為自己說出了真相和至理,這因此要求一個人在發出見解的時候,要考慮的足夠全面。

但這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就看到很多人雖然擁有不低的學歷、身份和職位,但他們的言論很多時候往往也是謬論百出,驚世駭俗。他們讀的書越多,反而越扭曲和無知,這是因為知識無法替代塑造他的環境。而這就是思考的重要性所在,自我思考,自我批判都是要力圖避免我們有時出現偏激、錯誤與不合理的判斷見解。

顯然,某季、某許這些學生乃是因為不具備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才會發出那些極端的、錯誤的驚世駭俗之言,因為他們幼稚的心智和思考能力沒有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言論是否合理,將會引發何種社會反應,一個心智稍微成熟的人如何會發表這種言論呢?儘管糧食滋養了他們的身體,但卻沒有滋養他們的大腦。

如此來看,對知識的運用和理解依然是少部分人的專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 讀書越多越無知,那還讀書嗎
    我聽了他的話,汗下涔涔,因為當時我帶的課叫《人文原著選讀》課,恰恰就是關於讀書的課,要帶著學生閱讀人文學科的原著,讓那些十八九歲的孩子捧讀論語,孟子,哲學史……分組研討,演講辯論,話劇小品、做遊戲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讀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 終於知道為什麼越讀書少的女生,追她的人越多了
    有人說,讀書多的女生,學到的知識多,不好糊弄。讀書可以使人明智,當一個女生讀書讀的越多,學歷越高的時候,就不容易被糊弄,這也正是很多研究生、博士後畢業幾年很難成家的原因吧!理解了這句扭曲的話當中所指的「德」是什麼,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男人不願意找讀書多的女人。讀書越多的女生年齡越大,讀完研究生畢業就二十五六歲了,要是再讀博士的話,畢業也得30歲左右了,已經遠遠錯過了20歲左右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最佳年紀了。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讀書不只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觀念,還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讀書不只是單純的看書,還包括學習各種知識,而且現在很多成年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又重新拾起了書本,甚至重新回到學校去提升自己。
  • 層次越高的人,越愛讀書
    【MBA中國網訊】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最不可缺的就是想像力,讀書是使人思想變得豐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 閱讀的差距會決定收入的差距,年收入越低的人,越會覺得自己「沒時間讀書」,「沒時間進書店」「沒閒錢買書」,而收入越高層次越高越忙碌的人,越是經常讀書。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卡夫卡說:「一本書就像一把利斧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 劉一濤說財商:為什麼有的人很少讀書反而過得比你好?
    前些年,讀書無用論盛行。你的老同學聚會,或許也有這樣一種悲涼的酸楚:極沒文化的髮小,居然成了大款。那些讀了十七八年書的,除了學位啥也沒有。他們給你倒上茅臺酒、遞來中華煙,再送你一句加了冰塊的風涼話:讀書能當飯吃啊?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讀書是普通人,最廉價的成長方式」:保有讀書習慣的四個益處
    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被讀書無用的理論所困,總是覺得讀書沒有好處,甚至引用企業家的話,在他們成功後,他們根本不讀書。但我認為,人雖然不讀書,但他仍在學習,思考仍在進步。人們可以經常與各行各業的大師進行深入交談。
  • 讀書越多,越擅長閱讀?
    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說——娃讀了很多書,但是閱讀理解還是不行,這是為什麼。難道不是「讀書越多,越擅長閱讀嗎?」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愛讀書?」告訴你2個原因,3個讀書技巧
    01為什麼越是成功的人,越愛讀書無一例外,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喜愛讀書。那麼你一定有疑問,難道讀書就一定能成功嗎?不,讀書並不是所謂「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敢肯定的說,越喜愛讀書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越能比普通人更深入一層。
  • 鼓吹讀書無用論的那些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有用?
    特別是最近幾年,這種思想越來越影響很多人。那麼是哪些人在提起過讀書無用論呢?一、一些人云亦云的那些人;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一切以金錢為主,鄉情,信任,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在金錢的衝擊下變得支離破碎。鼓吹讀書無用論是一種對知識的不屑,用金錢衡量著世間的一切,價值觀的不同,另外由於投資和回報率很難的問題。
  • 讀書為什麼那麼重要?康熙皇帝說了「三個理由」
    讀書為何那麼重要?漢樂府詩給出的答案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從小不知道努力學習,長大之後就等著獨自嘆息吧!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生存技能,在社會上確實寸步難行。讀書適合各個層次的人。
  •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學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我媽媽非得讓我讀書;有的說,不為什麼,我就喜歡讀書;更多的是說想找個好工作。 我們這代人,很多都是讀了十幾二十幾年的書,   近日,有初中教師在自己的班級做了比較有意思的一個問卷調查,問卷中只有一個問題: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 為什麼要讓孩子多讀書?讀書,是為了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雖然說這也是讀書的意義之一,但也確實顯得有些膚淺,所以也有這麼一些言論:985重點大學出來的人,最後也是要給專科畢業的人打工。於是,「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又開始在很多人的心中紮根。簡單一點來說,讀的書越少,生活的階層越低,吃的苦也就越多。
  • 收入越高,越愛讀書:說到底,讀書就是一條人生捷徑
    受朋友之邀,最近去參加了一些活動和會議,去得多了,慢慢也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收入高的人,往往越喜歡讀書學習,跟他們溝通起來越輕鬆簡單。比如,有一個是高管會議,無論主持人拋出什麼樣的問題,有個三十幾歲的女高管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世界讀書日:為什麼要讀書?這20句話,就是最好的回答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根據人民日報公布的數據,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年閱讀量為8.91本,近三成人有聽書的習慣,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認為閱讀量少。0-8周歲兒童的家長平均每年帶孩子逛書店2.87次。很多人現在依然有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 中國大學的現實: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學生讀書越少
    大學層次越低,上課越多;大學層次越低,學生讀書越少。事實上,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基本上是一流大學,而「教學型大學」基本上是三流大學。「研究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強調學生自己讀書思考,「教學型大學」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上課。
  • 為什麼讀書?
    現在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揀定了三個演講題目。我看第二題目「怎樣讀書」很有興味,第三題目「讀什麼書」更有興味,第一題目無法講,為什麼讀書,連小孩子都知道,講起來很難為情,而且也講不好。所以我今天講這個題目,不免要侵犯其餘兩個題目的範圍,不過我仍舊要為其餘兩位演講的人留一些餘地。現在我就把這個題目來試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