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說:「一本書就像一把利斧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的就是用富有生趣的靈魂去武裝我們自己來面對這苦難的世界。
中國古代皇帝宋真宗在《歷學篇》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 」,這也是我們從小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乃至高中大學生活每個人都在跟你說的話。把書讀好就能夠考上好的大學,能夠找到好的工作,能夠獲得經濟富裕的生活。這些完全沒有錯誤,但我們時不時就完全套進去了這樣一個讀書的誤區,將這種功利性的讀書奉為神靈,以為這種讀書能夠拯救一切。
事實上,面對生活的挫折和失敗,我們更需要的是人生的勇氣,去坦然接受並按照自己可能未知的軌跡勇敢前進。考試書本裡的知識不會告訴你去如何面對失敗,去如何面對人生的變故,這種面對挫折的勇氣不是成功主義價值觀的讀書能夠給與的,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開啟智慧的大門。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因為書裡全都是跳動的、活生生的有趣的靈魂,讓自己沉浸在這些有趣的靈魂中,汲取生命的養分,你會從心底發出勇敢和正直的信念。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不是去瞧不起誰,你會發現越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你就越發感覺到他的謙卑和低調。知識的汲取開始給與人的是一種認知的優越感,很容易讓人產生虛榮和無知的炫耀,但閱讀的矛盾在於你讀的書越多,你發現你不知道的東西越多,這裡甚至也遏制了你內心本有的知識的優越感。人生就像一座孤島,你的閱讀認知就像海岸線,你閱讀到的接觸到的海岸線越寬廣,你人生小島的面積成倍的增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有趣靈魂的大山上,你看到了以往你永遠也不可奢望的美景。什麼人生挫折,什麼人生悲情,難道還有人能夠永遠一帆風順嗎?當你看透這一點,你便坦然接受,像拍完一部電影般,認真拍完剩下的精彩。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們要讀什麼書,這也是我常常詢問自己的問題。讀書可以體驗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去選擇經典的書來讀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另外我們也需要去挑戰一些我們自己舒適區外的書籍,不斷拓展自己的視野,在人生不短不長的幾十年裡,興許可以找到自己永恆的一些東西出來。讀書,創造輸出,死後一抔黃土什麼也帶不走,留下的卻可以是有趣的靈魂。
點擊「在看」和「關注」是對我的一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