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曾這樣說:「讀史讓人明智,讀詩讓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智者交談。」短短的幾個小時讀書時間,細嚼慢咽「尋出一種趣味」,它將會為你的人生提供無盡的寶藏。
如今武漢疫情嚴峻,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為什麼要讀書?
如果你的孩子問你:"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
這在從前就是一個很虛很空的問題,我們可能會說「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為了改變我們的現狀……」或者說「怡情、養性、漲知識……」無論從那個角度回答,我們的答案都顯得那麼蒼白。
但是在今天,經歷了武漢疫情的我們,卻有了最生動的例子。
你可以堅定地告訴他:要做一個像鍾教授、李蘭娟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只能害怕,而是可以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病魔,救人於水火。
看看當今世界,為什麼美國可以看誰不爽,就打壓誰?看伊朗的將軍不順眼就可以在伊朗的家門口暗殺人家,他們的底氣不就是讀書多,掌握的科技先進嗎?
再想想我們的近現代史,不就是因為讀書少,不掌握先進科技吃的虧嗎?
我們國家需要的是千千萬萬個像鍾南山院士那樣讀書多,掌握先進知識的人。
有一天,我在南京換乘高鐵,環顧四周,霓虹璀璨,人潮洶湧,列車穿梭如電,我突然有一種感覺,好像突然明白了點什麼。我的腦海中像過電影一樣閃過——我們的歷史是怎麼從夏商周一直走到唐宋元明清的;我們的國家在近代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封閉落後,又怎樣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繁榮復興的;人類是怎樣通過無數偉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世界上曾有過燦若星河的偉大政治家、藝術家、科學家……
讀書是成本最低,進步最快的途徑,而且人人可以做到,不受學歷、文化基礎、性格的限制,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讀書賺錢。從2017年起,我每年都讀差不多200本書,不僅使自己的寫作水平得到不斷提高,而且利用讀書實現了變現,為什麼要多讀書、多看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解析:
有句話說的好: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也是成長速度最多的捷徑,並且通過讀書可以不斷的提高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打比方來說,你是一個沒有特長,沒有基礎,學歷也不太高的人,又想取得快速成長,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話。就可以通過多讀書來改變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讀書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對事物的一些認識,並且思維會越來越開闊。這樣堅持下去,個人無論是素養還是能力都會得到逐步的提升。
讀書讓我們的思路更開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不過我們也要明白,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所謂真正的讀書人一定是要將讀書後的經驗轉化為能力的。
如何去衡量知識是否轉化為能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學到的知識是否變現?比方說,你讀書後的知識有沒有增加你的收入?能不能幫你實現更高職位的晉升?可不可以利用讀書來變現。
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算是真的會讀書。所以說我們提倡的多讀書和多看書都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對的事情持續深耕,用更自由、更自主的方式去享受閱讀帶來的獎勵,這個獎勵可以是物質上的豐裕,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愉悅。
讀書是一種責任。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是一種責任。我們國家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