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一例外,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喜愛讀書。
比爾·蓋茨平均每天閱讀超過3個小時;年輕的扎克伯格從2015年起,便堅持每兩周讀完一本書;投資人巴菲特一直被合伙人戲稱為「行走的圖書」,因為他天要看超過500頁的文字。
那麼你一定有疑問,難道讀書就一定能成功嗎?
不,讀書並不是所謂「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敢肯定的說,越喜愛讀書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越能比普通人更深入一層。
如果要用一個更貼切的說法來形容,可能就像之前跟大家分享過一個法則,「黃金思維圈」。
我們可以人的思考層次劃分為3個同心的範圍,最外圈則是「what」,它表示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我們腦子裡面的第一反應,是「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這是一種最淺層的思考。
而處於中間圈層的則是「how」,它表示我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要如何完成這件事情?」
它比前面的「what」,則要多思考了一個層次。
當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圈層是「why」,即對於當前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去做它?」
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也是解決問題時,最能直達問題本質,並快速找到解決根治方法的方式。
因為只有深究問題的根源動力,做起事情來才更容易做到以始為終。
說到這裡,你應該能夠清晰的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
也就是說,隨著讀書數量和質量的增長,讀書不僅能夠給我們提供一些實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我們的思考方式,進行更新和優化。
會讀書的人會思考
董卿曾經分享過自己的讀書方式,她自曝每天睡前一定要看書,有一天不看書,心裡就會痒痒的。
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的她,優雅、知性、會說話,一直都是她身上的完美標籤。
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不是指開口就能引經據典,把所有名句名言都給闡述一遍,而是在恰當的地方,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思想的點睛之筆。
「出口成章」背後對應的,是一個會思考的靈魂。
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人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有更多。就像我們常說的,學海無涯,它是沒有盡頭。
而越是喜歡讀書的人,越能感受到知識帶給人的力量。
很多時候,優秀與普通之間,差的只是對事物不同的認知程度。
而本質上,你在生活中遇到和產生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從前人的思考和分享中,找到答案。
俞敏洪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每天也在看書,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讀書不僅讓他保持思考,保持嚴謹的態度,也給他帶來了不斷地成長。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認為,我們應該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這樣才能在生活中不斷獲得成長。
讀書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經過深度學習,從內而外,去更新我們過往的舊有思維,獲得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新角度和靈感。
讀書就應該會讀書、讀好書。
一本真正適合我們的書,其實是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困擾。
會讀書的人,不會漫無目的的讀書,而是從當下出發,選擇自己最需要的那一本。
那麼說到這,書這麼多,如何才能在茫茫的書海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呢?以下我將結合自己的讀書經歷,分享讀書中需要注意的3個點:
1、有目標
我們所說的「以始為終」,就是要求我們要始終圍繞一個目標,去解決問題。
讀書也是一樣,如果不知道自己應該讀什麼書,不妨先思考一下,近期自己遇到的棘手、又解決不了的問題,又或者是最近讓你心煩的一件事。
當然,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我們要快速地幫自己解決掉這個問題,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那怎麼做呢?
找一本可以解決你當下問題的好書,然後研讀它。
比如你最近總是莫名感到心煩,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來自生活或工作的某些問題,導致你開始變得有些焦慮,
那麼你就應該針對「焦慮」這個問題,找到一本能夠幫助你分析焦慮來源、產生原因和如何有效緩解焦慮方法的書。
想要解決焦慮,就應該從問題的背後,去探尋焦慮產生的真正原因,並學會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比如我看過的一本《身份的焦慮》就是從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解讀人為什麼會產生焦慮的書。而再比如《情緒急救》一書,則從情緒角度出發,詳細解讀精神創傷、內疚、孤獨、失敗和自卑等不良情緒,並提供了一些相應的實操方法和建議。
以解決自身問題為起點,去閱讀相應的書籍,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實踐和驗證,這樣的方式,也是最有用的讀書方式。
2、會挑書
比爾蓋茨每年都會在自己的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己一年的書單。而很多人都會從他的書單中,去再次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會讀書的人,同時也是最會挑書的人。
書同樣也存在魚龍混的現象,當看到一些老生常談,寫得文縐縐、頭頭是道,但是沒有一點實用價值的書,你就會恨不得想把那本書給扔到垃圾桶裡,悔恨浪費了不該浪費的時間。
那麼有什麼好的挑書方法嗎?
當然有,根據自己閱讀的實際操作,我大概給出以下三個篩書小技巧:
讀經典:去閱讀各個領域裡最經典的書,就一定不會浪費你的時間。
讀經典就像在修建某個領域的地基一樣,當你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閱讀其他擴散型、泛領域的書籍,會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觀點,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積累,去思考和聯繫書與書之間的不同知識點。
篩書單:還可以從哪裡找書單呢?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去豆瓣、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平臺,直接搜索相關話題的帖子,然後找出分享頻率比較高的書籍。
如果你有經常關注某個領域的大V,在刷到其分享的書單是,也可以立即把它保存起來,方便日後的篩選。
還有最後一種找書方法,也是最能夠在某個領域得到深入學習的方法。
就是在你閱讀完一本非常好的書時,把書中作者提到的、對他的觀點具有影響性的書籍,記錄下來。
通常在書的中間,會出現一些用來力證作者觀點的書籍,還有在書籍結尾處的附錄裡,用心的作者,也會把自己讀過的書單和引用書單,匯總在最後。
而這對於讀到這本書的人來說,就是一列很好的書單了。
初閱讀:找到書後,最好是能第一時間把這本書快速的翻閱一遍。具體怎麼做呢?
看封面、看目錄、看序言、看重點章節中的關鍵詞,一般按照這樣的順序用十幾二十分鐘的時間快速翻閱一遍,基本上你就能確定這本書,是不是你該讀的書了。
3、會吸納
讀了就忘,是很多讀書人最大的困擾。
因為沒有把讀過的內容用到實處,就算再好的知識,也會隨著時間慢慢被遺忘,最後就成了所謂的「讀書無用」。
想讓讀書有用,就得先把知識給用起來。
我們知道學習也有金字塔,越是具有主動性的學習方式,就越能幫助我們記住要學習的內容。
而處在塔尖最頂端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會別人」。
當然我們不用真的做到一對一那樣去教會別人,其實生活中通過很多簡單的方式,就能達到主動學習的效果。
比如當你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你可以把這本你覺得不錯的書籍推薦給別人,然後向他說明這本書大概講的是什麼內容?為什麼是這樣?作者是怎麼做?
如果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把這本書表達清楚,並引起別人的興趣,說明你對這本書也有了自己的咀嚼和消化了。
當然,在社交網絡發達的今天,你可以把讀過的書寫成一篇精心製作過的文章,然後發布到平臺上,最後看看大眾的反饋,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樣,從輸入到輸出,就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當然有實踐才是重點,然後就是在行動中,慢慢吸納其學到的知識,並用上它。
這就是越優秀的人,越喜愛讀書的真正原因。
知道了這點,你還不趕緊行動起來嗎!
我是金小牛,聚焦個人成長和職場提升,擅長學習,輸出乾貨!
歡迎來關注我,持續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