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書越不會讀書?利用「關鍵詞」「預設目標」提升學習效率

2020-12-12 汨羅江上一葉舟

最近,很多書友向我抱怨自己「越讀書越不會讀書」——讀書速度上不去,書本上的內容進不到自己的腦子裡。特別是拿到一本新書,剛開始簡直是龜速閱讀,要好長時間才能稍微提高點速度,但前邊的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一開始他們以為自己的讀書方法出現了問題。於是嘗試過很多快速的閱讀方法,可結果要麼根本不匹配,囫圇吞棗的讀完全書,轉眼就忘;要麼乾脆無法進行,本就難以理解的書本內容,在快速閱讀技巧下根本就如同天書,不知所云。後來他們就將問題歸結到理解能力不足上。逐字精讀,內容摘抄,做思維導圖,歸納知識點目錄,一套功夫下來對書本的理解上的確提高不少,但讀書的效率卻連龜速都不如。

為什麼「越讀書越不會讀書」?

原因肯定與他們的讀書方法和理解能力不足無關,否則他們也不會如此喜愛讀書並堅持下去,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錯誤的讀書習慣。據我觀察,他們中很多人拿到新書後直接就開始閱讀,很少有人會預先對這本新書進行了解。殊不知,就是因為這份陌生感導致他們讀書越發困難和遲緩。

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讀書是一種探索新知的行為,就如同置身於漆黑的迷宮中摸索前行。這時你最迫切需要什麼?答案當然是「光明」與「方向」。「光明」可以照亮我們周邊的環境;而「方向」則是帶領我們走出迷宮最重要的依仗。那些向我抱怨的書友,就是因為沒有預先對新書進行了解,而是直接開始閱讀,這就像置身於漆黑的迷宮中,沒有「光明」和「方向」的指導——自己身處何地?哪條路才能通往目的地?不能實時掌握這些情況,在漆黑環境中迷路、摸索前行是必然的,對應就是讀書慢,記不住的後果。

如何找尋「光明」?

以我對讀書的理解,照亮周邊環境的光明來自於書籍的「關鍵詞」,找到這本書的「關鍵詞」,你就能知道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帶著這些認知去讀書,就如同隨身帶著「手電筒」,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照亮周邊的「環境」。

如何找到一本書的「關鍵詞」?

我們不妨通過逆向思維思考一下。當你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選書,最先注意到的是什麼?當然是書名和書本封面。轉變一下視角:假如你是作者,想要賣出這本書,一定會將這本書的最大賣點儘可能第一時間讓讀者看到。於是我們得出以下結論——一本書的最大賣點就藏在書名和書本封面,也代表著這本書的「關鍵詞」就藏在其中。

關鍵詞藏身點一:書名 (本書關鍵內容/核心價值/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關鍵詞藏身點二:封面、腰封文字(作者身份/內容背書/推介介紹)

提示大家一下:以我的經驗為了吸引讀者的購買,出版商都會把書本大量的信息都壓縮在書名或書本封面上。但如果文字太多,免不了看起來嘈雜,因此這些文字一定是本書內容的精華所在。通過它們可以幫你對全書內容有一個預先的了解,頭腦會下意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產生連結,這樣做無論在提高你的閱讀速度還是提升理解力上,效果都會翻倍。

如何獲得走出迷宮的「方向」

想要走出漆黑的迷宮,除了光明以外,你還想需要什麼?

是的,一份能夠走出迷宮的地圖。試想一下假如我們深陷迷宮,縱然看得清環境,可不知道身處何地,不知道方向在哪,依然於事無補。

如何獲得「方向」?

最好的方法就是預設目的。讀書前先預設自己想要讀的內容、讀完後想要獲得哪些提升。把這兩個目的預設好,就像隨身帶上一個指南針,任迷宮再大,只要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走,一定會走出迷宮的。

如何獲得指引方向的「指南針」?

推薦大家分四步走:

步驟一:在找到一本書的「關鍵詞」後,分別在兩張便籤紙上寫下兩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通過這本書我想獲得什麼?

步驟二:閱讀書籍簡介和目錄,過程中邊閱讀,邊思考第一步的兩個問題,將書中可能提供答案的章節、頁碼和方法寫到便籤上。

步驟三:在答案下邊如實寫出自己的難題或者需求和期望達到的目的。

步驟四:開始閱讀,過程中一旦發現與自己預設的讀書目的有出入,要麼修改目標讓它與書本內容匹配,要麼乾脆就放棄這本書。

也許你會抱怨這樣做太複雜,讀書就兩步走:第一步打開書,第二步開始讀。但我要告訴你,如果你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不能找到足以照亮周圍環境的「光明」和能帶你走出迷宮的「方向」,你一定會在漆黑的迷宮中深陷,浪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走不出來,你的一切讀書努力只能是徒勞而已。

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做一個測驗:

1.隨便去一家書店,在不看書名、封面的前提下挑選一本書;

2.隨意翻開一頁,將它完整看完;

3.問自己能不能理解這一頁的內容;

4.如果不能,回過頭看一下書名、封面和書本的簡介和目錄,接著隨便再翻一頁讀完,然後問自己看懂了嗎?

我相信在第3步的時候,大多數人就已經醒悟並開始接受這篇文章的觀點。到了第4步的時候,我想他應該完全信服了吧!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愛讀書?」告訴你2個原因,3個讀書技巧
    那麼你一定有疑問,難道讀書就一定能成功嗎?不,讀書並不是所謂「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我敢肯定的說,越喜愛讀書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越能比普通人更深入一層。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人知道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有更多。就像我們常說的,學海無涯,它是沒有盡頭。而越是喜歡讀書的人,越能感受到知識帶給人的力量。很多時候,優秀與普通之間,差的只是對事物不同的認知程度。
  • 年齡越大越感覺到讀書重要
    今天有個同事和自己說要提升自己的學歷,然後也拿到了錄取通知書,2年半後可以拿到本科學歷。同事說「剛開始參加工作的時候感覺大專就夠用了」。工作了這麼久後才發現讀書沒有止境,學歷也促使著自己保持上進和學習的心。
  • 總有人說你讀書讀傻了?這樣讀書,越學越聰明
    學習效果的瓶頸主要不在「教」,而在「學」上。老師教得在賣力,學生不上心,就等於做無用功。③讀再多的書不會用也等於白學學習者要以自我為導向、關聯經驗、強調實踐、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和內在驅動。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習從來都不是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書只是實現自我提升的一個有效手段,如何把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加以變通,關聯自己以往的經驗,靈活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現實生活遇到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書中的案例不可能照本宣科地搬到現實中來。
  • 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看看名人怎麼讀書
    關於讀書,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讀書是人生最好的增值方式;另一種認為,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即動口,又動手、動腦,大大提高了讀書效率。特別是複習時,他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邊聽邊默記,有出入馬上查書,立即糾正,再讀幾遍。
  • 《如何閱讀》:讀書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和訓練才能提升效率
    《如何閱讀》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一個已被證實的低投入高回報的學習方法,它是一本講解提高閱讀效率的書。書中提供的方法叫做普林斯頓閱讀法,這種方法能幫助你提升閱讀速度,實現在更短的時間閱讀更多書籍。這套由普林斯頓語言研究中心研發的閱讀法,已經介紹給所有常春藤聯盟校的學生使用,平均提高閱讀速度34%。
  • 同樣是讀書,為什麼有的孩子讀得津津有味,越讀越聰明?
    英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可以補天然之不足」。絕大部分父母都用讀書來補足孩子後天教育。可是同樣是讀書,為什麼有的孩子讀得津津有味,越讀越有氣質、越讀越聰明?而有的孩子卻是憨憨入睡,讀書聲越來越小、越讀離書越遠,見書如見虎呢?
  • 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 《越讀者》:讀書就像吃飯
    《如何閱讀一本書》可謂是閱讀者不可錯過的經典書籍,雖然出版於 1940 年,但文中的閱讀方法,至今依然實用。
  • 層次越高的人,越愛讀書
    【MBA中國網訊】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最不可缺的就是想像力,讀書是使人思想變得豐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 同事小聲說,不會是附庸風雅吧? 我說,不會,你注意到沒,這間書房佔據著整個別墅幾乎最好的位置,朝南,大開間,窗外正對花園的水景,在這裡看書應該很享受。
  • SQ3R讀書法提升孩子閱讀效率,將知識刻進腦海,別再怪孩子不讀書
    久而久之,她發現了一個問題,兒子的學習方法不對!看書的時候,兒子求快不求精,然後寫起作業來,就開始磕磕絆絆,這裡不會,那裡不懂。為此,小徐打電話請教了班主任:「老師,我的孩子閱讀效率很低。看過一遍書跟沒看似的,寫作業還是什麼也搞不懂。」老師回答道:「孩子閱讀效率低?
  • 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好——《憶讀書》文本教學解讀與學習活動設計
    那麼,這個思考題提示的本課的學習目標,可以表述為:快速默讀,按要求抓住關鍵詞句,梳理冰心的讀書經歷和對書進行評價的信息,把握冰心心目中好書的標準,即體會冰心先生的「多讀書」是讀了哪些書,而「讀好書」的「好書」標準是什麼。具體來說,文章第2至5自然段,作者講述了自己讀《三國演義》的經歷,從由聽舅父講故事,到自己一知半解地讀,再到由於關羽、諸葛亮的死讀讀停停,欲罷不能。
  •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達到有效讀書?
    看到後來作者寫到她讀書都會做筆記,所以基本讀過的書都能記得,並且清楚知道書裡面的內容。起初疑惑我也做筆記呢,為什麼人與人的閱讀效率相差那麼大?直到讀了日本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我才恍然大悟,我只知道一味讀書做些摘抄,不知道讀書需要理解內容才能記住,做好筆記才能提升效率。
  • 讀書沒時間?記不住?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讓你越讀越優秀
    很多人要麼不讀書,要麼是被動讀書,甚少思考過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應該怎麼讀,如何通過讀書實現能力的提升,因此很難通過讀書系統的汲取所需的知識,實現個人躍遷。那麼,怎樣讀書最有效?如何才能閱讀越優秀呢?為了能夠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證閱讀時間和效率,他總結了一套獨特的讀書技巧,涵蓋了讀書過程中的所有關鍵點。下面,就讓我們跟隨赤羽雄二,一起破解讀書困惑的迷局,掌握高效讀書「秘籍」,學習如何運用主動閱讀拿回讀書主動權。
  • 別人讀書越讀越優秀,自己讀書卻越讀越抗拒,原因是兩個錯誤認知
    讀工具書是為了提高能力,讀教科書是為了學習知識。若兩者兼顧,一方面能提高個人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還能增加個人能力。可就是這些眾所周知的道理,在你身上卻總不靈驗看看你身邊那些讀書人,他們總是能陶醉在讀書當中,無時無刻表現出自信、自由、自在的優越感。
  • 讀書越多越無知,那還讀書嗎
    近些年一些實體書店在悄然關門,讀書在淡出我們的視野嗎?一次和一位老師聊天,他剛剛下課,滿腹委屈和抱怨:他講課講的筋疲力盡,卻總有一些孩子在那兒全神貫注的玩兒手機遊戲。我聽了他的話,汗下涔涔,因為當時我帶的課叫《人文原著選讀》課,恰恰就是關於讀書的課,要帶著學生閱讀人文學科的原著,讓那些十八九歲的孩子捧讀論語,孟子,哲學史……分組研討,演講辯論,話劇小品、做遊戲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讀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 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讀書還可以這樣讀?3個方法提升讀書效率
    為了能夠勝任這份工作,作者依靠讀書學習了大量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無論工作多麼忙碌,他也堅持每個月讀10本書以上。因此,他也總結出了一套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讀書效率的方法。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一套系統、實操性高的讀書技巧。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現在人們越來越覺得讀書是很有用的,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了,不只是還在學習的學生們要讀書,就連成年人也都要多讀讀書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讀書不只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觀念,還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讀書不只是單純的看書,還包括學習各種知識,而且現在很多成年人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又重新拾起了書本,甚至重新回到學校去提升自己。
  • 請問讀書的意義在哪?讀書的用途?
    一個人對於讀書感到迷茫,首先是他不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沒有目的的學習,就會失去方向感。所以他當然會迷茫。讀書的目的分為三種,收集信息,提升學習能力,還有就是休閒消遣。這對於考試是必須的,比如你需要背誦的課文、公式定理,還有各種天文地理的基礎知識,它們不會改變,你隨時可以查找到。別以為這只是應付考試,你記住的越多,你掌握的常識也越多,那麼你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越強。
  • 人醜應該怎麼讀書——功利性讀書指南
    經常會有知友私信或邀請我回答各種各樣與讀書有關的問題:「我應該怎樣讀書?」「我應該讀哪些 書?」「我怎樣確定已經領會了書中的內容?」「為什麼我讀過書後一點也回想不起書中的內容?」「為什麼我讀過一些書後沒有得到提升?」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我試圖建立一個系統,找到一套可操作性很強的方法,來指導我們讀書。今天我把這麼長時間以來思考到的分享給大家。
  • 收入越高,越愛讀書:說到底,讀書就是一條人生捷徑
    受朋友之邀,最近去參加了一些活動和會議,去得多了,慢慢也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收入高的人,往往越喜歡讀書學習,跟他們溝通起來越輕鬆簡單。比如,有一個是高管會議,無論主持人拋出什麼樣的問題,有個三十幾歲的女高管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