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書友向我抱怨自己「越讀書越不會讀書」——讀書速度上不去,書本上的內容進不到自己的腦子裡。特別是拿到一本新書,剛開始簡直是龜速閱讀,要好長時間才能稍微提高點速度,但前邊的內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一開始他們以為自己的讀書方法出現了問題。於是嘗試過很多快速的閱讀方法,可結果要麼根本不匹配,囫圇吞棗的讀完全書,轉眼就忘;要麼乾脆無法進行,本就難以理解的書本內容,在快速閱讀技巧下根本就如同天書,不知所云。後來他們就將問題歸結到理解能力不足上。逐字精讀,內容摘抄,做思維導圖,歸納知識點目錄,一套功夫下來對書本的理解上的確提高不少,但讀書的效率卻連龜速都不如。
為什麼「越讀書越不會讀書」?
原因肯定與他們的讀書方法和理解能力不足無關,否則他們也不會如此喜愛讀書並堅持下去,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錯誤的讀書習慣。據我觀察,他們中很多人拿到新書後直接就開始閱讀,很少有人會預先對這本新書進行了解。殊不知,就是因為這份陌生感導致他們讀書越發困難和遲緩。
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讀書是一種探索新知的行為,就如同置身於漆黑的迷宮中摸索前行。這時你最迫切需要什麼?答案當然是「光明」與「方向」。「光明」可以照亮我們周邊的環境;而「方向」則是帶領我們走出迷宮最重要的依仗。那些向我抱怨的書友,就是因為沒有預先對新書進行了解,而是直接開始閱讀,這就像置身於漆黑的迷宮中,沒有「光明」和「方向」的指導——自己身處何地?哪條路才能通往目的地?不能實時掌握這些情況,在漆黑環境中迷路、摸索前行是必然的,對應就是讀書慢,記不住的後果。
如何找尋「光明」?
以我對讀書的理解,照亮周邊環境的光明來自於書籍的「關鍵詞」,找到這本書的「關鍵詞」,你就能知道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能夠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帶著這些認知去讀書,就如同隨身帶著「手電筒」,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照亮周邊的「環境」。
如何找到一本書的「關鍵詞」?
我們不妨通過逆向思維思考一下。當你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選書,最先注意到的是什麼?當然是書名和書本封面。轉變一下視角:假如你是作者,想要賣出這本書,一定會將這本書的最大賣點儘可能第一時間讓讀者看到。於是我們得出以下結論——一本書的最大賣點就藏在書名和書本封面,也代表著這本書的「關鍵詞」就藏在其中。
關鍵詞藏身點一:書名 (本書關鍵內容/核心價值/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關鍵詞藏身點二:封面、腰封文字(作者身份/內容背書/推介介紹)
提示大家一下:以我的經驗為了吸引讀者的購買,出版商都會把書本大量的信息都壓縮在書名或書本封面上。但如果文字太多,免不了看起來嘈雜,因此這些文字一定是本書內容的精華所在。通過它們可以幫你對全書內容有一個預先的了解,頭腦會下意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產生連結,這樣做無論在提高你的閱讀速度還是提升理解力上,效果都會翻倍。
如何獲得走出迷宮的「方向」
想要走出漆黑的迷宮,除了光明以外,你還想需要什麼?
是的,一份能夠走出迷宮的地圖。試想一下假如我們深陷迷宮,縱然看得清環境,可不知道身處何地,不知道方向在哪,依然於事無補。
如何獲得「方向」?
最好的方法就是預設目的。讀書前先預設自己想要讀的內容、讀完後想要獲得哪些提升。把這兩個目的預設好,就像隨身帶上一個指南針,任迷宮再大,只要沿著一個方向一直走,一定會走出迷宮的。
如何獲得指引方向的「指南針」?
推薦大家分四步走:
步驟一:在找到一本書的「關鍵詞」後,分別在兩張便籤紙上寫下兩個問題: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通過這本書我想獲得什麼?
步驟二:閱讀書籍簡介和目錄,過程中邊閱讀,邊思考第一步的兩個問題,將書中可能提供答案的章節、頁碼和方法寫到便籤上。
步驟三:在答案下邊如實寫出自己的難題或者需求和期望達到的目的。
步驟四:開始閱讀,過程中一旦發現與自己預設的讀書目的有出入,要麼修改目標讓它與書本內容匹配,要麼乾脆就放棄這本書。
也許你會抱怨這樣做太複雜,讀書就兩步走:第一步打開書,第二步開始讀。但我要告訴你,如果你在閱讀一本書之前,不能找到足以照亮周圍環境的「光明」和能帶你走出迷宮的「方向」,你一定會在漆黑的迷宮中深陷,浪費再多的時間和精力也走不出來,你的一切讀書努力只能是徒勞而已。
如果你不信的話,可以做一個測驗:
1.隨便去一家書店,在不看書名、封面的前提下挑選一本書;
2.隨意翻開一頁,將它完整看完;
3.問自己能不能理解這一頁的內容;
4.如果不能,回過頭看一下書名、封面和書本的簡介和目錄,接著隨便再翻一頁讀完,然後問自己看懂了嗎?
我相信在第3步的時候,大多數人就已經醒悟並開始接受這篇文章的觀點。到了第4步的時候,我想他應該完全信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