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越多越無知?

2020-12-16 黃危倩

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

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

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前幾年的鳳姐,口出狂言地自稱「我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沒有任何人能夠超過我了,我現在看的都是一種社會人文類的書。比如說《知音》雜誌、或者《故事會》。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話,往前推三百年,往後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之內不會有第二個人超過我。」有學問者只會一笑而過,正如巴甫洛夫曾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過,「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是炒作也好,強出頭也罷,那時候自認為無所不知的鳳姐一定是讀的書太少了。

心理學上曾有表述,人的知識,就好像一個圓,知識越少,這個圓就越小,與外界接觸就越少,然後就感覺自己的世界裡什麼都懂。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與未知的外界接觸就越多,就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人。

一個胸懷虛心、耐心、愛心的讀書人,即使擁有令人羨慕的財富,也不會有令人反感的銅臭;即使擁有令人嚮往的政治權力,也不會變成令人討厭的官僚;即使擁有令人尊敬的學術成就,也不會有令人失望的自負。

朋友們,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你就該靜下心來學習,多讀書多看報。當你感到自己無知時,不要心慌,不要迷茫,一個人無知不可怕,只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為什麼讀的書越多越無知?因為你在路上,你在進步,Keep Moving!

相關焦點

  • 讀書越多越無知,那還讀書嗎
    近些年一些實體書店在悄然關門,讀書在淡出我們的視野嗎?一次和一位老師聊天,他剛剛下課,滿腹委屈和抱怨:他講課講的筋疲力盡,卻總有一些孩子在那兒全神貫注的玩兒手機遊戲。我聽了他的話,汗下涔涔,因為當時我帶的課叫《人文原著選讀》課,恰恰就是關於讀書的課,要帶著學生閱讀人文學科的原著,讓那些十八九歲的孩子捧讀論語,孟子,哲學史……分組研討,演講辯論,話劇小品、做遊戲為了讓孩子們喜歡讀書,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為什麼有些人讀書越多,卻反而越扭曲無知?
    過去有一句話講「無知者無畏」,好像越是一個無知的人越容易發表錯誤的、偏激的言論,但那些自詡為知識精英、高等教育學子的「洞察者」們發表的言論可能證明了另一種事實。一個人沒有見識和文化的人,大家當然可以講他是無知。可設想,一個人有知識、有文化就是「有知」了麼?歸根結底,這是在拷問知識和文化讓人知道了什麼?
  • 人讀書越多,見識越多,經歷越多,才越發覺得自知甚少
    可能有的人會發現,當你讀的書越多,看過的東西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會發現這個世界還有非常廣闊的領域是你從未接觸過的,還有非常多的東西,你根本不了解,還有非常專業的知識,你一竅不通。只有真正認真讀書學習的人,就會有這種感覺,接觸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和淺薄,然後就越想知道更多。
  • 終於知道為什麼越讀書少的女生,追她的人越多了
    有人說,讀書多的女生,學到的知識多,不好糊弄。讀書可以使人明智,當一個女生讀書讀的越多,學歷越高的時候,就不容易被糊弄,這也正是很多研究生、博士後畢業幾年很難成家的原因吧!理解了這句扭曲的話當中所指的「德」是什麼,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男人不願意找讀書多的女人。讀書越多的女生年齡越大,讀完研究生畢業就二十五六歲了,要是再讀博士的話,畢業也得30歲左右了,已經遠遠錯過了20歲左右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的最佳年紀了。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03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這兩個圓圈的外圍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芝諾的觀點,此後被總結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 學問越多越謙虛,越能認識自己的無知
    學問越多的人越謙虛,因為越努力,越用功,就越知道世界的無窮,知識的廣博與精深,同時也越清楚自己的局限與邊界。《論語·子罕篇》,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一個懂得說「我不知道」的人,首先是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次是有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和智慧。在人類生命的發展史中,人們積累了漫如長河的文明,構建了燦若星空的文化,但若將其置於地球生命的成長,或放置於浩瀚的宇宙,卻顯得及其有限。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03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為什麼你懂得越多,越不快樂?
    最近在系統地學習寫作,發現隨著學習的推進,對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知道得越多,我卻越焦慮了。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自由暢快。但當越來越知道寫文的思維、邏輯、細節要求時,我只覺得呼吸困難。「我以為寫作有天賦,可能是因為無知吧?」一起在寫作班學習的同學,還說因寫不出一篇「好文」而在家失聲痛哭過。而她明明文筆、格局、見解在我看來都非常優秀。這讓我我深深的感受到:越成長、懂得越多,其實越容易不快樂。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他們於1999年12月合作完成了一篇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杜寧和克魯格耐心地闡述了「越差越牛B,越強越謙虛」的道理。杜寧和克魯格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他們讓被試給自己的能力打分,其中包括邏輯推理、情商、對愛滋病的了解等題目。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所以迷之自信的與人爭吵也是發生得越多。
  •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卡夫卡說:「一本書就像一把利斧劈開我們冰封的內心」,對,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 孫凌768|學習越多,越覺得自身的無知
    當然我的無知不僅如此,還有關於被稱為史上的「兩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關於王陽明,以及其的心學,我直到最近一年才逐步學習了解。這真的是我個人認知裡,極大的缺陷。比無知更可怕的則是,我們不知道自己無知,也被稱為「元無知」。讀書、學習,在我看來,最大的效用,就是時刻讓我們感受到自身的無知,從而謙卑的面對這個世界。
  • 層次越高的人,越愛讀書
    【MBA中國網訊】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最不可缺的就是想像力,讀書是使人思想變得豐富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 閱讀的差距會決定收入的差距,年收入越低的人,越會覺得自己「沒時間讀書」,「沒時間進書店」「沒閒錢買書」,而收入越高層次越高越忙碌的人,越是經常讀書。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以下圖文源自網絡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為什麼這麼說呢?最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偶有所得,拿出來「現現」,貽笑大方,權當茶餘飯後的聊天吧。我稱之為我們的無知之環。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當自己無意間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一個詞「薛丁格的貓」。自己之前是知道有這麼個東西的,但是也就是僅限於知道而已。
  • 讀的書越多,越能感到自己的無知和愚昧
    最近無論是讀書、思考還是寫作,有一種特別深刻的體會。感覺生命猶如一張網,所謂的求知、學習和成長,只不過是一種補網的過程。很多時候人的意識、認知、觀點,是斷裂的,是不全面的,是存在漏洞的。有時我們片面地抓住某一點,以為是事物的全面或者真相,以此說教別人,以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許多。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 讀書越多,越擅長閱讀?
    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說——娃讀了很多書,但是閱讀理解還是不行,這是為什麼。難道不是「讀書越多,越擅長閱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