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然後覺得自己挺牛逼的,讀了很多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通古今也能知道個大概,於是內心有點小驕傲。
直到最近開始刻意寫點東西,才發現知之甚少,井底之蛙肚子裡的墨水太少,以至於寫不出好文。
有人說讀書就像登山,站的越高看的越遠,看的範圍也越廣,看不清楚的越多,未知的越多。
不讀書就像待在井底下,環顧四周就是那點地方以為自己全知全能了。等走出了井底才發現井外世界的廣大,這些對自己來說是陌生的,於是覺得自己無知。
前幾年的鳳姐,口出狂言地自稱「我九歲博覽群書,二十歲達到頂峰,沒有任何人能夠超過我了,我現在看的都是一種社會人文類的書。比如說《知音》雜誌、或者《故事會》。以我的智商和以我的能力的話,往前推三百年,往後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之內不會有第二個人超過我。」有學問者只會一笑而過,正如巴甫洛夫曾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過,「無論在什麼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是炒作也好,強出頭也罷,那時候自認為無所不知的鳳姐一定是讀的書太少了。
心理學上曾有表述,人的知識,就好像一個圓,知識越少,這個圓就越小,與外界接觸就越少,然後就感覺自己的世界裡什麼都懂。知識越多,這個圓就越大,與未知的外界接觸就越多,就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讚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人。
一個胸懷虛心、耐心、愛心的讀書人,即使擁有令人羨慕的財富,也不會有令人反感的銅臭;即使擁有令人嚮往的政治權力,也不會變成令人討厭的官僚;即使擁有令人尊敬的學術成就,也不會有令人失望的自負。
朋友們,當你的才華撐不起野心時,你就該靜下心來學習,多讀書多看報。當你感到自己無知時,不要心慌,不要迷茫,一個人無知不可怕,只有正視自己的無知,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好書讀得越多越讓人感到無知」。為什麼讀的書越多越無知?因為你在路上,你在進步,Keep Mo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