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2020-12-11 騰訊網

以下圖文源自網絡

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

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1995年的一天,一個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搖大擺地搶劫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銀行。當他被捕後,看著監控錄像突然難以置信地說:「可我臉上是抹了檸檬汁的啊!」

原來,有人曾告訴他,只要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能隱身。對此,他深信不疑。

這種腦子對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請別罵他「傻叉」,他可能會覺得很委屈,或者還會理直氣壯地反駁你。

這並不是個笑話,而是個真實存在的心理現象。也並非極端少數,反而無處不在。

1999年,兩位心理學家Dunning和Kruger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結果震驚地發現: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們把這個現象稱之為「達克效應」(也叫鄧寧-克魯格效應)——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又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這一現象其實細思極恐,因為我們也許都在高估自己還不自知。

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個女孩,問:「你們覺得Doctor Shlomo樂隊怎麼樣?」

「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沒錯,今年特別燥!」

但是,這個樂隊名是記者編出來的,取名自一部百老匯歌劇———其實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

「去參加音樂節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們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新的內容是什麼。」

這就是典型的「達克效應」,生活中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比如有的人對任何話題都能侃侃而談,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聽者的我們,有些領域確實所知不多,都判斷不了他說的有幾分真假。

要麼一臉懵地崇拜,要麼鄙視他裝。但換個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個自以為是的嘴炮

可能了解過一兩個詞,就能自己誇口出一門學問。

這種人,在知識洪流的「尾氣」裡中毒太深,出現幻覺了。

宋朝有一個叫鍾弱翁的縣令寫得一手爛書法,卻自認為很好。

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

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讓自己重新賜字。

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

然而,擦去灰塵後發現,落款赫然寫著一代書法大家顏真卿的名字。

鍾弱翁尷尬了一會兒,又對僚屬們說:「這麼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時候,對於一些自信十足的腦殘,又無從指責時,靜靜看著就好——他早晚會被狠狠打臉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的學生有一次請教說:「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並指著這兩個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

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範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麼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芝諾的觀點,此後被總結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想想自己剛了解某一事物的時候,總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比如剛學會吹響笛子,就激動地覺得自己是個樂器天才。

但你若去問那些學了許多年樂器的人,他們往往會說,自己不擅長樂器。這並不是謙虛,而是因為當他們深鑽許多後,真的認識到了其廣博以及自己的許多欠缺。

所謂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懷疑人生。

隨著學習的繼續深入,大多數人會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這其實是才是一個很合理的過程——在經歷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後,才終於對自己的能力有較為準確的認識。

無知五分之一法則」

美國的《赫芬頓》郵報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向公眾提出一些非常離譜的觀念,比如太陽圍繞地球轉,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資方式,個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讓他們做判斷。

但是結果卻表明,每一條離譜的觀念,都有20%左右的人會盲目相信。

這就是著名的無知五分之一法則」,也就是說無論一個觀念多麼的離譜可笑,在全世界總會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知識的匱乏、或者說認知的障礙,看起來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不要與思維不在一個層面上的人爭辯,那只能是雞同鴨講。

當年,孔子忍著噁心奉承兩個毫無學識的老頭,就是深知這點,「遇到這樣的人,趕緊哄騙他們早早滾蛋就是了。還招惹他們幹什麼?」

所以人們常說,對付SB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並把他培養成一個大SB。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因為你糾正TA的結果可能就是得罪TA。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網絡互噴當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都確信無疑。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夜讀丨越是愚蠢的人,卻越「自信滿滿」
    人人都知道自信的重要性。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固然是好事,可當自信過了度,變成了盲目自信,自信就成了自負。自信與自負,只一字之差,卻悖文甚遠。越沒能力,越容易高估自己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越是聰明的人,越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之處。能力越低的人,由於自我認識不足,越容易過度自信,錯誤高估自己。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高估自己。冒充者症候群「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 越傲慢的人,越是對他的無知一無所知
    傲慢的人,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所有的人都是傲慢與偏見的!別不信。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鄙視鏈,玩知乎的看不起玩微博的,玩抖音的看不起玩快手的。其實我們是如此無知。對知識的無知,對領域的無知,對別人的無知而無法理解。人總是各種主觀判斷,由無知而生出傲慢。而且越是傲慢的人,越是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我們的認知都是片面的真相!為什麼人會片面呢?人所見所知都是非常有限。
  • 二大爺|為什麼越無知越自信,還喜歡陰謀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大爺Alex,ID:liuming45773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哲學家羅素名言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effect),說的是由於認知偏差,越愚蠢的人,越難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 為什麼有些人越無知越自信?達克效應,有趣有料……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信?然而智者的內心卻總是充滿懷疑?包括在我們周邊,你也會經常發現這種現象,有些人明明自己認知有限,卻在人群中表現出博學多才的形象,滔滔不絕的輸出自己的觀點;往往見過世面,對事物了解更多的人反而很低調。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
  • 「搞笑諾貝爾」的一個科學解釋:越不懂的人越自信,無知反成資本
    生活中有很多像這兩個女孩一樣的人,其實自己懂的並不多,但是因為是在音樂節這種地方,所以會覺得自己是那種很懂音樂的人,於是在和別人談論的時候很容易不懂裝懂,表現出自己很自信的樣子。而且越是不懂的人談論的興致越是高昂,似乎比真正有學識的人懂的還多,這一切都源於他們的自信。
  • 越無知越自信!這種認知偏差,必須糾正,才能走向開悟之坡
    一、達克效應告訴我們,往往越無知越自信我從事銷售工作已經10年。當我還是一個普通銷售人員的時候,曾連續三年獲得公司銷售冠軍。那時候我內心非常鄙視我的直屬領導李總。在我看來,李總沒文化沒才華,對上只會溜須拍馬,對下蠻橫不講情面,背地裡我們都把他稱之為李閻王。
  • 達克效應,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以為是
    正如達爾文說,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俗話說,「無知者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指的都是杜寧-克魯格效應。達爾文說:「自信更經常來自無知而不見得是來自有知。」羅素也曾說過:「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情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他們闡述的是和杜寧-克魯格效應一樣的道理。
  • 漲知識|日本粉、法國粉、國產粉的區別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高筋粉大多都是從美國和加拿大生產出來的,烤出來會有很好的彈力,所以比較適合吐司麵包 ,國內的小麥粉整個的蛋白質含量並不是很高不適合用於製作麵包。還有由於小麥加工技術的原因,也使小麥粉製作麵包的特性並沒有那麼優質。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達克效應: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測試結果顯示,分高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都比實際排名低,分低的演員給自己的排名卻普遍都比自己實際排名高,就連得分最後一名演員,給自己的排名竟然是第七名,這是何等的自信啊!!!但是這種自信並不是因為自己在這一領域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帶來的,沒錯,無知比知識,更容易讓人產生自信。 這麼有趣的心理現象,怎麼會逃過心理學家們的法眼呢?
  • 為什麼越學習越感覺自己無知?
    這是必須成長的第 110 篇原創文章越是那些知識淵博的人越是會說自己越無知?!為什麼這麼說呢?最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偶有所得,拿出來「現現」,貽笑大方,權當茶餘飯後的聊天吧。我稱之為我們的無知之環。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當自己無意間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的一篇文章,上面提到了一個詞「薛丁格的貓」。自己之前是知道有這麼個東西的,但是也就是僅限於知道而已。
  • 槓精的形成原理:為什麼越愚蠢的人反而越自信
    原因在於他過度自信,先是高估自己吃洋蔥的能力,又高估自己忍受鞭打的能力,結果做出兩個很糟糕的選擇,給自己帶來兩種額外的痛苦。其實,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由於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決策失誤,嘗到許多不必要的苦頭。在人們的印象中,總以為智商高的聰明人才會自信,但科學研究表明,越愚蠢的人越自信:傻叉不自知!
  • 手衝咖啡為什麼不能用細粉 手衝咖啡豆研磨度 手衝咖啡需要篩粉嗎
    點擊關注 | 咖評 vdailycom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喝咖啡了,也會買一些器具在家裡衝泡,但是對於一些初學者來說,縱使熱情高漲,仍不免無法精準掌握正確衝煮的技巧,以致無法展現咖啡的美好風味,就經常有小夥伴就來前街咖啡問,為什麼在家自己衝煮沒辦法衝出在你們前街喝到的味道
  • 心理學研究發現:越愚蠢的人越容易自信
    對此,維基百科對「達克效應」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越是愚蠢的人反而認為自己越厲害,他們錯誤的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表現的更好,而這種錯誤認知來自於這些低水平的人缺乏辨別自身不足的能力,因此,他們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 做過那麼多的麵包,日本粉、法國粉、國產粉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終於明白了!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根據蛋白質的含量來區分小麥粉的種類。所以越是強力的麵筋越是需要水和長時間的揉捏。同樣,要使小麥粉筋道十足就越是需要蛋白質含量高與長時間的揉捏攪拌。而溫度越低則形成麵筋的時間越長,相反越是溫度高越是容易形成麵筋。
  • 投資為什麼很難進步——越不懂,越自信
    丨鄧寧-克魯格效應為什麼股市,還有許多其他行業,比如創業,大部分人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的呢,這個原因就是越不懂,越自信。他們為什麼這麼自信,不假思索就把和股票相關的人打上不好的烙印,因為越不懂,越自信。他們不懂買入股票就是持有企業一部分的股權,他們認為那只是一個抽獎代碼,他們不懂持有茅臺,平安、格力、騰訊等優質企業的股權,比街邊開間小店更有競爭力。因為他們不懂,所以他們非常自信的覺得,因為張三、李四買股票都虧錢了,所以股票肯定是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