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傲慢的人,越是對他的無知一無所知

2020-12-13 向陽宗

傲慢的人,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

所有的人都是傲慢與偏見的!別不信。

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鄙視鏈,玩知乎的看不起玩微博的,玩抖音的看不起玩快手的。寫文章的人,有「文人相輕」的說法:寫長篇的看不起寫短篇的,寫短篇的看不起寫詩歌的,寫詩歌的看不起寫散文的,寫散文的看不起寫評論的,寫評論的看不起以上所有看不上的。

其實凡是瞧不起,看不上,都由片面的認知導致的!你可別看那些冷笑話的段子簡短,可是真的要你去寫,你還真寫不出來。你別看人家網紅就是扭扭屁股,要你去,對著攝像頭說話,幾十萬粉絲,很快散淨了,每個領域都不容易!

以前我老爹總是瞧不起表哥,說他不愛學習,學習不行,然後數落他的「次毛」(差勁的土話)。後來去表哥家裡玩,看到表哥在寫作業,老爹就誇表哥多麼能學。

後來表哥不中途退學了。因為有關係,再加上他為人處事很利害,八面玲瓏,到了一家大型物流公司,坐了經理的位置,再加上自己搞點其他業務,一個月兩萬多輕輕鬆鬆,比起很多上學的人賺得都要多,可老爹卻覺得人學習不行就差勁!

以前的的人,都對上網是排斥的心理,覺得上網就是對網路遊戲上癮,上網的都是些不良少年。

當時,我姐姐們想學電腦、學上網。我老爹說那個是不正經人學的東西,就不讓姐姐們學。到了現在,沒有網絡真的感覺寸步難行。可是我幾個姐姐真的就都不會了。

我也常常瞧不起老爹的偏見,瞧不起他的不會做飯,不會整理房間,來家裡就會看電視,吃飯,睡覺,而且還整天唉聲嘆氣。

疫情期間,我回到家裡,到田間地頭轉了一圈,一下子就明白了老爹的辛苦,還有自己的傲慢、無知。

地裡活太多了,三個長長的大棚裡,滿滿的蒜苗都很大了,都在等著出售。可是娘親生病住院,只有老爹一個人起早貪黑拔蒜苗,深夜2點半就得起床,往城裡趕早市去佔地方。

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了解都是很有限的。可能我們看到一些現象,然後就把看到的部分現象當做了全部真相。

於是,我們變得偏見,傲慢。其實我們是如此無知。對知識的無知,對領域的無知,對別人的無知而無法理解。人總是各種主觀判斷,由無知而生出傲慢。而且越是傲慢的人,越是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

我們的認知都是片面的真相!

為什麼人會片面呢?

人所見所知都是非常有限。再加上文化、環境、地域帶來的差異性,帶來的認知偏差。

一個概念叫自利性偏差,所謂自利性偏差就是當一個人認定或者傾向於獲得某種結果的時候,他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搜集有利於自己所傾向的結果的證據和資料,最終來證明自己的預判和認知是正確的。

所以人都是片面認知這個客觀存在的世界。如果人再對自己的認知盲目的自信,去對待生活裡面事物,根本不去辨別信息來源的真假,全面與否,就下定了主觀判斷。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別人的不負責。

十月一教師節,應該是大家都祝福教師節日快樂的日子。但是有一個人在這一天,發表了篇微博:「XX學校XX班的XXX老師,你死了嗎?」

微博迅速躥紅,上千萬的瀏覽量,大量的回覆留言。後面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某位老師是多麼的可恨,聲討聲音引發的共鳴。

我高中時很愛學習,卻被同學冤枉,被某個老師狂閃耳光,被逼退學。一回憶起來就破口大罵恨得牙癢。

可你知道,我老爹信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不分青紅皂白,不問緣由,認為老師大罵學生就是對學生好,並對我各種辱罵,侮辱我的人格。當時正是村子裡的哥哥家結婚,很多人在場。

我老爹是這樣的人,讓我積憤難當,當面跟老爹吵了起來。我叔叔也看過很多的新聞,幫我說了一些事情。可人一旦偏見起來,形成的那種固定的認知,就很難說通!

所以傲慢的人,對事實層面的看不見,感情層面的體會不到,世界上根本也沒有什麼叫真正的感同身受。

這裡就不再舉例子了,推薦一部片子《狩獵》大家看看。當所有人都形成偏見後,哪怕真相說出來,也沒有人會在乎。就像麥可·傑克遜做了那麼多慈善事業,卻被人誣陷戀童癖。到死的第二天,誣陷者終於站出來還給了麥可真相,麥可·傑克遜並沒有猥褻他。只是麥可·傑克遜卻再也看不到真相還原的這一天。

可是到了現在,還有人把他跟戀童癖連在一起,連名人都無法避免受到別人傲慢與偏見的傷害!

人偏見形成的底層原因,就是人是有限認知這個世界的。我們看到的真相都是有限的、部分的真相。你得經歷過一些事情,你才能懂得這話的深意。

走出片面認知的重要意義

片面的認知世界,對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為什麼青春期的小孩的成長會有一個幻滅期?就是突然發現很多事是解決不了的,很多夢想是怎麼努力都實現不了的!認識到了就非常痛苦,難過!

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是全能的,當認識到了赤裸裸真實的世界後,會痛苦。可經歷過了這種成長之痛後,他們才開始真正長大。

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我們都需要走出自己片面的認知。

突破認知的局限性,無論是個人層面與自己相處,在社會層面上能抓住更多機遇,以及能夠在世界更宏大的視角中,看到世界的、人生的真相、真諦。從而更好的發展自己。更好的認識世界,從而把握世界,駕馭世界。

如何突破片面的認知世界?怎樣做呢?

首先形成一個意識:我們看到的真相都是片面的真相。認識到我們的局限性,這樣我們才會開始反思。避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就認為是全部的實相,導致下一個歪曲的結論,變得傲慢與偏見!

有一部電影《鯊海逃生》,裡面有一個小女孩叫妮可,她真的是無知者無畏。別人都說深洞潛遊是非常危險的,可是她根本意識不到。

妮可表現得在危險面前大大咧咧,帶朋友進入了水下有鯊魚的深洞中。不小心推倒了石柱,出口被堵住,最後導致姐妹被鯊魚咬死,自己也葬身鯊魚腹中。

一定要懂得,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更大的世界。

所以我們自然會變得謙遜有禮、虛懷若谷。這不是我們裝的,實在是我們真實明白了自己的無知。

第二個就是學會批判思維,和多維度思維方式。對於我們形成的很多觀點、底層的假設進行一個批判式思考。就像有本書叫《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的嗎》。

對已有觀點、認知的再思考。

自己的想法是被驗證了的嗎?真實符合規律的嗎?底層假設是什麼?釐清假設的不可靠,不合理成分。不要被假性的假設迷了雙眼,讓我們我們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偏見,而實際上並沒有充足證據證明這些觀點是對的。

第三個是更大的視野。眼界帶來的差距,是難以改變的。

我以前在很小的縣城裡打工,當時買了很多書讀,學了很多知識與技能:寫作、PS、PR……

當時同事就很奇怪我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後來我換了大一點的城市地方工作,所學的東西都能用上。那些原來都不知道有啥用的東西,竟然換了個地方,發現都很有用!

所以一定要多看好書,多與智者交往,甚至是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你就會打開更大的視野。發現原來的自己,是多麼無知。

越是發現自己的無知,你進步就越大。

結束語

最後,請明白,就算我們多維度的思考,努力的擴大視野,我們依然是片面的。

認識到我們的片面性,所以更要虛懷若谷,對於一些新的認知觀點保持綠燈思維,不要輕易下判斷。

認識到自己的片面性,也要認識到別人的片面性,學會不迷信權威。

更從我們認知到的片面知識中,把握住我們認識到的一點規律性的,屬於「真」的東西。從我們學到的一些事物的底層規律上做事,更好的把握世界、駕馭世界,成指數性發展自己。

相關焦點

  • 讀《道德經》: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努力?這個效應告訴你,認識無知是有知第一步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經常抱怨命運、羨慕別人的人,往往是遊手好閒,安於現狀,相反,那些被嫉妒和成功的人總是試圖提高自己。根據這一現象,美國貝爾電話電報公司實驗室的著名科學家、衛星通信之父約翰·皮爾斯(john pierce)提出了著名的皮爾斯定理,旨在告訴人們,要彌補這一不足,必須有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們才能取得進步。古希臘神廟裡的一位神諭說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 越迷之自信呢?
    網絡互噴當今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觀點都確信無疑。為什麼很多人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總能言之鑿鑿呢?非常自信地和別人爭吵呢?其實就是因為不自知,越知識貧乏的人,越是擁有無知的勇氣,所謂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整個道理。說得好聽點叫初生牛犢不怕虎。而且越無知的越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 心理學:一個人骨子裡越是自卑,越有這4種表現,很準!
    一個人骨子裡越是自卑,越有這四種表現。   小林曾跟我反應,每次別人一批評他的時候,他就忍不住反駁,久而久之,大家慢慢遠離他。   殊不知,真正害怕批評的人其實是一種逃避主義,是故意假裝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任何人的批評其實都是一種視角,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與看清事情的真相。
  • 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自信?粉粉毛毛的產生原因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這不只是在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兩個維度的優勢,便更容易「得寸進尺」。冒充者症候群「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德州一個音樂節現場做過一個惡作劇。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容易自大?
    把功勞歸自己的,只是無知與自大,生在這個世界就會被排斥,被排斥就會自覺渺小。 只有腳踏實地才不致看輕自己,自認為偉大只會變得無知與自大,這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 比無知更可怕的,是一知半解
    但後面跟知識搭配起來,就成了「無知」和「未知」,意思完全變了,在感嘆漢語博大精深的同時,來看看這兩位夥伴。有這樣一句話:不喜歡和未知握手的人,無知就會常和他擁抱。因為未知,所以不確定,所以我們要做準備,所以要去努力奮鬥,為了更好,為了圖強。
  • 最聰明的人,一定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他講過一個故事,來證明為什麼越是智者,就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有一次,芝諾的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可見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明白自己的無知。而相反越是自己為了不起的人,其實就越無知。正如美國劇作家西蒙所說:「自誇聰明的人,猶如囚犯誇耀其囚室寬敞。」張三早年為自己的一點成就沾沾自喜,他那種過分自負的態度使別人看不順眼。有一天一個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勸告了他一番,這一方勸告改變了他的一生。「張三,像你這樣是不行的。」
  • 心理學: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越是「無知」的人,越感到快樂
    摘要:1、「無知即極樂,認知即痛苦」,那麼人什麼時候是極樂的呢?當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裡面的時候,ta是極樂的。自由意味著失去安全感,意味著痛苦,所以一些人就放棄選擇,放棄認知(思考),「隨大流」的加入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或是讓別人代勞,聽別人話。
  • 比富二代的傲慢更毀人的,是窮二代的無知
    就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 我們曾經想像的世界是這樣子的:窮人家的孩子吃苦耐勞,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進步,學知識,漲本事。富人家的孩子不學無術,長大以後變成紈絝子弟,不學無術,最終富不過三代。認為井裡看到的天就是整個世界的人,卻在不遺餘力的將自己的光點推向整個世界,而這一觀點還為他帶來一片的叫好聲,真是多可悲的事情! 所以我在想,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放棄求知的信念,別人的傲慢,只是讓我們不舒服,但是自己的無知,卻讓人看不起。
  • 讀《道德經》: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越是高人越謙虛,那是因為他們正在接近或是已經達到了無知之知的境界。——坤鵬論曾經有人採訪賈伯斯,問他喜歡什麼樣的人交往。賈伯斯答: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蘇格拉底將其解釋為「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那些明白自己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為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越是高人越謙虛,那是因為他們正在接近或是已經達到了無知之知的境界。這就是無知之知。而德爾斐阿波羅神殿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其解釋為「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無知。」那些明白自己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為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邏輯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是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辨別錯誤行為。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
  • 夜讀丨越是愚蠢的人,卻越「自信滿滿」
    越沒能力,越容易高估自己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越是聰明的人,越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之處。能力越低的人,由於自我認識不足,越容易過度自信,錯誤高估自己。
  • UMT科學解釋 |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
    為什麼越無知的人越自信?01一個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們越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和腦殘爭論。因為,有科學研究證明,腦殘是真的意識不到自己是腦殘。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 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別誤會,這個獎是很正經的!評委中有些還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 達克效應:為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談?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越是缺乏技能、能力和知識的人,往往越容易誇大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結果就是,這種人更容易成為「臭屁者」(ultracrepidarian):即對所有聽說過的事兒都能表達觀點,卻對這件事本身一無所知的那種人——不過這種人卻堅信,沒有人比我更懂××。(譯註:原句為...but they think they know a lot more than the others.)
  • 蒙田丨越無知的人,越自負
    世上之大弊病,或者更大膽地說,世上所有的陋習都是由於我們被教導害怕承認我們的無知,以及定要我們接受我們不能反駁的一切事物所招致的。凡事我們都憑規則和決定去談論。哦,傲慢,你多妨礙我們!驕傲毀滅與敗壞了人類,是驕傲使他偏離熟識的途徑,使他接受新奇事物,願為萬物之首腦,迷失方向,漫遊於通往地獄的道路上,成為謬誤之師,而非真理之子。我憎恨一切類型的專橫,無論口頭上或行動上的。我隨時準備反對那些欺騙我們感官判斷的自負。只要密切關注那些非凡的顯貴,我就發現,他們至多也不過是同別人一樣的人而已。人只能是他自己,而不可想像超出他能力範圍。
  • 「搞笑諾貝爾」的一個科學解釋:越不懂的人越自信,無知反成資本
    生活中有很多像這兩個女孩一樣的人,其實自己懂的並不多,但是因為是在音樂節這種地方,所以會覺得自己是那種很懂音樂的人,於是在和別人談論的時候很容易不懂裝懂,表現出自己很自信的樣子。而且越是不懂的人談論的興致越是高昂,似乎比真正有學識的人懂的還多,這一切都源於他們的自信。
  • 科學解釋:越無知就越自信
    簡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為聰明——不是在撒謊或逞強,是真的打心底裡這麼覺得!這一研究結果還獲得了當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要對一些名牌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肆意地批評,並想方設法讓自己重寫。一天,他看到一個寺廟閣樓的題匾上有「定惠之閣」四個大字,但是落款處的人名被灰塵掩蓋,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頓批駁,叫人把匾額摘下來,自己要重新賜字。礙於他縣令的身份,即使僚屬和僧侶們都覺得那題字寫得很好也不敢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