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高人越謙虛,那是因為他們正在接近或是已經達到了無知之知的境界。——坤鵬論
曾經有人採訪賈伯斯,問他喜歡什麼樣的人交往。
賈伯斯答: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採訪者問:聰明人沒有尊嚴嗎?
賈伯斯答:不,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
由此,驗證自己認知水平的一個標準也就出來了。
如果你因為別人的懷疑、否定、批評而火冒三丈,只能說明你的認知真不夠。
有句話特別經典——人可以受千般苦,就是受不了學習的苦。
其實,許多無知的人從內心裡不願意變得有知,那實在太苦了。
但是,他們一樣想快速獲得自信和成功。
有些生意人也不希望他們變得有知,因為那樣斂財會變得太難。
怎麼辦呢?
那就讓無知的人通過以比讀小學還輕鬆的方式「自以為有知」。
話說,有兩個教育專家抬槓。
一個說:「我們現在基本消滅文盲了!」
另一個說:「呸!只不過現在文盲會打字了!」
現在想想,第二個專家說得特別有道理。
如果知道自己是文盲,什麼也不懂,則會謙虛謹慎,反而不易出錯;
反之,總以為自己是知識分子了,啥也懂,不懂也要裝懂,結果懵懵懂懂成了傻大膽。
這不就是現在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嗎?!
有句話叫: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
它揭示了知識的一種獲得途徑,就是認知不斷提升過程中,有時候突然間領悟一些事情,而這種領悟往往就是真正的大智慧。
所以,博學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特別是在這個思想大投餵的時代。
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寫個關於學習的小系列,今天是開篇。
一、真正的智慧來自內心,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我願意用自己一生的成就去換取與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賈伯斯
有一天,德爾斐阿波羅神殿的女祭祀說:「蘇格拉底是世間最聰明的人。」
蘇格拉底聽聞此言頗為詫異,明明自己對正義、善、美一無所知,為什么女祭司卻稱讚聰慧呢?
他也曾就何為善與正義請教諸賢,諸賢基本是「當然知道了,但怎麼解釋呢……」,他們自以為知卻實在不知。
後來,蘇格拉底意識到,比起「明明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的」旁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己更要高一層。
這就是無知之知。
而德爾斐阿波羅神殿的柱子上鐫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將其解釋為「人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無知。」
那些明白自己不知道太陽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卻自認為懂得很多的人要聰明。
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
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對某些自己一無所知的事自信滿滿的人。
本著消滅所有不懂以及模稜兩可知識,坤鵬論介紹一下德爾斐阿波羅神殿。
德爾斐阿波羅神殿屬於德爾斐神廟,堪稱人類歷史最成功的預測機構。
德爾菲神廟主要由阿波羅神殿、雅典女神殿、劇場、體育訓練場和運動場組成。
阿波羅神殿最為著名。
阿波羅是古希臘象徵光明和青春並且主管音樂、詩歌及醫藥、畜牧的太陽神。
古希臘人認為,德爾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臍」。
大約從公元前700年到公元300年,它被人們當作是阿波羅神昭曉其神諭的地方,專門接收神諭的人被稱為神託,而神託就是古希臘,波斯等地從事與神溝通,解釋現象,佔卜吉兇,預言未來之人。
德爾斐神廟阿波羅神殿門前有三句石刻銘文:「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承諾帶來痛苦」。
這三句話曾引起過無數智者的深思,後來被奉為「德爾斐神諭」。
德爾斐神諭則指,阿波羅神借女祭司皮西婭之口發布的晦澀難懂的預言性言辭。
神諭就像空氣一樣充斥著古希臘人的生活,無論事情的輕重緩急,他們大都習慣於事前去各地的神廟去祈求神諭。
不誇張地說,阿波羅神的預言和指示,一直深刻地影響了希臘世界的文化和歷史。
德爾斐神諭為古代統治者進行了無數預測,甚至包括發動戰爭或是與他國結盟這樣的國家大事。
縱觀古希臘歷史,大到城邦的軍政要事,小到個人瑣事,素以「理性」著稱於世的古希臘人都會求問德爾斐神諭,並根據神諭相應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趨吉避兇。
二、蘇格拉底——知識的助產者
字母表的發明可能會使人健忘,因為人們不再使用記憶;他們信賴外在的文字,自己不再記憶……你賦予弟子的不是真理,而是貌似真理的東西:他們是牢記許多事情的英雄,卻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他們表面上無所不知,卻什麼也不懂。
——蘇格拉底 《斐德羅篇》
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70年,卒於公元前399年。
他也許是整個人類哲學史中最神秘難解的人物。
他從未留下任何文字,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重大的人物之一。
蘇格拉底生於雅典,是石匠的兒子,肥胖、羅圈腿、禿頭、扁鼻子,總是衣衫襤褸,甚至是髒兮兮的。
他有生之年大半時間都在市中心廣場和市場等地和他遇見的人閒談。
他一生醉心於教育活動,在他的周圍聚集了各色各樣的門徒,其中有些青年來自當地的名門望族。
他教學生從來都不收報酬,靠學生和朋友的熱情款待為生。
我們之所以能夠了解到蘇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的著作,而柏拉圖也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柏拉圖曾寫過幾本《對話錄》,以類似戲劇對白來討論哲學,蘇格拉底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與代言人。
由於柏拉圖在書中是通過蘇格拉底之口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所以,我們無法確定《對話錄》中蘇格拉底說的話到底是不是他本人說的,也就是說,要區分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哲學並不容易。
蘇格拉底時代,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生活群體形式是城邦。
城邦,不是嚴格意義的部族,也不像現代國家,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東西。
城邦都很小,其中雅典是最著名的,因為它在某段時間是「民主的」。
當時雅典的面積是2589多平方公裡,比北京的密雲區稍稍大一點。
它的民主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只要18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可以成為雅典公民,雅典通過召開公民大會來管理事務,公民大會定期舉行來通過法律和制定政府政策。
而且,他們想出了一些相當現代的主意,比如:投票、公平審判等。
雅典人都懂得,他們的城邦由法律而不是國王或祭司任意的一時之念來統治。
不過,雅典的婦女和奴隸沒有政治發言權,所以它的民主是打引號的。
並且,和後世一樣富人和強勢者是政策制定者,並且比普通公民更有影響力。
由於公民皆可參政,所以雅典人的視線從自然移向了法律和規則。
為此,青年們支付高昂的學習,向哲學家學習成為政治家必需的辯論術。
教授這些青年辯論術的哲學家被稱為詭辯家。
而詭辯家最牛的武器就是相對主義思維,只要掌握了它,並運用到演講中,哪怕是出於私利的政策也可以包裝得大義凜然讓人難以察覺。
詭辯家普羅泰戈拉表示,價值觀因人而異,世上並不存在可以共通於所有人的絕對真理,所以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比如:對於生活在比東北還要寒冷的地方的人來說,東北是個溫暖的地方,而對於生活在熱帶的人而言,東北是個相當寒冷的地方。
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只是他們對於冷和熱的標準不同。
這種思想就叫相對主義,也是當今普遍的思維方式。
就像同一個人,不同人對他的評價往往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而這些人都能舉出證明自己觀點的實例,所以,他們都在陳述自己認為的事實。
再比如面對同一幅畫,有人認為美極了,有人則表示它醜到家,在此他們也在陳述自己認為的事實。
相對主義最大的功效就是避免獨斷專行,能夠帶來更多的寬容。
不過,正如相對主義所宣揚的一樣,它同樣有利有弊。
它確實做到了讓人警惕那些自命不凡、獨斷專行的意見,但也會令擅長詭辯玩弄話術者廣泛得勢。
比如:政治家就可以反覆利於詭辯將自己的利益正當化。
此時,蘇格拉底登場了。
他通過和政治家對話來嘗試改革。
這就是著名的對話法,通過對話,讓對方發覺自己無知的方法。
比如:有個將軍自稱很有勇氣。
蘇格拉底問:「恕我無知,請告訴我什麼是勇氣?」
將軍答:「雖然敵眾我寡,仍敢於一戰,這就是勇氣。」
蘇格拉底問:「這是勇氣的例子,並不是勇氣本身,而且這樣一來,我方戰士勢必大量犧牲。」
將軍答:「但也說不定,萬一贏了呢……」
蘇格拉底問:「勇氣就是衝動魯莽嗎?」
將軍答:「嗯……」
正是通過這樣的對話,本以為對正義和勇氣了如指掌的政治家意識到,其實自己對它們一無所知。
於是,他們可能會產生「想要學習正確知識」的心情。
蘇格拉底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和別人談話時看來並非要指導別人。
事實上他給人的印象是,他很想從那些與他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如果他純粹只是傾聽別人說話,那他顯然不會成為一個著名的哲學家。
有句名言叫:在常識止步的地方,哲學卻揚帆起航。
雖然他所做的只不過是提出問題而已,但是,明白人都知道,能提出問題才是最難之事。
蘇格拉底在對話中一直扮豬吃老虎,仿佛一無所知樣子。
通常在討論過程中,他會設法使他的對手承認自己理論上的弱點。
最後,到詞窮之際,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無知。
另外,如果你注意觀察刑偵類電視劇,比如:《重案六組》,就會發現,訊問罪犯時,警察總是不斷追問,而真相往往就在這樣的追問中暴露。
蘇格拉底的教育完全採用對話的形式,一般情況下,學生提問,老師作答,在他那裡,順序顛倒過來,他是提問者。
也就是將學問顛倒過來問學。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產婆,所以他常說他的對話法就像為人接生一樣,產婆本身並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助接生而已。
同樣,蘇格拉底認為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他不想做一個傳承「智慧」的導師。
因為他堅信,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他不可能自己生產智慧,只是幫助別人生產思想。
同時,只有出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蘇格拉底有個外號叫:牛虻,因為他總是刺激人們去獨立地思考。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蘇格拉底鼓勵人們獨立思考,質疑所有成年人世界的規則。
「真正的知識來自討論和論證,發現知識是一場相互合作的歷險。」
坤鵬論認為,我們的人生很難遇到蘇格拉底這樣高明的老師。
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用他的方法來學習:
原則:先提出問題,清楚地發現實際上問的是什麼,然後詢問什麼樣的回答是可接受的。
蘇格拉底常常以善意的問題開場,然後就不停地追問下去,一點也不讓步,並逐漸把談話轉到一般的哲學問題上。
比如:什麼是善?何為美?何為恥辱?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審慎、癲狂、勇敢和膽怯?我們如何獲得真理?哪一種憲法最好?一個國家和政治家,一個政府和君主應該如何作為?
這些其實都基於蘇格拉底的神聖信條——做一個內心自由的人,為了自己而向善、而發問。
他堅信,只要人們對此有足夠的認識,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善良和高貴的人。
蘇格拉底自始至終感興趣的都是人,而不是自然,發問中他通常得出的結論就是——自知自己無知,這與歷史上智者派的懷疑主義態度沒有區別。
蘇格拉底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借蘇格拉底的學生阿基比亞德斯之口說道:
「我們大家都完全被他的談話吸引住了……我甚至想對你們發誓,以保證我說的是真的,這個人的言談讓我著迷,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當我聽他說話時,我的心跳得比跳激烈的舞蹈時還要快,我激動得熱淚盈眶;而且我也看到,在場的其他許多人也都和我一樣。」
有人曾這樣評論道:
「蘇格拉底之所以能夠對後世產生影響,更多的是因為他那種歷經千年而經久不衰的獨特的人格魅力,而並不是因為他的思想,他的人格和他這個人一起被寫進了人類的歷史,自那以後,便成為一種影響越來越深遠的文化力量,這就是人們普遍倡導的那種建築於自身內部的堅定獨立的高尚的道德品質,這就是『蘇格拉底的神聖信條』,做一個內心自由的人,為了自己而向善。」
為什麼一個如此模糊的歷史人物能夠產生不可估量的歷史影響呢?
有人說,因為他的殉難和《聖經》中時常提及的耶穌以及早期基督教殉教者的死亡有些相似之處,所以蘇格拉底能夠長久地活在人們的記憶裡。
那麼,他是如何殉難的呢?
當時,希臘存在兩大政治力量——民主派和貴族派,雖然蘇格拉底沒有積極參與政治,但是,他還是被看作貴族派的代言人,視為幫助貴族派提供思想工具的人。
後來,民主派經過顛覆活動復闢後,蘇格拉底因褻瀆神明而被推上法庭,並被判處飲鴆而死。
那時,他已經七十歲,他堅持己見,拒絕請求赦免。
有人為他提供逃跑機會,也被他拒絕了。
他說:「人重要的不僅是活著,而是要活得好。」「惡法亦法」,然後飲下了毒芹酒。
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多麼痛的領悟!
坤鵬論建議大家看一看柏拉圖在《斐多篇》所做的感人至深的描述。
通過對蘇格拉底的學習,我們應該明白,一無所知是學習最正確的態度,學習、生活中多問為什麼,然後去刨根問底地探究,並獨立思考。
簡單講,看文章時、看書時,甚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會的、不懂的、不知的,就去查、去學、去實踐。
只要你想學,處處皆學問。
坤鵬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從不知到學習、實踐中寫成的。
為什麼越是高人越謙虛,那是因為他們都已經達到了無知之知的境界。
所以,不管什麼樣的高手,都不言勝,比如:真正的投資高手,都不會強調自己「準」。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