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把事情做得正確,而不是關心賺錢。
——傑西·利弗莫爾
利弗莫爾史稱投機之王、華爾街巨熊、百年美股第一人,後市無數投機者眼中的「投機交易第一人」。
他是《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主人公。
他一生獨立交易,全靠自己,幾次賺進巨額財富,又幾次虧到身無分文,但每次都能神奇地東山再起。
他的交易方式大開大合,簡單純粹,他提出的「突破式」交易法,至今仍有無數人在使用。
他一生4起4落,曾被金融巨鱷警告不要做空股市,巔峰時期財富超過1億美金,換算成今天,約等於1000億美金。
他創造出了驚人的財富,最後卻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說,利弗莫爾的人生跌宕起伏,如果從電影導演的視角,他的一生絕對是一部好劇本,大喜大悲,引人入勝。
1877年,利弗莫爾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一個農民家庭。
14歲時,父親要他輟學,而他選擇了離家出走。
1891年,年僅14歲的利弗莫爾出現在波士頓,並在一家證券經紀商的辦公室籤上了自己的名字,接受了報價服務生的工作,周薪5美元。
這個工作就是把股價在黑板上用粉筆進行記錄。
當年,巴菲特11歲時,也曾在父親的證券公司幫忙做過這個工作,並且在記錄股價變動的過程中,心生靈感,覺得自己也應該試試,於是將之前賣可樂積攢的所有財產投入買進了Cities Services公司的股票,38美元買進,40美元賣出,嘗到了生平第一次股票投資獲利的美好果實。
利弗莫爾的記憶力極好,在工作中他很快就注意到,某些股票在大盤每一次主要上漲前總是先漲,或在大盤下跌時領跌。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並在一個小本子上有規律地記下這些股票。
每天,他都提前寫下自己對第二天價格趨勢的預測,然後再把它和真實價格對比。
過了一段時間,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出很好的判斷。
有一天,一個年紀大一點的報價男孩告訴利弗莫爾,他有伯林頓股票的重大利好消息,利弗莫爾核對了一下該股票前一天的走勢,認為確實馬上就要向上突破了。
兩個決定一起「玩玩這隻股票」,因為手裡的鈔票捉襟見肘,於是他們選擇了對賭行。
坤鵬論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對賭行曾經是個有趣的存在,在這裡先普及一下它的知識。
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定義,對賭行(bucket shop)是一個名義上進行股票等類似商品的交易,但實際上是對股票、穀物、石油等的價格進行(通常是小額的)賭博的機構。
對賭行更像是人們進行私下賭博的地方,和賭馬場類似。
顧客實際上是在與莊家賭博,而並未參與到股市中。
或者說,莊家實際上是扮演了賭坊裡的銀行角色。
每家對賭行的經營項目有所不同,它們一般會迎合那些想以小搏大的顧客,只要掏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參與,有時保證金甚至低到1%。
大多數對賭行並不向顧客發出追加保證金的要求,因此,如果股價暴跌到顧客保證金的限制,顧客就會失去他們全部投資。
比如:你有100元,可以當10000元使用,實際並不交易股票,如果你賭漲,實際跌了1%,你的本金就完了。
專注於股票與期貨的對賭行興起於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
「bucket shop」這個詞最早與金融並無聯繫,它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的英格蘭。
那時候,街頭頑童常把公共場所扔掉的桶裝酒帶到一家商店並喝掉。
這種行為就被稱為「bucketing」,他們喝光酒的地方就被稱為「bucket shop」。
這種概念的轉變就是因為非法經紀人也常去尋找對於合法經紀人而言太小而不可信賴的資源並從中獲利。
利弗莫爾和小夥伴在對賭行投入了5美元,兩天後,他賺了3.12美元。
這就是世界最著名的投機客邁出的投機生涯第一步。
勝利的喜悅促使利弗莫爾開始在波士頓每一家對賭行賭股票,他極有才華,可以解釋股票價格每時每刻的波動,很快他賺了一大筆錢。
幾年後,他的天才在波士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沒有一家對賭行敢接受他的賭注。
巔峰時,利弗莫爾曾賺到了10000美元,但幾次操作失誤,使他只剩下了2500美元。
有一陣子,他試圖用假名賭,但還是被人家認了出來,於是被迫離開波士頓,帶著2500美元來到了紐約。
但是,不走運的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警方已經封殺了那裡所有對賭行。
終於,利弗莫爾等到了他的20歲,懷揣為數不多的現金他再次來到紐約,真正登上了大賽賽場——紐約證券交易所。
他的投機人生正式拉開大幕。
可惜,利弗莫爾還沒有建立一套在股市上保持不敗的系統,起初並未再現他在對賭行的賺錢奇蹟,甚至6個月就賠了個精光,直接破產。
在股市賠錢後,他不得不借了1000美元,故伎重演,跑到聖路易斯,用假名在對賭行賺取本金。
幾經波折,他賺到了10000美元的本金,並下定決心,再也不踏入對賭行的大門,專門在股市拼出一番事業來。
1899年,利弗莫爾22歲,身家10000美元,在市場上摔打了7年,知道了股市完全不同於對賭行,但他堅信,自己能在對賭行成功,沒有道理不能在股市再創輝煌。
隨著1901年股市進入大牛市,利弗莫爾的好運來了。
他的策略就是簡單的賣空,10000美元很快變成了50000美元。
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因為技術問題,股市交易存在時間差,因為價格變化太快,交易廳的人根本趕不上,報價器有時候能滯後兩個小時。
結果,雖然判斷沒錯,料「市」如神,但是,指令無法及時執行,時機有誤,賣得晚了,買得也晚了。
50000美元一天就這樣人間蒸發了。
1901年,利弗莫爾再次破產了。
百般無奈下,他不得不再次回到了曾經讓他叱詫風雲的對賭行,為了不被人家識破,不惜喬裝成學生去賺錢。
可能是他的喬裝術並不過關,最終還是被人家認了出來,好在,他還是賺到了一些錢。
經歷了兩次一無所有,他明白了如果自己在股市中還是「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還沒有領悟,還得再跌倒。
於是,他離開了整整一年,用大量時間來審視那些錯誤。
可以說,10多年的股市摸爬實踐再加上有意識的反省與總結,利弗莫爾的股市投機哲學也漸漸形成,他認為市場劇烈震蕩的時候才能賺大錢,只要判斷正確耐心等待,熬過負面波動和修正,終能大獲全勝。
10%的對賭行規則伴隨了他一生——「損失超過買入價的10%,我就平倉。」
因為在對賭行裡,交10%的保證金,如果損失超過這個數額就自動被掃地出門,這也是利弗莫爾以後一直謹守的金錢管理原則。
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大地震,股市一片恐慌。
這一次,29歲的利弗莫爾靠賣空太平洋聯合鐵路的股票斬獲25萬美元。
1906年下半年,他認為市場將發生巨大震蕩,也就是股市將要崩盤。
而就在這一年時間裡,利弗莫爾已經賺了100萬美元。
1907年,10月24日,股市急跌。
當時,美國金融巨頭摩根公司總裁J.P.摩根曾通過人傳話給利弗莫爾,請他不要再賣空。
利弗莫爾崇拜摩根,他同樣也愛國,於是當即停止賣空,並保證第二天一早買入平倉,之後還買進更多股票。
而他的平倉行動給了市場信心,股市重振,但是,他也沒吃虧,通過當天的買入賣出,一天賺了300萬美元,注意這不是帳面財富,而是實實在在的現金!
暫時在股市賺得盆滿缽滿後,利弗莫爾開始瞄上了更為刺激的期貨市場。
但是出師未捷,他遭遇了亞瑟·卡頓這個「大買空家」,後者在期貨市場完全可以和利弗莫爾在股市中的「大賣空家」媲美,他就是芝加哥穀物交易所的傳奇,實力驚人。
第一次交鋒,利弗莫爾在明顯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通過謀略幸運地以25000美元的損失收場,否則他的損失至少是250萬美元。
但是,這不算完,在《為什麼聊天就能讓你趕緊買股票》中,坤鵬論曾講過利弗莫爾因為聽信所謂的專家的內幕消息,在棉花期貨中賠得很慘很慘,投入300萬美元,最終只收回了30萬美元,巨虧270萬美元,身家從數百萬美元,跌至只剩數十萬。
這次的慘痛教訓使利弗莫爾得到了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不要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操作,更不要聽信任何人的所謂消息。
這段時間,他和伯納德·巴魯克交往甚密,所以巴魯克同樣也得到啟示,他曾親口對別人說:「如果你知道了我持有的股票的內幕消息,千萬別告訴我,別讓我知道,切記切記!」
棉花期貨的鎩羽而歸,讓利弗莫爾在百萬富翁寶座上坐了還不到一年,甚至還被迫賣掉了幾處公寓以及裡面的精緻擺設。
就連華爾街都在質疑,利弗莫爾到底是不是曇花一現?
而利弗莫爾眼下需要錢重回寶座,他要很快地賺回來。
但是,復仇的怒火使他成為了情緒的傀儡,結果在後續的股市操作中,他不僅輸光了老本,並且還向支持他的人借了不少錢。
幾個月後,他欠下了100多萬美元的債,這意味著不僅300萬美元的積累灰飛煙滅,而且還欠了100萬。
利弗莫爾再次回到了起點。
不對!應該比起點還慘,因為14歲時,他有5美元,而且沒有負債。
更糟的是,他堅定無比的自信樹立不起來了,他似乎沒有膽量理直氣壯地說:「我富過,還會再富起來。」
之後, 利弗莫爾還被人利用來套現上市公司的股票,這又讓他看到了人類更深層、更陰暗、更狡猾的動機。
時間走到了1910年,身在紐約的利弗莫爾口袋裡的錢已經少得可憐。
而當時的股市,牛市已成強弩之末,市場交易清淡,一直在橫盤,方向難辨。
接下來的四年多時間,利弗莫爾遊走於各經紀公司,雖然靠著以前的名聲,他還能比較輕鬆地從各式各樣的經紀公司拿到貸款額度,但交易卻還是一團糟。
因為他的心已不靜,他的自信還未回來。
這裡面還有個原因在於,他從小受的教育是,別借錢,也別欠錢,他從內心中討厭欠債,甚至負債會有讓他產生濃濃的負罪感,而且他大量的錢還是欠朋友的,是那些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朋友。
這段時間,他產生過自殺的念頭,甚至不止一次。
最終,理智還是佔了上峰,他開始反思,開始反省,自己曾經用幾美元積累到了幾百萬,為什麼不能從頭再來呢?
首先,他宣布了自己破產,1915年2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消息——「棉花大王」破產。
有時候,困境憋在心裡永遠是困境,當它被說出來後,反而不再是困境了。
利弗莫爾再次踏上了新的徵途。
他向之前贊助過他的經紀公司借了500股的額度。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輕狂,而是花了整整6個星期研究股市,分析每筆交易。
最終他選擇了伯利恆鋼鐵,幾天操作下來,獲利50000美元。
雖然5萬和幾百萬在數字上相差甚遠,但是對於利弗莫爾的信心,5萬美元的作用無異於打了一劑強心針。
他的自信恢復了,在這一年斬獲頗豐,資產額將近50萬美元。
儘管這期間也有失算,但因為及時平倉,1915年末,他的帳戶資產最終鎖定在了15萬美元。
1916年一整年,利弗莫爾都在買空,操作頻繁,他著手為將來的股市見頂布局,準備大撈一把。
1916年12月20日,美國爆出洩密醜聞,據稱,威爾遜總統發出和平請求,要求德國和協約國停戰,但是停戰的話就會破壞美國的對外貿易,摧毀因此繁榮的戰時經濟。
股市應聲急轉直下。
利弗莫爾抓住了這次機會,利用拋盤的東風獲利超過300萬美元。
1917年初,他在華爾街開始了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一次散步,挨個拜訪之前借給他錢的債權人,把破產時欠的錢全部還清,一分不差。
1917年基本上算是利弗莫爾的Lucky年,他順利地和早已形同陌路的第一任老婆離了婚,並遇到一見鍾情的第二任妻子。
不管是股票,還是期貨,他的交易都非常順風順水,相當成功。
大家都把他當成華爾街最強大的賣空家,如果股市貌似因為空方的力量而下跌時,無論是否出自他之手,他常常淪為眾矢之的,還被指責沒有愛國心。
但是,到冬天時,利弗莫爾的運氣變得不太好了。
他開始買進咖啡期貨,因為他相信咖啡的價格會漲,9個月後,雖然咖啡的價格還是一動不動,但他還是堅定地繼續買入更多期貨,甚至一度被認為已經壟斷了美國整個咖啡市場。
後來,咖啡的價格果然漲起來了,而且穩步上行,利弗莫爾已經開始掰著手指頭數能淨賺多少百萬大鈔。
但是,賣空的人坐不住了,他們前往華盛頓說服了戰時價格穩定委員會,限定了咖啡最高價,並下令咖啡期貨市場限時了結所有未平倉的合約,同時關閉了咖啡交易所。
利弗莫爾被迫清倉,幾百萬利潤化為泡影。
所以,你再牛,也不可能牛過國家!
1918年,利弗莫爾迎娶了第二任妻子,他41歲,對方18歲。
可能這時候,他永遠也想不到,正是這位貌美如花的新愛未來會酗酒,還在酒後朝自己的親生兒子開了一槍,幸好利弗莫爾二世命大,活了下來。
20世紀20年代,利弗莫爾又有了一個投資理論方面的重要發現——行業板塊波動,並將其應用到了自己的交易策略中。
他觀察發現,股票波動並不是單個行動,而是行業為伍,成隊出動。
他認為,板塊會提供趨勢變化的線索,如果上漲股開始乏力而且下跌,通常意味著市場要做調整了。
這其實就是著名的騰落線,一般稱為A/D線,它在20世紀初首次應用於美國,其原理是確認上漲股票和下跌股票之比。
如果要對市場廣度的反應做深入分析,就需要有一個數字來告訴你由多達1500種股票組成的市場進展如何:它們是跟隨領頭羊呢,還是全然沒有反應。
那個時代沒有計算機,每天經紀人掰著手指計算多少只股票上漲,多少只下跌,然後在圖上畫出它的相對關係。
利弗莫爾僱傭了40名統計員作為助手天天算呀算。
1929年大崩盤之前,這些助手給他呈交了一份報告,該報告表明,雖然工業指數成分股在當年漲勢喜人,但在他們廣泛選取的1002隻股票中,有614隻同一時期實際上是下跌的,只有338隻上漲。
因此,雖然指數在漲,但騰落線卻在下跌。
正是依靠這個數據,利弗莫爾成功逃過了隨之而來的大崩盤,並藉機狂賺一筆。
1929年夏初,牛市熱度不減,但利弗莫爾卻把他的全部重倉一一賣出,因為他認為「漲幅過大」了。
終於,1929年10月29日,上帝拋棄了紐交所。
黑色星期一來臨了,第二天,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二。
利弗莫爾被指責造成了此次崩潰,《紐約時報》甚至專門撰文譴責他就是罪魁禍首,稱他有力和不斷的賣空打壓引發了崩潰。
人們的憤怒狂瀉而來,不斷有人打來謾罵的電話,甚至他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脅。
不過,他的收益確實創了紀錄,大獲全勝,據說他賺了1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億美元。
這應該是他投機史上的巔峰之作。
但是,利弗莫爾卻一下子覺得無比的空虛和失落。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是高處不勝寒?是孤獨求敗?是無敵後的多麼多麼寂寞?
他抑鬱了!
1930年,利弗莫爾的家庭問題也顯露出來,妻子桃樂茜酗酒成性,兩人爭吵不斷。
而利弗莫爾自己對漂亮女人也毫無招架之力,並且英俊、強勢、富有的男人總能讓女人無法抗拒,自古以來,金錢和女人是分不開的,不管什麼年代,不管是在哪裡,於是他的秘密關係越來越多。
而他的妻子不知是因為報復還是對其深惡痛絕,也有了自己年輕而英俊的情人——J·沃爾特·朗科普。
最終,1932年9月16日,兩人離婚了。
可能就是要氣死利弗莫爾吧,在同一家法院,同一名法官,剛剛宣判完兩人離婚,僅僅20分鐘後,他的前妻桃樂茜就開始了和自己情人的結婚儀式。
1933年3月28日,利弗莫爾和38歲的哈裡特·梅茨·諾貝爾結婚。
後者之前有過四次婚姻,似乎是個不詳的預兆——諾貝爾的前四任丈夫全都死於自殺。
之後,利弗莫爾陷入了不斷的官司糾紛中,並且都以敗訴告終,比如:他的情人告他,他曾經的朋友也告他。
1933年之後,利弗莫爾往日的神採蕩然無存,個性變了,沒有了鋒芒,意志消沉,拒人千裡,連老朋友都不再往來,他的思想模糊而雜亂,對市場如饑似渴的興趣消失殆盡。
他的生活每況愈下,經濟狀況迅速惡化,到了1934年5月,所剩無幾,利弗莫爾只得再次到聯邦法院申請破產。
他的律師做了聲明:「我的當事人在前三次官司中敗訴,最後給債權人全額付清了賠償金。我向大家保證,利弗莫爾先生會度過這次困境重新站起來。」
但是,利弗莫爾沒有告訴任何人,五年前在1929年崩盤時贏得的那一大筆財富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現在一分不剩。
但是,利弗莫爾的謠言依然經久不衰,黑貓的故事是由一位股票經紀人傳出來的。
他聲稱知道利弗莫爾怎麼發覺1929年崩盤的,說他有一隻有魔力的貓,並把它帶回家,命運隨之改變。那隻貓每次有小貓的時候都會叫利弗莫爾,他就在市場反向操作,把買空改成賣空,或者相反。
「那隻該死的貓給利弗莫爾帶來了好運,」經紀人說,「但一年前的一天,貓死了,這下可要了利弗莫爾的命,所以他破產了,沒錢了!」
1935年11月29日,利弗莫爾的前妻桃樂茜和他的大兒子都喝醉了,結果桃樂茜開槍誤傷了後者。
這對利弗莫爾來說,無疑雪上加霜,有人認為,正是這一事故,使他的抑鬱症加重。
1938年~1939年,利弗莫爾意志更加消沉,他人還在股市,但心早已飄零,完全沒有了舊日的工作勁頭和激情,20世紀20年代的意氣風發、樂趣、活著的純粹樂趣都遠離了他。
1939年,他的大兒子來看望他,建議他寫本書,講講他在股市和期貨市場的經驗和交易技巧。
這個主意給他帶來了一時的生氣。
1940年3月,利弗莫爾的《如何在股市交易》(即《股票大作手操盤術》)出版,但當時賣得並不好,因為二戰在即,人們對股市的興趣低迷,而且他的方法陌生、爭議很大,股市大佬褒貶不一。
1940年11月28日,星期四。
63歲的利弗莫爾來到雪梨荷蘭酒店,他一個人吃了午餐,期間還不斷拿出自己心愛的小記事本奮筆疾書,寫了一兩頁。
下午2點半,他離開酒店返回辦公室。
下午4點半,他回到酒店,直接在酒吧坐了一個小時,又拿出筆記本寫。
下午5點33分,利弗莫爾進到酒店衣帽間,拿出點32口徑的自動小手槍,把槍口頂在右耳後,扣動了扳機,子彈打破了他的頭部,享年63歲。
並留下了那句著名的遺言:我的人生,就是一場失敗!
很多說法認為,利弗莫爾的窮困潦倒是自殺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這並不屬實。
維基百科是有證據顯示,經過調查,利弗莫爾在去世時依然擁有500萬美元的不可動基金,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億美元。
還有人說,利弗莫爾遺言中的「失敗」是投機上的失敗,他們認為,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最後也沒有戰勝市場。
其實,這種說法也有些胡扯,因為利弗莫爾的交易方式,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戰勝市場,他是典型的趨勢跟蹤者,專門跟隨市場趨勢,從未想過走到市場前面。
所以,利弗莫爾的自殺,最大的可能性還是其深度抑鬱和不幸福的家庭所致。
之後,利弗莫爾的大兒子,在棕櫚灘朋友家,打開爐門,開了煤氣,吃了一把藥,也自殺了。
利弗莫爾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兒子——小傑西·利弗莫爾,另一個為保羅·利弗莫爾。
小傑西·利弗莫爾深受父母喜愛,但也使其養成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作風,有人說他是用金錢和酒精模糊對父親的依戀和對母親的矛盾,最終抑鬱自殺。
而保羅·利弗莫爾,保持了獨立的人格,活出了精採的一生:優等生、二戰英雄、好萊塢影星、度假天堂的酒吧老闆。
利弗莫爾的故事講完了,坤鵬論不知道各位老鐵作何感想,我的的確確地被其深深觸動著,他的一生其實在向我們每一個人揭示著一個道理,對於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男人,財富的多少並非最重要,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且只是家庭和健康。
昨天,有老鐵說,利弗莫爾只能算是個投資高手,不能位列投資大師,坤鵬論認為,高手和大師的關鍵區別在於,有沒有自己成型的、行之有效的投資哲學。
當然,至今還沒有任何一位投資大師可以像利弗莫爾那樣,可以從股市快速賺出1億美元(相當於如今的1000億美元)。
接下來,讓我們來簡要看看利弗莫爾的投資哲學。
他認為一個成功的投機商要不斷學習三件事:
市場時機——什麼時候進入市場,什麼時候退出市場。賺大錢靠「耐心,而不是思考」。市場大幅震蕩時才有大錢賺。
資金管理——別輸錢,別丟了本金、額度。沒錢的投機商就是沒貨的店主。錢就是投資商的貨,是他的生命線,他最好的朋友,沒錢就出局了。損失千萬別超過投資額的10%,交易前就必須建立止損點,堅決執行,做錯了,立即止損,不要猶豫,這就是他的金錢管理原則。
還記得坤鵬論在《他們其實都說錯,巴菲特成為股神的絕招是它……》中講過的不虧錢比賺錢更重要嗎?
利弗莫爾的這個觀點簡直和格雷厄姆如出一轍。
我在前面說了,利弗莫爾的數學很好,他很早就明白了負複利的威力,也就是如果第一次投資虧損50%,那麼第二次投資必須要有100%的盈利才能翻本。
如果虧損繼續放大,簡直就是沒法看,如果虧90%,得900%的收益率才行,話說,到哪裡找這樣牛逼的投資項目呢?
如果連續遭遇三次50%的虧損,那麼就得漲10倍才能彌補損失,哪怕你只是小虧30%,連續三次,也得翻3倍才能回去。
想想看,人這一輩子能碰到幾回翻倍的機會?
又有幾人能夠達到利弗莫爾這般高超的投機境界?
情緒管理——股票交易最為重要的因素,想在市場上賺錢,就必須有清晰明確的策略,並且堅持到底。每個投機商在投機股市前,都要設計明智的作戰計劃,專門適應自己的情緒特性。投機商最需要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情緒。股市是由永恆不變的人性控制的,怎麼會變呢?那是我們的天性。
坤鵬論認為,利弗莫爾在對情緒的論述頗有見地。
他表示,指引股市方向的是情緒而不是理性,就像生命裡很多重要的事情一樣:愛情、結婚、孩子、戰爭、性、罪惡、激情、宗教,都是由情緒控制而不是理性。
人很少受理性驅使。
「但這並不是說,銷售量、利潤、世界局勢、政治和科技對股市的最終價格沒有影響。這些因素最終會有影響,股市和單個股票的價格會反應映這些因素,但把股市帶向極端的一直都是情緒。」
利弗莫爾認為,周期無法預測,不可預測,高超的投機商知道無論市場狀況如何都能賺錢,只要他願意雙向操作。
「我早就認識到股市從來都不是一眼看穿的,本身就是在大多數時候欺騙大多數人。」
我們常說,股市需要逆向思維,而利弗莫爾的原則就是建立在逆向思維之上。
另外,利弗莫爾再三提醒:
所有的消息都暗藏殺機,切勿聽信。
心裡別抱希望,希望股票如何那是賭徒的作為。希望總與貪婪同行。
希望和它股市上的孿生兄弟——無知、貪婪和害怕一樣,會破壞理性。
警惕無知,必須研究和通曉市場,不能敷衍了事,無知的敵人就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