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不瘋魔,不尼採

2021-02-08 坤鵬論

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後最大的動力永遠是現實給人類造成的深深迷茫和痛苦。——坤鵬論

很多人一提起尼採,估計都會說,那不是一個德國瘋子嗎?都不知他在說什麼。

但是,西方有句諺語,當你感到迷茫,就應該讀一讀尼採。

100多年過去了,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思想依然符合這個時代!

一、窮就算了,為什麼我們還越來越窮忙?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嗎?

那是一本客觀、真實呈現了幾乎尼採所有重要哲學思想的、有邏輯的推論歷史書。

不僅是這本書,包括《人類簡史》、《自私的基因》也都有尼採的哲學思想在其中閃耀,充當靈魂。

它們都有一個前提設問——文明的進步真的能使人類幸福嗎?

它們都有一個結論——整體總是通過犧牲個體達到自身演化。

坤鵬論曾在《每天工作8小時太辛苦 這事只能怨咱的祖先!》、《快!快!快!》中討論過這個問題。

比如:科技一直在進步,機器不斷取代人工,我們卻一代比一代更忙。

數據顯示,中國大陸超過30%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50÷5=10),有近10%的人超過60小時(60÷5=12)。

就像汽車延伸了我們的雙腳,它本應為了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但是,汽車卻令我們越住越遠,再加上汽車普及率提升帶來的交通堵塞,通勤路上白白浪費大把時間。

這還不算,為了買車以及養它,你還要付出不菲的、用生命般寶貴的時間換來的金錢。

如果你每月工資1萬元,一輛車20萬,相當於要消耗你20個月的工資。

時間呢?

20個月×22天工作日×8小時=3520個小時。

這還不算之後汽車每年要付出的保險、油費、保養等費用。

所以,如果你不靠汽車賺錢,它就是個敗家的資產。

還有PPT,很久以前人們開個會,主要就是把演講稿寫好,有的人口才好,只需要事先花點時間在腦子裡搭好結構就行了。

現在呢?

我們不得不還要花上大把的時間去製作PPT。

有幅漫畫上的文字發人深省:「入職以後,公司給每位員工發了一臺電腦,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臺電腦,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

工業革命時期,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現在,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

人類越文明,科技越發達,不僅沒有促進生產力,卻物極必反到了反生產力。

坤鵬論認為,科技發展,機器不斷取代人,在不斷的打擊和失落中,人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存在主義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流行起來。

所以,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後最大的動力永遠是現實帶給人類深深的迷茫和痛苦。

二、萬能的尼採哲學思想

因為是存在主義的系列,就有個問題了——尼採到底算不算存在主義?

這個歸屬問題在哲學界也沒有統一的意見。

但是,他的思想核心確實如存在主義所倡導的那樣,找到自我,實現自我,比如以下這些話:

「不要輕易去否定自己,接受自己,熱愛自己」;

「輕視名聲口碑,不要過去關心他人的想法,否則你的生活就會制約在『老師』、『部長』、『社長』這樣虛無的名聲裡」;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特質,成功的人往往是了解自己的特質並加以利用……關鍵是堅持不懈,這才能發現個人的優勢所在」;

「世界就處在這樣永恆的行為運動中,所有人的所有行為,無論多麼微小,都會存在下來,因而以這種方式,我們獲得了永生」;

「閉上你喋喋不休的嘴,去行動吧,這才是為你贏得信賴的捷徑」;

「一些有才能的人卻做不出什麼成就,因為他們不相信時間,總以為一些等待是荒廢時光。他們錯誤地認為,他們能夠完成任何事情,因此,他們做的事都不上不下……做好一件事的關鍵,不僅是人才或技術,最重要的是信賴時間,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

可以說,尼採的思想絕對算存在主義的先輩,對以後的存在主義有著指導級的意義和作用。

而且,尼採對現代哲學、以及一直延續至今的社會深遠影響。

正是他站在十九世紀,先知般地預見到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

人類文明正在開始衰落;

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將會越來越頻繁;

人的世界觀、社會秩序和道德法則正在變得更具相對性;

歐洲虛無主義的來臨以及與此相關的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秩序的失落;

……

1992年,德國學者進行了一項出色的研究:考證了1890年到1990年期間,尼採對德國的影響。

結果發現:無政府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納粹分子、宗教信徒、社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存在主義、素食主義者、先鋒派藝術家、體育愛好者、極端保守分子、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進步人士、唯美主義者等,都從尼採的著作中獲得啟示。

其實不僅只是德國,乃至全世界都如此。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奇怪現象。

坤鵬論認為,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各種政治運動需要對他們的訴求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這種解釋往往發端於批判,並且是極端「殘忍」的批判。

恰恰尼採的著作無一不是批判,而且懟天懟地,凡是主流的、傳統的,他全批判過。

於是,各類運動在尼採的著作採擷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思想彈藥,並在其批評中看到了他們自己討厭的東西。

而且,一般認為,現代哲學始於尼採。

所以,有人說,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都是尼採的時代。

三、尼採的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的勒肯鎮。

1900年8月25日逝世,終年55歲。

尼採是不折不扣的天才,24歲就拿到了哲學博士,同年還被巴塞爾大學聘為希臘文學的教授。

他5歲時便失去了父親。

因為從小在一種完全女性化的和宗教虔誠的氛圍中長大,使其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也比較柔弱。

但是,那時他就已經試圖通過堅定的自我克制和磨練來克服性格上的弱點。

敏感、自我克製成為尼採性格的兩個基本特徵。

同時,這也造就了他對意志力量的崇尚,一生都遵從著斯巴達式的紀律。

在面對重大目標時,他既可以施加給別人痛苦,同時他自己也有忍受痛苦的度量。

比如:人生最後幾年裡,他所有作品都是在他以一種異乎尋常的頑強毅力和病魔作鬥爭中完成的。

他小時候就開始偏好古希臘文化,這成為了他終生的難捨之愛,為此,他還專門學習了古典語文學。

古典文化幫助尼採找到了自己思想的本源。

後來,他在萊比錫遇到了除了家庭、古典文化之外對其一生起決定影響的第三種精神力量。

他在一家舊書店裡發現了叔本華的代表作。

在一口氣將其讀完後,完全被這位憂鬱的天才所傾倒。

其無神論和反理性主義深深地影響了尼採。

他開始把歐洲文化鄙夷為頹廢文化。

在此之前,尼採還接觸到了散發著叔本華精神氣息的理察·華格納的作品。

「自從聽了《特裡斯坦》的鋼琴片段那一刻起,我就變成了一個華格納信徒。」

「沒有華格納的音樂,我就不可能熬過我的青年時代。」

後來,尼採結識了華格納本人,並成為其忠實粉絲。

尼採年紀很小時就對宗教信仰產生懷疑,上大學後進而主張無神論,後來成為著名的無神論者。

他的身體不好,看上去蒼白而虛弱,口才也不夠好。

他的哲學背景,使其同時遭受哲學界和文學界的排擠,再加上個性相當憤世嫉俗,幾乎沒有他不批判的,導致他的教學生涯很不成功。

他曾說:「聽眾是到教室來吃糖的。」「真正偉大的哲學家,要到死後才會出生。」

確實,他在世期間,幾乎完全被人忽視,甚至因為書無人問津,自《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最後部分開始,他找不到一個出版商願意出版他的作品,不得不自費出書。

但是,1900年去世後,他卻逐漸成為各類人爭相膜拜的偶像,是有史以來被人們談論最多的哲學家之一。

但遺憾的是,尼採也一直是最不被理解的哲學家。

有本書叫《尼採到底說了什麼》,其中列出了30個關於他的流言。

他寫過很多本書,就像一個思想的遊擊戰士,用大量文字向已經確立的各種各樣的立場觀點開戰。

他的攻擊方向變幻不定,剛還攻擊這個方向,一轉身就攻擊相反的方向。

這讓人感覺自相矛盾。

其實,這是他在用自己打造的哲學的錘子敲碎那些所謂真理的戰術。

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任何一本他的著作來認定它代表尼採的思想,都會嚴重影響對他的理解,得到截然不同的尼採。

而且,尼採的哲學著作,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激發起嚴肅的思想,而不是一本正經地去回答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更像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不是斯賓諾莎、康德或黑格爾。

他的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天才的格言(從形式上說)或警句(就內容而言)的集結。

從語言上講,尼採的所有後期作品都只是一些片斷思想和格言的彙編。

即使是創作旺盛時期的作品(《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也是如此。

因為尼採基本不是通過細緻的分析來表達他對問題的看法,在思想上給人以支離破碎的印象,很容易給人一種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感覺。

再加上他和叔本華、海德爾以及歌德一樣,都非常注重感情、直覺、意願和「生命」。

所以,人們在對其作品進行闡釋時,很容易被「引誘」,不自覺地摻雜進自己的主觀觀點。

結果一直到今天,不管是誰,即使是海德格爾,他們的闡釋頂多也只能還算正確或部分正確。

而且,尼採的哲學與他的內在精神歷程有著最緊密的聯繫。

如果沒有感同身受的經歷,都只能隔靴搔癢。

這也恰恰說明了,研究尼採,必然要帶入主觀精神體驗,無法純學術。

另外,尼採還記了很多筆記,其中大部分從沒有發表過,也不打算發表。

如果有誰把關注焦點放在這些筆記上,還將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尼採。

他當年曾預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我和不屬於我的思想混為一體!」

不幸的是,1888年,在他創作的旺盛時期,過度的創作熱情、不被認可的孤獨、天生身體的孱弱,使其肉體和精神都已經精疲力竭,幾乎完全失明。

1889年1月,據說尼採在都靈時,看到一匹馬被馬夫鞭打,他衝到馬的跟前,試圖保護它,然後突然失去意識,在他被送回住所並甦醒後,他開始給朋友寫一些奇怪的信,後被送進精神病院,診斷為精神失常,直到死時都沒有治癒。

德國對尼採的評價非常高,給了他很多角色:

孤獨者尼採——意欲超越自我並因而走向毀滅的人。

誠實者尼採——尼採認為誠實是「美德中最年輕的」,它是一個人最誠懇的意見,這就是他做人和寫作的特點。

他提醒世人,千萬不要讓「我們的誠實變成我們的虛榮,我們的妝點,我們的局限和我們的愚蠢。」

詩人尼採——德國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詩歌創作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

散文作家尼採——被認為是德國最好的散文作家。

心理學家尼採——他自稱「心理學家中的第一個哲學家」,而且他確實具有天才的心理學家般的敏銳洞察力,看人目光如炬,可以直視人心,說出來的話往往就是人們(不管他們有多麼偉大)在其華麗辭藻、大義凜然、道貌岸然背後隱藏最深的那些東西——骯髒的、卑微的、怯懦的……更多還是自私的,為了自我生存的。

比如:他對同情的評價如同撕掉人類的遮羞布,他質問道,多少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同情不過是我們優越感的面具?或者至少是因為犧牲品不是我們而鬆了一口氣?

再比如:我們的判斷其實經常性地建立在怨恨而不是道德的公正基礎之上。

細想過來,尼採本人其實也是因為可怕的沉寂,才越來越孤高自傲,才用更加激烈和高昂的語調掩飾內心不被社會認可的怨憤!

預言家尼採——在近代思想家中,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的未來高屋建瓴且準確的預言。

反哲學者尼採——用錘子直接將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全部擊碎,開啟了反本質主義的思考,引領反哲學思想。

語言哲學啟蒙者尼採——啟迪了現代語言哲學的潮流;

……

對於尼採的主要思想,明天我們繼續!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向超人努力——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坤鵬論「眾神已死:那麼我們讓超人生。」一、超人生有人認為,尼採是達爾文的孩子、俾斯麥的孿生兄弟。雖然他嘲諷英國的進化論者,諷刺德國的國家主義者。但這很正常,他總是將矛頭瞄準那些對他影響很深的人,這不過是他的一個手段,用來掩藏自己所受到的恩惠。而且,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上更無絕對真理。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坤鵬論尼採顯然相當認同這位大師兄的觀點。尼採提到了語言,這是他對後世哲學的另一巨大啟迪,「我擔心我們擺脫不了上帝,因為我們相信語法。」他超前於他的時代認識到語言對於我們關於世界的信仰的決定程度,以及文法為形上學提供舞臺的方法。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坤鵬論一、智者派普羅泰戈拉坤鵬論在《我們身體裡同時住著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講到:古希臘是人神同形同性。而且,要注意的是,這句話裡的人,是說話者,不言無尺度。另外,它還揭示了,同樣一句話,有時是正確的,有時又是錯誤的,這要取決於這句話是誰說的,以及他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很顯然,普羅泰戈拉和尼採,都師承赫拉克利特。
  • 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坤鵬論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一、線性的還原論算不出小鳥飛向何方前面,坤鵬論講了還原論誕生的原委。還原論幫助人類完成了幾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在還原論眼中,世界是線性的。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下)
    ——坤鵬論一、蘇格拉底的魅力從世代流傳的那尊半身雕像看,蘇格拉底挺醜。這裡坤鵬論要提一下古希臘的戀愛傳統。古希臘人認為男人之間的愛情是最高尚的,人們並不以此為恥。據說斯巴達的300勇士,就是150對情侶組成的。在《會飲篇》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談話,肯定了這種愛情。
  •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坤鵬論一、概念的概念是什麼?坤鵬論以前曾分享過如何快速尋找到事物的本質。再比如:坤鵬論剛剛結束的存在主義系列,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自由,但是對於自由這個概念就很難定義。有人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人堅信,自由只在社會允許的範圍之內才有意義。
  • 坤鵬論:沒有信息熵,就不可能在電腦和手機上聽音樂、看電影?
    你不知道?基本上並不代表沒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坤鵬論一、信息熵為了讓信息壓縮得更小通過前面幾天坤鵬論的分享學習,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信息熵在通信系統中的核心作用之一——如何把信息量最大化。這不僅讓坤鵬論想到了咱們古人的文言文,那簡直就是一種完美的、古老的高度壓縮文體。而我們常用的成語、諺語等也是。香農認為,英語是冗餘度比較高的語言,內在的冗餘度約為50%。
  • 坤鵬論:為什麼說香農借鑑的是統計力學的方法論和術語?
    不理解是理解的開始,最怕的是,你連理解都不想去理解。昨天,坤鵬論在《什麼熵?什麼信息熵?
  • 坤鵬論:高爾吉亞如何反證巴門尼德?(上)
    ——坤鵬論在《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中,坤鵬論講過,智者派是傳承於愛利亞學派。有史料記載,高爾吉亞是芝諾的學生。因此,今天坤鵬論和大家一起先對它們進行一些知識準備。一、「人是萬物的尺度」由於巴門尼德完全否定了感覺,他之後的哲學家為了突破他的理論,就必須要拯救現象,恢復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和意義。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上)
    ——坤鵬論前面坤鵬論用了《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上)》、《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中)》、《柏拉圖更像是畢達哥拉斯的註腳(下)》全面介紹了畢達哥拉斯的思想觀念。不過,也可能是還沒有完全內化、融會貫通,他過渡時期的著作在思想上還不成熟,也會出現生硬的痕跡。今、明兩天,坤鵬論主要介紹一下《高爾吉亞篇》。一、高爾吉亞,何許人也?
  • 坤鵬論:擁有就是被擁有 「我是誰」不是問題是奧秘
    ——坤鵬論一、存在≠擁有,擁有就是被擁有請注意,存在主義所談論的存在,它的英文是being,直譯為「正在是」,「正在成為」。比如:家裡的孩子不聽話,我們不應該認為他有問題,那樣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把問題找出來,給他一個答案,問題就解決了,他就聽話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家庭教育的結果不理想的最重要原因。坤鵬論曾學過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陪伴,愛的另一個名字叫——傾聽。
  • 坤鵬論:黑天鵝之際 你最該讀讀《反脆弱》
    ——坤鵬論《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曾說過:21世紀沒有穩定這回事,如果你想要穩定的身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價值觀,那你就落伍了。正像坤鵬論寫的這篇文章,本來它只是一篇,結果卻不知不覺越寫越多,起碼已經拆成了三篇。而且,我還不知道後面還會不會再拆分,順其自然吧。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而不應該考慮,今天這個知識學的太多了,不學了吧。
  • 坤鵬論:博弈論給你講個關於股市的故事
    ——坤鵬論今天是股票故事會第三場,是階段性的最後一場。同時,這篇文章也是坤鵬論未來對博弈論介紹的開篇引子。在股市中基本分兩種投資:一種是投入資金於資產,它就是投資,投資就是和企業共同成長,分享企業增長的利潤。一種是投入資金於機會,它就是投機,投機就是博弈,越是短期交易,越應該懂博弈論。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
    ——坤鵬論《希臘哲學史》曾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說,色諾芬尼是「第一個說出『一』的,但他沒有作出清楚的說明」,他「只是凝視整個太空,他說『一』是存在的,『一』就是神。」,然後便將這個思想的後續留給了巴門尼德。
  • 坤鵬論:你可以不懂物理 但不能不明白能量守恆定律
    ——坤鵬論不管是複雜性科學的混沌,還是《從自然界的未解之謎到流動裡面的人生哲理》所說的湍流等概念,它們背後都暗含著一個現象——從有序到無序、混亂。這個現象不得不讓人想起了——熵。所以,這次的系統學習和分享,也是坤鵬論的補課。為了能夠學的、思考的、寫的透徹、深入些,本周的文章將對這個話題展開拆成幾篇來分享。一、關於熱力學你必須懂的幾個名詞就像你不會某種外語,就算使用該語言的人說,「你好!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坤鵬論不少朋友很好奇蘇格拉底是如何在對話中擊敗對方的。坤鵬論認為,他最主要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定義法,另一個是三段論。因為正義的人絕對不可能做不正義的事,因此,高爾吉亞的觀點前後不一,自相矛盾。高爾吉亞挫敗的原因在於,他既意識到修辭學是個客觀工具,不帶有道德性,卻又羞於承認這一點,害怕因此傷害自身作為修辭學家的聲譽,從而被蘇格拉底抓住了最大破綻,所以,他從定義開始就已經敗了。
  • 坤鵬論: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
    ——坤鵬論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將分享關於大腦、意識、延伸的小系列。它們都是前段時間學習資訊理論的過程中產生的思考、學習以及再思考。由於牽扯到不少哲學內容,所以我會儘量放慢節奏,給大家思考消化的時間,也給自己字斟句酌留下空間。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下)
    而且,坤鵬論堅信,未來它們還會繼續這樣碰撞著。因為人性不變!蘇格拉底所指的幸福更多地指向內在的層面。前面講過,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人的本質,只有讓靈魂好,人才能實現生活的最終目的——幸福。但是,坤鵬論相信,後者一旦從辯證法的漩渦中擺脫出來,回到正常生活後,便會立刻恢復其原有的信念。比如:卡利克勒儘管被蘇格拉底的論證駁倒,卻依然表示:「我不知道怎麼回事,你說的好像是正確的,蘇格拉底。但是我和許多人一樣,感到還沒有完全被你說服。」
  • 坤鵬論:比喻是學習的捷徑 會打比方代表學習的層次
    ——坤鵬論熱力學的熵,沿著概率法則揭開了一個自然規律。與它在本質上是一回事且公式相同的信息熵,同樣也適用於世間萬象。因為,只有與信息相關,它就會在其中具有意義。而我們這個世界,哪一種又不與信息相關呢!所以,信息熵可以延展到更多的領域和範疇,可以歸為一個通用法則。即使如此,坤鵬論也不建議你忽略本源,還是應該先把資訊理論的信息、信息熵、信息量徹底搞透,然後再放飛思想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