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網際網路不是縮小認知差距,而是擴大認知差距?

2020-12-16 坤鵬論

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著真正的信息,越來越聰明理智。——坤鵬論

一、你以為是信息,很多時候只是訊息而已

坤鵬論在《訊息?信息?通信?通訊?》中專門講過信息(information)和訊息(message)的不同。

許多人錯把訊息直接當成了信息,特別是國內,基本混為一個詞。

當然就算混為一談,平時隨便說說也沒啥。

可是到了資訊理論、傳播學等嚴謹的學科領域,結果就是完全的混亂。

信息,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它是有價值的。

訊息,是被編碼後的消息,比如:說出來是用聲音編碼;寫出來是用符號編碼……

訊息就像飛機,信息就是乘客。

訊息可能包含信息,也可能沒有信息。

就像「AAAAAAAAAAAAAAAAAAAAAAA」,它是訊息。

但是,它的信息熵=-log(1/1)=0,沒有不確定性了。

也就是它也傳遞不了任何信息,沒有信息量。

因此,很多訊息可能編碼的數量很大,但是,不一定包含有什麼信息,也就是沒有什麼價值。

這其實也揭示了一個道理:

隨著訊息的發送越來越方便快捷,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能成為訊息發送者,訊息量就越來越多,是幾何倍、指數級增長。

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爆炸,其實應該是訊息爆炸。

搭載信息的訊息迅猛增長,水漲船高,信息必然會有增長,但是,它們並不是同比增長。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永遠是稀缺的。

這時候,整體和個體就有區別了。

對於永恆的整體來說,信息只要有增長就是好事,訊息是不是泛濫關係不大。

可是,對於有限生命的個體來說,他存在的整個生命時間是固定的,最多也就100年×365天×24小時=876000小時。

訊息增多之後,自然會佔用人們更多的時間,但是,訊息和信息不成正比的增長,這就造成了單位時間獲得的信息量很可能並沒有增加,甚至大概率還會減少。

所以,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

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著真正的信息,越來越聰明理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和啟示:

第一,不要以為自己看的多,就能得到更多信息。

人的時間是固定的,閱讀量基本也是固定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接收訊息,因為訊息多≠信息多,所以就是浪費時間,等同於浪費生命。

第二,傳播技術越發展、越發達,訊息中的平均信息佔比越低,我們可以縱觀人類歷史琢磨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永遠是稀缺的,這事就像乘客的人數是固定的,飛機造的越多,結果只能是每架飛機搭載的乘客越來越少。

知識經濟火,是因為它在訊息泛濫的時代提供了篩選過濾服務,告訴人們哪些是信息,從而節省了人們的時間。

時間=金錢,那麼省時間就是省錢,省錢就是創造價值,所以,知識經濟是有價值的。

其實,它所做的事情和傳統的出版社、報社、雜誌社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一樣的生意換了時尚的衣服,並比別人提前用了更先進的工具而已。

第三,人類獲取信息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確定性,但是,越是短期不確定性越強。

以前坤鵬論在《投資在慢不在快 巴菲特贏在慢慢賺錢》講過,概率的世界裡,越是短期,可能性越是趨近一半對一半。

所以,越是短期越不確定,越是短期越是真假難辨,越是短期越是噪音多,越是短期越容易發生隨機性事件,越短期越可能懲善揚惡。

也就是說,越短期,人力越難為,越得聽天由命。

那麼,我們可以選擇的最好辦法也可能是唯一辦法就是——讓時間去評判,讓子彈飛一會,走著瞧。

每天減少90%即時訊息(比如:新聞、各種最新時事及財經評論等)的輸入,改為閱讀已經被時間殘酷考驗過的名著經典,那才是真正的獲取信息,獲取價值。

而且,根據坤鵬論的實踐證明,這樣還會減少大部分無謂的焦慮,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就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有句話特別到位:"做個股民,真是累,拿著幾萬塊本金,操著聯合國的心,最後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軍事學家、政治學家、貿易專家都當了一遍,炒股還是虧錢。"

第四,人類由信息驅動,甚至可以說是控制,這個世界上能夠控制人的事情,一定是大事情,一定會讓人趨之若鶩。

因此,如今的訊息少說也有90%是被操縱的,你通過訊息所看到的世界,往往都是人家想讓你看到的世界。

有人說,要思考,要獨立思考,這是對的。

但是,誰能保證自己面對狂轟亂炸的訊息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呢?!

以前,我們以為巴菲特行,結果老人家一樣是人,這次疫情中一樣也有點慌。

所以,想不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別人觀念的跑馬場,只有惹不起躲得起才是王道。

二、信息熵揭示的內容秘訣

坤鵬論從事內容相關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年。

有些事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所以,總會不自主地將學習到的東西與內容聯繫起來思考。

比如:通過對資訊理論、信息熵的學習,我發現它們其實也在向我們揭示一個學習、寫文章、寫小說、演講……和內容相關的秘訣。

那就是,要想提高學習效率或是創作的內容吸引力,一定要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混合,不能全是確定性,或全部都是不確定性。

人們最喜歡的內容結構是:確定性的+不確定性的=知道的+不知道的=意料到的+意料不到的。

而且它們還不能涇渭分明,要穿插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確定性的相當於梯子,不確定性的是高處的知識,確定性是實,不確定性是空。

梯子不就是由「實+空」組成的嗎?

正是這樣的結構,人的認知才能夠踩著不斷向上提升。

為什麼專業論文只有專業人士才喜歡閱讀?

就是因為對於許多人來說,裡面的內容全是不確定性,用個俗話講,跟天書一般。

當然,如果都是確定性的內容,也不行。

就像有的CEO講話,他一說前半句,別人就能猜到後半句。

於是,人們就會認為他說的都是空話,套話,廢話。

所以,我們注意觀察,那些演講特別好的人,真的並非是演講技巧多麼高超,主要在於他們講的內容淺入深出,有許多你知道的東西,但又有不少你不知道的,或是沒有想到的知識。

再比如:寫文章,最吸引人的是,能夠用通俗的比喻講一個艱深的大道理,通俗的比喻就是確定性的,大道理則是不確定性的,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人們理解起來非常輕鬆。

三、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

薛丁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人除了以新陳代謝來消除熵,還以提升認知來消除熵。

新陳代謝保證的是人類生存,在工業化時代,我們的新陳代謝都要靠付出價值來換取相應的資料。

價值從何而來?

價值靠的是不斷付出自己的時間解決問題來創造。

在這個概率世界裡,解決問題,就是消除一件件事物的不確定性。

一件事的不確定性程度就是信息熵。

那麼,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在消除事物信息熵的一生。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兩個結果:

一是換取價值,保證自己生存;

二是提升認知水平,增強自己消除信息熵的能力,讓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越來越高。

比如:我們學習股票投資,就是在消除買賣股票這件事的不確定性。

而且,操作越簡單的事,不確定性程度越高,越需要好好學習。

股票投資就是操作極為簡單的事,只有買和賣兩個動作。

但是,它的不確定性程度非常高,因為關鍵的買賣時刻考驗的不是技能而是人性。

所以,理解非常難的事物,消除它的不確定性,你就需要輸入對應大小信息量的信息。

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刻意訓練背後的道理。

應付考試可能會有捷徑,但是真正的學習、認知的升級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想想看,如果真能靠幾篇文章就可以成為箇中高手,那麼,早就實現世界和平了。

哲學家蒙田說:「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在於:智者總是充滿疑惑、謹小慎微,愚者卻總是真理在握、熱血沸騰。」

哲學家羅素解釋說:這是因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只是無知,但並不愚蠢,愚蠢是後來的教育造成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不是在縮小知識差距,而是在擴大距離
    網際網路不是在縮小知識的差距,而是在擴大距離。
  • 認知差距決定個人成長,做到這四點,拉開與他人的認知差距
    成長君就有這樣的發現,同樣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畢業,短短3~5年後,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工作之後的差距主要除去表象的職位、薪資,其實更深層次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對事物的認知差距和個人的能力差距上。湖畔大學的梁寧曾說:比能力更重要1000倍的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而認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你的個人作業系統。認知層次的差距會使得每個人在面對機遇時採取不同的行為,最終成為拉開更大差距的轉折點。
  •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想問題辦事情都是由自我認知決定的。認知指導下的行動體現個人能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而我,隨著對大腦的不斷深入了解,我也越發堅信這個結論,即每一個人都擁有天賦,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懂得調動你的大腦潛能,是否能夠有效的構建自己的深度認知,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表層的知識數量。我們先來理清,什麼是潛能?什麼是深度認知?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坤鵬論曾經有人採訪賈伯斯,問他喜歡什麼樣的人交往。賈伯斯答: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交往,因為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採訪者問:聰明人沒有尊嚴嗎?賈伯斯答:不,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由此,驗證自己認知水平的一個標準也就出來了。如果你因為別人的懷疑、否定、批評而火冒三丈,只能說明你的認知真不夠。
  • 坤鵬論:一無所知的無知之知 認知的最高境界
    ——坤鵬論賈伯斯答:不,聰明人更關注自己的成長,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不是捍衛面子,不是想方設法證明「我沒錯」。由此,驗證自己認知水平的一個標準也就出來了。,而是貌似真理的東西:他們是牢記許多事情的英雄,卻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他們表面上無所不知,卻什麼也不懂。
  • 有趣,新媒體讓人們的認知差距增大?
    對於這一點來說,首先我們要了解認知差距究竟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對於不同事物的看法和維度的解釋方法就是認知差距。例如對於某個點或者全面的認知。所以自然而然地考慮問題片面化是導致認知差距最主要的原因。那麼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真的會讓我們的思考方式片面化嗎?在我的愚見,是不會的。
  • 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距,是認知!(純乾貨分享)
    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造成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機遇,為什麼面對改革開放、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的機遇,成事的是那一撮人?如果是努力,為什麼努力程度一樣莘莘學子日後產生差距,為什麼最勤勞的農民還是農民?如果是伴侶,有一個好伴侶自己成事、有一個壞伴侶自己成事,不管哪種人數都不少?
  • 北師大教授華生:縮小貧富差距沒無痛藥
    另外一個就是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並不是大家認為的在連年下降。我們將農戶收入中的農林牧漁收入從勞動者報酬中剔除計入混合收入,發現從1992年到2007年,按國際統一的口徑勞動者報酬佔比並未下降,而是在穩定攀升。這就是說,真正在下降的是農村經濟的純收入對GDP的貢獻,而不是全社會公司化和工薪制就業的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
  • 人與人的差距在於認知
    思考總結方法論是提升認知的必備途徑,是將碎片化知識總結為動態的智慧的過程。認知有多重要?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一群人去挖金子而有的人卻去賣水,最後挖金子的沒賺到錢,賣水的卻都發達了。為什麼?這就是認知的差異。今天和大家聊聊關於認知的8點深度思考:— 1 —成長只有一種,不斷自我進化。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拉開人與人高低的,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就像一部豆瓣高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其實每個人擁有的技能相差不大,但是思維和認知具有差異,就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認知能力決定了技能發揮的程度如果把人的技能能力分層的話,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處於技能能力的中間水平,不低也不高。只有少數人處於最高層和最底層。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電影《1942》裡張國立飾演的地主,逃難時對長工說「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為什麼再過10年,地主還是地主,長工還是為地主打長工,因為地主知道怎樣從一個窮人變成地主。史玉柱曾因資金鍊斷裂欠債2.5億,消失3年後創立腦白金,巨額債務被償清,重回事業巔峰。
  • 「深度思考」你我與《天道》中丁元英的差距,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觀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大腦中徘徊的幾個問號: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和劇中的丁元英對於一件事情的思維認知差距這麼大?我們看《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認知呢?假如時光可以倒流那麼這本書一定要在6歲以後開始讀。這是一本帶孩子對比認知世界的生動百科書。全書共六章,以全新角度介紹了地球、人口、政權、工業、交流這五大主題下的現代知識,涵蓋了各種科學知識、信息、數據、地圖、大事年表以及重點注釋,有豐富的知識和圖例。
  • 認知,正在拉大你與他人的差距
    認知上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生態度,差距由此被拉大。-02-看到一期柳巖在電視中講述自己和父親的故事。她說:「我爸身體不太好,在醫院度過70歲生日,但是我很自豪,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會截然不同,就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差別。
  • 養老金差距不能迅速縮小差距?主要原因在這裡
    每年的養老金上漲,縮小養老金的差距都是熱議話題,然而國家針對縮小養老金差距,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養老金的縮小差距,並不是很明顯。那麼,為什麼養老金差距不能迅速縮小差距,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就是害怕影響養老保險繳納的積極性。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思維
    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僅是「認知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差距」。什麼叫認知差距?同樣是擺在地上的幾塊磚,大眾看到的是一堆亂石頭;精英看到了它的組成和作用;王者看到了它正在構建起的摩天大樓。思維差距,是在認知差距基礎增加了行為和習慣元素。如果說在不同認知的人眼裡,世界是完全是不同的。那麼不同思維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則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這裡又規律可循:究竟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 坤鵬論:輸出才是真正意義的學習,輸入只是熱身
    學習也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提升認知、補足短板的手段。什麼樣的知識不容易出錯?所以,實踐的話題坤鵬論不講了,今天主要講講這個被稱為知識輸出法的學習法。如果不是要寫出來,很可能就浮光掠影地過去了,以為自己懂了,其實根本不懂,更可怕的是,還是錯的。正如看財報不是為了尋找投資目標,而是排除劣質公司。
  • 也許是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
    但我們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他們性格大都是不一樣的,有滔滔不絕的馬老師,也有金口難開的小馬哥,有耿直倔強的大強子,也有不服就幹的雷布斯……所以,性格是一方面,性格之外,也許是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認知是一種大腦的思維活動,這種活動通常是外界信息與我們交互的結果。
  • 雲隊友丨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王興不是沒動過心,自己的銷售人員去談合作,電梯裡都是競品的廣告,美團不砸錢,自己的團隊也沒有信心,友商天天來挖人。 大家都在燒錢時,王興想的是燒錢真的有用嗎? 畢竟,用補貼買不到用戶的長期忠誠,如果只靠補貼,補貼沒了,用戶也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