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著真正的信息,越來越聰明理智。——坤鵬論
一、你以為是信息,很多時候只是訊息而已
坤鵬論在《訊息?信息?通信?通訊?》中專門講過信息(information)和訊息(message)的不同。
許多人錯把訊息直接當成了信息,特別是國內,基本混為一個詞。
當然就算混為一談,平時隨便說說也沒啥。
可是到了資訊理論、傳播學等嚴謹的學科領域,結果就是完全的混亂。
信息,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它是有價值的。
訊息,是被編碼後的消息,比如:說出來是用聲音編碼;寫出來是用符號編碼……
訊息就像飛機,信息就是乘客。
訊息可能包含信息,也可能沒有信息。
就像「AAAAAAAAAAAAAAAAAAAAAAA」,它是訊息。
但是,它的信息熵=-log(1/1)=0,沒有不確定性了。
也就是它也傳遞不了任何信息,沒有信息量。
因此,很多訊息可能編碼的數量很大,但是,不一定包含有什麼信息,也就是沒有什麼價值。
這其實也揭示了一個道理:
隨著訊息的發送越來越方便快捷,特別是網際網路的普及,每個人都能成為訊息發送者,訊息量就越來越多,是幾何倍、指數級增長。
這就是所謂的信息爆炸,其實應該是訊息爆炸。
搭載信息的訊息迅猛增長,水漲船高,信息必然會有增長,但是,它們並不是同比增長。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永遠是稀缺的。
這時候,整體和個體就有區別了。
對於永恆的整體來說,信息只要有增長就是好事,訊息是不是泛濫關係不大。
可是,對於有限生命的個體來說,他存在的整個生命時間是固定的,最多也就100年×365天×24小時=876000小時。
訊息增多之後,自然會佔用人們更多的時間,但是,訊息和信息不成正比的增長,這就造成了單位時間獲得的信息量很可能並沒有增加,甚至大概率還會減少。
所以,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
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著真正的信息,越來越聰明理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和啟示:
第一,不要以為自己看的多,就能得到更多信息。
人的時間是固定的,閱讀量基本也是固定的,如果不加選擇地接收訊息,因為訊息多≠信息多,所以就是浪費時間,等同於浪費生命。
第二,傳播技術越發展、越發達,訊息中的平均信息佔比越低,我們可以縱觀人類歷史琢磨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信息是有價值的,信息永遠是稀缺的,這事就像乘客的人數是固定的,飛機造的越多,結果只能是每架飛機搭載的乘客越來越少。
知識經濟火,是因為它在訊息泛濫的時代提供了篩選過濾服務,告訴人們哪些是信息,從而節省了人們的時間。
時間=金錢,那麼省時間就是省錢,省錢就是創造價值,所以,知識經濟是有價值的。
其實,它所做的事情和傳統的出版社、報社、雜誌社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是一樣的生意換了時尚的衣服,並比別人提前用了更先進的工具而已。
第三,人類獲取信息的目的就是消除不確定性,但是,越是短期不確定性越強。
以前坤鵬論在《投資在慢不在快 巴菲特贏在慢慢賺錢》講過,概率的世界裡,越是短期,可能性越是趨近一半對一半。
所以,越是短期越不確定,越是短期越是真假難辨,越是短期越是噪音多,越是短期越容易發生隨機性事件,越短期越可能懲善揚惡。
也就是說,越短期,人力越難為,越得聽天由命。
那麼,我們可以選擇的最好辦法也可能是唯一辦法就是——讓時間去評判,讓子彈飛一會,走著瞧。
每天減少90%即時訊息(比如:新聞、各種最新時事及財經評論等)的輸入,改為閱讀已經被時間殘酷考驗過的名著經典,那才是真正的獲取信息,獲取價值。
而且,根據坤鵬論的實踐證明,這樣還會減少大部分無謂的焦慮,因為我們很多時候就是鹹吃蘿蔔淡操心。
有句話特別到位:"做個股民,真是累,拿著幾萬塊本金,操著聯合國的心,最後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軍事學家、政治學家、貿易專家都當了一遍,炒股還是虧錢。"
第四,人類由信息驅動,甚至可以說是控制,這個世界上能夠控制人的事情,一定是大事情,一定會讓人趨之若鶩。
因此,如今的訊息少說也有90%是被操縱的,你通過訊息所看到的世界,往往都是人家想讓你看到的世界。
有人說,要思考,要獨立思考,這是對的。
但是,誰能保證自己面對狂轟亂炸的訊息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呢?!
以前,我們以為巴菲特行,結果老人家一樣是人,這次疫情中一樣也有點慌。
所以,想不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別人觀念的跑馬場,只有惹不起躲得起才是王道。
二、信息熵揭示的內容秘訣
坤鵬論從事內容相關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年。
有些事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所以,總會不自主地將學習到的東西與內容聯繫起來思考。
比如:通過對資訊理論、信息熵的學習,我發現它們其實也在向我們揭示一個學習、寫文章、寫小說、演講……和內容相關的秘訣。
那就是,要想提高學習效率或是創作的內容吸引力,一定要不確定性和確定性混合,不能全是確定性,或全部都是不確定性。
人們最喜歡的內容結構是:確定性的+不確定性的=知道的+不知道的=意料到的+意料不到的。
而且它們還不能涇渭分明,要穿插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確定性的相當於梯子,不確定性的是高處的知識,確定性是實,不確定性是空。
梯子不就是由「實+空」組成的嗎?
正是這樣的結構,人的認知才能夠踩著不斷向上提升。
為什麼專業論文只有專業人士才喜歡閱讀?
就是因為對於許多人來說,裡面的內容全是不確定性,用個俗話講,跟天書一般。
當然,如果都是確定性的內容,也不行。
就像有的CEO講話,他一說前半句,別人就能猜到後半句。
於是,人們就會認為他說的都是空話,套話,廢話。
所以,我們注意觀察,那些演講特別好的人,真的並非是演講技巧多麼高超,主要在於他們講的內容淺入深出,有許多你知道的東西,但又有不少你不知道的,或是沒有想到的知識。
再比如:寫文章,最吸引人的是,能夠用通俗的比喻講一個艱深的大道理,通俗的比喻就是確定性的,大道理則是不確定性的,兩者結合在一起,讓人們理解起來非常輕鬆。
三、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
薛丁格說,生命以負熵為食。
人除了以新陳代謝來消除熵,還以提升認知來消除熵。
新陳代謝保證的是人類生存,在工業化時代,我們的新陳代謝都要靠付出價值來換取相應的資料。
價值從何而來?
價值靠的是不斷付出自己的時間解決問題來創造。
在這個概率世界裡,解決問題,就是消除一件件事物的不確定性。
一件事的不確定性程度就是信息熵。
那麼,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在消除事物信息熵的一生。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兩個結果:
一是換取價值,保證自己生存;
二是提升認知水平,增強自己消除信息熵的能力,讓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越來越高。
比如:我們學習股票投資,就是在消除買賣股票這件事的不確定性。
而且,操作越簡單的事,不確定性程度越高,越需要好好學習。
股票投資就是操作極為簡單的事,只有買和賣兩個動作。
但是,它的不確定性程度非常高,因為關鍵的買賣時刻考驗的不是技能而是人性。
所以,理解非常難的事物,消除它的不確定性,你就需要輸入對應大小信息量的信息。
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刻意訓練背後的道理。
應付考試可能會有捷徑,但是真正的學習、認知的升級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想想看,如果真能靠幾篇文章就可以成為箇中高手,那麼,早就實現世界和平了。
哲學家蒙田說:「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在於:智者總是充滿疑惑、謹小慎微,愚者卻總是真理在握、熱血沸騰。」
哲學家羅素解釋說:這是因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只是無知,但並不愚蠢,愚蠢是後來的教育造成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