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新媒體讓人們的認知差距增大?

2020-12-16 小王在線解答

新媒體是利用數位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簡單來說,平時我們常用的QQ、抖音、博客、貼吧等等都屬於新媒體時代下的平臺。

新媒體時代

那麼,在現在這個新媒體到來的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呢?前段時間去聽了一場關於這點的辯論賽。辯手們都很好地進行了闡述,對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觀點。

對於這一點來說,首先我們要了解認知差距究竟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對於不同事物的看法和維度的解釋方法就是認知差距。例如對於某個點或者全面的認知。所以自然而然地考慮問題片面化是導致認知差距最主要的原因。那麼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真的會讓我們的思考方式片面化嗎?在我的愚見,是不會的。

認知差距

有人說,當一個人每天把新媒體都當作娛樂活動的前沿陣地,那麼獲得的認知,對於世俗所認定有價值的東西就會很少,那麼相對於他與社會來說,他的認知在整體社會裡,就會被定義為被拉開了差距。但是他的思考方式真的片面化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新媒體的主要力量是讓自己少了很多主動搜索的時間,可以被機器推薦很多自己當下很關注的方方面面資訊,選擇接受和不接受這完全自主,也變得很容易。像是抖音快手短視頻,不喜歡的可以馬上換成下一個,不是嗎?況且有價值的信息越來越多,這不說對人認知的一種提高嗎?我相信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會越來越小。

新媒體時代

其次,學習對於提高認知能力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首先,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重新體驗認知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學習的新事物進行初步了解,在了解其大致構造或結構後,再進行個人的理解認識和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對於新事物的認知,逐漸加深,直到最後完全掌握。現在由於新媒體的出現,學習成了隨時可以進行的是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知能力得到了提升,大家的認知差距便變得越來越小。

我相信大家會學習去利用這個新事物去幫助自己,提高自己,或許在幾年之後,人們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小,會有更多人理解這個世界,了解自己。獲得自己的快樂。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 距越來越小/越來越大
    ,人們的認知差距越來越小各位好!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認知差距是越來越小還是越來越大。在討論這個辯題之前,我們先來明確幾個概念。新媒體是指以數位技術為載體,以即時性、交互性為主要特徵,組織傳播與個人傳播相互交融的新興媒體形態。比如現在的各種社交媒體,微博、頭條、抖音、微信公眾號即為典型的新媒體形式。
  • 辯題: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知識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1月20日超級聯賽初賽G組第一場比賽 辯題: 新媒體時代,人們的知識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正方: 二十一世紀青年學社戰隊 上場隊員:
  • 有趣的認知偏誤
    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著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
  •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想問題辦事情都是由自我認知決定的。認知指導下的行動體現個人能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 坤鵬論:為什麼網際網路不是縮小認知差距,而是擴大認知差距?
    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愚蠢的人沉浸在垃圾訊息中,越來越愚蠢固執,聰明的人默默汲取著真正的信息,越來越聰明理智。訊息增多之後,自然會佔用人們更多的時間,但是,訊息和信息不成正比的增長,這就造成了單位時間獲得的信息量很可能並沒有增加,甚至大概率還會減少。所以,網際網路並不是在縮小認知差距,而是在擴大認知差距。
  • 心理學:有趣的認知盲區,人們無法意識到自己在變醜
    認知心理學做過相關研究,發現人們的認知普遍存在盲區。這些所謂盲區並非多麼高深的知識,而是最簡單不過的個人變化。人們之所以對自我變化產生認知盲區,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另一方面這些變化也是符合個體意志的。本文,將主要圍繞後者進行解析,希望能夠引發讀者一些思考。
  • 蜜蜂TV「新媒體、新營銷」全國公開課即將啟動!
    人人都在談新媒體,新媒體到底是什麼?如何為你的企業篩選合適的新媒體工具?怎麼寫出讓用戶自主傳播的「10W+」文章?新媒體下半場,如何0基礎快速打造一條爆款短視頻?如何用手機拍出高質量的示範田照片?這些問題,正在困擾著每一個農資從業者,到底應該怎麼解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不斷滲透,農資行業正處在變革期,倒逼農資企業轉型升級。
  • 認知差距決定個人成長,做到這四點,拉開與他人的認知差距
    成長君就有這樣的發現,同樣是同一所大學、同一個專業畢業,短短3~5年後,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工作之後的差距主要除去表象的職位、薪資,其實更深層次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對事物的認知差距和個人的能力差距上。其中能力差距更多是與個人努力相關,一定程度上依靠個人學習與努力就可以提高:比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工作、工作努力認真、積極主動、提升技能,通過這些方面輔以一定時間堅持與努力就能提高個人能力。但另一項更難提升的認知差距卻更大程度影響我們的成績。
  • 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的必要性
    一、提升輔導員新媒體素養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當下,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之中,重塑著受眾的信息獲取方式、交往形態、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移動網際網路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間,新媒體是大學生溝通交流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他們熟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更易於接受新媒體以文、圖、聲、影一體化形式傳播的信息。
  • 新聞聖手談新媒體與紙媒區別,道出「現場原創怪奇有趣」8字真經
    編前語:2018年5月22日,怪奇新媒體大V走進長陽清舍,被譽為「新聞聖手」、「新聞點子王」的劉洪進,在怪奇聯盟「新媒體如何適應新時代」小論壇會上,他作了題為《採訪到現場,寫作要原創、選材須怪奇,發布求有趣》的演講。劉洪進對比傳統媒體說新媒體,既區分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區別,也談到了新媒體文案寫作的技巧,十分精彩。
  • 認知,正在拉大你與他人的差距
    認知上的不同,導致不同的人生態度,差距由此被拉大。-02-看到一期柳巖在電視中講述自己和父親的故事。她說:「我爸身體不太好,在醫院度過70歲生日,但是我很自豪,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正是在這種「深刻影響」和「重新構型」的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化社會裡一種獨特的言行環境和闡釋背景――新媒體語境,「這意味著一種新的認知框架和價值安排:新媒體介入下的話語表達、社會性格和文化形態」[3]。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新媒體語境也可以擴展到一種思維框架、一種理論範式以及一定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繫,就如同託馬斯?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會截然不同,就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差別。
  • 2020媒體融合藍皮書: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差距持續擴大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差距持續擴大回顧5年的融合發展實踐,藍皮書認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影響力、競爭力上的差距在擴大。以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為例,其2017年廣告營收為150億元,2018年達500億—550億元。而2019年前三個季度,傳統媒體廣告營收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報紙降幅27.4%,電視降幅10.8%,廣播降幅10.7%。
  • 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距,是認知!(純乾貨分享)
    曾經,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造成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原因是什麼?如果是努力,為什麼努力程度一樣莘莘學子日後產生差距,為什麼最勤勞的農民還是農民?如果是伴侶,有一個好伴侶自己成事、有一個壞伴侶自己成事,不管哪種人數都不少?到底是什麼呢?真的只能眾說紛紜、千人千面嗎?
  • 唐老雅專欄丨|9.28雅思寫作-父母和孩子的年齡差距增大是好是壞?
    2017年4月8日的考題問的是「晚育的優勢和劣勢」,而問題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年齡差距增大的優勢和劣勢」。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年齡差距增大」的原因也就是晚育造成的,因此這兩個題有一些重合之處,但重心又稍有不同。老雅範文採用「雙邊討論+自己觀點」的結構。
  • 面對傳統美德 人們認知幾何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當代認知狀況調查(2016)》告訴你 面對傳統美德 人們認知幾何 2017年06月16日 10:14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屈 菡 字號
  • 「深度思考」你我與《天道》中丁元英的差距,就是思維認知的差距
    這幾天一直在循環觀看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大腦中徘徊的幾個問號:為什麼我們普通人和劇中的丁元英對於一件事情的思維認知差距這麼大?我們看《天道》中的丁元英是什麼樣的人?印象最深的《天道》中丁元英對於人性的認知。是對於如何管理跟這些農民合作的問題。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社會學家E.戈夫曼1974年在《框架分析》一書中認為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人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眾多具體信息。因此,框架具有雙重含義:第一,框架作為一定的知識體系或認知定勢與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它來自於我們過去實際生活的經驗;第二,我們根據既有的框架來「建構」我們對新事物的認識。
  • 也許是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
    但我們看社會上那些成功的人,他們性格大都是不一樣的,有滔滔不絕的馬老師,也有金口難開的小馬哥,有耿直倔強的大強子,也有不服就幹的雷布斯……所以,性格是一方面,性格之外,也許是認知的差距,決定了無數人的命運。認知是一種大腦的思維活動,這種活動通常是外界信息與我們交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