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認知偏誤

2021-02-15 覺敏

       人類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認知——這種思考的行為或過程——可以使我們快捷地處理海量信息。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著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我敢打包票,下面列表中的認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呵呵我自己就有好幾點。
 
第十名:賭徒謬論
 
賭徒謬論是指傾向於相信未來(某事發生)的機率將會由過去的事件所改變,但實際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擲一枚(正常的)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會改變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即使你已經連續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舊還是50%,不會增大或縮小)。
 
認為概率會改變是很多人都有的認知偏誤,尤其是在賭博的時候。舉例來說,我玩輪盤賭博,已經連續四次轉停在黑色區了,下次總該是轉到紅色區了吧?錯!轉到紅色區的機率仍然是47.37%(總共38個點區,紅色有18個)。這聽上去似乎顯而易見,但正是這種機率可變的潛意識讓賭徒們輸的得血本無歸。
 
第九名:反應機能
 
反應機能是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觀察時會表現出(與自然狀態下的自己)異常的行為。在1920年代,霍桑制業(一設備製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變是否能影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他們得出的結論讓人驚異,改變照明亮度竟然能讓工作效率飆升!不幸的是當研究結束後,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又恢復到了平常水準。
 
原因就在於: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是因為照明亮度而變化的,他們是因為被人關注著所以才有所變化。這正是反應機能的證明——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被他人關注時,他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舉止行為,一般來說都是讓自己看上去更加神採奕奕。反應機能對實驗會造成很大困擾,只有通過「盲人」試驗來控制其所帶來的問題(「盲人」是指對研究的個體隱瞞其正被拉入實驗受到關注這一信息,這樣對實驗結果就沒有太大影響了)。
 
【霍桑實驗是心理學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這一系列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心理學研究是由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梅奧主持。】
 
第八名:幻想性錯覺
 
幻想性錯覺是指當碰到隨機的圖像或聲音時,會下意識認為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看到白雲的形狀時會聯想到恐龍,熱熔爐之中的耶穌,或者聽到聲音響起時就認為來了簡訊,這些都是幻想性錯覺。以上兩點的共通之處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觀中立並無任何暗示性意義的;這些意義的來源不過是觀測者自己的主觀認知。
 
有趣實例:羅夏墨跡測試利用幻想性錯覺來深挖人的精神狀態。測試者會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圖片,然後被要求描述所看到的事物。然後通過對測試者的回應來發掘測試者內在的想法。
 
【羅夏測驗因利用墨漬圖版而又被稱為墨漬圖測驗,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羅夏墨跡測驗是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測驗。】
 
第七名:自驗預言
 
自驗預言是指自我用行為來應驗自認為會出現的結果。一個自驗預言是由其自身使其成真的。舉個例子,我認為自己肯定會學習一塌糊塗,所以我減少了自己在作業和功課上的努力,最終果然和我自認為的一樣,學習變得很糟糕。還有另一個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侶關係:我自己覺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遠了,所以我的行為開始變得迥異,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於我的種種行為,最終一對情侶不歡而散。
 
自驗預言是心理學上一個很利器——給你灌輸一個觀點,最終你因為堅信這個觀點而讓其變為現實。
 
有趣實例:經濟衰退就是一種自驗預言。因為得有兩個季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下降才能形成經濟衰退,而你自己在這六個月中是感覺不到其正在衰退的。但不幸的是,在GDP剛開始初露低迷時,就有媒體報導可能要經濟誰退了,人們驚慌失措並引發了一連串事件,最終真的就導致了經濟衰退。
 
第六名:成見效應
 
成見效應是指通過對個人某一點的好壞來管中窺豹,形成對其總體的看法。這種偏見在職員表現評估中常有發生。舉例來說:我的下屬畢夫(Biff)在這三天連續遲到;我看到後就總結出畢夫是一個懶惰並且對工作漠不關心的人。
 
畢夫遲到有種種可能的原因:或許車壞了,又或許照顧孩子的保姆沒及時趕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壞天氣。而問題是,因為畢夫一個無可奈何的過錯,我就認定他是一個壞員工。
 
有趣實例:外表吸引定勢是指人們會認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樣也擁有著其他方面社會所認可的特質,如幸福,成功,聰明。這同時也是一種自驗效應——富有魅力的人常能得到特殊照顧,如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者更高的薪水。
 
第五名: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是指傾向於放棄自我意見而隨大流,以此來感到安全和防止衝突。羊群心理最普遍的形式是「暴民心理」,主要來自於同輩的壓力。羊群心理揭示了時尚之所以可以流行的原因。服飾,汽車,嗜好,風格這些種種都能得到一些群體的共鳴,並引發時尚潮流。
 
有趣實例:一些看上去平凡無奇,或如何都不能與酷和流行掛上勾的的事物現在可都是擁躉一片,這些得歸功於羊群效應。例如跳傘褲、寵物石、胭脂魚、錐形胸罩、扎染織物、海猴以及80後。
 
【羊群心理又稱:群居本能;從眾心態。投資者莫名其妙地隨波逐流、追漲殺跌的心理特徵。羊群心理或群居本能是缺乏個性導致的思維或行為方式。】
 
第四名:感應抵抗
 
感應抵抗常常慫恿你和束縛自己自主選擇的行為對著幹。對於叛逆期的青少年來說最為普遍,但是所有由於自由或自主選擇被束縛,而反抗權威的行為都可稱之為感應抵抗。這些感應抵抗者本沒有非得做出怪異行為的必要,但正是「不能做」才讓他們「想去做」。
 
有趣實例:「叛逆心理」就是人們嘗試使用感應抵抗的表現之一。讓某人(尤其是孩子)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叛逆,偏不做你想讓他做的事。
 
第三名:雙曲貼現
 
雙曲貼現是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關決策的,一個決策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趣的是,在二中選一的抉擇中,時間的延遲正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舉例而言,大多數人寧願選擇今天就獲取20美元,而不選一年後獲取100美元。一筆錢現在取比未來取更賺是有所道理的,因為同一美元今天比明天更有價值。假定現在的利率是9%,在這種利率下,一個理智的人是不會在乎現在取91.74美元,還是一年後取100美元的。但是有趣的是這之間的差額是多少我們才會選擇現取而非等待,你是願意一年後取100美元還是現在取50美元?如果更少40美元呢?多少才會是你的臨界點呢?
 
第二名:承諾升級
 
承諾升級是指人們對已失敗的事情繼續進行堅持。人們不斷地做出抉擇總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當然,在邏輯上我們應當改變那些失敗的決策並試著從其反方向著手。但是事實上個人不僅會自我強迫繼續堅持選擇,還會進一步進行投入——因為他已經沉沒成本了。舉例來說,你用半輩子的積蓄來做一筆生意,六個月後,事實證明這必將是個虧本買賣。邏輯上來說你應當縮減損失並終止生意,但實際上由於你已經注入了你半輩子的積蓄,你會決心將其進行到底,並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希望來使生意運轉起來。
 
第一名: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是指一些實際無用的物質在被人相信有療效時會產生積極作用。安慰劑效應在醫學上尤其普遍,曾有給一位患有疾病的患者吃一片糖片(患者不知情)而病情得到改善的報導。至今為止,安慰劑仍然是一個科學謎題。一些理論說安慰劑可以產生「期望效應」(在不知所服用的不是藥片時,期待最容易成為現實),病患們期待著糖片可以治癒他們的疾病,所以他們會自我感覺已被治癒。但是這是無法解釋無效藥片是如何減輕病症的。
 
有趣實例:當結果顯然良好時,學術上稱其為「安慰劑」;而當結果是負面或者有害時,就得被稱為「反安慰劑」了。(個人認為「反安慰劑」是指負面的心理作用,比如很著名的一個例子,告知一名罪犯即將注射的是劇毒物質,並描述了注射後的反應,其實注入的是生理鹽水,但是罪犯仍然會出現所謂劇毒物質的反應,最終死亡——譯者意見)
 
【有人認為安慰劑效應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相關焦點

  • 常見的決策誤區與認知偏誤
    群體歸因偏誤: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作其所屬群體的偏好。終極歸因偏誤:把問題歸因於整個群體,而非群體中的個體。首因效應: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影響力遠大於以後得到的信息。自我中心偏誤自我美化偏誤:會美化回憶中的自己,往往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好。例如記憶中自己的考試成績比實際更好。
  • 8個常見的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
    認知偏誤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尤其在用戶調研中,它的出現更容易誤導研究者踏入認知陷阱,將產品與功能越改越錯。這時候,準確洞察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它是指當我們思考問題或做決策時,大腦會有一些固定的思維傾向。
  • 巴菲特:「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實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
    巴菲特:「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實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 有人在投資時「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最大因素也稱得上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而且,所謂投資的「停損」也因此變得相當困難。 研究得知,這個「獲利和虧損的不對等效應」會逐漸遞減。例如:比較一百美元的投資跌為八十美元,以及從八十美元再下跌為六十美元。前者為投資硬生生損失的境遇,會擴大心理上的殺傷力。
  • 認知偏誤列表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差,也較不易受影響 。啦啦隊效應(Cheerleader effect)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 。後見之明偏誤又稱 「我早就知道了」、「馬後炮」、「事後諸葛」。在事情發生或發展後,以為自己事前就能預測其發生與發展 。敵對媒體效應(Hostile media effect)對於立場與自己不同的媒體,總認為它們有偏見、不客觀。
  • 京東設計中心-8個常見的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
    但是在研究中,認知偏誤易導致研究結果不準確,降低研究的價值。   我們都希望研究是客觀、理性、反映真實情況的,了解常見的認知偏誤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儘量規避它們,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有認知偏誤,包括研究者和用戶。
  • 倖存者偏誤: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
    「思維偏誤」專題系列連載的第 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思維偏誤#專題系列,讓自己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錯誤!本篇文章要分享的思維偏誤是——「倖存者偏誤」在當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某某創業公司又融資了多少個億,某某公司又上市了的振奮人心的新聞報導
  • 新書推介 | 語篇指稱偏誤研究
    偏誤,是中介語的重要特徵,是觀察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認知心理過程的一個窗口,自然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研究者眾。但語篇層面的偏誤研究,在21世紀初還很少有學者涉及。篇章是人們話語表達的基本單位,句子只是篇章中的意義構成單元,句子如何組織,要服從整個篇章表達的需要,要受到上下文的制約。因此,篇章應該是第二語言教學和分析語言結構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 中山大學留學生漢字偏誤語料庫
    中山大學留學生漢字偏誤語料庫 2016年07月07日 13: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語言學頻道綜合 字號 2016年07月07日 13:4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語言學頻道綜合
  • 深網|對話B站《後浪》策劃團隊:只有中老年人轉發是認知偏誤
    楊亮並不贊成這點,「這種認知是有偏誤的。在B站看的人都是年輕人,他們其實是看的,只不過他們是在B站沒有把它發到朋友圈。」 其實它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為了面對未來去傳遞一個開放、積極、正面的信息和力量,然後讓主流重新認知大多數比較年輕的人。」《後浪》的主要策劃人之一楊亮向《深網》透露。 楊亮還告訴《深網》:「《後浪》之所以會獲得大範圍關注,主要還是因為年輕人這個話題本來就是社會主流關注的一個話題。
  • 指稱語使用中自指偏誤的成因探究——以英語國家漢語學習者為例
    指稱語的使用受到認知可及度、語用指稱意向以及語言本身的語法、語篇因素的影響。
  • 心理學中的十大認知偏差,你了解幾個?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認知偏差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
  • 偏誤研究 | 韓國中學生舌尖後音zh/ch/sh/r的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
    (一)宏觀教學策略針對上述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對初次學習漢語的韓國學生來說.漢韓輔音系統的差異是造成其語音偏誤的主要原因.為此.我們總結了以下教學策略:1.注重對漢韓輔音體系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確並理解漢韓輔音體系存在的差異,以克服由於韓語語音影響造成的語音負遷移。
  • 撥開生活中的數字迷霧,警惕認知的陷阱
    數字營銷的手段和陷阱有很多,但更多的陷阱還是逃脫不了人們的認知偏誤,如下列舉了部分認知偏誤的案例,更多的內容後面再逐步的學習。2、認知偏誤陷阱認知偏誤(英語:cognitive bias)或認知偏差、認知偏見是有特定模式的判斷偏差,主要是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認知偏誤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 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偏誤分析
    文化因素負遷移   判斷依據→→→ ↓↓↓   偏誤的來源   A. 母語負遷移,學習者不熟悉目的語規則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母語知識。   B.
  • 關於認知力的學習筆記
    容易被激活容易受到認知偏誤影響說服力較差慢思考(系統2)通過注意、理性思考和分析做出的判斷合理性高(不容易出錯)容易貫徹落實(引發行為)容易被記憶判斷速度慢認知負荷量大不容易被激活(惰性)信息社會價值的三個層次個人層次。
  • 【四月筆試備考】《國際中文教師證書》筆試:偏誤類型
    二語習得部分的考點主要為相關語言習得理論的主要觀點和創始人,而在這些考點中每次必考的又是「偏誤」,所以大家想要解決二語習得部分的問題,首要問題就是要熟悉並掌握「偏誤的來源」。今天小編老師就帶大家來看看偏誤的相關知識及考題。「偏誤」是指由於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律性的錯誤,存在於中介語中。
  • 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儘管這些生理特徵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由表及裡」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 原生家庭:「父母皆禍害」還是「自利偏誤」?
    自我認知障礙人們都知道肉體上的虐待、言語上的辱罵,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但很多家長忽略了:不給孩子發展自己信仰、夢想和興趣的空間,同樣會令孩子的心靈受創——他們會用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會產生自我認知障礙和自卑問題。
  • 自利性偏誤:你真的沒那麼重要,遇到問題多看鏡子,遇到成績多看窗外
    心理學將這種現象稱為自利性偏誤,就是由於視角不同、立場不同、位置不同,每個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付出和貢獻。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都存在「自我」的影子。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部分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的人,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有自利性傾向。自利性思維存在於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和認知之中。
  • 「陰曆」與「陽曆」說法有偏誤?
    但實際上,「陰曆」、「陽曆」的說法,是有偏誤的。不過,也就僅僅是偏誤而已,說不上「錯」。真正有點點兒「錯」的味道的,倒是官稱的「農曆」。(一)同音誤傳說「偏誤」,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觀點,是同音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