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觀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對初次學習漢語的韓國學生來說.漢韓輔音系統的差異是造成其語音偏誤的主要原因.為此.我們總結了以下教學策略:
1.注重對漢韓輔音體系的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確並理解漢韓輔音體系存在的差異,以克服由於韓語語音影響造成的語音負遷移。
2.注重藉助舌位圖、口型、手勢及多媒體技術等手段演示漢語輔音基本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讓學生明確每個漢語輔音利用哪些部位發音,採用什麼方法發出來,為學生奠定紮實的語音基礎。
3.對學生的缺陷發音、錯誤發音應及時進行糾正,並從理論上加以指導,逐步強化學生辨音、糾音的意識。
4.突出漢語語音教學的重難點,對重點音進行重點講解和訓練。
5.精講多練,動靜結合,對於漢語語音教學中的重難點音應進行強化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應先從靜態的字的發音開始,中後期再結合初級漢語基礎詞彙、成語、諺語、通俗故事等進行強化練習。
(二)針對重難點音的教學方法
韓語和漢語在語音層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不了解這些差異,在語音習得的過程中,必將受到母語發音的幹擾,延長「中介音」發生作用的時間。因此,怎樣及時糾正各種發音偏誤成為漢語教師工作重點和難點。具體而言,舌尖後音發音偏誤的糾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漢語教師在理解語音負遷移理論的基礎上,正確對待語音偏誤,充分利用對比分析法,從漢語舌尖後音與韓語舌尖音、舌叶音在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發音要領等方面的差異,給學生展示發音技巧。通過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讓學生意識到二者之間是區別。比如,韓國學生在發漢語舌尖後音r時,容易將其誤發成韓語中的閃音ㄹ或與漢語中的舌尖中音l混淆。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習者發sh,然後在sh的基礎上將sh音節拖長,讓氣流擦過,同時聲帶振動,從而發出舌尖後音r。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出現偏誤的學生,教學時首先要針對學習者的錯誤強調捲舌特徵,即舌尖放鬆,然後捲起,接近硬顎。另外,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三者發音部位的不同:r—舌尖和硬顎前;ㄹ—舌葉和上齒齦;l—舌尖和上齒齦。並通過語音強化練習,讓學生逐漸熟悉漢語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然後發出r的正確讀音。
2.針對有的學生明明知道二者有差別,可是在發音時卻無法避免發生偏誤的情況,教師應當採取適度誇張嘴型和唇形的直觀法教學。同時設計有針對性的中韓對比練習或漢語輔音連綴發音的方法讓學生反覆練習,直至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漢語舌尖後音與韓語的發音為止。比如,在發舌尖後音zh\ch\sh的過程中,韓國學生因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容易發成其母語中的舌叶音ㅈ\ㅊ\ㅅ,或與漢語的z\c\x混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三組音的對照,讓學生通過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及口型的變化體會三者的不同,並通過相應的字詞句的強化練習掌握本組音的發音要領。
3.教師可以按照先簡後繁的原理,從單獨的字母發音開始,然後放入音節、詞語中練習,最後放在句子和語流中,還可以適當引入中國的繞口令,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等,重點訓練學生的舌尖音,也為課堂教學增加一定的趣味性。
4.儘量給漢語習得者創造更多用漢語交際的「正式場合」,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促進漢語學習者的準確發音。韓國人長期處在韓語為母語的語言環境中,造成口形與舌位的僵化,因此口形舌位需長期反覆地訓練,才能有效地減少出現語音偏誤的頻率。
從最開始對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眾志成城、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