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2021-03-05 益心園

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

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

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

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

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於,一般說來,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於以後信息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

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非常重要。


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光環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

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堅強的標誌,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誌,3人認為粗硬的頭髮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樸實的標誌,等等。

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儘管這些生理特徵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由表及裡」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

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常見的決策誤區與認知偏誤
    自利偏誤: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把集體行動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多過其他人會歸因的程度。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內在本質。
  • 8個常見的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
    認知偏誤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尤其在用戶調研中,它的出現更容易誤導研究者踏入認知陷阱,將產品與功能越改越錯。這時候,準確洞察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它是指當我們思考問題或做決策時,大腦會有一些固定的思維傾向。
  • 光環效應引發的認知誤區
    上述這個定義是針對&34;而言的,不妨稱之為狹義的光環效應。假如把上述定義中的&34;替換成&34;,這種效應依然存在,俺暫且稱之為廣義的光環效應。  另外,很多同學誤以為光環效應中所說的&34;就是指優點。其實捏,某些顯著的缺點也會引起光環效應。
  • 情人眼裡出西施 心理學 暈輪效應,認知上的盲區:以偏概全
    在暈輪效應影響下,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缺點或優點也就退隱到光圈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針對暈輪效應,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課堂上,向兩組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告訴第一組學生這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因殺人而入獄,告訴另一組學生這是一個物理學家,曾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然後,請兩組學生對照片上的人物進行外貌的描述。
  • 認知偏誤列表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識認知偏差,也較不易受影響 。啦啦隊效應(Cheerleader effect)處在優秀的團體會比單獨看起來更優秀 。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低估負面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參見一廂情願)鴕鳥效應忽視明顯的(負面)情況。
  • 有趣的認知偏誤
    舉例來說,每當你睜開眼,你的大腦就不斷地受到所見事物的刺激。         你可能有意識地思考著某一具體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腦卻處理著成千上萬的潛意識想法。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並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製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上所稱的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這事。
  • 巴菲特:「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實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
    巴菲特:「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實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 有人在投資時「完全不想承擔風險」,其最大因素也稱得上是來自這個認知偏誤。而且,所謂投資的「停損」也因此變得相當困難。 研究得知,這個「獲利和虧損的不對等效應」會逐漸遞減。例如:比較一百美元的投資跌為八十美元,以及從八十美元再下跌為六十美元。前者為投資硬生生損失的境遇,會擴大心理上的殺傷力。
  • 身邊的心理學丨警惕,光環效應時刻在影響你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比如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喜歡一個人,仿佛給他加了一層濾鏡,他在你的眼裡就是完美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光環效應
  • 京東設計中心-8個常見的研究者認知偏誤陷阱
    但是在研究中,認知偏誤易導致研究結果不準確,降低研究的價值。   我們都希望研究是客觀、理性、反映真實情況的,了解常見的認知偏誤可以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儘量規避它們,得出更準確的結論。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有認知偏誤,包括研究者和用戶。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光環效應》
    基業長青研究者的桎梏—上面三個故事已然端倪隱現,《光環效應》一書作者明確指出:那些商學院教授試圖通過歷史經驗總結如何才能基業長青的夢想,終歸是徒勞的,原因有三。1. 在商業環境中,驗證相關性/因果性的差異,是非常困難的。
  • 多想孩子的優點,正確認識「光環效應「
    似乎每一位家長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優秀,自己家孩子卻毫無優點,這也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還生活在這個陰影中,家長們不妨用用「光環效應」來看待孩子,說不定在自己眼裡恨鐵不成鋼的孩子,馬上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了!什麼是光環效應說到光環效應,很多家長肯定比較疑惑,到底什麼是「光環效應?」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刻板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就是把群體特徵歸屬到群體中的每一個人的身上,再簡單一點去理解就是對群體的以偏概全,就像我們在日常中說到四川人,第一反應就是「愛吃辣」;說到英國人,首先想到「紳士」;說到女孩子,就覺得應該是溫柔的,細心的。那四川人中是否也有不愛吃辣的呢?英國人有沒有粗魯的?女孩子有沒有粗心急脾氣的?答案是肯定的。
  • 「理性處理」「以偏概全」「政治化」……句子中譯英思路一則
    直接上句子咯,選自英語共學社上周的一篇練習中的其中一小句:要理性處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個案,防止以偏概全,更要防止將其政治化,製造新的貿易壁壘
  • 光環效應:3個方面了解商業認知思維的陷阱,獲得理智決策的能力
    01、為什麼會受光環效應的影響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光環效應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印象,就是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這種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呢?舉個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讓上級軍官評價下屬。
  • 社會責任和光環效應--考研英語一2016年Text 3
    2.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 光環效應:「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不優秀」的理由
    媽媽對兩個孩子做出比較,覺得哥哥比弟弟好,其實就是因為「光環效應」。那麼什麼是光環效應呢?什麼是光環效應太陽光芒萬丈,璀璨奪目,但天空中除了太陽還有月亮、星星、雲彩。白天,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太陽的光芒卻忽略了太陽旁邊的雲彩,夜晚到來,人們大多也只看得到皎潔的月亮卻忽略了漫天星辰。
  • 走近:月暈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提出,是屬於心理效應範疇。
  • 20年前的馬雲,和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以偏概全是人的一個特性,喜歡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動作代替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其實都是「暈輪效應」1、暈輪效應的由來暈輪效應又被稱為光環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提出來的,他認為,就是人在認識另一個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喜歡從局部出發,通過這個局部在推導出整體印象,因此非常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發生。
  • 自我糾正扭曲思維之二:以偏概全
    這個剩女之所以失望,不願意再找對象,是因為她的認知出現了差錯。她兩次被甩,感到痛徹心扉,導致她以偏概全地斷定,既然兩個男友都甩了自己,說明自己一定有問題,其他男人也都會一個接一個地甩掉自己。所以,她寧肯忍受孤獨、寂寞、自卑與壓力,也不願意再談對象。仔細觀察,生活中到處都是以偏概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