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
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
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
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
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
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於,一般說來,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於以後信息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
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非常重要。
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光環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
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堅強的標誌,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誌,3人認為粗硬的頭髮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樸實的標誌,等等。
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儘管這些生理特徵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由表及裡」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
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