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

2021-02-23 淺薄的智杖

 我們面對的,永遠是一個信息不完全的世界。而我們手中唯一值得信任的武器,就是因果關係。

————Judea Pearl

不朽,不僅是人類的終極願望之一,也是眾多企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商學院教授對「企業如何才能基業長青」這類問題進行了大量探討。代表作包括《追求卓越》《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等等,他們有的從一個時間點的橫斷面對比研究優秀以及不那麼優秀的企業;有的研究企業變遷過程,希望找到部分共識或者一致的結論。

《光環效應》一書作者卻悲觀的指出:試圖通過歷史經驗總結如何才能基業長青,終歸是徒勞的。

讓我們先看三個故事:

1. 造神

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區,美軍曾對一些小島實施物資空投。小島上的落後的原住民看到之後驚訝不已,他們認為用於投放物資的直升飛機是神靈。因為物資會源源不斷的從「神靈」中傾斜而下。

2. 祈福

從二戰之後,每當小島居民缺少物資,他們就會仿照美軍地勤人員的樣子,帶上草編的「耳罩」,揮舞著樹枝編成的「指揮棒」,學著地勤人員指揮飛機降落的動作,進行祈福。希望物資再次降臨。

可惜他們從沒有成功過。

3.  現代人「造神」與「祈福」

人們總結了很多歷史上成功的企業,並歸納了他們成功的原因:銳意進取,大膽創新,100%執行力,堅韌不拔,善待員工,客戶至上。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成神的原因,且努力學習並實踐這些「經驗」,希望自己的企業也可以因此基業長青。

他們,會成功麼?

2. 基業長青研究者的桎梏

上面三個故事已然端倪隱現,《光環效應》一書作者明確指出:那些商學院教授試圖通過歷史經驗總結如何才能基業長青的夢想,終歸是徒勞的,原因有三。

1. 在商業環境中,驗證相關性/因果性的差異,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現象具有相關性,但當我們嘗試探究其因果性時往往會遇到巨大困難。

網際網路公司頭部公司員工素質高,能力強,這是事實。但究竟是因為公司處在頭部,待遇好,所以競爭激烈,高素質員工才能進入?還是高素質員工引領公司走向成功?

著名的諮詢公司:貝恩宣布,其客戶股價增長速度是標普500增長速度的15倍,這是事實。但一種解讀是貝恩的諮詢服務幫助客戶提高業績,股價上行。另一種解釋是顧客有錢沒處花,所以才花錢僱傭貝恩諮詢。 哪種更對?

公司管理層銳意進取,大膽創新,且公司這兩年業績優秀,這是事實。但這兩個事情可能沒有半毛關係。業績好,有錢胡搞,所以被媒體奉為「大膽創新」。業績差的企業,沒錢胡搞,所以被媒體貶為「默守陳規」。

在實驗室,我們可以通過雙盲評判因果。但在現實商業環境,任何一個實驗都代表了巨大的成本。在這種環境下判定因果,註定是困難的。

2. 變化的環境


宏觀環境在變,消費者偏好在變,技術,成本,競爭對手依然在變。

人口暴漲時代的邏輯,放到人口降低已成必然時代未必有效。

顧客今天愛吃奧利奧,可能明天就喜歡烤冷麵。

今天光伏行業的成本劣勢,可能會因為明年的技術突破而改變。

而昨天還在闢謠說堅決不做直播的企業A,明年就可能宣布籤約XXX。

那麼,我們又如何敢相信,總結了眾多成功企業案例的結論,放到今天依然有效呢?

3. 信息的局限性

資訊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網際網路,公開課,在線教育使得每個人可以更加公平的接觸到信息。但我們面對的,依然是一個信息不完整的世界。

正因為這些有意無意的忽略,導致人類拿到的永遠是數據全集在某些維度的投影。所以人類的決策,永遠只能在部分數據集,或者有限個維度上進行。

小結

企業就是這樣,生存在一個信息不完全的環境下,又有沒有太多因果律的支持,且外部環境還在不斷變化。這種環境中做出的決策,更像是盲人騎著瞎馬走迷宮。

而最終走出迷宮者的經驗到底有多少借鑑意義,可能就是見仁見智了。

3. 光環效應:信息不完全環境下的折中方案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局限性問題,這個問題真的無解麼?作者認為,光環效應,是人類為了解決獲取信息局限性的一個折衷方案。

1. 品牌效應


當我們去買數萬元的鏡頭和專業相機,大多數人獲取的產品信息是遠小於商家的。買家可能只知道相機幾個大致屬性,以及幾個似懂非懂的概念,但商家往往掌握的信息遠超過他們,此時的消費者如何決策?

他們還可以參考產品的:品牌,口碑,價格。雖然一臺相機的屬性多達成百上千個維度,但消費者只要掌握幾個關鍵維度,就可以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

品牌效應也是光環的一種體現。本質上是因為消費者並沒有辦法了解產品的每一種性能參數,畢竟他們沒辦法像生產商那樣熟知產品。因此他們需要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評價產品的優劣,這種方式可以是摸一摸,可以是觀察做工,還有一種手段就是品牌。

當然,當大多數人認定大牌產品就一定代表上乘的質量時,這也就給了一些專門鑽營消費者心理的企業可乘之機。一輪更多的概念比如:輕奢,貴族專用,或者標高賣低的打折等營銷方式出現了。其本質上還是利用顧客對產品細節的不理解,對消費者進行一定程度的誤導。

2. 光環事實上是一種抽象

當我們用幾個簡單的變量去描述一個相對複雜的問題時,我們其實就是在運用光環效應。

老師眼裡,學習好的孩子一定各個方面都好。

軍官眼中,身體強壯的士兵一定樣樣出色。

學渣眼中,學霸就是應該什麼題都會做。

蘋果就是真愛,華為就是牛逼,小米才是天下第一。

這些其實都是光環效應的體現,提取被測量對象的眾多變量太過複雜,於是人類傾向使用更少的變量「以偏概全」。

同樣,在投資企業時同樣如此。眾人認為財務數據是不會說謊時,財務數據就成為了上市公司的光環。這也就給企業在財報上做文章提供了一種可能,儘可能在現有的會計準則下隱藏虧損,做大收益,或者隱藏一些收益以備不時之需。這事實上與標榜品牌以吸引更多的購買者毫無區別。

終語

光環效應一書可謂笑盡天下豪傑,難道說,著名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具備參考意義了麼?

個人認為,閱讀名家傳記依然具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只要懷著崇拜但不盲從的心態即可。而自己一旦形成理論,就要積極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理論。兜兜轉轉,總結起來,正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我們去閱讀很多大佬名著時,會發現他們給出的建議都不是一鳴驚人的言論,反而都非常樸素:「便宜」,「正直」,「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等。

或許他們並不是敝帚自珍,這些就是他們回看自己的一生時,帶領他們克服艱難險阻最為重要的因素。只是自己和他們的層次,經歷,相差甚遠,所以同樣是這一句話,理解卻千差萬別。

可能真的是這樣,有些路,別人是不能替你走的;而有些坑,也只有自己踩過才有體會吧。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相關焦點

  • 光環效應引發的認知誤區
    上述這個定義是針對&34;而言的,不妨稱之為狹義的光環效應。假如把上述定義中的&34;替換成&34;,這種效應依然存在,俺暫且稱之為廣義的光環效應。  另外,很多同學誤以為光環效應中所說的&34;就是指優點。其實捏,某些顯著的缺點也會引起光環效應。
  • 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 揭秘企業成功之道 - 讀《光環效應》
    這是因為《光環效應》大部分內容是反駁商學院或者頂尖諮詢機構的一些商業成功總結,包括《追求卓越》、《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書中的觀點。在反駁完這些書中的觀點後,《光環效應》也用少量篇幅介紹了他認為的商業成功的關鍵,但是由於其觀點是整個將商業成功的原因解釋為 「一定風險下的概率事件」,使得這個觀點既無法證真,也很難證偽。
  • 身邊的心理學丨警惕,光環效應時刻在影響你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比如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喜歡一個人,仿佛給他加了一層濾鏡,他在你的眼裡就是完美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光環效應
  • 光環效應:「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不優秀」的理由
    媽媽對兩個孩子做出比較,覺得哥哥比弟弟好,其實就是因為「光環效應」。那麼什麼是光環效應呢?什麼是光環效應太陽光芒萬丈,璀璨奪目,但天空中除了太陽還有月亮、星星、雲彩。白天,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太陽的光芒卻忽略了太陽旁邊的雲彩,夜晚到來,人們大多也只看得到皎潔的月亮卻忽略了漫天星辰。
  • 社會責任和光環效應--考研英語一2016年Text 3
    2.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 多想孩子的優點,正確認識「光環效應「
    似乎每一位家長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優秀,自己家孩子卻毫無優點,這也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還生活在這個陰影中,家長們不妨用用「光環效應」來看待孩子,說不定在自己眼裡恨鐵不成鋼的孩子,馬上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了!什麼是光環效應說到光環效應,很多家長肯定比較疑惑,到底什麼是「光環效應?」
  • 光環效應:3個方面了解商業認知思維的陷阱,獲得理智決策的能力
    01、為什麼會受光環效應的影響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光環效應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印象,就是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這種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呢?舉個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讓上級軍官評價下屬。
  • 夫妻相處,想要破解七年之癢,就要明白「光環效應」的真實原理
    夫妻相處,破解「七年之癢」的方法:就要懂得運用「光環效應」的原理。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歸根結底在於習慣性地忽視。一段夫妻長期在一起生活,漸漸發現雙方已經習慣了彼此的存在。無論是對方的優點還是缺點,都一點點暴露出來。
  • 績效考核常見誤差:中庸主義、感情用事、職場壓力、光環效應
    二、投射效應考核人在進行績效評價時,很可能出現投射效應,即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被考核者身上三、光環效應當一個人有一個顯著的優點的時候,人們會誤以為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同樣的優點,這就是光環效應。在考核中也是如此,比如,被考核人工作非常積極主動,考核人可能會誤以為其工作業績也非常優秀,從而給被考核人較高的評價,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人類心理常常是複雜且難以時時察覺到的,印象形成效應就是其中的一類。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很多,我們在日常中常能見到。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亦是較為常考的知識點,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有一些知識點易混淆,所以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理解並且區分異同,這樣在遇到此類題目之時便可遊刃有餘,從容應對。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兩個易混淆的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 暈輪效應:一見鍾情
    暈輪效應:是指個體在評價他人時的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也就是說當個體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A、李興認為同事阿芳是個勤勞、熱情的人,每天都提前到辦公室幫助大家打掃衛生,可是有一天,阿芳沒有幫他送報紙,李興不免心中就犯嘀咕:原來阿芳也不是那麼熱情B、高中一年級新生尹田目,發現第一天給他上英語課的老師漂亮,回家後他就不停地向家人訴說老師漂亮;對學生和藹;講課特別有經驗C、張莉第一次外出旅遊,媽媽告訴他旅途上可能會遇到小偷,上了火車後,張莉心裡就一直忐忑不安,
  • DNF2020國慶光環選擇
    DNF2020國慶光環選擇對輸出職業來說,首先「黃追/暴追/三攻」這三個都是加算詞條,具體要選哪一條,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裝備搭配,現有裝備搭配中哪個詞條的數值最少,就選哪條,沒有固定選哪個最好的說法。奶職業固定選擇希洛克的幻影。
  • 走近:月暈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提出,是屬於心理效應範疇。
  • 明星效應背後
    定義: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
  • LED頻閃和LED頻閃效應的區別
    太陽光的光通量是平滑穩定的,沒有頻閃與頻閃效應危害。節能燈的光通量平滑穩定度,越接近太陽光,節能燈的頻閃深度越小,頻閃效應危害越小。專用檢測陀螺上的圖案,是多道黑白相間的光環。在旋轉的全過程中,陀螺上的圖案,並不隨著旋轉的速度而發生變化,而是穩定固定。這種黑白相間,並且穩定固定的光環圖案、色彩現象,表明太陽光沒有頻閃與頻閃效應危害。
  • 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在教招考試中,大家一定都做過心理效應的題目,這部分出題靈活與生活聯繫緊密。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心理學中常見的幾種效應:1.首因效應一般情況下,它指你第一次與人交往時給人留下的印象。比如,大學生在招聘會中通過面試給所應聘公司的最初印象,這種印象在許多社交活動中也有很多。人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給人一種很好的形象,以便為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心理測試: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大家一定都做過心理效應的題目,這部分出題靈活與生活聯繫緊密。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心理學中常見的幾種效應:1.首因效應一般情況下,它指你第一次與人交往時給人留下的印象2.近因效應這是一種恰恰與首因效應相反的效應,是指在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