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提出,是屬於心理效應範疇。
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例如尖角效應)。
這就好象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代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因此,暈輪效應便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相關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影片。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影片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暈輪效應的成因
要理解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如何覺知這個世界,也就是「知覺」(Aesthesia)。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
例如,有一個事物,我們通過視覺器官感到它具有圓圓的形狀、紅紅的顏色;通過嗅覺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氣味;通過手的觸摸感到它硬中帶軟;通過口腔品嘗到它的酸甜味道,於是,我們把這個事物反映成蘋果。這就是知覺。
而知覺的基本特徵有三,分別是一)選擇性、二)整體性、三)理解性、四)恆常性。暈輪效應的成因便是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 — 「整體性」有關。
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例如當你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蘋,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暈輪效應對我們的影響
其實這個效應很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以貌取人的現象自不必說,大家更會以穿著打扮來推測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初遇時的言行舉止來評判他人的才華品格,也是常有的現象。在對陌生人進行各種評價時,暈輪效應會表現得更加顯著。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而其中一個最大的「暈輪效應社區」便是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的藝人們。在這個崇尚盛世美顏的時代,「顏值」往往被大眾所往往被評論、譴責得很厲害。各類企業也都會請一些顏高又有影響力的明星來做品牌代言,其實也是利用明星自身對粉絲的號召力,把暈輪效應最大化。
個別特徵真的是一個人的一切嗎?暈輪效應本身不帶好與壞,它只是一種存在著我們思考認知中的心理效應而已。例如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在做品牌策劃、企業宣傳時,就需要充分利用暈輪效應,這時暈輪效應就是好的。而在人際交往中,其實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我們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暈輪效應過多影響,讓自己在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陷入被動的位置。
我們常常會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徵的進行歸類,比如就是做公務員便是「文質彬彬」、「對社會有貢獻」,而商人則是「唯利是圖」、「奸商」等等。這類別的以偏概存便是我們應該要改善,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應該不滿足於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