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月暈效應

2021-03-02 東歐物語
什麼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提出,是屬於心理效應範疇。

  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例如尖角效應)。

這就好象颳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代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因此,暈輪效應便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相關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影片。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影片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影片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

暈輪效應的成因

要理解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是如何覺知這個世界,也就是「知覺」(Aesthesia)。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

例如,有一個事物,我們通過視覺器官感到它具有圓圓的形狀、紅紅的顏色;通過嗅覺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氣味;通過手的觸摸感到它硬中帶軟;通過口腔品嘗到它的酸甜味道,於是,我們把這個事物反映成蘋果。這就是知覺。

而知覺的基本特徵有三,分別是一)選擇性、二)整體性、三)理解性、四)恆常性。暈輪效應的成因便是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 — 「整體性」有關。

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例如當你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蘋,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暈輪效應對我們的影響

其實這個效應很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以貌取人的現象自不必說,大家更會以穿著打扮來推測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初遇時的言行舉止來評判他人的才華品格,也是常有的現象。在對陌生人進行各種評價時,暈輪效應會表現得更加顯著。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而其中一個最大的「暈輪效應社區」便是我們每天都會接觸的藝人們。在這個崇尚盛世美顏的時代,「顏值」往往被大眾所往往被評論、譴責得很厲害。各類企業也都會請一些顏高又有影響力的明星來做品牌代言,其實也是利用明星自身對粉絲的號召力,把暈輪效應最大化。

個別特徵真的是一個人的一切嗎?

暈輪效應本身不帶好與壞,它只是一種存在著我們思考認知中的心理效應而已。例如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在做品牌策劃、企業宣傳時,就需要充分利用暈輪效應,這時暈輪效應就是好的。而在人際交往中,其實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我們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暈輪效應過多影響,讓自己在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陷入被動的位置。

我們常常會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徵的進行歸類,比如就是做公務員便是「文質彬彬」、「對社會有貢獻」,而商人則是「唯利是圖」、「奸商」等等。這類別的以偏概存便是我們應該要改善,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應該不滿足於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





相關焦點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月暈效應
    如果你有這種反應,其實一點也不奇怪,這是心理學上的「月暈效應」在起作用。人們在認識一個陌生時,通常會因為對這個人的某個品質、特點印象深刻,從而掩飾了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特點的印象。而這種強烈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亮形成的光暈一樣,向四周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人們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優雅的而形象的名字——月暈效應。
  • 明星效應背後
    定義: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案例6:當我們看到某個明星在媒體上爆出一些醜聞時總是很驚訝,而事實上我們心中這個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銀幕或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那圈「月暈」,它真實地人格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僅僅是推斷的。案例7:流浪大師沈巍他外表看上去髒兮兮,每天撿垃圾,就是一個十足的流浪漢,讓人避而遠之。誰能想到他小時候喜歡讀書,家庭條件卻十分貧苦,他空閒撿垃圾賣,掙零花錢買書。
  • 青島網友嶗山拍到月暈 美如玉環飛在青雲端(組圖)
    星空中美麗的月暈光環  浩月當空,清輝似水,漸漸的,霧靄升起,清澈的玉盤被蒙上羞澀的面紗,周圍出現了一個內紫外紅的彩色光環……很多人都見過日暈,可月暈你見過嗎?20日凌晨,島城一位網友在嶗山太清宮附近拍攝到了美麗的月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2-85757799,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 組圖:網友嶗山拍到月暈 美如玉環飛在青雲端
    星空中美麗的月暈光環   青島新聞網5月23日訊 浩月當空,清輝似水,漸漸的,霧靄升起,清澈的玉盤被蒙上羞澀的面紗,周圍出現了一個內紫外紅的彩色光環……很多人都見過日暈,可月暈你見過嗎20日凌晨,島城一位網友在嶗山太清宮附近拍攝到了美麗的月暈。
  • 【教綜實驗】暈輪效應
    稱為暈輪效應,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暈輪效應主要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2.
  • 20年前的馬雲,和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以偏概全是人的一個特性,喜歡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動作代替對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其實都是「暈輪效應」1、暈輪效應的由來暈輪效應又被稱為光環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提出來的,這就跟月亮周圍出現月暈一樣,不斷向四周瀰漫和擴散,到最後把很多真實的東西都進行了掩蓋,但是事實上,月暈也不過是月亮光輝的擴大化罷了。
  • 暈輪效應:好壞迷人眼,一眼看不清!
    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光環效應、日暈效應。因為這種效應產生的知覺特點就是好像日暈和月暈一般,向周圍瀰漫和擴散。暈輪效應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心理因素,是人際交往互相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還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典型例子。
  • 社會責任和光環效應--考研英語一2016年Text 3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Kelly)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 掌握這三個心理學效應,能讓感情更穩固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異性之間存在相互吸引,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異性效應」,指異性接觸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發力,並能從中體驗到難以言傳的感情追求。01、光環效應什麼是光環效應?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雖然前面有說到異性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吸引,但如果想長期引起伴侶的關注就需要好好利用光環效應,讓你變得更有魅力。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心理學考研中有幾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分別是感覺剝奪實驗、延遲滿足實驗、情緒實驗、從眾實驗、期待效應、暈輪效應,這幾個實驗是心理學考研常考的知識點,下面介紹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談「鄂」色變背後的刻板效應
    「肖戰227」事件,更是讓我們見識了網絡信息在社會實踐文化氛圍中的威力,和刻板效應對人們認知的影響。刻板印象會讓我們產生認知的偏差,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
  • 這3個心理效應告訴你答案
    這源自心理學上的3個重要的效應。首因,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就是第一印象效應。光環效應是指對一個人的某種優點,或者缺點產生深刻、突出的印象後,這種優點或者缺點,會像月暈的光環一樣被誇大。同體效應也就是自己人效應。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管理學中常見的各種「效應」匯總
    1.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指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當然「蝴蝶效應」主要是關於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也是蝴蝶效應的真實反應,常指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卻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2.鯰魚效應鯰魚效應源於一個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漁民們想方設法讓沙丁魚活著到達漁港,但在運輸過程中還是由於窒息而導致大批沙丁魚死亡。
  • 分享系|暈輪效應,想要更好的打造品牌,看看它們如何「借勢」
    這種只願意相信權威的現象,就是最典型的暈輪效應。原理——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
  • 想讓女人離不開你,不妨嘗試「登門檻效應」,「冷熱水效應」
    你若是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就要知道,想讓女人離不開你,不妨嘗試「登門檻效應」,「冷熱水效應」。 男人在追求女人之前,要懂得善始,多關注女人,把女人的點點滴滴記在心上,了解女人的優點,接納女人的不足;同時,也進一步判斷女人是不是自己最佳的伴侶,如果只是出現了「暈輪效應」,女人並非良配,男人就不要招惹女人,如果男人對女人付出真心,覺得女人就是自己的靈魂伴侶,那就好好開始。
  • [考點]教招考試之十七大社會效應
    一、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月暈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根據整體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暈輪效應會在一定範圍內影響著日常生活。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
  • 書香呼中丨走近小鎮四季 走近美麗的你
    書香呼中丨走近小鎮四季 走近美麗的你 2020-05-29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師日誌 |​​走近一點,再走近一點 ​文/何祥星
    走近一點,再走近一點文/何祥星何祥星,湖北省陽新縣經濟開發區五一學校教師,連續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14年。教學倡導「愛閱讀、愛寫作、愛生活」,在閱讀、寫作中發現生活之美,始終相信拼博的人生最精彩。「何老師,T同學放到你們班吧?其他兩位班主任是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