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抓著孩子的缺點不放?多想孩子的優點,正確認識「光環效應「

2021-01-09 豆寶說育兒

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教育對家長來說越來越重要,幾乎每一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該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仔細回想一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似乎每一位家長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優秀,自己家孩子卻毫無優點,這也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還生活在這個陰影中,家長們不妨用用「光環效應」來看待孩子,說不定在自己眼裡恨鐵不成鋼的孩子,馬上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了!

什麼是光環效應

說到光環效應,很多家長肯定比較疑惑,到底什麼是「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提出的,當評價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時,產生的都是好的或者是壞的影響,通常都會以一個點來評價整體,以偏概全。

有時候家長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其他方便默認為都是好的,自己家孩子成績不好,默認為全部的行為都不好,這是看法是比較片面的。

光環效應的弊端

光環效應不管對於學習成績好和學習不好的孩子來說,都是有一定危害的。對學習不好的孩子,當家長以偏概全看不到孩子的優點時,就會喪失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對自己沒有自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危害。

對學習好的孩子,家長從一點給了孩子最高的高度,孩子可能會產生自戀的心理,認為自己不管是哪方面都非常優秀,最後導致自己以為不用努力就可以一樣優秀,影響學習和生活。

如何擺脫光環效應

家長一定要用客觀的眼光,消除自己對孩子的「光環效應」,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給予孩子評價的時候,不管在任何場合,都應該客觀,哪怕孩子成績考得再差,也要看到孩子其他的優點,哪怕孩子再優秀,都要適當地進行評價,不能一味地抬高、誇獎孩子。

正確利用光環效應

其實,家長如果可以正確地使用「光環效應」對孩子也是很有益處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對於孩子的優點,家長可以給予孩子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優點的,對於孩子的缺點,家長可以積極地引導孩子,給予孩子一些自信心,讓孩子有信心變得更加優秀。

「光環效應」也是有利有弊的,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那就要看父母怎麼使用「光環效應」來教育孩子了。

相關焦點

  • 光環效應:「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不優秀」的理由
    媽媽對兩個孩子做出比較,覺得哥哥比弟弟好,其實就是因為「光環效應」。那麼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在教育中,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太關注別人家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自己家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過於糾結孩子做得差的地方而不能發現孩子的優點,這種做法就屬於光環效應。光環效應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鏡中我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默認是自己最真實的形象,由此來形成自我認識,所以這一現象被稱之為鏡中我效應。其實鏡中我效應家長可以運用到教育之中,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個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所以說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 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優點與缺點?
    #一起家庭教育#當代社會很多家長只會看到孩子的缺點,卻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這是一位老人的家屬送給兩位學生的經了解過後,這兩位同學在上學的途中看到一位老人暈倒在馬路邊上,在很多大人都不敢上前施救的情況下這兩位學生挺身而出,毅然過去照看老人
  • 孩子畏畏縮縮不自信?請了解下「暈輪效應」,就能讓他信心十足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畏畏縮縮不自信?請了解下「暈輪效應」,就能讓他信心十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朋友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自信,每次遇到問題都會躲在後面,就像一個害羞的小女孩一樣。但是孩子是男孩,今年7歲,沒有必要退縮。,我的朋友真的無能為力,於是他帶孩子去看了一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與孩子交談之後,朋友意識到孩子被詛咒為「膽小鬼」,從那以後孩子變得少了一點。
  • 父母總是關注孩子的缺點,「優勢效應」:發揮孩子的優勢才是關鍵
    聽完後女兒和塞利格曼說了一句話讓他反思良多」爸爸你每天都讓我改壞習慣,可就算我的壞習慣全部改掉了,那也只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小孩,但我卻沒有優點,你為什麼不去看看我的長處呢?」 故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都類似塞利格曼式的對孩子的缺點關注更多,關注孩子的缺點沒有錯,但是只關注孩子的缺點也是片面的。
  • 父母不要總是指責孩子的缺點
    每一個人都有會優點和缺點,沒有生下來就是完美的人。但是很多的父母,他們往往允許自己身上有缺點,卻總是希望孩子應該盡善盡美,看到孩子的優點他們經常會視而不見,而當遇到孩子身上的缺點時,他們會無限放大。每位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寄予最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身上最好都是優點,沒有缺點。
  • 正確認識性格的優點和缺點
    而說到這個性格,每個人都一樣,自然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性格裡面的優點和缺點呢?我個人從時間規律的角度,說一說我自己的理解。 (一)性格的優點和缺點實際上就是出生時間力量的一種對比表現 為什麼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在平時我們的生活中、工作裡面,都會表現的那麼明顯呢?
  • 孩子缺點一定要批評教育嗎?父母掌握這5招,幫助孩子缺點變優點
    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女兒剛上一年級時,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開學第三天,女兒不願意去學校,到了學校門口抓著我不放手,班主任評價女兒膽小、內向、不合群,那段時間,我也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陪伴女兒,大約過了一個多月時間,女兒終於適應了學校生活。如今,女兒成為了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同學關係融洽。
  • 家長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
    一撇一捺,那麼這個左邊的撇呢,他是優點;右邊一捺呢是缺點。這就說明,我們人呀,他也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俗話說:人無完人!所以呢,我們必須要客觀地去看待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既不能因為一個人身上有缺點,我們泌去否定它的優點。也不能因為他有優點而忽視他的缺點。我們家長該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呢?首先我們要先知長後知短。
  • 抓住缺點不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正是這樣,成長才有了意義。家長才能在孩子成長中作為主角指引他們。但是有這樣一些嚴格苛刻的家長,太在乎孩子的缺點,矯正過了頭,每天將孩子的缺點放在嘴邊,抓住一個缺點無限放大,這恰恰不利於孩子培養好習慣和改正缺點,反而會因為急功近利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 孩子總認為自己最厲害,父母要警惕「達克效應」,避免孩子太驕傲
    孩子總認為自己最厲害,父母要警惕「達克效應」,避免孩子太驕傲事實上,大多數的學霸都能有一種技能。那就是「假謙虛」。通常那些不太好的孩子總是過於誇大其詞,認為自己最強的孩子可能會陷入「達克r效應」,所以父母要多加注意!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我們前面提到的兩桌不一樣的客人,第一位媽媽總是強調讓孩子多吃一些,多吃蔬菜等等。但是孩子卻沒有按照媽媽說的那樣直接吃很多,這也是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話存在對抗的心理,就是「你想要我這麼做,我就偏不要這麼做」。孩子很多行為都受到了「白熊效應」的影響,比如,我們強調讓孩子家裡的哪個柜子不能開,孩子就會一直想著裡面是有什麼神奇的東西,於是會一直想要開這個柜子。
  • 家庭教育第一步:帶孩子全面認識自己,才能讓孩子正確認識世界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帶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才是做最好自己的開始,才能正確認識整個世界。表姐家孩子小雅從小就乖巧聽話,很懂禮貌,很少讓父母操心。
  • 光環效應引發的認知誤區
    上述這個定義是針對&34;而言的,不妨稱之為狹義的光環效應。假如把上述定義中的&34;替換成&34;,這種效應依然存在,俺暫且稱之為廣義的光環效應。  另外,很多同學誤以為光環效應中所說的&34;就是指優點。其實捏,某些顯著的缺點也會引起光環效應。
  • 孩子嫉妒心強怎麼辦?家長要正確評價孩子,讓孩子變得積極進取
    1、 家長不正確的評價方式,總是讚美別人的優點,批評自己孩子的缺點。家長總是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比較,如:隔壁小明又考了年級第一、小高又拿了省賽一等獎、小花鋼琴都八級了...所有拿別人優點跟自己孩子不足來比較的父母,都是一個不稱職的父母。問題往往想得太簡單,不知道孩子內心遭受了什麼委屈,長期以往,孩子的嫉妒心和報復心也會逐漸增強。
  • 「我比他優秀的多」,孩子過分自信,很可能是「巴納姆效應」所致
    正確的認識自己,是很多成年人或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而對於孩子來說,就更加難上加難了,家長過度的誇獎和過度的貶低,都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知。 眾多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應該如何去認識自己都曾有過很多的研究,而在這些研究當中,巴納姆效應或許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最需要注意的。
  • 孩子有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盯著不放
    你的孩子經常犯錯嗎?你能列舉出孩子多少缺點?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一說起孩子缺點的時候就能夠列舉一大堆,怎麼他們有這麼多缺點,真的是恨鐵不成鋼。想要孩子不犯錯,那麼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只有孩子了解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存在哪些優點和缺點,才能充分取長補短,發揮自己的優勢,並尋找自己成長的方向和目標。這樣的孩子才能活成「明白人」,而不是盲目而庸碌地得過且過。哪怕放到學習上也是如此,正確的自我認知會讓孩子產生自我要求,從而點燃內在驅動力,為了想要的成績主動付出努力。而孩子厭學、拖拉、懶散等各種行為,都是由於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導致缺乏目標的一種表現。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父母的教育關聯很大,因而只有父母避開「巴納姆效應」,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
  • 想讓孩子輕鬆成長,就別盯著他的缺點不放
    你的孩子經常犯錯嗎?你能列舉出孩子多少缺點?在看到這些話的時候我的腦袋當中瞬間列舉出了孩子的「十宗罪」:愛玩遊戲、做事粗心、拖拉磨蹭、沒有計劃、跟他說話當做沒聽見、上課不專心、生活習慣差、依賴父母、成績差、脾氣暴躁。
  • 父母一定要記住,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是孩子的特點
    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有優點和缺點,但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是特點,孩子也是一樣。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點和缺點,尤其是孩子,到底孩子表現出來的特點是優點還是缺點,與我們內心自主判斷結果有很大關係,是憑藉經驗或感覺評判眼睛看到的表現出來的行為,這裡就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主觀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