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效應引發的認知誤區

2020-09-03 塔洛137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上次聊社會工程學,其中提到了心理學上的&34;。今天想把這個話題深入地八卦一下。

★什麼是&34;

  考慮到某些同學比較健忘,還考慮到某些同學沒有看過上次的帖子,俺再囉嗦一下&34;的解釋。

  &34;也叫&34;或&34;,是指對某人的某個【顯著的】局部特徵的看法被盲目擴大化,變成對此人整體的看法。

  上述這個定義是針對&34;而言的,不妨稱之為狹義的光環效應。假如把上述定義中的&34;替換成&34;,這種效應依然存在,俺暫且稱之為廣義的光環效應。

  另外,很多同學誤以為光環效應中所說的&34;就是指優點。其實捏,某些顯著的缺點也會引起光環效應。後面的介紹中,俺會把優點引發的光環效應稱為&34;,反之則稱為&34;。

★消極影響舉例

  為了先給大伙兒一個較深刻印象,俺先來舉幾個例子。

◇偶像崇拜

  所謂的&34;,古今中外,屢見不鮮。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當今的追星族(貌似各國都有)、比如納粹德國的民眾崇拜希特勒......

  上述這些(崇拜偶像的)人都是受到了&34;的影響,而導致了這種狂熱的行為。

◇技術口水戰

  在IT領域有很多光環效應的例子(尤其是廣義的光環效應),先來說說口水戰這事兒。

  俺最深惡痛絕口水戰首推&34;(所以俺凡是寫程式語言的帖子,都很小心,生怕被口水淹死)。這類口水戰常見諸於各大 BBS,且往往曠日持久。參與其中的狂熱鬥士,大都屬於某個程式語言的 fans。當他/她開始學習這門程式語言的時候,由於被該語言相關的某個顯著特點(比如語法、庫、應用)所吸引,繼而為之傾倒;然後光環效應開始在頭腦中發酵,導致該 fans 對這門語言的缺點視而不見;然後這些 fans 但凡聽到有人批評此語言的缺點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然後口水戰就轟轟烈烈地開打了......

  除了程式語言的口水戰,IT 行業還有其它各種口水戰。比如:桌面作業系統有&34;編輯器有&34;POSIX 桌面環境有&34;手機系統有&34;......

  上述這個清單,俺還可以繼續列出一大堆(貌似口水戰在每一個 IT 領域都會出現)。雖說這些口水戰所屬的領域差別巨大,但導致其產生的心理學根源是類似的(後面會說)。

◇技術銀彈

  IT行業(尤其是軟體業)經常充斥著各式各樣的&34;,號稱包治百病。比如軟體行業曾經鼓吹過的銀彈有如下:&34;。當然,很多忽悠銀彈的傢伙,是出於商業目的,這與本貼的主題無關。但是忽悠出來的銀彈還是有很多人相信,這就很有意思了。那些【被忽悠】的人,之所以對銀彈的效果深信不疑,一定程度上也可歸因於&34;。

◇某些民族偏見

  前面幾個例子都和&34;有關,俺再來舉一個&34;的例子。在說這個例子之前先聲明:俺不是哈日族,而且也不太喜歡日本文化。

  比如國內的很多人,對於日本人的看法都過於片面,陷入了&34;的誤區。這些人但凡提到和日本有關的東西,立馬一臉的不屑,開口就是一頓貶謫之詞。不把日本人罵得狗血噴頭,誓不罷休。為啥會這樣捏?俺鬥膽揣測一番。

  大部分國人對日本(包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了解,都始於抗日戰爭相關的材料(比如小時候看的抗戰題材電影、某些小學教材上的內容、等等)。由於這些資料都是刻意強化日本人醜陋的一面,接觸久了,難免會引發&34;,把日本在二戰中的缺點盲目擴大到其它的方方面面,進而全面貶低/否定和日本相關的一切東西。

★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前面舉了這許多例子,足見光環效應的影響範圍之廣。俺結合自個兒的理解,分析一下這玩意兒的作用為啥這麼強烈。

  事先聲明:俺不是心理學專業的。所以下面的分析總結大伙兒姑且聽之,可別跟俺較真哦 :-)

◇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通俗地說就是:人的潛意識裡有保持各種東東(包括觀點、看法、立場......)一致性的傾向。具體表現在:當你正面評價某對象(包括人或事物)時,你在潛意識裡會排斥該對象的負面評價;反之亦然。

  比如當你很喜歡自己的情人(或配偶)時,你在潛意識裡面就會排斥掉對方的缺點和不足。這種排斥的行為是下意識(可能是&34;)進行的,甚至你自己(也就是&34;)都沒有察覺到。

◇和&34;相結合

  所謂的&34;,通俗地說就是第一印象或先入為主。在你對某人(某事物)進行認知的過程中,第一印象會很深刻。如果這個第一印象所接收到的正好又是對方某個鮮明的特徵,那&34;和&34;就會疊加起來,效果會更加明顯。

  比如通常所說的&34;,往往是結合了首因效應和正面光環效應。

◇選擇性&34;和選擇性&34;

  當某個對象的光環效應開始顯現之後,有些人就會出現&34;或&34;。這裡所說的&34;,就是對某些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比如前面提到的追星族,只觀察到偶像的優點,而看不到偶像的缺點(也就是選擇性失察);即使偶像發生重大的醜聞/緋聞,很多追星族也會出現選擇性失憶,對這些醜聞/緋聞,淡忘得特別快。

  選擇性&34;和選擇性&34;的起因,可能是由&34;引起;而選擇性&34;和選擇性&34;的結果,又強化了認知的一致性。兩者形成正反饋,互相強化,使得認知的&34;越變越大。

★如何避免它的負面影響

  看到這裡,有些同學肯定在琢磨:要咋樣防止光環效應的負面影響捏?下面來說說俺的幾個方法(是否管用,因人而異)。

◇避免過早下結論

  當你初次接觸某個對象時,切勿輕易下結論。草率下結論容易觸發潛意識裡面的&34;,進而影響你做出客觀的判斷。

  另外,初次接觸某個對象時,前面提到的&34;很有可能會干擾你的判斷。這也是避免匆忙下結論的原因之一。

◇優缺點都有所了解,再下結論

  剛才說到不要過早下結論,那要等到啥時候才能定論捏?俺的習慣是:至少要收集某個東東的優點和缺點、正面和反面的信息之後,才會考慮去下結論。當你光了解某個對象的優點或者光知道其缺點,那做出的結論往往有失偏頗,不夠客觀。

◇適當考慮反面的特質

  當你非常喜歡/熱衷某個東東(可能是某個或某事物)時,不妨反問一下自己,這個東東難道沒有什麼缺點嗎?反之,如果你非常反感/厭惡某東東時,也可以刻意反問自己,這個東東難道沒啥優點嗎?

  通過這樣的反思,或許有助於你發覺原先的認知偏差。

相關焦點

  • 光環效應: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光環效應,出現各種偏見。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 《光環效應》
    基業長青研究者的桎梏—上面三個故事已然端倪隱現,《光環效應》一書作者明確指出:那些商學院教授試圖通過歷史經驗總結如何才能基業長青的夢想,終歸是徒勞的,原因有三。1. 在商業環境中,驗證相關性/因果性的差異,是非常困難的。
  • 身邊的心理學丨警惕,光環效應時刻在影響你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比如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喜歡一個人,仿佛給他加了一層濾鏡,他在你的眼裡就是完美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光環效應」。>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身邊的心理學之光環效應
  • 光環效應:3個方面了解商業認知思維的陷阱,獲得理智決策的能力
    01、為什麼會受光環效應的影響什麼是光環效應呢?光環效應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印象,就是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這種效應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呢?舉個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研究,讓上級軍官評價下屬。
  • 揭秘企業成功之道 - 讀《光環效應》
    這是因為《光環效應》大部分內容是反駁商學院或者頂尖諮詢機構的一些商業成功總結,包括《追求卓越》、《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書中的觀點。在反駁完這些書中的觀點後,《光環效應》也用少量篇幅介紹了他認為的商業成功的關鍵,但是由於其觀點是整個將商業成功的原因解釋為 「一定風險下的概率事件」,使得這個觀點既無法證真,也很難證偽。
  • 我們的認知,正在被這3種思維誤區毀掉
    在這其中,有3種特別值得關注的思維誤區,它們嚴重妨礙了我們理智看待這個世界。可以說,很多人一輩子碌碌無為,沒辦法打磨出優秀的認知力,正是因為一直無法擺脫這3種思維誤區。 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TED上美國J.Marshall Shepherd關於認知誤區的演講。他用13分鐘告訴大家,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在被這3種思維誤區毀掉。
  • 光環效應:「別人家的孩子」是「孩子不優秀」的理由
    媽媽對兩個孩子做出比較,覺得哥哥比弟弟好,其實就是因為「光環效應」。那麼什麼是光環效應呢?什麼是光環效應太陽光芒萬丈,璀璨奪目,但天空中除了太陽還有月亮、星星、雲彩。白天,人們往往只能看到太陽的光芒卻忽略了太陽旁邊的雲彩,夜晚到來,人們大多也只看得到皎潔的月亮卻忽略了漫天星辰。
  • 社會責任和光環效應--考研英語一2016年Text 3
    2.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 多想孩子的優點,正確認識「光環效應「
    似乎每一位家長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是最優秀,自己家孩子卻毫無優點,這也導致很多孩子長大後還生活在這個陰影中,家長們不妨用用「光環效應」來看待孩子,說不定在自己眼裡恨鐵不成鋼的孩子,馬上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了!什麼是光環效應說到光環效應,很多家長肯定比較疑惑,到底什麼是「光環效應?」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1、過度反應偏差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通常甚於好消息,比如當公司發出盈利預警時,很多人就會恐慌性地拋出股票。
  • 常見的決策誤區與認知偏誤
    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內在本質。群體歸因偏誤:把個體的特質當作其所屬群體的特質,或把個體的行為當作其所屬群體的偏好。
  • 走近:月暈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提出,是屬於心理效應範疇。
  • 情人眼裡出西施 心理學 暈輪效應,認知上的盲區:以偏概全
    在暈輪效應影響下,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缺點或優點也就退隱到光圈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針對暈輪效應,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課堂上,向兩組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告訴第一組學生這是一個惡貫滿盈的罪犯,因殺人而入獄,告訴另一組學生這是一個物理學家,曾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然後,請兩組學生對照片上的人物進行外貌的描述。
  • 會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2:以偏概全
    大家好,我們將用幾節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以 偏 概 全同一件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可能引起的情緒反應也不一樣,這是因為思維認知的不同認知扭曲就是可能為我們帶來不利影響的不合理認知,以偏概全正是其中之一。當我們心情不好或者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的一個思維誤區。比如女朋友今天沒接我電話,她肯定是不喜歡我了;被男友劈腿之後,就認為天下所有男人都不可靠。把特例視為常規事件,將片面看作整體,這就是以偏概全。
  • 大學新生應避免的「認知誤區」
    為了更好了幫助大家高質量的度過大學時光,蘇老師提醒大學新生從一入學就要警惕一些陷阱和誤區,我把這些可能擾亂大家思維的誤區和陷阱稱之為「認知誤區」。 誤區一:學習不再重要。 這是一個大學生常見的認知誤區,大學還是學校,大學生的首要身份還是學生,既然是學生,學習仍然是第一要務。
  • 夫妻相處,想要破解七年之癢,就要明白「光環效應」的真實原理
    夫妻相處,破解「七年之癢」的方法:就要懂得運用「光環效應」的原理。為什麼會有七年之癢?歸根結底在於習慣性地忽視。一段夫妻長期在一起生活,漸漸發現雙方已經習慣了彼此的存在。無論是對方的優點還是缺點,都一點點暴露出來。
  •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世界,要不是關羽的光環太強,這人應該留青史
    後來,關羽「走麥城」,如果不是因為關羽的光環太強,麥城本該為王粲而留名青史。《三國演義》裡的每個故事,每個人物總能夠吸引著一大波愛好者,而正是這些「名人效應」刺激著讀者們對那段沉封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你在什麼樣的工作環境,你擁有什麼樣的學歷,在視網膜效應的作用下,直接決定了你看到問題的層面。簡單理解為,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 心理學著名實驗梳理之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人類心理常常是複雜且難以時時察覺到的,印象形成效應就是其中的一類。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很多,我們在日常中常能見到。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亦是較為常考的知識點,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有一些知識點易混淆,所以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理解並且區分異同,這樣在遇到此類題目之時便可遊刃有餘,從容應對。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兩個易混淆的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 這九個「心理效應」你都認識嗎?
    2.光環效應(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對認知對象的整體印象。一個人如果被判斷為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好品質,反之亦然。3.蝴蝶效應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就能帶動整個系統發生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