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xic Family 不良家庭┃
Toxic Family,直譯為有毒家庭,指家庭成員關係不和諧、不利於孩子人格塑造、甚至影響人的身心健全的不良家庭。
近年的影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家》裡的角色,現實生活中的梅豔芳、張韶涵,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就是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不良家庭。不良家庭的毒源通常是父母,可能是雙親中的一個,也可能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員。
繼續追溯,可能追溯到更久遠——再上一輩甚至是上上輩的雙親。他們做父母時的行為表現影響了其子女作為父母的方式,而這些新一代的父母繼續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影響其子女。
可見,這種毒猶如基因,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這毒無形無色無味,常年累月不被人所察覺,慢性中毒的人可能到毒發的一刻也不知道自己中了毒。
比如,如果不是近年來「原生家庭」的話題通過社交媒體被熱烈討論、廣泛傳播,許多人都不曾意識到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其實是Toxic Family帶來的後遺症。
我們常說「血濃於水、骨肉至親」,似乎僅僅因為「血緣」,我們就該無條件地與特定的人群建立親密、深厚、不容置疑的關係。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這東西是人在後天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沒有互動,沒有相互提供對方以生理、心理上的「滿足」,儘管有血緣,親情的建立也沒有基礎。中國有句俚語「生娘不及養娘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親情是經營而來,不是隨血緣、基因天生就有的。
父母如果經營不好家庭,經營不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樣的家庭可以稱為Toxic Family。
┃後遺症┃
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認為,原生家庭塑造了人的個性。人的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是在原生家庭成長的時候形成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
人在童年至青年階段在家庭中所經歷的關係影響最為深遠。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相處模式,會逐漸內化到心裡,並在與配偶、子女、朋友、同學、同事等人的關係中重演這種關係。
在不良家庭成長的人,可能出現以下後遺症:
1. 迴避型人格
自身受到嚴重的精神和情感虐待,或是看著你愛的人成為受害者,都會讓你產生恐懼,從而形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稱逃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反應。這類患者總認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因為總是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也就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2. 自我認知障礙
人們都知道肉體上的虐待、言語上的辱罵,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但很多家長忽略了:不給孩子發展自己信仰、夢想和興趣的空間,同樣會令孩子的心靈受創——他們會用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會產生自我認知障礙和自卑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只知道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是否優秀,介意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有天賦,但孩子的天賦和潛力是需要引導的,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才得以展露和發揮。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 難以信任他人
孩子首先從父母身上學會為人處世的方式,如果父母關係不和、家庭成員之間缺乏信任,甚至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也會變得不信任他人和外界,在人際交往中放大、甚至幻想出危險因素,不能放心地將自己「交出去」。
4. 社交困難甚至社交恐懼
成長於家庭成員關係不和的家庭,會對戀愛、婚姻失去信心,無法克服感情交往中的困難,寧願選擇疏離人群,逃避社交。比如,父親出軌、對母親家庭暴力,女兒長大後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和另一個人組成幸福美滿的家庭,於是抗拒婚姻,寧願一直單身。
5. 廣泛性焦慮障礙
《行為療法與實驗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不良家庭中長大的人更有可能被診斷出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症狀有很多,比如易怒、對噪聲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面肌和肢體肌肉緊張、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動,經常感到疲乏無力等。
┃自利偏誤┃
近年原生家庭話題佔據頭條。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根溯源,和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清算起陳年舊帳,理直氣壯地控訴「父母皆禍害」。這其中可能存在「自利偏誤」。
自利偏誤又名自利性偏差,指以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來判斷客觀事物,把不好的、錯誤的原因歸於其他人或者外因,這種歸因錯誤也很容易導致偏見和對對方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把對人生的不滿和自身的主觀不足、時運不濟通通歸罪於父母、歸罪於自己的出身。
父母生長於知識和物質都匱乏的年代,那個年代的客觀條件也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生計的勞碌使他們應接不暇,現實讓他們也有著許多無奈,要求他們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不亞於要孩子一定要上名校。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我們能爭取給下一代一個好的出身。所謂好的出身,不是大富之家,而是一個關係和睦,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成全的家。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餘生。
所謂強者、勇者,是在自己遭受了不好的對待,能夠清楚知道原因,清晰認識自己,不沉溺於問責,果斷「止損」,採取主動姿態,主動隔離、減輕其對將來的影響,讓損害停在過去,不留到此時此地,不向將來、不向他人擴散。
一直翻著舊帳的人,只顧往回看,是很難著眼於未來的。父母不能還你一個新的童年,你應著眼於你的現在和將來,著眼於下一代的成長。
《都挺好》的開頭,蘇家的媽媽已經不在人世;結尾,蘇大強老人痴呆,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和孩子們相處。這似乎是最「相安無事」的安排。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些「劇情需要」的情節來為我們緩解與父母的恩怨,我們始終要面對如何處理好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這一難題。
明玉有顆柔軟而強大的心。雖然父母當年那樣虧欠她,她也不會對他們的晚年不管不顧。正因她有柔軟而強大的心,才能讓她即使遭受不被善待的成長,最終仍能收穫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愛情。
阻止Toxic Family的蔓延,我們要讓自己「好起來」,只有我們好起來,下一代才能「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