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父母皆禍害」還是「自利偏誤」?

2020-12-25 梁京閒談

Toxic Family 不良家庭

Toxic Family,直譯為有毒家庭,指家庭成員關係不和諧、不利於孩子人格塑造、甚至影響人的身心健全的不良家庭。

近年的影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家》裡的角色,現實生活中的梅豔芳、張韶涵,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電視劇《都挺好》裡,蘇明玉就是成長於一個典型的不良家庭。不良家庭的毒源通常是父母,可能是雙親中的一個,也可能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員。

繼續追溯,可能追溯到更久遠——再上一輩甚至是上上輩的雙親。他們做父母時的行為表現影響了其子女作為父母的方式,而這些新一代的父母繼續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影響其子女。

可見,這種毒猶如基因,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這毒無形無色無味,常年累月不被人所察覺,慢性中毒的人可能到毒發的一刻也不知道自己中了毒。

比如,如果不是近年來「原生家庭」的話題通過社交媒體被熱烈討論、廣泛傳播,許多人都不曾意識到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其實是Toxic Family帶來的後遺症。

我們常說「血濃於水、骨肉至親」,似乎僅僅因為「血緣」,我們就該無條件地與特定的人群建立親密、深厚、不容置疑的關係。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感這東西是人在後天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沒有互動,沒有相互提供對方以生理、心理上的「滿足」,儘管有血緣,親情的建立也沒有基礎。中國有句俚語「生娘不及養娘大」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親情是經營而來,不是隨血緣、基因天生就有的。

父母如果經營不好家庭,經營不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樣的家庭可以稱為Toxic Family。

後遺症

家庭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認為,原生家庭塑造了人的個性。人的行為、情感和思維模式是在原生家庭成長的時候形成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

人在童年至青年階段在家庭中所經歷的關係影響最為深遠。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相處模式,會逐漸內化到心裡,並在與配偶、子女、朋友、同學、同事等人的關係中重演這種關係。

在不良家庭成長的人,可能出現以下後遺症:

1. 迴避型人格

自身受到嚴重的精神和情感虐待,或是看著你愛的人成為受害者,都會讓你產生恐懼,從而形成迴避型人格。

迴避型人格又稱逃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反應。這類患者總認為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因為總是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也就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2. 自我認知障礙

人們都知道肉體上的虐待、言語上的辱罵,可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創傷,但很多家長忽略了:不給孩子發展自己信仰、夢想和興趣的空間,同樣會令孩子的心靈受創——他們會用消極的眼光看待自己,會產生自我認知障礙和自卑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只知道以學習成績評價孩子是否優秀,介意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否有天賦,但孩子的天賦和潛力是需要引導的,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才得以展露和發揮。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態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 難以信任他人

孩子首先從父母身上學會為人處世的方式,如果父母關係不和、家庭成員之間缺乏信任,甚至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也會變得不信任他人和外界,在人際交往中放大、甚至幻想出危險因素,不能放心地將自己「交出去」。

4. 社交困難甚至社交恐懼

成長於家庭成員關係不和的家庭,會對戀愛、婚姻失去信心,無法克服感情交往中的困難,寧願選擇疏離人群,逃避社交。比如,父親出軌、對母親家庭暴力,女兒長大後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和另一個人組成幸福美滿的家庭,於是抗拒婚姻,寧願一直單身。

5. 廣泛性焦慮障礙

《行為療法與實驗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不良家庭中長大的人更有可能被診斷出廣泛性焦慮障礙(GAD),症狀有很多,比如易怒、對噪聲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面肌和肢體肌肉緊張、疼痛、或感到肌肉抽動,經常感到疲乏無力等。

自利偏誤

近年原生家庭話題佔據頭條。越來越多人開始追根溯源,和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清算起陳年舊帳,理直氣壯地控訴「父母皆禍害」。這其中可能存在「自利偏誤」。

自利偏誤又名自利性偏差,指以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來判斷客觀事物,把不好的、錯誤的原因歸於其他人或者外因,這種歸因錯誤也很容易導致偏見和對對方的刻板印象。

有些人把對人生的不滿和自身的主觀不足、時運不濟通通歸罪於父母、歸罪於自己的出身。

父母生長於知識和物質都匱乏的年代,那個年代的客觀條件也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生計的勞碌使他們應接不暇,現實讓他們也有著許多無奈,要求他們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不亞於要孩子一定要上名校。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我們能爭取給下一代一個好的出身。所謂好的出身,不是大富之家,而是一個關係和睦,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成全的家。

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餘生。

所謂強者、勇者,是在自己遭受了不好的對待,能夠清楚知道原因,清晰認識自己,不沉溺於問責,果斷「止損」,採取主動姿態,主動隔離、減輕其對將來的影響,讓損害停在過去,不留到此時此地,不向將來、不向他人擴散。

一直翻著舊帳的人,只顧往回看,是很難著眼於未來的。父母不能還你一個新的童年,你應著眼於你的現在和將來,著眼於下一代的成長。

《都挺好》的開頭,蘇家的媽媽已經不在人世;結尾,蘇大強老人痴呆,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和孩子們相處。這似乎是最「相安無事」的安排。我們大多數人,沒有這些「劇情需要」的情節來為我們緩解與父母的恩怨,我們始終要面對如何處理好與原生家庭的關係這一難題。

明玉有顆柔軟而強大的心。雖然父母當年那樣虧欠她,她也不會對他們的晚年不管不顧。正因她有柔軟而強大的心,才能讓她即使遭受不被善待的成長,最終仍能收穫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愛情。

阻止Toxic Family的蔓延,我們要讓自己「好起來」,只有我們好起來,下一代才能「都挺好」。

相關焦點

  • 父母皆禍害?NO!誰不是帶著傷長大
    是的,提起原生家庭的傷害,似乎絕大多數人都有很多話可以傾訴,那些糟糕的體驗和帶來的傷痛也許說上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說完。這也是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內「父母皆禍害」這個觀點能得到如此多共鳴的原因所在。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與現下生活中產生的痛苦交織纏繞,如熊熊烈火炙烤我們的內心。那這些都是誰的錯?作者提到,人們常見的反應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都是父母的錯,都是他們當年這麼對待我;一種是都是自己的錯,一定是自己不夠好。 這兩種反應,無論哪一種都毫無益處。
  • 「父母皆禍害」如何翻譯?
    父母毀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點被老爸從陽臺扔下去!我們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這一個個尖銳話題都來自於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這是一個專供網友討論父母問題的話題小組,有上萬名成員,他們大多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滿,並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 對原生家庭的深度解析
    ,首先聯想到的一個概念就是「童年創傷」似乎原生家庭,就成了創傷的代名詞。我們不可能在完美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不管怎樣的原生家庭,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童年創傷。對原生家庭父母的批判聲音也越來越多,父母皆禍害,都是父母的錯。近些年來,我接到的個案也越來越多的呈現這種思想影響下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例如;孩子毆打,辱罵父母,並且把這種錯全部歸結到之前父母對他的傷害上。父母面對這種現象也是深深的無奈,一方面,覺得確實自己之前確實做錯了,可是已經做錯了,怎麼改呢。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 父母皆禍害!你怎麼傷害了你的孩子
    父母怎麼成了禍害?原來,在豆瓣上,有這樣一個反父母(anti parents)小組,宣稱:「父母皆禍害!」「家是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雖然語出偏激,但小組成員在這裡聚集的最終目的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他們宣稱:「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尤其是在這個鼓吹「父母皆禍害」的環境,過分誇大家庭的缺陷,真的能讓我們洞悉生活的真相?其實,「原生家庭決定論」迎合了大眾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尤其是那些對家長的憤怒,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不滿,還有不同群體之間基於階層的刻板印象,都能從「原生家庭決定論」中得到抒發。
  • 父母皆禍害(深度好文)
    中國父母總是為兒女操碎了心,憂心重重地擔憂兒女的未來,而且總是毫不猶豫地認為,他們應當代替兒女作出選擇和決定。這不僅是中國父母的特徵,而且是中國政府的特徵,幾乎是中華民族的特徵。上個月《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上登了一位叫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的母親在美國產業大變動時對她的兩個女兒的態度。
  • (父母必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我們把第一個家庭叫原生家庭,後來組成的家庭叫再生家庭。記得豆瓣上曾經有過一個非常熱門的小組叫做「父母皆禍害」,這是一個擁有10萬多成員的網絡討論小組,「禍害」一詞是80後子女用來形容50後父母。其實,不僅僅是80後,每一代的家庭關係中都會有著各式各樣的矛盾衝突。
  • 「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
    (本文約1743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父母皆禍害他們在這個平臺上互相傾訴對於父母的不滿,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許多孩子都認為自己被父母深深地傷害到了內心,並且給小組起了一個讓家長有些傷心的激進名字:父母皆禍害。
  • 天下父母皆禍害?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最近經常逛某瓣,上面有一個成立至今12年多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裡面的成員很多,各類帖子都是在罵自己爸媽的,看的我是毛骨悚然。 有個北大的留美碩士,寫了萬字長文控訴父母,並且拉黑所有親人的朋友圈;有個匿名網友,對父母恨意滔天,希望來生永不再見;有個13歲的少年,在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將母親殺害…… 這些事件下的家庭,就像是一場虐戀: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碩士宅家啃老,責備母親溺愛:原生家庭其實是個帶有欺騙性的詞彙
    阿婆極度自責,抹著眼淚說:「我毀了你前途,我有罪……」曾幾何時,「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大家了解,並迅速躥紅。一時間「原生家庭決定論」甚囂塵上,08年在豆瓣上成立的「父母皆禍害」小組,粉絲不下十幾萬,成為了子女討伐父母的公開場所。
  • 如何避免「父母皆禍害」?
    有的父母只讓孩子做那些事先就已經知道答案的確定的事,以為這樣是為孩子好,但其實只是將孩子的人生推向平庸,長此以往就會摧毀孩子的個性。因此,父母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個性形成的過程,而不要用固定的形式強迫孩子。「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被網友討論較多的主題帖A :孩子是很厲害的,經常能找出父母的盲點。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幾分天使幾分惡魔的稚趣笑臉,還是被倒騰的一片狼藉的凌亂房間呢?在沉浸於生活的柴米油鹽多年之後,你是否還記得第一次在醫院見到自己寶貝的情景呢?還是應接不暇的處理其它手術事務呢?在感嘆生命的偉大和神奇之餘,不知爸爸們是否有給痛苦無比卻選擇勇敢堅強堅持的媽媽們一個深深的擁吻呢?接連幾天都收到多位朋友的傾訴求助,雖然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導致了緊張的親子關係。覺得有必要就當前親子關係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係做些梳理,希望能讓更多的朋友們因此而受益。
  • 原生家庭理論,別太當真!
    我剛剛做諮詢的時候,很容易站在來訪者這邊,痛恨他的父母和原生家庭,但是如果諮詢的是父母,我又開始理解父母,理解他們的痛苦和掙扎,於是父母的父母又成了罪人。在困惑之際,我腦補一下無窮遠,然後只能承認,沒有誰是罪人——自己的生命得自己負責。原生家庭理論本身或者在傳播、使用的過程中,存在以下的幾個漏洞。
  • 看《媽媽是超人》,你在看炫富、萌娃、還是「原生家庭」流行病
    這種反差的認知,讓網友們產生了更多代入感,也讓大家越發相信,父母的陪伴、教育,這些原生家庭的因素,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多大的影響。但硬糖君看完眾多大討論卻覺得,對自己更好、也對身邊人更好的方式或許是:當我們是父母,再怎麼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都不為過;當我們作為子女,還是儘量把「原生家庭」問題看輕些吧。相信自己成長的力量,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對雙方都是一種解放。
  •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
    ▍ 什麼是原生家庭 一般認為,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即人們生長的最初環境。 2008年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創建,這一小組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家庭關係,為大眾呈現「父母是可批評甚至否定」的新觀點,中國年輕子女與原生家庭的撕裂關係也隨之被公開展示給公眾。
  • 「原生家庭」為什麼會成為流行病?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現在,「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常常被許多人濫用。豆瓣社區上有一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很多成員就將自己的人生困難和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於父母。而一些心理學工作者,也喜歡用「原生家庭」來解釋求助者報告的各種問題。為什麼原生家庭決定論會如此流行?
  • 還在跟父母慪氣?3個步驟教你《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豆瓣上就有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小組,網友們在這裡集體吐槽自己在童年時遭受的來自父母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吐槽完了以後呢?有些人雖然在吐槽的過程中發洩了心中長期積攢的怨氣,但親子關係並沒有因此改善,甚至因為當事人的「敏感」,而讓原本緊張的親子關係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