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位母親給我打電話,她非常焦慮。她上大學的孩子正面臨專業選擇。她認為學財務管理將來就業前景好。可她女兒非常不喜歡財務管理,偏偏要去學人力資源管理。兩人陷入矛盾衝突中。她問我:學人力資源將來能找到工作嗎?
我能說什麼呢?我只能說:將來的事兒誰知道呢?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程序性、規範性、操作性部分都必將被專業軟體和人工智慧所取代。一般的財務管理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都將面臨巨大職業風險。今天誰敢保證你女兒學什麼將來能找到好工作。
我現在還能有把握說的是:你只有尋找那些不容易被機器、被軟體、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才有好的就業前景。這些工作往往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創新性的能力和知識;或者需要更多的人際交流、人際溝通的心理情感因素。而且需要每個人有無限的適應力(endlessly adaptable)和無限的靈活性(endlessly flexible)。更需要你有不斷自學以應對變化的能力,特別需要你在你的專業領域出類拔萃(rise above common herd)。
無論在財務管理或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永遠都會有這樣的重要職位。能勝任這樣職位的人,現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要掌握上面說的深層次能力和知識,一個大學生必須全心身地投入到刻苦的學習和修煉中。這裡有一個關鍵,就是你必須高度熱愛自己所學習的和準備從事的職業。
所以,不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逼他們去學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這是家長非常不明智的行為。捆綁永遠不能成夫妻。孩子在那樣一個痛苦的過程中,不可能真正學好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更不用說達到出類拔萃!所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他真的熱愛的東西(Do what you really love!),這是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
中國父母總是為兒女操碎了心,憂心重重地擔憂兒女的未來,而且總是毫不猶豫地認為,他們應當代替兒女作出選擇和決定。這不僅是中國父母的特徵,而且是中國政府的特徵,幾乎是中華民族的特徵。
上個月《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上登了一位叫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的母親在美國產業大變動時對她的兩個女兒的態度。以她的能力和資源,她完全可以為她們作出安排。但她的決定就是不安排,甚至不提任何職業和工作方面的建議。
她說,她對孩子們的責任就是兩條:第一,提供「無條件的支持(unconditional support)」;第二,「鼓勵她們去冒險(encouraging them to take risks)」。她反覆提醒孩子們不要有太多顧慮。她說:「過度擔憂和自我懷疑只會強化那個隱藏在我們內心中悲觀喪氣的另一個自我的聲音。(Anxiety and self-doubt can strengthen the voice I call the obnoxious roommate living in our head)」
美利堅民族和中華民族的最大不同點就在這裡。美國人永遠承認變革、歡迎變革,鼓勵孩子們去擁抱變革、參與變革。而中國人則永遠擔心變革、反對變革,害怕孩子們參合到任何變革和冒險的事情中。美國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沒有創新冒險精神;中國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太有創新冒險精神。所以,別看我們今天把創造創新創業天天掛在嘴上,那是讓如今的天下大勢逼的。真正感到巨大壓力和危機的,極而言之恐怕只有李克強總理一人。無論在學校裡還是在社會上,維穩維持永遠是我們的主旋律。而創造創新創業則是人家美國人的主旋律。
中國人有時會沾沾自喜地說:我們馬上就要超過美國了。其實人人內心都知道,只要我們的這種民族劣根性不改,所謂超過美國不過是痴人說夢。美國永遠在奔跑、在突破、在幻想、在創造。我們則永遠在沉醉、在懷舊、在憶古,在回想過去我們何等闊氣的好生活,在等著看挑戰者的笑話,在等待時機蜂湧而上打死那些離經叛道者。
呵呵,現在只有幾個成了事兒的網際網路大佬,遊走於東西方之間,看到美國又出了個什麼新鮮東西,趕緊照搬過來,讓我們中國人大大驚嘆一下。其實他們全都是在仿冒,根本沒有什麼原創的東東。回首看,從20世紀到21世紀,從電話到手機,從汽車到飛機,從電視機到計算機,從避孕藥丸到原子彈,從移動互聯到社交網絡……,哪一件改變歷史改變時代的產品是中國原生創造的?一件都沒有。似乎一切原創的任務上帝都把它交給了美國。在這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中國能緊緊跟在美國後面不掉隊就不錯了。我又說多了,說偏了,有點胡言亂語了。打住!
各位家長,各位父老們,拜託!孩子們有一句名言:父母皆禍害。一語中的!咱們想想,在前途未卜的大變革時代,我們並不比孩子們更聰明。我們那點自以為是的、來自工業社會早期,甚至來自農耕社會的所謂人生經驗,現在還有狗屁用處呀!我們還要硬塞給孩子們,那不就是禍害他們嗎?面對這樣一個大家都不熟悉的未知世界未來文明,多和子女商量討論,少專橫跋扈強迫命令;多向子女問點什麼、甚至學點什麼,少幹涉他們,替他們作主。從現在起一切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決定,難道不是家長們更好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