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要告訴我媽媽」到「父母皆禍害」:這20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09-14 人魚媽媽

最近回答了一個媽媽的提問:「兒子大了,不和我溝通,回微信幾個字,電話一句話,見面一句話,還不敢說他,怎麼辦?」發現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不少媽媽都反饋:兒子長大了,反而不理我了,我真是一位失敗的媽媽......

如此多的回覆,說明一個問題:孩子長大了,不和父母親了,可能是個普遍現象。

我也是一位男孩的媽媽,今天早上無意中翻到他寫的日記,看到他寫:「如果他再敢說我,我就告訴我媽媽。」

曾經,我們是孩子的一片天,後來,我們到底怎麼了?

01 「父母皆禍害」嗎?

豆瓣上有個小組很另類,它的名字聽上去就像個叛逆的小孩:「父母皆禍害」。小組討論的內容閉著眼睛都能想像地到,無非是吐槽媽媽怎麼管她穿衣服、爸爸怎麼愛抽菸喝酒、小時候父母怎樣以各種奇葩的理由管教他等等。我之前曾經特別關注過這個小組,有些內容寫的雖然灰暗,但是還頗有趣味,有時也會拿來給自己養小孩做參考,引以為戒,千萬別成為將來孩子嘴裡的「禍害」。

除了這個小組,自己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在長大後確實跟家裡聯繫也很少了,跟父母很少坐下來好好聊天。有一次,我甚至見到一個平素看上去非常溫柔的女同事,講話都很少大聲的,但是卻對著自己的父母大吼大叫地打電話,似乎這樣講話才算是理所應當。

再看看父母的感受:

「我的兒子要出去,我就問了一下:兒子你要去哪,他回了一句,不用你管。我的心甭提多傷心,我真是一位失敗的媽媽[流淚]」

「我也活得很悲哀,給兒子錢欣然接受,現在從不和我說話,逗孫子時他在身邊都不理我」

「我和我兒子沒話說,感覺這就是人生,又是一個輪迴,有代溝,說明自己真老了」

......

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真的無話可說了嗎?

02 「你要敢欺負我,我就告訴我媽媽」

我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早上給他收拾書包,無意中看到他的一個小本子上寫的「日記」:「今天有一個一(6)班的人,他在公交站上我gen他.....(看不懂)......他在公交車上也shuo我。我要告訴媽媽,看他還shuo不shuo我」

我忍不住笑了:多可愛,好像他媽媽就是無敵的一樣。

摸摸他肉肉的小臉,再忍不住親上幾口,覺得他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寶貝。

又想起問答上那些回復的父母,突然之間有些害怕:這個現在如此親密的孩子,視他的媽媽為一片天的孩子,將來等他長大了,也會不理我嗎?也會只有在想要錢的時候才給我好臉色嗎?平素也會毫無禮貌地給我打電話嗎?

是不是所有的父母與子女,一定會走到恩斷義絕的那一天?

如果真要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苦心扒拉地去養孩子?

03 澡堂裡曾趴在一起洗澡的母女,如今還一起跳舞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與子女,最終都變成了陌生人,總有一些例外讓我們深深羨慕。

莎莎是我的小學同學,活得一直非常灑脫自在,從小喜歡文學,長大後去某雜誌社當了文字編輯。三十好幾了,一直沒結婚,到處旅遊曬朋友圈。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迷上了鬼步舞,一天到晚地跳,前兩年她竟然辭職專門去跳舞了,還成立了工作室,專門教別人學鬼步舞。

這件事在我們小學同學圈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要知道,莎莎可是名牌大學畢業,老大不小不結婚也就算了,現在竟然連工作也不要了,真是奇怪的人!

但更讓人意外的是:莎莎的媽媽竟然跟她一起去跳鬼步舞了!兩人穿著姊妹裝,一起拍抖音,教別人跳廣場舞,快樂地像兩姊妹。

莎莎這樣的行為,放到別人家,不知道要被罵成什麼樣了,但她媽媽倒是心寬,開開心心地和女兒一起跳起來了!

我想起小時候,那會兒家裡都還沒有浴室,大家都洗大澡堂子,我媽媽帶著我,莎莎媽媽帶著她,我媽一個勁兒地說:「看看你,這麼大的姑娘了,頭髮都不會洗」,而莎莎和她媽就趴在澡堂子旁邊咯咯地笑著議論班上那個男生更帥。

大概從那個時候起,就註定了我對我的媽媽只能是尊敬,而莎莎和她的媽媽更像是閨蜜。

04 「爸爸,我們班上有個女生懷孕了」「那讓她死去吧!」

曾經看過一條新聞:

一位高二女生和男生談戀愛,不小心懷孕了,心裡特別害怕,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試探性地跟她爸爸說:「爸爸,聽說我們班某某女生懷孕了。」

「小小年紀怎麼會懷孕?真不知羞恥,要是你這樣,就直接跳樓吧!」

聽到這裡,女生打開窗跳樓了。

如果父親當時能夠多想一些,或者哪怕對那個女兒口中「懷孕的女生」多一些寬容,或許就不會失去自己的女兒。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還有一位女生叫茜茜,她從小就在外婆家長大,為了要個弟弟,她在外婆家生活了六年,六歲起回家上學,初中時就住校。她每個星期回家兩天,但是媽媽都在精心地照顧弟弟,很少詢問她在學校過得怎樣。

從那時起,茜茜就發誓:以後一定要嫁的遠遠的,再也不要見到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父母是座山,這座山上風景秀美、天氣舒適,孩子在這裡生活著就像樂園一般,即使長大了,離家很遠了,也還是會懷念那裡的光陰,時常想回去看看;

如果這座山上經常烏雲密布、暴雨不斷,山峰高大而巍峨難以令人接近,即使是朝夕相處,孩子們也會覺得這種相處令人窒息。

誰不渴望有精神的港灣?

誰會不生下來深愛自己的父母?

我們深愛著孩子,就像孩子曾經深愛著我們一樣。

既然彼此相愛,又何必在長長的光陰裡互相傷害?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人,給他成長的空間,允許他自由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父母放鬆的愛。

我是人魚媽媽,文學碩士,專注家庭教育研究。家有兒女,關注我,一起學習成長!

相關焦點

  • 什麼?父母皆禍害!你怎麼傷害了你的孩子
    父母怎麼成了禍害?原來,在豆瓣上,有這樣一個反父母(anti parents)小組,宣稱:「父母皆禍害!」「家是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雖然語出偏激,但小組成員在這裡聚集的最終目的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他們宣稱:「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 父母皆禍害?哪有那麼簡單
    就是有能力區分得出來」此時我所感受到的內容,到底是來自客觀現實,還是只是源於我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這裡面最大的難度是,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真實的,這些感受會驅動我們判斷面前的這個人是好的還是壞的,但問題是,這些真實的感受,未必是基於對客觀現實的理解。這說起來有點繞,現實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比如今天我的一個來談者說到看我的文章,有時相同的回答別人獲得的贊比我多,問我會不會有失落感?
  • 「父母皆禍害」如何翻譯?
    父母毀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點被老爸從陽臺扔下去!我們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這一個個尖銳話題都來自於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這是一個專供網友討論父母問題的話題小組,有上萬名成員,他們大多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滿,並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 天下父母皆禍害?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最近經常逛某瓣,上面有一個成立至今12年多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裡面的成員很多,各類帖子都是在罵自己爸媽的,看的我是毛骨悚然。 有個北大的留美碩士,寫了萬字長文控訴父母,並且拉黑所有親人的朋友圈;有個匿名網友,對父母恨意滔天,希望來生永不再見;有個13歲的少年,在與母親發生爭吵後將母親殺害…… 這些事件下的家庭,就像是一場虐戀: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近日,梅根的父親馬克爾向媒體控訴女兒的不孝,甚至拿殺人犯來舉例,說殺過19個人的殺人犯都會有子女去探望,梅根婚後卻不願意再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梅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和母親離婚,她常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關係親密。而梅根與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看到這種現象,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 如何避免「父母皆禍害」?
    我想說,只知道做正確的事,那什麼時候才能享受樂趣呢?也就是說,很多人都缺少「我為此而活」的思想。在這些人眼中,關鍵不是做的是什麼事,而是做了大家所認為的評價高的事,哪怕評價的標準根本就和自己無關。 我想告訴父母和孩子,一生中至少要試著做一次自己覺得有趣的事。
  • 「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
    (本文約1743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父母皆禍害他們在這個平臺上互相傾訴對於父母的不滿,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許多孩子都認為自己被父母深深地傷害到了內心,並且給小組起了一個讓家長有些傷心的激進名字:父母皆禍害。
  • 父母皆禍害(深度好文)
    可她女兒非常不喜歡財務管理,偏偏要去學人力資源管理。兩人陷入矛盾衝突中。她問我:學人力資源將來能找到工作嗎?我能說什麼呢?我只能說:將來的事兒誰知道呢?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程序性、規範性、操作性部分都必將被專業軟體和人工智慧所取代。一般的財務管理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都將面臨巨大職業風險。今天誰敢保證你女兒學什麼將來能找到好工作。
  • 父母皆禍害?NO!誰不是帶著傷長大
    這也是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內「父母皆禍害」這個觀點能得到如此多共鳴的原因所在。第一種,父母皆禍害的觀點,認為自己當下所有的痛苦和處境都是父母造成的,要知道當我們年幼時,也許沒有力量面對種種境況,但是當我們成年以後,已經比年幼的自己要強大許多。往後的人生,生命的成長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如果逃避掉這部分責任,等於放棄了成長的可能,放棄了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的路。最終,就只是停留在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中,一遍遍重複體驗以及產生新的痛苦,繼而如果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後,就把這種痛苦傳給了孩子,代代相傳。
  • 好父母竟成了「禍害」,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慈愛的、家庭教師式的媽媽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多數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麼才是「對」呢?
  • 父母皆禍害?這個豆瓣小組告訴你,為何傷孩子最深的,往往是父母
    豆瓣有一個特別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一直以來,擁躉眾多。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傷害最深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各種危險,而恰恰是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為什麼家會傷人?
  • 「父母皆禍害」,是子女的吶喊,「心理斷乳」讓孩子走向第二人生
    編輯:微夢媽咪審核:貝貝豆網絡上有一個討論小組,成員們命名為「父母皆禍害」「父母皆禍害」,是子女內心的吶喊,卻是父母滿懷的拳拳愛心其實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父母們總是會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也是父母子女關係逐漸走遠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對於分離之愛沒有概念,總是無限地幹預到孩子的每個過程中。
  • 父母皆禍害?下面有請90後孤寡老人回答
    「我這雙眼看透了太多」「我承受了太多這個年紀不應承擔的壓力」這些話語由未成年的小孩子說出口,會讓大家感到快樂,會覺得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你承受的那些算什麼壓力。但是同樣的語句放在戰亂地區的孩子身上,卻會讓人心臟一陣陣抽痛。
  • 致咪蒙:你咒父母去死沒教養的樣子真可怕!
    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文章到底寫了什麼?雖然已經看不到,但是雁過留痕,小編還是找到文章的部分內容。那段時間,因為數學成績連續考70多分,媽媽非常生氣。她問我,「為什麼別人都能考好,而你不能」。她讓我寫檢查,還說要是「下次再考70多分,就別回家了」。由於性格比較懦弱,當時我把這句話當真了,而且害怕極了。因為我不知道是不是下次還會考70分,不知道那時候還能不能回家,不回家我又要去哪?
  • 從延禧攻略的爆紅中,我悟到了一個標題技巧,大家可以參考下!
    小人物身份和曹劉這種大人物形成反差對比,此時,讀者已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謎底」到底是什麼?止於此還不夠,作者充分利用了第三個分句,「可後人都忽視了他」以此烘託懸念。爆款樣式:圈定目標受眾 顛覆性觀點主標題:在和伴侶的不良關係上,「父母皆禍害」這話是不無道理的閱讀量/推薦量:21771/597159=3.6副標題: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遺傳」了父母身上那些自己不喜歡的特質
  • 2017年和2019年的對比刷屏,老母親我這兩年我到底經歷了什麼?
    第二個最欣慰,2017年我的餘額為零,2019年它竟然沒有少。當我看到第三個時,我哭了,這不就是說的我嘛。身為老母親,這兩年把娃從一歲養到了三歲。脂肪沒掉,頭髮肉眼可見的減少。這兩年我到底經歷了什麼?想想剛有娃那會兒,哪個母親不是信心百倍:娃生完了,我要重返徵途!我要工作出成績、生活有滋味,我要健身、讀書、旅遊……總之:然而,現在的目標就現實的多了:上班不遲到,衣著乾淨整潔就好!
  • 原生家庭:「父母皆禍害」還是「自利偏誤」?
    這毒無形無色無味,常年累月不被人所察覺,慢性中毒的人可能到毒發的一刻也不知道自己中了毒。比如,如果不是近年來「原生家庭」的話題通過社交媒體被熱烈討論、廣泛傳播,許多人都不曾意識到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其實是Toxic Family帶來的後遺症。
  • 我要結婚了。我也是。親身經歷告訴你,什麼是相愛卻無法在一起
    2017年的夏天格外的悶熱,好多天都躲在宿舍,連門都不敢出,好像一出去就會變成籠屜裡的包子似的。這天下午我在抱著西瓜享受夏天,雖然沒有空調,但是在宿舍頭頂上那個吱呀旋轉的電扇也是有點感覺的。QQ突然響了,還是特別關心的提示音。對象給我來消息了,開心!
  • 我考大學的經歷:難得糊塗,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皆有可能,往往是一些心靈雞湯的標配內容。因為心靈雞湯的泛濫,常常讓人不屑。但是,從我自己考大學的經歷來看,一切皆有可能,還是很有道理的。自我設限,真有可能會限制自己。要說我考大學的經歷,首先要從學英語說起。
  • 「媽媽求你了,帶我走」,10歲女童經歷「噩夢」,媽媽幾近崩潰
    這背後對孩子造成的陰影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可怕。有些孩子年幼無知,甚至有的孩子在遭受侵犯的同時只以為這是一場遊戲。在這些案件中,許多父母沒有陪伴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成了主要受害者,而這些案件往往是熟人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