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竟成了「禍害」,這究竟是為什麼?

2020-08-27 舟舟爸爸劉大寶

孩子是什麼?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是父母的命根。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父母就算是自己辛苦一點也絕無怨言。可是在我們中國的教育裡面,如何教育好孩子現在卻成了很多新父母的頭疼問題。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教育出真正的優秀孩子呢?

我們都知道,壞父母是禍害,他們的漠視、暴力或者強烈的控制欲會給孩子帶來深深傷害,嚴重影響他們的人生。但最新研究卻發現,注重給孩子營造幸福童年的「完美父母」也會使孩子成年後的生活陷入迷茫和陰鬱。為什麼?一位身為心理治療師的母親剖析了箇中原因。



  如果說我大學裡確實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慈愛的、家庭教師式的媽媽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多數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麼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布雷壽頓、斯波克、希爾斯,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合作派……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從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到哈裡·哈爾洛的猴子實驗———都表明:如果不能正確理解你的孩子,錯過了他們的敏感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後,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坐在沙發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麼,爸爸又沒做到什麼———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年。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的情感經驗」,讓他們不知不覺地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轉移到我們身上,然後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時相比,更加調和、更具同情心的回應。

  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然後我開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範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當時的委屈與後來成長的不順聯繫起來。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麗齊有要好的朋友、親密的家庭,以及———極度空虛的感覺。

告訴我,之所來諮詢,是因為她「總是不高興」。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愛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鬱病人。但她老是失眠,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老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為什麼?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裡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亂七八糟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裡?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更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二三十歲,自述很憂鬱、很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於某個職業,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父母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麼「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好的朋友」,一直支持自己,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而且,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這跟我學過的知識是違背的。

  但相處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相信他們並無粉飾或曲解。他們真的擁有極棒的父母:給他們「發現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做任何想做的事,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在他們為數學發愁時及時請家教,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在他們喪失興趣時又寬容地允許他們退出,當他們違規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和諧」,儘量引導孩子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坐下來聽這些父母講課,暗自奇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在我腦海:他們是否做得太多?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種種理論多如繁星,爭奇鬥豔。不過,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將孩子培養為有生產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過,近年來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對幸福的追求已經從「追求一般意義上的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福」。「我是幸福,」格雷琴·魯賓在暢銷書《幸福工程》中寫道:「但我還應該更幸福。」

  那她到底應該幸福到什麼程度?魯賓也不確定。聽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完全一樣:有很棒的父母,愛著「高大、黝黑、英俊」(而且富有)的丈夫,生了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有一大幫朋友,在上東區買了豪宅,擁有耶魯大學法學學位和成功的事業……儘管如此,魯賓仍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麼」。

為了消解「憂鬱、不安、低落和遊移不定的內疚」,她開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行動清單,每周一買3本新雜誌,不斷收拾衣櫥。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後,她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幸福反而減少了。」接著她揭示了所謂「成人的奧秘」:「幸福並不總讓你感到幸福。」

相關焦點

  • 父母皆禍害?這個豆瓣小組告訴你,為何傷孩子最深的,往往是父母
    豆瓣有一個特別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一直以來,擁躉眾多。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傷害最深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各種危險,而恰恰是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為什麼家會傷人?
  • 父母皆禍害!你怎麼傷害了你的孩子
    父母怎麼成了禍害?原來,在豆瓣上,有這樣一個反父母(anti parents)小組,宣稱:「父母皆禍害!」「家是世界上最沒法諒解的地方。」雖然語出偏激,但小組成員在這裡聚集的最終目的還是「個人向社會化進一步發展,達到自身素質的完善。」他們宣稱:「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
  • 父母皆禍害(深度好文)
    她認為學財務管理將來就業前景好。可她女兒非常不喜歡財務管理,偏偏要去學人力資源管理。兩人陷入矛盾衝突中。她問我:學人力資源將來能找到工作嗎?我能說什麼呢?我只能說:將來的事兒誰知道呢?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程序性、規範性、操作性部分都必將被專業軟體和人工智慧所取代。一般的財務管理人員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都將面臨巨大職業風險。今天誰敢保證你女兒學什麼將來能找到好工作。
  • 「父母皆禍害」如何翻譯?
    父母毀掉了我的自信心!我差點被老爸從陽臺扔下去!我們的父母大多不懂得自我反省……這一個個尖銳話題都來自於一個叫「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這是一個專供網友討論父母問題的話題小組,有上萬名成員,他們大多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滿,並聚集在一起交流父母的不是。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對於這段糟糕的父女關係,我們只能用「仇恨」這個詞來形容,但又未免有些咋眼。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
  • 「父母皆禍害」中的啟示:愛孩子,就給TA足夠的尊重
    他們在這個平臺上互相傾訴對於父母的不滿,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許多孩子都認為自己被父母深深地傷害到了內心,並且給小組起了一個讓家長有些傷心的激進名字:父母皆禍害。有一個周末難得休息,劉女士的女兒早早地起床收拾好自己,想和媽媽一起去遊樂場。但是劉女士非常勞累,焦躁的情緒作用下,不由自主地訓斥了女兒,罵她不懂事。然而從那以後,女兒就和劉女士產生了疏遠,再也沒有黏著媽媽祈求過陪伴了。劉女士的行為其實是把工作上的壓力間接的傳遞給了孩子,把孩子當成了自己情緒的垃圾桶,這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體現。
  • 如何避免「父母皆禍害」?
    問|書評君   答|河合隼雄A:認為只要努力,就能擁有好的身份,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問題是,不同的人能力不同,特長也不同。如果數學好的孩子和語文好的孩子能被區別對待倒也罷了,可偏偏排名要將不同學科的成績統統計算在內,總分數越高越好。
  • 父母皆禍害?NO!誰不是帶著傷長大
    這也是為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內「父母皆禍害」這個觀點能得到如此多共鳴的原因所在。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些痛苦裡,抱怨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並無法讓事情變好,只會讓自己的生命跌進無盡的痛苦深淵中。而只有正視這些痛苦,學會與之相處,才能不被其牽制,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王雪巖的新書《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中的一大主旨。在每一個孩子的眼睛裡,父母都是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因而父母是不會犯錯的。
  • 父母皆禍害?哪有那麼簡單
    而這個愛的能力,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有能力放棄對父母不現實的期待,接受他們的有限性,承認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做到完全好,並且有能力吸收他們好的部分,以中和自己內部傷害的部分(也包括對自己的傷害)。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可是真的要實現,會花上孩子好幾年的時間,會經歷過一段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成長過程。
  • 從「我要告訴我媽媽」到「父母皆禍害」:這20年到底經歷了什麼?
    01 「父母皆禍害」嗎?豆瓣上有個小組很另類,它的名字聽上去就像個叛逆的小孩:「父母皆禍害」。小組討論的內容閉著眼睛都能想像地到,無非是吐槽媽媽怎麼管她穿衣服、爸爸怎麼愛抽菸喝酒、小時候父母怎樣以各種奇葩的理由管教他等等。我之前曾經特別關注過這個小組,有些內容寫的雖然灰暗,但是還頗有趣味,有時也會拿來給自己養小孩做參考,引以為戒,千萬別成為將來孩子嘴裡的「禍害」。
  • 專家解釋:電子遊戲並不是禍害孩子的罪魁禍首,無知的父母才是
    遊戲被廣大家長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遊戲在禍害孩子,而實際上,真正禍害孩子的,並不是遊戲,而是無知的父母。父母慣用的甩鍋心態孩子一碰遊戲就學壞,這是許多家長的固有成見。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沉迷遊戲的背後,一定是有問題的家庭環境,和破裂的親子關係。
  • 《小歡喜》:為什麼優等生、高學歷父母的家庭竟成抑鬱症重災區?
    做為一個媽媽,一個曾培養無數優秀學生的老師宋倩,當然是崩潰的,她沒想到,含辛茹苦、心心念念的孩子,居然討厭自己到這個地步,更沒想到,對女兒無私的愛,卻成了女兒心靈的絆腳石、讓女兒抑鬱成病!本來全心全意為孩子好,非但沒幫到孩子,還摧毀了孩子的心志,差點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這,到底是為什麼?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其實,大多真實的相處,接近《伯德小姐》的戲劇展現:彼此有回憶,有默契,好的時候會面對面睡同一張床,分享同一張卡帶;也會一點點意見就鬧得不可開交。但,相互還是要好的。所以我想,心理學家們聚焦「情緒勒索」的行為模式,想探討的其實是:為何明明很要好,談愛時卻容易不講道理?而愛,有時又為何顯得沉重?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其實,大多真實的相處,接近《伯德小姐》的戲劇展現:彼此有回憶,有默契,好的時候會面對面睡同一張床,分享同一張卡帶;也會一點點意見就鬧得不可開交。但,相互還是要好的。所以我想,心理學家們聚焦「情緒勒索」的行為模式,想探討的其實是:為何明明很要好,談愛時卻容易不講道理?而愛,有時又為何顯得沉重?
  • 青春期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皆禍害」
    我自從有了孩子後,經常會想起小時候父母教育我的場景,那時候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還不如當初就把你掐死。我每次都很認真的聽這句話,很懼怕母親那雙手,可能母親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我是把她的話當真的。我做了父親後,有次也說出同樣的話,這讓我陷入很長時間的悔恨和反思:為什麼會這樣?我反思的結果是:這其實是我的一種操縱慾,我想讓孩子明白,她的生命都是我給的,我隨時都可以奪走。
  • 天下父母皆禍害?我愛你至深,你恨我入骨
    最近經常逛某瓣,上面有一個成立至今12年多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裡面的成員很多,各類帖子都是在罵自己爸媽的,看的我是毛骨悚然。 為什麼朝夕相處的人之間,可以有這麼巨大的誤解?到底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難道在問題發生之前我們完全無法預料嗎? 其實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學上比較常見的「情感忽視」。
  • 封神演義:女媧讓妲己禍害商朝,成功後為什麼又殺了妲己?
    被女媧娘娘派來禍害商朝的妲己,明明是受到女媧娘娘的授意,來禍害商朝導致商場滅亡的,可為什麼最後自己卻被殺了,還落得什麼都沒有的下場呢?仔細看了一下原著,才發現其實事情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我們來看一下狐妖為什麼會出現?原因很簡單,紂王當時的商朝在整個時期算是最強盛的,在他的統治下,其他的小國並沒有任何的反抗餘力,相反還要每年得向他進貢。
  • 「父母皆禍害」,是子女的吶喊,「心理斷乳」讓孩子走向第二人生
    編輯:微夢媽咪審核:貝貝豆網絡上有一個討論小組,成員們命名為「父母皆禍害」這背後是孩子對於父母子女關係的吶喊,是至親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代溝,是彼此之間相互的傷害以及折磨。「父母皆禍害」,是子女內心的吶喊,卻是父母滿懷的拳拳愛心其實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父母們總是會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也是父母子女關係逐漸走遠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對於分離之愛沒有概念,總是無限地幹預到孩子的每個過程中。
  • 俗語:「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有道理嗎?為啥好人不長命
    小時候的我們如果犯了錯誤或者不聽話,大人們就經常會說一些老話,當我們還是不聽話的時候,最經典的話便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便是俗語。俗語也是經過眾多時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總結出來了很多有經驗的語句,對後世的人們有警示的作用。今天和大家聊一句俗語:「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我們一起來看「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句話,很多人會發出疑問,這句話究竟有道理嗎?
  • 心理學分析:明明討厭父母,為什麼卻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父母身上,有沒有讓你特別反感的特質?你是否曾在心裡默默發誓,將來絕不要成為這個樣子!可是多年過去,卻發現自己竟和父母越來越像。以電視劇《都挺好》來說。當她說出這句話後,明玉一氣之下,徹底和父母斷了關係,也把恨留在了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