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什麼?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是父母的命根。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條件,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父母就算是自己辛苦一點也絕無怨言。可是在我們中國的教育裡面,如何教育好孩子現在卻成了很多新父母的頭疼問題。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教育出真正的優秀孩子呢?
我們都知道,壞父母是禍害,他們的漠視、暴力或者強烈的控制欲會給孩子帶來深深傷害,嚴重影響他們的人生。但最新研究卻發現,注重給孩子營造幸福童年的「完美父母」也會使孩子成年後的生活陷入迷茫和陰鬱。為什麼?一位身為心理治療師的母親剖析了箇中原因。
如果說我大學裡確實學到了什麼,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慈愛的、家庭教師式的媽媽會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們多數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但是什麼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布雷壽頓、斯波克、希爾斯,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合作派……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從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到哈裡·哈爾洛的猴子實驗———都表明:如果不能正確理解你的孩子,錯過了他們的敏感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後,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坐在沙發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麼,爸爸又沒做到什麼———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年。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的情感經驗」,讓他們不知不覺地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轉移到我們身上,然後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時相比,更加調和、更具同情心的回應。
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然後我開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範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當時的委屈與後來成長的不順聯繫起來。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麗齊有要好的朋友、親密的家庭,以及———極度空虛的感覺。
告訴我,之所來諮詢,是因為她「總是不高興」。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愛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鬱病人。但她老是失眠,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老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為什麼?
我被難住了。這個案例裡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亂七八糟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裡?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更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二三十歲,自述很憂鬱、很焦慮,很難選擇或專注於某個職業,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父母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麼「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好的朋友」,一直支持自己,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而且,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這跟我學過的知識是違背的。
但相處一段時間後,我開始相信他們並無粉飾或曲解。他們真的擁有極棒的父母:給他們「發現自己的自由」,鼓勵他們做任何想做的事,接送他們上學放學,陪他們做作業,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在他們為數學發愁時及時請家教,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在他們喪失興趣時又寬容地允許他們退出,當他們違規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和諧」,儘量引導孩子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坐下來聽這些父母講課,暗自奇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在我腦海:他們是否做得太多?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種種理論多如繁星,爭奇鬥豔。不過,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將孩子培養為有生產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不過,近年來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對幸福的追求已經從「追求一般意義上的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福」。「我是幸福,」格雷琴·魯賓在暢銷書《幸福工程》中寫道:「但我還應該更幸福。」
那她到底應該幸福到什麼程度?魯賓也不確定。聽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完全一樣:有很棒的父母,愛著「高大、黝黑、英俊」(而且富有)的丈夫,生了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有一大幫朋友,在上東區買了豪宅,擁有耶魯大學法學學位和成功的事業……儘管如此,魯賓仍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麼」。
為了消解「憂鬱、不安、低落和遊移不定的內疚」,她開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行動清單,每周一買3本新雜誌,不斷收拾衣櫥。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後,她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幸福反而減少了。」接著她揭示了所謂「成人的奧秘」:「幸福並不總讓你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