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偏誤」專題系列連載的第 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思維偏誤#專題系列,讓自己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錯誤!
本篇文章要分享的思維偏誤是——「倖存者偏誤」
在當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某某創業公司又融資了多少個億,某某公司又上市了的振奮人心的新聞報導。因為受到激勵,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創業,創業者似乎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但這些不斷加入的創業者成功的概率有多高呢?
可以說微乎及微!
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是走向失敗創業者的「墓地」。墓地裡的創業者數量要比在光鮮亮麗的創業舞臺上多幾萬倍,但新聞上幾乎不會出現這些失敗者的報導,曾經很成功的公司或創業者除外。
因為我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而看到的,也只能代表能夠看到的。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誤?
「倖存者偏誤」,是統計學中對一種邏輯謬誤的統稱,是指我們往往只能關注經過某種篩選過程後的結果,而忽略了篩選過程的邏輯謬誤。
倖存者偏誤起源於二戰時期的一個故事: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02 為什麼會存在倖存者偏誤?
與其說是邏輯上的謬誤,不如說是人性的弱點。
一般來說,我們只會關注到結果本身,但對於結果產生的過程卻很少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信息」,較少考慮「不顯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而被篩選掉的信息,要麼是我們不會關注,要麼就是沒法說話。
由此,根據有問題或不全面的信息,我們就得出有問題或不全面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誤。
每個成功的創業者背後都有100個還在苦苦掙扎的創業者,每個苦苦掙扎的創業者背後又有100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每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投資人的創業者,每個找不到投資人的創業者背後又有無數個剛剛起草的放在電腦裡的項目商業計劃書的人……
其實各行各業的情況都是差不多如此,不了解現實的我們總是對成功抱有一種渴望,卻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小。
來看看生活中其他的倖存者偏誤現象:
●抽菸的人,經常說某某大爺抽了一輩子的煙還不是活到100歲。
其實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過世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為什麼好萊塢拍的電影都是大片?
因為爛片根本沒機會在國內上映!
●讀書無用論:為什麼讀了那麼多年書,還沒人家小學沒畢業的混的好?
其實這些只是個例。低學歷者的成功,總是被人們無限地放大,而高學歷者的成功,往往是司空見慣。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關於「讀書無用」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進去了解下)
03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誤?
倖存者偏誤意味著:系統性高估了成功的概率。
可以大大避免倖存者偏誤的兩個方法:
●不要盲從權威。
權威專家的話,最好僅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
●多向失敗者取經,學習失敗的經驗。
從本質上來說,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我們應該多向失敗者取經,學習失敗的經驗,防止自己發生同樣的錯誤。
馬雲曾經分享過創業初期如何通過分析失誤讓自己走向成功的經驗。他鼓勵所有的年輕創業者要從失敗中學習,不要研究成功故事,因為大部分的內幕消息不能得到,研究失敗則可以避免失敗。
—END—
陳小劍,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維模型踐行者、終身學習者
幫助提升個人認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微信公號:陳小劍(chenxiao-j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