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誤: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

2020-10-20 陳小劍Jan

思維偏誤」專題系列連載的第 列連載的第 1 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思維偏誤#專題系列,讓自己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錯誤!

本篇文章要分享的思維偏誤是——「倖存者偏誤」

在當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某某創業公司又融資了多少個億,某某公司又上市了的振奮人心的新聞報導。因為受到激勵,越來越多人開始加入創業,創業者似乎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但這些不斷加入的創業者成功的概率有多高呢?

可以說微乎及微!

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是走向失敗創業者的「墓地」。墓地裡的創業者數量要比在光鮮亮麗的創業舞臺上多幾萬倍,但新聞上幾乎不會出現這些失敗者的報導,曾經很成功的公司或創業者除外。

因為我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而看到的,也只能代表能夠看到的。

01 什麼是倖存者偏誤?

「倖存者偏誤」,是統計學中對一種邏輯謬誤的統稱,是指我們往往只能關注經過某種篩選過程後的結果,而忽略了篩選過程的邏輯謬誤。

倖存者偏誤起源於二戰時期的一個故事: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02 為什麼會存在倖存者偏誤?

與其說是邏輯上的謬誤,不如說是人性的弱點

一般來說,我們只會關注到結果本身,但對於結果產生的過程卻很少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來自於「顯著信息」,較少考慮「不顯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的信息」。而被篩選掉的信息,要麼是我們不會關注,要麼就是沒法說話。

由此,根據有問題或不全面的信息,我們就得出有問題或不全面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誤。

每個成功的創業者背後都有100個還在苦苦掙扎的創業者,每個苦苦掙扎的創業者背後又有100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每個剛剛起步的創業者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投資人的創業者,每個找不到投資人的創業者背後又有無數個剛剛起草的放在電腦裡的項目商業計劃書的人……

其實各行各業的情況都是差不多如此,不了解現實的我們總是對成功抱有一種渴望,卻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小。

來看看生活中其他的倖存者偏誤現象:

●抽菸的人,經常說某某大爺抽了一輩子的煙還不是活到100歲。

其實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過世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為什麼好萊塢拍的電影都是大片?

因為爛片根本沒機會在國內上映!

●讀書無用論:為什麼讀了那麼多年書,還沒人家小學沒畢業的混的好?

其實這些只是個例。低學歷者的成功,總是被人們無限地放大,而高學歷者的成功,往往是司空見慣。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關於「讀書無用」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進去了解下)

03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誤?

倖存者偏誤意味著:系統性高估了成功的概率

可以大大避免倖存者偏誤的兩個方法:

●不要盲從權威。

權威專家的話,最好僅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我們決策的依據。

●多向失敗者取經,學習失敗的經驗。

從本質上來說,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我們應該多向失敗者取經,學習失敗的經驗,防止自己發生同樣的錯誤。

馬雲曾經分享過創業初期如何通過分析失誤讓自己走向成功的經驗。他鼓勵所有的年輕創業者要從失敗中學習,不要研究成功故事,因為大部分的內幕消息不能得到,研究失敗則可以避免失敗。

—END—

陳小劍,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維模型踐行者、終身學習者

幫助提升個人認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微信公號:陳小劍(chenxiao-jan)

相關焦點

  • 常見的決策誤區與認知偏誤
    自利偏誤: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因於環境。把集體行動的結果歸因於自己,多過其他人會歸因的程度。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評價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內在本質,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評價不喜歡的人的行為時,把他們做好事歸因於環境因素,而把他們做壞事歸因於內在本質。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種失敗叫「倖存者偏差」!
    很多人似乎都會覺得,做銷售很賺錢,那些買房子買保險的提成不要太好,但是我也見過那些一個月沒有業績每個月只拿死工資的失敗者,每個月收入2兩三千的人比比皆是,那些所謂的月入過萬也只不過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 人人追求「成功學」,但黑匣子思維卻能讓你從失敗中進步得更快
    就像寧向東老師所說:「從成功中,我們看到的必然,其實都是偶然;而從失敗中,我們看到的偶然,其實都是必然。」而另一種是「愚蠢人的失敗」,他們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不運用黑匣子思維,去失敗中尋找突破口。3、避免倖存者偏誤很多人都有一個出書的夢想,可是每個成功的作家背後,都有10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後,又有10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後 ,又有無數個喜歡寫作的的寫作愛好者。
  • 《格局》:偶然的成功看運氣,必然的成功看格局
    吳軍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研究了那麼多的企業,也接觸了很多商業巨子和學術界領袖,能否從他們身上找到一些相似的過人之處?他們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可以學習之後也獲得類似的成就?《格局》 吳軍著 中信出版集團  吳軍認為特別靈驗、一學就會的成功秘訣肯定不可能有,因為如果真的有,大家都照著做,那這些秘訣就不起作用了
  • 心理學:倖存者偏差,你最應該防止掉進去的人性誤區
    -2- 生活中普遍存在倖存者偏差生活中的倖存者偏差也屢見不鮮。抽菸的人,經常說隔壁大爺抽了一輩子,還不是活到了99。不過,那些抽了一輩子煙但是很早死掉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由此,根據有問題的信息,我們就得出有問題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差。其實,倖存者偏差、確認性偏差、訴諸無知和訴諸於難以置信這四種邏輯謬誤,都是人性中的弱點,宗教則是有效的擊中了這些弱點而大行其道。
  • 有趣的認知偏誤
    我敢打包票,下面列表中的認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呵呵我自己就有好幾點。 第十名:賭徒謬論 賭徒謬論是指傾向於相信未來(某事發生)的機率將會由過去的事件所改變,但實際上那是扯淡。必然概率——如你投擲一枚(正常的)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會改變的。正面朝上的概率永遠是50%,即使你已經連續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舊還是50%,不會增大或縮小)。
  • 認知偏誤列表
    舒適區效應(Comfort zone effect)對於過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機會;對於過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機會。確認偏誤關注、尋找、詮釋、記憶資訊的方向多半是能確認自己成見的方向 。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明智的心理效應:倖存者偏差
    這個加固提議被一位叫沃德的統計學教授所否決,他指出這些百孔千瘡的轟炸機是從戰場上成功飛回來的「倖存者」。這說明機身上的彈孔並沒有對它們造成致命的傷害,反而是那些沒有彈孔的位置才是最致命的,因為這些位置一旦被擊中,轟炸機幾乎無法生還。
  • 4種思維陷阱,4個人性弱點,成功和聰明的人,都會避開它們
    「確認偏誤」和「自利偏誤」什麼是「確認偏誤」,就是我們更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更加關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簡單說就是,我們很擅長「自圓其說」。比如兩個吵架的時候,經常看到的情況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都似乎有自己的道理。
  • 產品符合性的偶然與必然
    駱小菁  2019-09-25 00:00:00   投稿 要排除任何偶然的因素,將任何可能的偶然因素都在可控之內,使產品的性能質量符合要求成為一種必然
  • 一切的偶然,都是會成為,宿命中的必然
    偶然走過,偶然停歇,無數種可能便在穿梭和縈繞,當陽光穿過樹和樹,當螞蟻抬起頭,也許羸弱微小的螞蟻不會關心遮去灼熱的大樹,每一次仰望,它們都以為那綠成一片海洋的是天空,而那疏影漏下來的,他們當作天堂的曙光。茫茫的生之無涯中,雖在做那一顆顆的大樹,誰又是那滿懷夢想,徜徉在綠之海洋中螞蟻英雄。沈從文說:「一切的偶然都是宿命中的必然」。
  • 馬斯克設計成功的失敗
    普遍原則與「第一性原則」不矛盾。通過追隨者反覆試驗,第一性原則可以成為普遍原則,就像牛頓定律和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如果反饋信息拓展了認知邊界,那麼,它就是成功的失敗。爆炸之前,星際飛船試航已經帶回95%的反饋信息。爆炸之時,科研人員獲得燃料艙壓力關鍵數值。所以,它屬於成功的失敗。   什麼是「第一性原則」?
  • 養精蓄銳,蓄勢待發:成功只是偶然,失敗才是常態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不全對,應該說失敗之後的反省才是成功之母。真正智慧的人不會在同樣的地方摔倒兩次,但世間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錯誤的大有人在。據統計,凡是創業成功的人在過往平均有四次以上的創業經歷,而所有創業的項目中,最終取得商業成功的不超過5%。
  • 機械行業中常見的倖存者偏差問題
    一直以來,我非常小心翼翼地處理倖存者偏差的問題,我很難用言語去描述像這類問題對我們的技術學習、職業發展有什麼幫助,但是在我的認知裡我把這部分的學習放在比技術學習更高的層面,因為這是一種認知和思維習慣,無論在生活學習工作任何時候都能發揮價值,防止我走彎路。
  • 偶然還是必然?
    自從日本觀光立國的政策實施以來,大阪就出盡了風頭,本身日本房產就是被眾多房產投資者們冠以「資產保值型」和「資產穩健增長型」等頭銜的優勢投資項目,大阪因為是特區民宿,在日本遊客數量劇增的現階段,成為日本房產投資的黑馬,逐漸變得炙手可熱,日本東寧地產只想說,這絕不是偶然!
  • 閱文集團:從個體式偶然到整體式必然
    閱文集團:從個體式偶然到整體式必然文 | 闌夕作家阿德勒曾將「生活的不確定性」歸為人們希望的源泉。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個體能夠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另一方面,這種個體式的偶然成功卻不具備穩定性,某個作者能夠持續輸出爆款IP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很可能前一本大熱,後一本作品卻又「撲街」,因此這種依靠少數「大神作者」吸引流量的方式並不奏效。最終還是讓有著更好自我造血能力的閱文集團脫穎而出,成為行業巨頭。
  • 醫療服務質量評價中的「倖存者偏差」分析
    從倖存者偏差角度來分析,這些行業標杆的成功與政治經濟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企業領導個人的能力性格特徵的小環境,以及一些不可提前預測的隨機事件有關,如當前新冠肺炎這個不可預測事件,把一大批以檢驗、檢測為主要業務的機構和公司送到了「風口」。他們的成功是「個體」事件,這其中埋藏了無數「失敗」案例。世界的關注點永遠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沒被概率選中的失敗者。